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上虞梁湖的年糕作坊裡總是熱氣騰騰,糕香四溢。一年一度的年糕文化節又將如期而至。
純白細長的水磨年糕,切片放入鍋中翻炒,配以精心烹製的小炒肉末,一碗梁湖水磨小炒年糕伴著氤氳的熱氣出鍋,品一口,軟糯可口,唇齒留香……
在梁湖街道華山居委唐建忠家中,小炒年糕的香味瀰漫了整個屋子,一頓滿足的早餐下肚後,他便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唐建忠是上虞區祝家莊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也是梁湖特色水磨年糕文化傳承人的重要一員。他的年糕工廠,是附近村居大人孩子們最喜歡光顧的「親子遊」目的地。
一方年糕裡藏著悠久的歷史
「年糕雖是江南民間常見的小吃,但在梁湖,水磨年糕技藝的發明和傳承,賦予了年糕更為細膩軟糯的口感,梁湖年糕在清朝時還是朝廷貢品。」唐建忠告訴記者,被列為紹興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梁湖水磨年糕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年糕因為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如今在紹興,不少家庭仍保留著春節做年糕的習俗。
而在上虞梁湖,像唐建忠這樣的年糕生產企業和小作坊不勝枚舉,每年10月至農曆大年三十,年糕作為送禮佳品深受基層百姓和在外鄉賢青睞。「最近是需求旺季,好幾個附近相熟的人沒有提前預訂,直接過來買年糕都碰了壁。」唐建忠說,「現在起碼提前一周左右預訂,才能保證供貨。」
梁湖年糕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讓離家在外的人對家鄉的年糕始終念念不忘?相傳清朝光緒年間,梁湖人在紹興城裡開店賣年糕,那時的年糕是燥粉加水手捏而成,易開裂,味道也不好,因而生意不是很興旺。梁湖有個農民叫陳培基,他見豆腐店裡的豆腐又白又細又嫩,模仿豆腐製作方法,把米用水浸透,然後水磨,做成水磨年糕。他在紹興城大街上掛出「梁湖陳協卿上白水磨年糕店」的牌子,顧客盈門,名聞全城。
祖籍上虞梁湖的清光緒右相王文韶,每年清明節回鄉祭祖,總要帶回特產水磨年糕進宮,慈禧嘗後讚不絕口。從此以後,梁湖水磨年糕便成了朝廷貢品。
每一個步驟都有匠人的儀式感
梁湖年糕之所以能聞名百年,主要原因是它有獨特的製作方法。梁湖水磨年糕必須選用優質的白粳米,俗稱「泥鰍粳米」,然後用清水淘淨,將糕米放入水缸中浸泡15-20天,再用清水淘洗乾淨。然後用石磨將糕米磨成漿,裝入特製的布袋,用石塊壓緊,榨乾糕粉中的水分,使之成為一個大大的粉餅。
然後用一種叫「滾刨」的工具將粉餅刨成粉末,再將粉碎後的糕粉裝入木桶蒸熟,再把蒸熟的「糕花」倒入石臼中,用石杵或木杵碾搗十來下,然後才舉起杵開始「舂」年糕。舂糕是將蒸熟的米粉舂勻、舂實、舂糯的過程,一人舂,一個翻。
一臼糕粉要舂四五十下,凡身強力壯的男丁要輪流舂,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個比較機靈的人用手蘸一下水,不時捋一下杵,彼此配合默契。
做年糕的過程既是勞動,也是一種匠人的儀式。參與者需換一身乾淨的衣服,凡是要用來祭祀的糕品,需點上紅印。若有人來觀看,一定要請人分享熱乎乎的糕團或剛做好的年糕。半成品的糕團,在裹上一點雪裡蕻鹹菜,是一道非常可口的美食。
現在,梁湖年糕製作的部分工序已用機器替代人工,但最核心的工序仍由人工完成,這使得梁湖年糕依然保持軟糯的特點。「因為剛做好的年糕冷卻後很容易結皮並開裂,最後一道工序必須人工進行才能保證年糕條出廠後始終保持軟糯。」唐建忠介紹,最後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只有從業多年的老師傅才能精準拿捏力道,熱氣騰騰的糕團被揉成長長一條,摘下一個個大小相當的年糕劑子,在冰冷的金屬操作臺一揉一拉,就定型成了梁湖年糕出廠前的模樣。經過消毒殺菌後,落入密封包裝袋子,這款梁湖的傳統農產品保質期可以長達半年。
年糕文化推進文旅融合
梁湖年糕不僅是一個特產,更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一種文化。好友來訪,總少不了一盤小炒年糕;「毛腳女婿」上門,捧出一碗紅糖蛋年糕;除夕之夜,做母親的總會囑咐,「吃幾塊年糕,來年就會步步高」;而爆年糕花,更是兒童少年的絕佳零食……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舂年糕,掐制「糕老虎」。「糕老虎」是民間一絕,技藝高超的人可用糕花掐制如意元寶、五牲、十二生肖,以及不同的人物、動物、水果等。其中,「五牲」「如意元寶」是人們用作祭祀的供品,期盼來年豐收。
當下,隨著東山湖田園綜合體和皂李湖旅遊度假區建設,梁湖水磨年糕將嘗試與其他農產品結合,製作更多年糕衍生品,拓展農業產業鏈。梁湖街道農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希望藉助旅遊業發展的良好勢頭,把梁湖年糕等文化產品推介出去,提升梁湖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梁湖文化旅遊的發展,也為當地群眾創造更多致富的可能性。」(紹興晚報 記者 王珏)
【來源:紹興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