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分,變得越來越明顯

2020-12-10 騰訊網

內的小夥伴一看上面的照片,就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麼了。昨晚好幾家自媒體都在報導同一個事件:GIA打算從第四季度開始對培育鑽石進行「更具體的分級」,針對0.15ct以上的培育鑽採用4C評估、淨度素描圖和比例圖。

說白了,就是今後在分級問題上,培育鑽石將「享受」和天然鑽石同樣的待遇。有人說,這標誌著培育鑽石正式融入了鑽石的世界,並得到了GIA的認同。也有人認為,GIA此舉的結果,其實是進一步深化了「白馬非馬」的概念。

在GIA的系統裡,培育鑽石是一個單獨的項目。這是他們官網的截圖:

這是培育鑽石(白鑽)的證書樣本:

這是培育鑽石(彩鑽)的證書樣本:

這是便宜一些的「小證書」樣本:

無論哪類證書,都會給培育鑽石加上一行鐳射標:Laboratory-Grown,並且後面跟上一句「可能包含了後期改色處理」的字樣。

GIA的動作,是純商業行為,帶來的是雙贏:對於培育鑽石而言,可以宣布自己獲得了權威機構的深度認可;對於天然鑽石而言,可以通過權威之手製造價值的分級。

不要忘記,Laboratory-Grown的字樣是會鐫刻在每一刻培育鑽石上的,就像標籤一樣。在當今世界,標籤的作用是巨大的。人們喜歡看到一個標籤。

所以有人覺得這事實上是天然鑽石一派「早有預謀的手段」。通俗的表述是:我可以承認你是鑽石,但你是培育鑽。

背後的含義是:我們不一樣。

昨晚我找了幾個做天然鑽的小夥伴,大家稍微聊了一下這個事兒。他們都覺得,現在的市場,最重要的是要達到「貌合神離」的境界。也就是說,培育鑽石可以用來吸引中低端消費者對於鑽石的興趣,可以當作開拓市場的工具,但在具體涉及「稀缺性」和「價值」的時候,還是要讓消費者回歸到天然鑽石上來。

怎樣讓他們回來呢?這就需要:A. 在戰略上搶先將兩者區分清楚。B. 同時在戰術上不斷宣傳天然鑽石的價值和稀缺。

幾乎所有頭部機構都在這麼做。

由此,消費者頭腦中會出現兩個都很正確的觀點:

1)培育鑽石,是真鑽。

2)培育鑽石,只是培育鑽石。

細品,是不是很有趣?

本文來源:鑽石觀察

相關焦點

  •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分,已經越來越明顯
    昨晚好幾家自媒體都在報導同一個事件:GIA打算從第四季度開始對培育鑽石進行「更具體的分級」,針對0.15ct以上的培育鑽採用4C評估、淨度素描圖和比例圖。說白了,就是今後在分級問題上,培育鑽石將「享受」和天然鑽石同樣的待遇。有人說,這標誌著培育鑽石正式融入了鑽石的世界,並得到了GIA的認同。也有人認為,GIA此舉的結果,其實是進一步深化了「白馬非馬」的概念。
  • CVD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別是什麼?
    在實驗室中CVD培育鑽石的生長速率為每小時0.006毫米,目前的生長速度只能控制在這個範圍,如果生長速度過快則生產出來的CVD培育鑽石容易裂開和容易碎,並且質量等級也會下降很大。而天然礦產鑽石要在地殼深處的高壓高溫環境中歷經數百萬年才能形成。CVD培育鑽石可以比相同尺寸相同等級的天然礦產鑽石便宜15%-20%。截止到目前為止全球現在已有幾家公司正在「種植」CVD培育鑽石。
  • 培育鑽石是如何分級的?
    如表1所示,部分培育鑽石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基本參考了天然鑽石的4C分級體系。與IGI實驗室的策略一致,HRD Antwerp使用與天然鑽石分級報告相同的標準與術語對培育鑽石進行分級,會詳細描述4C信息,報告顏色也進行了明顯區分,每顆培育鑽石腰部也都會用雷射印刻「LAB GROWN」字樣和報告編號。
  •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一文讀懂培育鑽石,天然鑽石的環保替身!
    起初,這些培育鑽石几乎都很小,而且呈黃色,但後來培育鑽石的質量不斷提高。如今,無論是無色還是有色寶石級培育鑽石,在首飾中都會使用。 那培育鑽石是如何製造的呢?在實驗室或工廠中創造高壓高溫環境來生產鑽石,也就是模仿天然鑽石在地球深處的形成條件。在生長室中,碳源在熔融金屬中分解,碳原子通過金屬聚集到一顆很小的培育或天然鑽石晶種上,形成形狀獨特的培育鑽石晶體。
  • 天然鑽石 培育鑽石 莫桑鑽的區別以及簡單鑑別技巧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別1) 培育鑽石可以理解為人工模擬鑽石的生長環境製造出來的和天然鑽石成份一樣的鑽石,也就是實驗室鑽石,權威鑑定所可以鑑定並區別出來,生產方式是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最大區別。2) 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別就是一個是自然形成,一個是人為加工,但成份一樣,都是純碳結構,硬度也一樣,據說還有其它的人造鑽石比天然鑽石更硬。天然鑽石的莫氏硬度是10,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質。3) 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的價格區別,價格是價值的體現,天然鑽石的價值自不用多說。
  • 如何鑑定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
    實驗室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有著相同的性質,比如光學性質、硬度、折射率等等。普通人難以將兩者區分開來,就算是有經驗的鑽石鑑定師,在專業儀器的幫助下有時也可能出現判斷誤差。首先分享兩個相對專業的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鑑定方法:1、放大鏡觀察鑽石內部瑕疵通過高倍數顯微鏡放大檢查,天然鑽石內有各種天然包體,而HTHP
  • 培育鑽石需要清晰的市場定位
    支持培育鑽石,並不是因為天然鑽石不好,而是因為培育鑽石能為鑽石市場的復興和再次擴張提供機會。天然鑽石行業在長期供大於求的影響下,早在幾年前就已變得有些尷尬(只是當時很多人並不承認這一點)。今年受到疫情的衝擊之後,無論產量還是銷量都在銳減。但這並不意味著天然鑽石將失去未來。
  • 世界最大鑽石交易所:允許培育鑽石交易
    會員公司只有在籤署同意遵循相關指導方針之後,方能被允許從事實驗室培育鑽石交易。聲明指出,那些希望購買和出售實驗室培育鑽石的公司必須要首先經過申請程序。與此同時,其他交易規則也正在制定當中,包括:要求兩種鑽石類型的業務實體分開;確保強有力的隔離措施,例如將天然鑽石和實驗室培育鑽石保存在不同的空間;要求對這兩類鑽石使用不同的庫存管理系統。
  • 人工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別_如何區分
    鑽石不管是在首飾界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是比較珍貴的,如果是品質優異且重量較大的鑽石其價值與價格就更高了。部分經濟條件有限的人對鑽石總是求而不得,因此一些商家便打造價格低廉的仿製品,那麼人工鑽石和天然鑽石的區別是什麼呢?
  • 鑽石=天然鑽石
    ISO 24016是一份長達55頁的文件,主要針對鑽石的術語、分級和測試方法進行了標準化定義,涵蓋範圍為單顆重量0.25ct以上的成品裸鑽。 ISO這次的動作引起了業內的強烈反響。世界珠寶聯盟(CIBJO,也可譯成「全球珠寶業聯盟」等等)表示「歡迎」,認為這是一次「開創性的舉動」。
  • 培育鑽石被鑽石行業踢出局?未來的競爭對手會是水晶嗎?
    前幾年,關於培育鑽石(Laboratory Grown Diamond)的問題,無論是業內還是消費者之間,都有一種爭論:這到底是不是鑽石?經過一段時間的普及,大家逐漸理解了:培育鑽石,是鑽石,只不過來源不同。和天然鑽石這種礦物相比,培育鑽石是在實驗室裡通過科技手段培育出來的產品。
  • 秒懂 | 培育鑽石、莫桑石、仿鑽與天然鑽石的區別
    培育鑽石、莫桑石、仿鑽(立方氧化鋯)它們都是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有著相似的外觀,甚至部分比天然鑽石外觀更華美,而它們卻有著比鑽石更優惠的誘惑價格。 那麼培育鑽石、莫桑石、仿鑽與天然鑽石,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有什麼不同呢?
  • 培育鑽石:我是清白的,這份碳排放的報告有問題!
    不過最近Diamond Foundry發表了一篇文章,怒斥標普公司(S&P)在去年發布的一份報告,再一次掀起了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之間關於環保問題的戰鬥。 >)的開採和生產情況進行研究,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天然鑽石開採和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培育鑽石的1/3左右。
  • 培育鑽石乾貨分享
    如今,無論是無色還是有色寶石級培育鑽石,在首飾中都會使用。那麼培育鑽石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現在主要用到的是兩種辦法,一是高壓高溫法(HPHT),在實驗室或工廠中創造高壓高溫環境來生產鑽石,也就是模仿天然鑽石在地球深處的形成條件。在生長室中,碳源在熔融金屬中分解,碳原子通過金屬聚集到一顆很小的培育或天然鑽石晶種上,形成形狀獨特的培育鑽石晶體。
  • 2020年培育鑽石現狀
    切磨工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製不同大小、形狀、顏色和其他視覺特點的培育鑽石毛坯。這種靈活性讓「奢侈品石頭」變得讓人更加負擔得起(affordable)。 我們知道,天然鑽石從「壟斷期」發展到今天的「寡頭期」,一直以來都遵循著「生產商/礦企->批發商->切割廠」這樣的線性管道運作。
  • 世上90%的鑽石都是中國產的「人造鑽石」?天然鑽石不保值了?
    一直以來,鑽石都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渾身上下都透著一個字:「貴」!長期以來,鑽石的開採和售賣幾乎都被壟斷,所以市面上鑽石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不過現在,高高在上的鑽石遇到了點麻煩事——近幾年,人造鑽石越來越受歡迎,甚至開始擠佔天然鑽石的市場。
  • 全球90%的鑽石都是中國產的「人造鑽石」?天然鑽石不保值了?
    一直以來,鑽石都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渾身上下都透著一個字:「貴」!長期以來,鑽石的開採和售賣幾乎都被壟斷,所以市面上鑽石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不過現在,高高在上的鑽石遇到了點麻煩事——近幾年,人造鑽石越來越受歡迎,甚至開始擠佔天然鑽石的市場。
  • 如何讓客戶接受培育鑽石
    核心供貨商價格已經趨於穩定,暴跌可能性小由於核心技術壁壘和資金規模限制,培育鑽石生產供給能力大規模提升需要至少1-3年的時間,而且新增產能需要時間穩定,所以今明兩年市場增長預期會大於市場供應投放,自然也不可能出現貨品積壓,生產商相互殺價拋售的局面。
  • iD100:數秒內鑑別培育鑽石的儀器
    培育鑽石(Lab-Grown Diamonds)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伴隨著消費市場不斷上升的熱度,零售商和終端客戶對於區分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的要求越來越明確。為了滿足這種需要,GIA開發了一款小型的光譜儀,可以在數秒內區分天然鑽石和培育鑽石。無論是裸石還是已經鑲嵌在首飾上的鑽石,都可以用這款名為iD100 Gem Testing Device的儀器來鑑別,並且鑑別的石頭重量最低可達到0.005克拉。
  • 2020深圳國際珠寶展:看培育鑽石如何撬動市場新藍海
    今年與往年相比,明顯感受到出現了更多低單價產品的參展商,如培育鑽石、莫桑石、1K金產品。而且我們發現,這些展位一直有不少人上前洽談諮詢。珠寶市場的趨勢由過去的「高額低頻」模式逐漸向「低額高頻」模式轉化,以Z世代和Y世代為代表的新興消費者已經成為決定全球珠寶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