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書畫藝術水平最高的皇帝當屬宋徽宗趙佶,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宋徽宗是皇帝裡面最專業的書畫家,書畫家裡地位最高的皇帝,是把藝術和治國結合起來卻把江山搞丟了的悲劇哥。
在宋徽宗時代,各種人物粉墨登場,每一個名字都讓後人耳聞目詳,許多人物在歷史上聲名遠播。在政治上有臭名昭著的大奸臣蔡京,高俅;軍事上有大家熟知的水泊梁上108條好漢,方臘等;文學上有陸遊、朱熹、程顥,藝術領域裡有著名的張擇端,王希孟、李唐等人。
宋徽宗如果不當皇帝,安心搞書畫,可能會青史留下好名聲,是一個令人敬仰的大藝術家,但是他偏偏以把玩藝術的方法玩政治,最終把北宋玩丟了,自己還落了個被活活餓死悲慘下場。
那麼宋徽宗是如何把他的江山一步步玩丟的呢?
宋徽宗
一、 傳說中的李煜轉生,生下來就是文藝青年的命格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是宋神宗第十一子。生下來就自帶文藝光環,據記載,在趙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採風流,過李主百倍」。 李後主大家都比較熟悉,就是吟誦「春花秋月何時了」的那位文採非凡的南唐最後一任皇帝,李後主被趙匡胤滅國並最終被毒死,人們就傳言說,李後主死後心有不甘,重新託生為趙佶來禍害北宋江山的了。
我想,如果有喜歡穿越劇的,這個說法未必不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儘管李煜託生的傳說有點玄幻,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是北宋時傑出的「十項全能王」,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
徽宗從小就養尊處優,花花公子一枚,神宗皇帝預定的接班人其實並不是趙佶,所以也沒有對他進行專門的登位培養,任由他逍遙浪蕩。神宗皇帝駕鶴西去以後,宋哲宗繼位,但是宋哲宗壽命太短,僅僅二十五歲就病死,本來核定的接班人應該是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當時的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趙似,即使不濟也應該立長弟申王趙佖,怎麼也輪不到趙佶,可是偏偏趙佶就有那種狗屎運,神宗死後,太后掌權,太后偏愛趙佶,不顧大臣反對,聯合了其他一幫心腹,最終讓趙佶當了皇帝。當時宰相章惇明確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說這個人不穩重,根本不是當好皇帝的料,如果把江山交到了他的手上,非出事不可,結果確實如章惇所言,搞藝術頗有天賦的趙佶,把治國理政當成是文學藝術,過於理想化脫離了社會現實,不出事才怪。
二、任用「文藝才俊」為官,取志趣相投的任職,任人唯「藝」
神宗時代,因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整個朝廷出現了一些欣欣向榮的景象,王安石作為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執政時間較長,但是神宗皇帝去世後,變法基本失敗,保守派掌權後大肆打壓革新派,新舊黨爭不僅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幾番爭鬥,文藝才俊蔡京隆重登場。
1、提拔書畫家蔡京為相
蔡京此人,在中國書法史上是很有名氣的,是當時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後來因為被歷史認定是一個大奸臣,他的書法史上的名字被蔡襄代替。
蔡京為人,八面玲瓏,是個政治投機者,典型的牆頭草,善於逢迎,心機頗深。他也是進士及第,本身是有一定實力的,王安石變法時他擁護變法改革,司馬光執政時又全力擁護司馬光,政治立場搖擺不定,他「懷奸邪、壞法度」,哲宗時被正直諫官彈劾罷官,閒置時期,此時結交了赴杭收集書畫的宦官童貫。
2、重用書畫鑑賞經紀人童貫執掌內宮外府
童貫,文藝青年徽宗的職業經紀人,著名的大宦官,據記載,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鬍鬚,皮骨堅硬如鐵,外貌上根本就不像一個宦官。此人有膽識有度量,善於交際,捨得花錢。尤其是在後宮中,從妃嬪以下他都用財物擺平,所以徽宗每天都能聽到後宮中人稱讚他的話,試想,皇帝身邊的女人們到處都誇童貫,童貫不被重用那真叫天理不容啊,而更關鍵的是,童貫也是一個書畫、古董、收藏的大行家,對這樣的好評如潮的放心宦官,宋徽宗怎麼能不對他恩寵有加?所以童貫被徽宗一直重用,加上他曾經平定了方臘,以至於後來權傾內外,幾乎能代替皇帝放號施令,時人想要升遷走捷徑,童貫的門路是必走的,所以每天到他府上來往的達官貴人紛紛攘攘,門庭若市。
然而此人極其邪惡,在徽宗眼裡,他是一個忠心不二的好幫手,在百姓眼裡卻是一個把他剁成肉醬也不能抵償他的罪責的大惡人,他被歷史上定位為"六賊"之一,足以想像到此人的惡行到了天人共憤的地步,而徽宗重用此人執掌朝綱,也說明趙佶的昏聵到了何種地步。童貫握兵權二十年,權傾一時,發號施令超過了皇帝的制敕。
宋徽宗瘦金體
童貫惡行,曾有人彈劾他,宋徽宗將信將疑,邊命一個大臣方劭去調查,但是,童貫的勢力遍布朝野,方劭的一舉一動早就都被童貫偵得,未等方劭收集其他的罪證,童貫就惡人先告狀,並羅織罪名陷害方劭,結果童貫沒被查處,方劭反而獲罪被處死,自此以後,朝中那個人還敢彈劾此等惡人。
童貫另一大罪惡是推薦了大奸臣蔡京。
當時童貫以供奉官的身份給徽宗皇帝到三吳訪求名家書畫、各種奇巧之物,在杭州住了幾個月,蔡京聞的童貫到來,覺得自己一飛沖天的時機終於來臨了,於是,童貫一到杭州,蔡京就極力巴結,日夜陪伴在童貫左右,蔡京知道當今皇上是一個大書畫家,而自己的書畫才名遠播,有了童貫這層關係,將來晉升必定十拿九穩,於是精心寫字作畫,童貫也源源不斷的把蔡京畫的屏幛、扇帶等物送到宮中,並附上自己的評論,於是皇上開始留意蔡京,此後不久,在童貫的耳邊風作用下,蔡京被宋徽宗賞識,先後升任右相,左相,獨相達三年之久。
3、讓足球(蹴鞠)高手高俅主管禁軍
在徽宗時候,我們所熟知的另一個大奸臣是高俅。
高俅原名高球,本是東京一個潑皮無賴、市井流氓,連他的父親都容不得他,忍無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他一狀,結果,高俅被"斷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後來,高俅到淮西投奔了一個開賭坊的閒漢柳世權。
不料柳世權不想長期收留這個無賴。經柳世權推薦,高俅回到了東京投奔藥商董將仕。董將仕也不願收留他,便打發他去投奔蘇東坡,東坡又將他推薦給王都太尉,在王都太尉哪裡遇到了他的貴人端王,既是後來的徽宗。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
若說高俅沒本事,那不確實,能在一幫文人貴族裡混得如魚得水,自身的本事絕非尋常。
高俅在大文豪蘇軾當小吏(也就是秘書一類的角色,《水滸傳》中說是書童)的時候,耳聞目染,不僅能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還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並且會使槍弄棒,武功不賴,高俅作為一枚文藝青年,除了書畫武藝以外,其他雜項本事也很多,尤其是踢球,而這些恰好正對徽宗胃口。
今天的中國足球飽受爭議,受到國人的嘲諷批判,殊不知,足球的起源本就來自於中國,踢球的老祖宗們就是北宋的一幫人,而高俅當是北宋的著名球星。十項全能王遇到了雜八項小祖宗高俅,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自然不言而喻,高俅日後走上發跡道路也就毫無懸念。更何況,高俅此人,善於抓住機會,察言觀色。
關於高俅髮髻的事,流傳著這樣的故事。
元佑八年(1093 年),蘇軾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王詵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滸傳》中說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後來的徽宗皇帝)的姑夫。這個王詵是一個"書畫高手",與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關係密切,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書畫。
一天,王詵和趙佶一起等待上朝,趙佶忘了帶篦子刀,就問王詵借篦子刀修理鬢角。王詵的篦子刀很漂亮,趙佶很喜歡。剛好王詵有兩把一樣的,第二天就讓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時,喜好踢足球的趙佶正在踢球。趙佶雖然愛踢球,但只是業餘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顧。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這一踢,讓趙佶大為欣賞。於是派人給王詵傳話:"謝謝你送的篦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這樣,高俅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個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臉孔。下朝後看到高俅這個長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別親切。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幹部有一套制度,並不完全由著皇帝的性子來。七品縣官要有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功名,文官這條路走不通。
徽宗就讓高俅走武官之路。因為武官對出身要求不嚴,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話,伸縮性較大。《宋南渡十將傳》卷一《劉錡傳》中說:"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
徽宗的意思是讓高俅到下面去"鍍金",並沒想他真的能建功。邊帥劉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來"鍍金"的,便格外幫襯。恰好,高俅在邊關的時候,大宋朝在邊境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高俅升遷的資本,毫無疑問當是出於在劉仲武軍中的經歷,並最後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達20 餘年。
小說《水滸傳》裡說到的林衝,是八十萬禁軍的總教頭,但是他的頂頭上司是高俅。
徽宗好大喜功,高俅投其所好,高球儘管管理著禁軍,但基本上是華而不實,他本身沒有多大軍事才能,但對於讓禁軍玩花架子還是很有一套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高俅曾主持軍隊爭標競賽,開始是吹吹打打,後面花樣百出,頗為熱鬧,讓徽宗看了十分滿意。
正因為高球主管的禁軍喜歡搞形式主義,玩花架子,再加上讓禁軍經商,把軍隊當賺錢的機器,有錢的,就可以免於操練;沒錢的,只能再找營生賺錢,也無法操練了。於是軍隊"紀律廢弛"、"軍政不修",成為"人不知兵,無一可用"的無用擺設,以至當國家危急,面臨虎狼之師金軍的進攻,開封城內幾十萬的禁軍很快瓦解,其罪是難容的。
徽宗靠高俅養了這麼龐大的禁軍卻沒有一點戰鬥力,徽宗的武備方面可想而知,最後自己被俘也是咎由自取。
宋徽宗花鳥畫
4、賺錢的生意,皮條客的生意交給楊戩
(註:此楊戩不是西遊記裡的二郎神楊戩。)
北宋史上關於楊戩在《宋史》中還專門有列傳。楊戩很小的時候就做了太監,善於揣測皇上的心意,諂媚功夫堪稱一流,成為太監中的主管,深得徽宗的喜愛。被調到崇寧宮後,楊戩的地位及被寵信度進一步得到加大。楊戩幫助徽宗實現各種夢想,什麼搬運花石綱,大興土木建造各種宮殿、楊戩都非常積極和賣力。楊戩在京東西路和淮西北路等地區的州縣,逼迫百姓租佃廢棄的堤堰,還有荒山退灘、河水淤積之處,增收租賦,水旱之災害也不進行蠲免,當地百姓深受其害。他在為徽宗搜刮金錢,巧取豪奪,增加宋徽宗的貪慾等各方面無不用心。
宋徽宗花鳥畫
作為一國之君,徽宗有三官六院他都看不上眼,因為宮女都比較古板木訥,恪守禮教,這對風流皇帝宋徽宗這情場高手無疑是有很大的約束,宋朝時朱熹的理學著名,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都受到嚴格的理法制約,而宋徽宗年輕時候的浪蕩樣子怎麼能在當了皇帝以後就改掉?但是礙於皇帝的身份,他不敢隨便尋花問柳,此時楊戩就派上了用場,據《宣和遺事》中介紹,在楊戩的介紹下,徽宗勾搭上了當時名滿東京的名妓李師師,徽宗每次逛窯子(當時叫瓦肆)大都是由楊戩作陪或打前站。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友誼是很容易在女人方面被進一步的強化,不管他的身份是皇帝還是別的什麼人。太監對徽宗的尋花問柳的嗜好沒有任何的危害,很令人放心的。因此徽宗把楊戩當做自己的心腹而對他恩寵有加。
為了感謝楊戩,徽宗讓一個太監身份的人「立明堂,鑄鼎鼐、起大晟府、龍德宮,皆為提舉。」政和四年,楊戩已經官拜至彰化軍節度使,手握重權,楊戩首創建立期門來行發號施令以鞏固他的權力,其聲勢與當時的權臣梁師成不相伯仲。梁師成也是個太監,有「影子宰相」之稱,楊戩能跟梁叫板,可見當時聲望之隆。楊戩還曾歷任鎮安、清海、鎮東三鎮節度使,由檢校少保升遷至太傅,其主張和想法影響著皇室的決策。
宋徽宗花鳥畫
三、因文藝而生,因文藝而死
宋徽宗的一生,可以說是始終圍繞著文藝而展開的,他在文藝上的專業程度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比不了的,他的選拔官員以文藝為準則,他的奢侈浪費收藏古玩,大興土木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他的文藝,用舉國之力為他的文藝奠基,這對於藝術界是一件幸事,但對於一個國家卻是一個悲劇。
在宋徽宗時期,書法繪畫的人才輩出,宋徽宗發展了宮廷繪畫,廣集畫家,創造了宣和畫院,培養了像王希孟、張擇端、李唐等一批傑出的畫家。他組織編撰的《宣和書譜》和《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是美術史研究中的珍貴史籍,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宋徽宗擅長繪畫,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歷史地位。趙佶書法在學薛曜、褚遂良的基礎上,創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宋徽宗對中國茶事的最大貢獻是撰寫了中國茶書經典之一的《大觀茶論》,為歷代茶人所引用。
顯而易見,如果宋徽宗好好的當一個文藝青年,對於中國整個歷史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偏偏他不務正業,或者說是天命所致,他的本質裡的風流才華在治理國家方面是大失敗,在徽宗時期,各種奸臣掌權,蔡京,童貫等一幫奸臣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公開標價賣官鬻爵,利用國家建設之機,將搜刮的民財大修各自的豪華宅第。為了阻止其他官員的議論,詔書也不依中書省草擬、門下省覆核、上奏後頒行的正規途徑,而是請徽宗親書後即頒行,稱為「御筆手詔」,甚至請宦官楊球代書,號稱「書楊」,以達到他們任意胡作非為的目的。
除了任用蔡京,高俅等一幫奸佞,整個朝政裡的宦官實力也特別大,他們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民怨沸騰,終於爆發了大小規模的起義。
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江方臘起義,後宋江起義遭遇極大挫折失敗無奈被招安。宋徽宗又利用宋江鎮壓另一波更強大的起義軍,方臘義軍。
然而,人民的滔天憤怒,宋徽宗看不到也不反思,更沒有吸取教訓,革新政局,而是經過這些戰爭後,吏治更為黑暗腐敗,終於,內憂外患,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東京之戰失利,金軍攻破汴京,金帝廢宋徽宗與子欽宗趙桓為庶人。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底, 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可見這個皇帝對文藝的痴迷達到了何等的地步。
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盡了凌辱。先是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接著,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意為金帝向太祖獻俘。爾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關押於韓州(今遼寧省昌圖縣),後又被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囚禁。
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寫下了許多悔恨、哀怨、悽涼的詩句,如:「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裡,目斷山南無雁飛。」妥妥的李後主轉世再現。
然而,世界哪裡有賣後悔藥的,宋徽宗等醒悟過來的時候早已一切物是人非,而他的兒子趙構,為了自己的帝位,最終也不想把他迎回中原,並且因此冤殺了抗金名將嶽飛。
宋徽宗被囚禁了九年。金天會十三年(宋紹興五年,1135年)宋徽宗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享年54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杜牧在《阿房宮賦》裡寫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讀史使人明智,誠以為然也,然而當初宋徽宗如果好好的在讀史書方面多下功夫,多領悟,也未必會有身死國滅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