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在中國的臺灣省就任「第六任總統」。上任後,他重視本土人才,大量啟用本省籍官員,積極推行「本土化政策」。在其執政後期,逐步開始改革,包括:解除「嚴」,開放禁和報禁,以及實行「民意機構改革」,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等。蔣經國主政時期,更是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獨」。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臺北病逝。蔣經國在臨終前說了一句話,眾人聽後均落淚了,兒媳說:他看錯人了!
蔣經國就任「總統」後期,為自己的繼任人是煞費苦心,最初,他也想如其父蔣介石一樣,把繼任人確定在蔣家的子嗣上。但在蔣家子嗣中,長子蔣孝文患有不治之症,三子蔣孝勇多年在商界打拼,次子蔣孝武在其考慮之列,但其後來卻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江南事件」。
「江南事件」後,民眾已不允許蔣經國再做「傳子」之夢。在多方考慮之下,蔣經國決定啟用毫無人脈基礎的李阿輝。蔣經國認為:「只有像李阿輝這樣依附他並受其提攜得以平步青雲的平民官員,才能起到沒有蔣家人繼位卻能讓蔣家人放心的作用。」
1971年8月,農復會的沈宗瀚將李阿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份介紹給了蔣經國。當時蔣經國正準備組閣,接掌最高權力,十分賞識阿輝,還勸阿輝加入了國民黨。
1972年,蔣經國任「行政院長」,阿輝被延攬為「政務委員」,主管農業。1978年6月,蔣經國就職「總統」後,又把阿輝調任官場最敏感的臺北市市長,1981年12月調任中國「臺省主席」。
1984年,島內「總統」換屆,阿輝被蔣經國欽定為「副總統」,蔣經國並提拔他進入中常會,刻意培植。由於李阿輝資歷太淺,升得太快,使各界人士跌破了眼鏡。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後,阿輝以副總統身份順利地爬上了最高寶座。開始之初,他對蔣經國生前的許多重要決策尚能維護執行,給人以開明、團結、尊重元老的印象。對蔣家遺孤的慰挽之情,也深得各界的好評。李阿輝還偕夫人連續為蔣經國守靈半月,還給蔣經國的遺孀批了一筆錢,說是養家之資。
但是,很快,阿輝就露出了隱藏已久的兇相。他先是為了爭搶國民黨代理主席,利用少壯派人物封殺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致使她為阻止阿輝奪取國民黨黨權的一封信胎死腹中。接下來,又將蔣經國的兒子蔣孝勇排擠出局,最後讓蔣孝勇不得不遠走加拿大避禍。
1990年,蔣經國之弟蔣緯國見阿輝倒行逆施,露出醜惡嘴臉後,感到十分氣憤,怒道:「此人無功勞,卻搶走了國民黨的天下。」
隨即,蔣緯國聯手眾多國民黨內的擁蔣人士,準備利用臺省「大選」之機,重新奪回軍政大權。阿輝發現不妙後,立即集聚身邊的少壯派勢力和國民黨的「八大老」對蔣緯國等人進行圍攻瓦解,最後還利用在日本任職的蔣經國之子蔣孝武,演出一幕「親痛仇快」的「大義滅親」鬧劇,終使蔣家徹底失去了再次問鼎臺政權的機會。
李阿輝控制國民黨軍政大權後,還暗中聯絡並指使素與蔣家為敵的陳阿扁及民黨,在高雄和臺北等地大搞清除蔣家影響的活動。
在統一大業的問題上,阿輝更是令兩岸人民感到失望,令所有的中國人感到痛心。在阿輝執政晚期,因其「獨」思想作祟,甚至公然背叛國民黨的切身利益,暗中聯合與支持陳阿扁及民黨的極分子,致使「獨」分裂勢力逐漸坐大直至擊敗國民黨奪取政權。
1995年,面對蔣氏家族瓜果凋零的悽楚結局,蔣經國的兒媳方智怡女士(蔣經國與蔣方良的兒子蔣孝勇的遺孀)向海內外傳媒透露了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信息,她說:「蔣經國在病逝之前,曾對身邊家人說了一句後,他哀嘆道『看錯人了,我看錯了人!』」,眾人聽後均落淚。
蔣經國在考察李阿輝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看清他的真面目,他所看到的都是表象。蔣經國在臺省執政多年的功過是非,世人評說,各有千秋,但晚年提拔李阿輝作為國民黨的繼任人,無疑是他運籌國民黨前途的一次重大決策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