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1歲啦。
習慣每年用一個詞來形容當年的自己,昨晚躺在床上想,我的31歲是什麼呢?「勇者無懼」,這個詞從腦海裡蹦出來。
這個詞好像更多是形容20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擁有最抗造的身體,最朝氣的面容,以及最低的試錯成本,手上什麼都沒有,但是也什麼都不怕。
但回想我的20歲,我更願意稱之為「無知者無畏」,不知道前路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但沒什麼壓力包袱,一個勇字往前衝。
31歲的我,經歷了一點世事的艱險,明白自己肩上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擁有一些付出的能力,知道前面長路不易,會倍加謹慎,卻少了很多害怕。
前天北京的朋友來深圳看我,我們是十幾年的好朋友,20歲出頭時常常煲電話粥到凌晨。她說看我寫自己引產經歷的文章,心疼到要掉眼淚,問我「這麼痛,你還會想要生小孩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雖然很痛,但是擁有寶寶的快樂也很真實很特別,所以經歷了這一次後,我反而不是為了完成人生的清單,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要小孩。」
也許這就是31歲,勇者無懼的原因:吃過一些苦,走過一些彎路,所以確認痛和困難都不能把自己打敗;又品嘗了一些生活給的甜,所以願意用心的去追自己要的幸福。
媒體的文章裡,鼓吹30多歲中年焦慮的議題總是大受歡迎:
家庭焦慮,30多歲未婚,對象越來越難找,特別是女生婚戀價值在走下坡路(已婚女性則焦慮選家庭還是事業,不分男女都焦慮怎麼雞娃才能階層不下滑);
健康焦慮,30多歲自己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怎麼辦;
職業焦慮,30多歲失業/還是職場的螺絲釘/創業失敗;
資產焦慮,30多歲車貸房貸換房的壓力……
這些可能的風險和普世的難題,我一道也逃不掉。面對這些難題,我一方面小心謹慎的為自己打造保險、資產、職業、家庭的安全墊,一方面總想起我父親的經歷:他40歲時才開始創業,從中學老師轉行到做化工原料,靠自己肯吃苦、肯鑽研撐起一攤生意,照顧好家庭。
有時面對未知的挑戰有些慌張,我會總想起那句「最窮不過討飯,不死總能出頭」。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代表在面對生活可能的變故時的一種信念感:我能坦然接受生活最壞的結果,更相信在困境裡,自己雙手雙腳也能闖出一片天。
而且,怎麼沒有人去說說30多歲的那些甜呢?
回顧過去一年,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很多想起來就會微笑的畫面:
去年11月23日我們去領結婚證,我穿早就琢磨好了的白色連衣裙,K在家裡換了三套西服才出門,用K的話說是「穿著得體是對儀式的尊重」。婚姻登記處的小哥問我們「自願的嗎?」我們兩反應了半天才回答「嗯嗯嗯,自願的,自願的。」然後對著這個奇怪的問題笑成了花。
領完證在婚檢的地方要填心理測評表「最近有什麼壓力」,我兩都填上「經濟壓力」,把收表的大姐逗樂了,我們又笑成一團。
領證那天是很普通的一天,沒有攝影師也沒有大餐,領完證我們去常去的館子吃的便飯,但我心裡卻覺得很踏實自然,覺得所有一起都很舒適。
K每天辛苦的工作,開會出差寫報告做項目,包括我做手術期間他都常常在病房裡加班到凌晨,可對家裡的財務情況卻一向是甩手掌柜,只是每個月按時交薪水,別的都不管。有次我們睡覺前躺在床上聊閒天,他突然問:「家裡現在有多少錢?」我把帳目報給他聽,他很驚訝也很欣慰:「我突然覺得,自己這麼辛苦,真的還是有價值。」
紅塵打滾,組建一個家是最大的冒險。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家裡老人生病時不用發愁,讓愛人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讓自己的小孩過上得體的生活,看到自己的家庭一點點建設得越來越好,這樣的欣慰感,是30多歲生活的珍寶啊。
還有通過自己努力工作,為信任自己的客戶賺取一些市場和研究的回報;
通過自己筆耕不輟的寫作,讓信任自己的讀者獲得鼓勵和安慰、經濟上多賺錢、少掉坑、增強風險保障能力,這些是付出,也是得到。
我有時會想,20多歲的我如果知道31歲這年要經歷這麼多磨難,卻只是擁有這些平凡簡單的快樂,而並沒有過上什麼光鮮的生活、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可能會失望,覺得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吧?
這可能也是20多歲和31歲的區別:20多歲的字典裡還只有「前進」和「夢想」,31歲卻學會了既奮鬥也感恩、知足但是不滿足。
最後,就祝自己,擁有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生活,也有踏踏實實認真努力贏得的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