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縣:深耕產業扶貧 拓寬增收致富路

2020-12-13 東北網

東北網12月11日訊 脫貧攻堅,產業先行。近年來,饒河縣依託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讓貧困戶實現持續增收。

張忠玉是饒河縣大通河鄉鎮江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天看到自己精心飼養的山羊快要下崽了,張忠玉滿臉喜悅。張忠玉夫婦倆常年患病,沒有勞動能力,2016年,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為張忠玉申請了低保金、醫療保險等各項待遇及扶貧政策後,還為他送去了羊、豬,引導他發展庭院經濟,目前張忠玉一家每年收入達到13000多元。除了幫扶張忠玉,駐村工作隊因戶施策,扶持7戶貧困戶發展中草藥種植和庭院養殖,促進他們實現長效增收。

饒河縣還積極引導各類農業合作社參與產業扶貧,以「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參股經營、吸納務工等方式帶動困難群眾增收。五林洞鎮駝峰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當地扶貧產業項目之一。年生產木耳達500多萬袋。合作社為24戶困難戶提供木耳菌,免費送種植技術,並且統一收購他們手中的木耳,每年可幫助貧困戶增收近4萬元。同時,合作社還長年僱用周邊村民務工,最多時可僱用150多人。如今,饒河縣通過發展主導產業帶動一批、新興產業融入一批、消費扶貧定製一批、庭院經濟增收一批、光伏電站和小額信貸受益一批「五個一批」工程,全縣七成以上的貧困家庭達到了兩個以上的產業利益聯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

相關焦點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
  •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威縣:扶貧電商平臺拓寬致富路 2020-12-06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磐石:黨群聯建扶貧田 拓寬小康致富路
    近年來,磐石市將基層黨建融入脫貧攻堅,探索實施「黨群聯建扶貧田」項目,把黨的組織活力轉化為脫貧攻堅動力。大暑時節,在磐石市268個行政村的840多公頃「黨群聯建扶貧田」裡,桑樹、中藥材、辣椒、食用菌等7大類農產品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在黑石鎮文化村的葡萄大棚裡,茉莉香葡萄掛滿枝頭。
  • 雙孢菇拓寬鎮平縣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實現增收脫貧,產業是基礎支撐。近年來,鎮平縣郭莊鄉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雙孢菇種植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力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眼下正值雙孢菇成熟的季節,在鎮平縣郭莊鄉孫樓村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72歲的李正恩正在自家大棚採摘第二茬的雙孢菇,用手輕輕捏住菌柄,左右旋轉,一朵雙孢菇輕巧入籃。李正恩是首批加入到種植基地的農戶,看著長勢喜人的菌棒,李正恩很是高興。
  • 黑龍江省饒河縣:「四個堅持」助力脫貧攻堅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楊同玉)10月27日,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饒河縣專場,圍繞「慎始如終抓脫貧勠力同心奔小康」這一主題,介紹了饒河縣脫貧攻堅的有關情況。    據雙鴨山市政協副主席、饒河縣委書記韓雪海介紹,饒河縣2002年被確定為國家級貧困縣,近幾年來,饒河縣做實精準文章,集中優勢兵力、集聚優勢資源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據介紹,該縣在工作中通過「四個堅持」,統籌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落實落靠。    一是堅持統籌推進。
  • 饒河縣:稻鴨魚共育 走上生態致富路
    在饒河縣西林子鄉靠山村的一片稻田裡,卻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鴨聲一片。」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饒河縣在今年水稻種植結構調整中,首次引進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為農民增收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  6月8日上午,記者在饒河縣西林子鄉靠山村萬順穀物種植合作社的稻鴨魚綜合種養示範田看到,農戶們正在設置防護網,向稻田裡投放魚苗,為接下來的稻鴨魚共育生態農業模式做準備。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村主任凌樹堂說,綠竹筍每年可為村民創收1000多萬元。
  •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玉泉區:養殖「扶貧雞」踏上致富路 2020-12-19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花拓寬致富新路子,微波乾燥機煥發產業增收活力
    有著「紅色金子」美譽,且具有藥食同源價值的藏紅花、川紅花等紅花,在大健康產業推動下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現如今,紅花已成為一些地方帶動群眾增收的「致富花」,微波乾燥機也將持續發揮其功用,提升紅花幹製品相和品質,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地增收動能。
  • 鐘山區:小草莓種成大產業 拓寬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鐘山區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大力發展草莓產業,目前正值草莓成熟上市的時節,市場銷路穩定,草莓種植產業真正成為當地拓寬脫貧致富增收的新渠道。草莓作為大眾較為喜愛的水果,近年來價格一直比較穩定,是一個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產業,對拓寬當地致富增收渠道及帶動就業起到了很大的效果。 鐘山區與大連農業扶貧協作的草莓高寒育苗產業項目,就是用高山冷涼區域氣溫比平原地區氣溫低的特點來培育優質草莓苗,更容易達到草莓進行花芽分化所需的蓄冷量,從而促進草莓花芽提前分化並儘早上市,增加其經濟價值。
  • 吳興青川共走小康路⑥丨「湖羊入川」拓展產業扶貧路
    吳興作為青川的對口協作縣(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扛起政治責任,在更大空間、更深層次、更高質量上謀劃吳興青川長期互利合作,為吳興青川東西部扶貧協作作出重要貢獻。本端推出《吳興青川共走小康路》,全景記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舉措、新作為和新面貌,今日推出第六篇《「湖羊入川」拓展產業扶貧路》。
  •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2020年03月24日 16:35   來源:潮州日報
  • 酉陽:產業築起增收路
    可大茶山數說全縣油茶麵積30萬畝(原生10萬畝),覆蓋37個鄉鎮(街道),有農業企業、合作社115家,年產值1.5億元,帶動貧困戶3500戶增收致富。全縣青花椒麵積22萬畝,覆蓋37個鄉鎮(街道),年產值6000萬元,帶動貧困戶1024戶增收致富。全縣茶葉面積8.16萬畝,覆蓋23個鄉鎮(街道),年產值3.35億元,帶動貧困戶3980戶增收致富。曾經,酉陽舉全縣之力發展過金銀花、薴麻、蠶桑、長毛兔、烤菸等產業。而現在,除了烤菸還持續保持很好的發展態勢外,其餘產業大多曇花一現。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扶貧基地小站點 村民增收大產業
    月臺村黨支部書記李金海說:「我們扶貧基地每天參加務工人員200多人,其中附近的、鄰村的有四五十個人,貧困戶有90多個,每月的工資達到2000以上。」像常村鎮月臺村這樣的扶貧基地站點,葉縣共有117個,直接帶貧總人數1627人,輻射帶動近6000人家門口就業。
  • 長沙鎮:產業扶貧青蘿蔔,群眾致富「金蘿蔔」
    3月20日,長沙鎮產業扶貧企業東晟農業發展公司,舉行了「長沙鎮產業扶貧項目(青蘿蔔)現金發放儀式」。現金發放現場,120餘名來自長沙鎮及周邊毗鄰鄉鎮與公司籤訂青蘿蔔定向種植合同的群眾,共領取了20萬餘元的青蘿蔔收購貨款。「青蘿蔔好呀,比我自己栽種玉米紅薯強多了。
  • 黑龍江克山縣:壯龍頭 強產業 全力加快產業扶貧促農增收步伐
    經濟視野網11月25日(裴振萍 王超 馮樂行)黑龍江省克山縣把「輸血」扶貧逐步轉變為「造血」致富,實現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2020年克山縣扶貧產業收益預計突破1100萬元,戶均增收1600元以上。
  • 依託茶卡鹽湖 青海都蘭河村靠「鹽」產業增收致富
    央廣網西寧3月19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謝海群 馬玉芳)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依託茶卡青鹽的藥用和觀賞價值,發展脫貧後續「鹽」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為了讓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儘快脫貧,銅普鎮黨委與茶卡鹽湖旅遊有限公司協調,都蘭河村與幫扶企業茶卡鹽湖旅遊有限文化公司籤訂了10萬件鹽雕生產加工協議。銅普鎮黨委書記王建軍說:「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努力做到集中安置點,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帶領群眾走共同致富之路。」
  • 且末縣:香蒜種植讓村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巴州統計局、新疆瑞源乳業有限公司、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巴州支公司駐且末縣其木布拉克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波華向村民宣布香蒜銷售的金額,工作隊副隊長同古力克逐一為村民發放現金,並鼓勵村民明年再接再勵,實現增產增收。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