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
內的小夥伴一看上面的照片,就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了。昨晚好幾家自媒體都在報導同一個事件:GIA打算從第四季度開始對培育鑽石進行「更具體的分級」,針對0.15ct以上的培育鑽採用4C評估、淨度素描圖和比例圖。
說白了,就是今後在分級問題上,培育鑽石將「享受」和天然鑽石同樣的待遇。有人說,這標誌著培育鑽石正式融入了鑽石的世界,並得到了GIA的認同。也有人認為,GIA此舉的結果,其實是進一步深化了「白馬非馬」的概念。
在GIA的系統裡,培育鑽石是一個單獨的項目。這是他們官網的截圖:
這是培育鑽石(白鑽)的證書樣本:
這是培育鑽石(彩鑽)的證書樣本:
這是便宜一些的「小證書」樣本:
無論哪類證書,都會給培育鑽石加上一行鐳射標:Laboratory-Grown,並且後面跟上一句「可能包含了後期改色處理」的字樣。
GIA的動作,是純商業行為,帶來的是雙贏:對於培育鑽石而言,可以宣布自己獲得了權威機構的深度認可;對於天然鑽石而言,可以通過權威之手製造價值的分級。
不要忘記,Laboratory-Grown的字樣是會鐫刻在每一刻培育鑽石上的,就像標籤一樣。在當今世界,標籤的作用是巨大的。人們喜歡看到一個標籤。
所以有人覺得這事實上是天然鑽石一派「早有預謀的手段」。通俗的表述是:我可以承認你是鑽石,但你是培育鑽。
背後的含義是:我們不一樣。
昨晚我找了幾個做天然鑽的小夥伴,大家稍微聊了一下這個事兒。他們都覺得,現在的市場,最重要的是要達到「貌合神離」的境界。也就是說,培育鑽石可以用來吸引中低端消費者對於鑽石的興趣,可以當作開拓市場的工具,但在具體涉及「稀缺性」和「價值」的時候,還是要讓消費者回歸到天然鑽石上來。
怎樣讓他們回來呢?這就需要:A. 在戰略上搶先將兩者區分清楚。B. 同時在戰術上不斷宣傳天然鑽石的價值和稀缺。
幾乎所有頭部機構都在這麼做。
由此,消費者頭腦中會出現兩個都很正確的觀點:
1)培育鑽石,是真鑽。
2)培育鑽石,只是培育鑽石。
細品,是不是很有趣?
本文來源:鑽石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