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柑,一柑三味?
新會柑皮內側的海綿層組織,又叫內果皮。
柑頂的內果皮尤其集中,內含豐富的茶枝柑經絡組織,是藥用功效最為卓著!
柑帶是新會柑的中間部分,細胞組織均勻,味香兼清,切成細絲後,用來泡茶、蒸魚和燉肉,實屬一絕!
柑底是果糖積聚最為豐富的部分,是煲湯和煮糖水的上上佳品,被美譽為「柑湯寶」!
因此新會柑,一柑分三味,是必須的!
一、柑頂:泡藥酒、製藥!
二、柑帶(陳皮細絲):泡茶、烹飪!
三、柑底(柑湯寶):煲湯、煮糖水!
新會鳳麟陳皮切絲機,幹皮機切,專利技術,鎖住味道,鎖住營養!
新會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河海相連,交通方便,在北面55平方公裡的國家森林公園圭峰山和東南面牛牯嶺及山脈平均海拔998米的古兜山谷腳下,西江和潭江兩江在這裡匯聚出海,形成以銀洲湖兩岸為核心的衝積平原帶特有的溼盤地地貌。這裡肥沃的土地,良好的氣候,孕育出古老而聞名的水果品種--新會柑。它是新會陳皮的唯一原料。正是由於它皮肉兼用、藥食同源的質量特色,造就了新會陳皮與眾不同的價值。
新會陳皮,又名廣陳皮、新會皮、廣皮、廣柑皮、岡州皮、貴老,別名:果皮或柑皮。為廣東道地名藥,是「十大廣藥」之一;是廣東省歷史悠久的著名土特產;更是粵菜中著名的調味品,被視為粵菜的靈魂。
2006年10月獲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充分肯定了新會陳皮的品質質量,並明顯區別了其他產區的陳皮。
《陳皮西施》2006年陳皮細絲(0.8mm)
新會陳皮的藥用功效在古代藥典中早有記載
《本草綱目》: 「橘皮,其味屬辛、苦、溫,苦能洩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溼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藥則升,同降藥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籥,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藥,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又曰:橘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化痰治嗽,順氣理中,調脾快膈,通五淋,療酒病,其功當在諸藥之上。
《中醫手冊》:「橘皮以廣東新會所產為佳,功效燥溼化痰、降逆止嘔……..」。
《中草藥學》---南京藥學院編:其分析廣陳皮(大紅柑)的藥理:皮中所含揮髮油對胃腸有溫和的剌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內積氣,並有剌激性祛痰作用。
新會柑的果皮含芳香揮髮油,主要是右旋檸檬烯,約佔90%,其餘為少量醛類、酯類和醇類化合物,以含維生素C和B1、橙皮甙、川陳皮素、紅桔素等黃酮甙類化合物。動物試驗表明,甲基陳皮素有明顯增加冠脈流量、降低血壓的作用。
廣陳皮主要成分:揮髮油、黃酮類化合物、肌醇、橘皮素、維生素B1、新橙皮箭....」其中揮髮油≥ 3.5%, 性味辛、苦、溫、歸脾、肺二經。(青皮歸肝、膽二經)。
中藥複方講究君、臣、佐、使,廣陳皮一般充當「臣」的角色,「同補藥則補,同降藥則降、同升藥則升,同瀉藥則瀉」如同白朮同用則補脾胃,與杏仁同用通降大腸氣閉,與半夏同用則有燥溼作用,與茯苓同用則去溼作用...。如方藥「平胃散」、「保和丸」、「厚樸溫中湯」等。是非常好的天然植物藥引、提升配伍藥的功效。
陳皮擔當「君」的角色如「二陳丸」「二賢散」「蛇膽陳皮末」「陳皮半夏湯」等。廣陳皮裡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可以用來有效預防乳癌,能使乳癰未成者能即散,已成者即潰,單味廣陳皮治療急性乳腺炎,並有抗蟲抗菌功效,最顯著的藥效是在呼吸道疾病中的化痰止咳、疏通心腦血管、對於降血壓、利尿也有療效,皮中果膠對於降膽固醇亦有很好的效果。
w二陳湯源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當時官修的一部藥典》,由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是一種能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的中醫藥方。而二陳的由來是因配藥時,選取半夏和陳皮應以陳舊者為佳,故名二陳。
w陳皮半夏湯源於武之望輯《濟陰綱目》,初刊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 主治:妊娠惡阻嘔吐,不進飲食。明代鄭全望撰《瘴瘧指南》,方劑功效:正氣祛痰。主治: 瘴瘧、噁心乾嘔無物。
w清代大醫師葉桂,字:天仕《臨證指南醫案》所開的「二陳湯」特別註明要用「新會皮」。該書開列方劑中有寫明「新會皮」的25個.
張健民老師(陳皮張)左(二)與俄羅斯來賓
本文選摘於陳皮張 的博客 《解讀新會陳皮五大經濟價值》
陳皮張 的博客 - 陳皮張 - 網易博客
2013-12-26 01:34:03
http://chenpizhang.blog.163.com/blog/static/150275109201311261315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