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課堂教學如何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看看這位特級教師的課堂實踐丨...

2021-01-07 中國教育報好老師

-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386篇文章 -

名師

特級教師張悅丨名師反思錄

名師是如何「煉成」的?

「什麼是理想課堂的關鍵因素?朱永新教授認為,理想課堂達成需要知識、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而我,一直走在尋找理想課堂的路上。在我看來,好的課堂教學,總是『醞釀』著美麗的相遇。如同茶道的『一期一會』,它蔓延著知識的莖須、搖曳著生活的花影、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師生在課堂中一路相伴隨行。」

今天好師妹就來帶大家看看特級教師張悅的語文課堂。

人物介紹

張悅: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哲學博士。現為寧波效實中學副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語文教師等榮譽及「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大賽金獎。致力於「知識、生活與生命共鳴」理想課堂的實踐研究,專著有《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新教育語文課堂:哲學的解釋》等,近百篇研究論文發表於核心期刊或學術雜誌。

語文:與未來人生的意義關聯

好的課堂教學如何啟發學生思考人生?先從一個課堂教學實例說起。

學習《師說》時,課堂上有學生這樣提問:短短幾百字,為何能穿越時空、經歷歲月淘洗,成為當下語文課程不能忽略的學習內容?小組討論中學生達成共識:《師說》解答了當時社會(尤其是士大夫之族)「求師」與「為師」的困惑,文中的知識觀、師生觀對倡導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具有深遠現實意義;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對東漢以來逐漸形成以至鼎盛的駢文的形式主義進行批評,強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

我覺得,韓愈的影響遠勝於此。《師說》可以看作是從韓愈生命裡「流淌」出來的作品,如何引導學生往《師說》的縱深之處再走一步,如何讓韓愈的人生故事啟迪學生的未來人生呢?

我設計了課後作業:韓愈生活史(寫作《師說》前後)研究。學生查閱了韓愈創作《師說》前後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從豐富的資料中整合了很多之前全然不知的真實素材:韓愈先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位學術卓然的教書先生;韓愈升任監察御史,是一位以命相搏的萬民好官;韓愈被貶為陽山縣令,是一位心繫家國的眷眷士子……創作《師說》前後的韓愈,正經歷著人生的跌宕,他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圭臬,雖然歷經坎坷卻從未放下自己的擔當與使命。

學生說,原以為《師說》就是意義世界的全部,沒有想到的是,《師說》只是意義世界的冰山一角,《師說》成為經典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師說》背後站立的大寫的人。

學習就是這樣一場意義攪拌的過程。當學生從《師說》中看到作品與人生隱秘而真切的聯繫之後,我又跟進提出一個問題:創作《師說》時的韓愈大約35歲,試想,35歲的你會是怎樣的呢?學生們爭先發言:「我會是一個律師,我會永遠站在正義這邊」「我想我應該已經成家立業,我不一定是人生贏家,但我一定不負年華」「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媒體從業人員,以自己的筆,傳遞時代強音」……

教學永遠聯繫著學生的未來人生。我所理解的理想課堂,永不放下語文課程在「成人」方面的社會擔當。若我們只是在文字、文章、文學的格局裡兜兜轉轉,也許永遠也跳不出知識學習的「深坑」,至多只是知識學習的「平面的滑行」而已。

文本:歷史在場與現實觀照

語文教材中的《長亭送別》是元代雜劇《西廂記》裡非常重要的一折,但實際教學遇到了瓶頸,因為學生與之「相距甚遠」。

如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點燃閱讀的「生長點」呢?反覆斟酌文本,我覺得打開閱讀通道的密鑰一定藏在文本裡。

《長亭送別》整折戲都是崔鶯鶯的唱詞,但又是非常獨特的唱詞——女主人公是含著眼淚唱的。我設計了課堂學習的探究型小課題「淚光盈盈處的離愁別緒」,通過品讀眼淚,走進崔鶯鶯的內心世界,了解崔鶯鶯送別張珙時複雜的心緒,以期讓崔鶯鶯的眼淚成為教學意義的引爆點。我覺得,文本是自在、自洽的,它有自我運行的規律與獨特性,朝向文本的我們,只有「入得其裡」深味其意,方能「出得其外」獲其啟迪。

在一節借班教學公開課上,課堂討論氛圍熱烈,話題正往深處「潛行」。這時我看到一個男生高高舉起了手,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發言「投擲」了一塊出人意料的「石頭」:「張老師,崔鶯鶯有什麼好哭的?張珙去考狀元,又不是不回來了。哭就哭唄,您說要花一節課時間研究崔鶯鶯的眼淚,我覺得沒有意義。

」這塊「石頭」瞬間「敲醒」了我——學生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享受著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出行和溝通便利,的確無法深入理解崔鶯鶯為什麼會有這麼低的淚點,至於崔鶯鶯在送別宴會上從頭哭到尾更是令人費解。

有關「有什麼好哭」的問題,學生討論之熱烈也在我意料之外:文本還原了歷史場景,是小農社會、農耕時代社會生活圖景的真實再現;在交通、溝通都不便捷的時代,人們是將「生離」等同於「死別」的。

此外,崔鶯鶯的擔憂不僅僅限於常人的「生離死別」,還有特殊情境中的特殊原因:張珙考中狀元,也許會「一去不返」,皇帝或許會招他為駙馬,高門貴族也有可能招婿;若是考不中狀元,張珙或許也會「一去不返」,留在京城「上復讀班」「死磕」到底。這正是「中」亦憂,「不中」亦憂啊!

那節課生成了新的學習內容:文本的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情境會有逆差。如果崔鶯鶯生活在當下,她還會不會淚流滿面?學生善於從自我生活經驗出發觀照文本,但文本是歷史的產物,它屬於自己的時代,學生應走進文本現場,貼近文本闡釋意義;當然,優質文本超越時代,屬於時間,這得取決於文本有沒有提供「有意義的巧合」,也就是共時性價值——《長亭送別》屬於後者,追求自由愛情是歷史與現實都認可的審美情懷。

走進文本深處,走進的是文化歷史之場,聆聽的是歷史與現實清音和鳴的旋律。我所理解的理想語文課堂,知識總是可以和學生的思想良性互動,即便相隔遙遠,教師也要和學生一起去找尋那扇「門」,去找到打開門的那把「鑰匙」。

實踐:學習方式的延伸與改變

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依託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組織語言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策略,能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系列綜合實踐課程,經過五屆學生的實踐嘗試,課程價值基本得到實現,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我們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通常從「青春讀詩會」開始。每一屆學生在讀詩會的活動中,以課程內容為核心,以共同體研習為方法,以成果展示進行共享。每一期讀詩會,都由學生自選篇目、自配音樂,從主持到音效、燈光、舞美設計,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迄今學生已朗誦近兩百首詩歌。

詩歌之美,流淌在音韻節奏裡,詩歌是聽的藝術。這些詩歌,穿行在歲月的陽光中,也沉澱在學生的高中記憶裡,詩歌裡流淌的優美質感,將永遠定格在青春時光裡,因為,青春讀詩會連結的正是學生最美好的年華。

除了青春讀詩會,我們還組織了名著閱讀報告會、班級「1對1」辯論、戲劇寫作與表演、「走近甬籍文化名人」等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貫穿了學生高中語文學習生活的整個過程。

學生共讀的書、研討的辯論題、自製的道具,他們的活動感言、舞臺腳本、評委記錄單,他們的活動照片、影像資料、花絮素材,他們專注的眼神、頭碰頭的對話、手把手的互學互教,都被收藏在我教書生涯的「寶匣」裡,每每打開,清芬盈面,真如鮮花滿樹、彌足珍貴。

記得一次學生們利用五一節假期去杭州採訪甬籍著名音樂家周大風,而今,周大風先生已駕鶴西去,而《採茶舞曲》的優美旋律依舊在全球華人世界裡久久飄蕩。學生們留下的文字資料、照片、錄音,還有一組採訪手記都成為研究周大風先生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一篇相關的隨感中,學生寫道:「人生的價值,與物質無關。至少,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是不會感到物質的束縛的。久久磨滅不去的,還是周老的那句『不與俗客爭名利』。看著檯曆,我在5月的那一頁,寫下了一個詞語——『大風』。」

走進生活世界,置身真實情境,語文課程實現人的社會化延伸。語文綜合實踐留下的不僅僅是人生的「碎步」,更是生命的「印痕」。我所理解的理想課堂,不囿於課堂的「狹小」天地,它可以將語文實踐的「觸角」伸展到生活世界。

作者 | 張悅

本文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06日第6版 版名:課程周刊·教師成長

責任編輯 | 李孜

為「在看」文章的你,點「贊」

相關焦點

  • 特級教師錢守旺梳理總結的課堂評價用語55句
    北京市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錢守旺在課堂中,「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合理地進行評價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有效促進教學。評價,一方面是作出價值判斷,另一方面是要有激勵、引導作用。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學生也是。
  • 聚焦思想引領 專家教師共話社會大課堂教育實踐
    北京市教育學會社會大課堂教育研究分會理事長高付元北京市教育學會社會大課堂教育研究分會理事長、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社會大課堂管理辦公室主任、北京市特級教師高付元表示,感謝市學會對研究分會的支持與幫助,強調教育研究對社會大課堂與教育過程整體優化的重要意義和反哺作用
  • 【福田「空中課堂」】語文特級教師肖紹國「詩畫六課」預告
    為確保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福田老師們正緊鑼密鼓地制定網絡在線教學計劃和方案。特級教師肖紹國將為同學們帶來「詩畫六課」分別是為三課《紅樓啟蒙》和三課《詩畫作文》。經過這幾年的探索和實踐,這些想法終於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一節節充滿文學魅力的紅樓啟蒙課程。那麼,這次肖老師究竟會帶來哪些紅樓啟蒙課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程一:《香菱學詩》
  • 方城一高邀請特級教師呂羨平作高效課堂專題講座
    12月15日上午,方城一高特邀山西省新課改專家組成員,忻州一中校長、特級教師呂羨平,為全校近300名教師作了以《高效課堂重在落實》為主題的課改專題講座。講座從「課堂教學改革成績展示」「教學理念的改變」「讓學生動起來的高效課堂」「精準教研是課改的前提」「目標引領」五個方面做了生動的講解,內容上涉及高效課堂的打造、北清生的培養、學困生的轉化幫扶、學生內驅力的喚醒等。
  • 如何把英語課堂「還」給學生?貴陽九中特級教師樂玲如此教英語……
    本期我們就邀請到貴陽九中的特級英文老師樂玲,為大家分析解讀。本期嘉賓樂玲:貴陽九中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職稱,貴州省骨幹教師,貴陽市首批教學名師,貴州省第三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貴陽市首批和第二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貴州省及貴陽市教育系統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專家。
  • 未來教師應該是什麼模樣?採荷三小舉行「菡萏杯」教學大賽,用課堂...
    一走進學校,學校大廳裡陳列著各個備課組的特色常規展示,還展示了青年教師為學生設計的特色作業、數學名片、英語畫冊、學情登記本以及大閱讀特色作業等優秀常規成果。會場內,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如火如荼,各種教學思想、教育智慧在這裡碰撞交融,產生新的火花。
  • 特級教師徐長青與湖北學校相約雲課堂
    天津市數學特級教師徐長青老師在得知中國教師研修網發起的「心系荊楚,名師馳援:百名特級教師送教公益活活動」之後,不僅第一時間奉獻了自己工作室的系列課程,更主動請纓,希望能通過「
  • 高級教師呂新梅的信息化教學乾貨:生成式課堂教學大揭秘
    信息化教學潛行者浦城縣某個陰雨冬日,呂新梅叮囑同校的年輕教師葉智文,「一定要去帶陌生的學生,如果別的班學生對你這位素未謀面的老師上的課都能表現得很積極,那才說明你設計的生成式課堂有效「獲獎名單出來的時候,我收到市裡一位老師的微信說『浦城三中好厲害啊』,當時覺得近幾年在三中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有了回報。」
  • 重構課堂樣態,追求深度教學——九江雙語實驗學校教師參加中國教育...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彭文宏報導:為了激發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教師對英語認讀能力教學策略以及方法的研究。九江雙語學校教師彭文宏於2020年12月5日至6日前往南昌參加「中國教育夢——重構課堂樣態,追求深度教學」英語培訓觀摩活動。
  • 四十載耕耘「生成教學」 「老頑童」潘小明帶領學生遨遊數學世界
    本網訊 (記者 程媛媛)12月22日,「課堂人生——特級教師潘小明從教40周年研討會」在寶山區教育學院舉行。作為寶山區小學數學學科的領軍人物,潘小明在40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終紮根課堂,潛心研究小學數學教學,在「大題小作、小題大做」中創生出小學數學「生成教學」的教育理念。
  • ...引領示範站好講臺|黔西南州興義一中「雙主體互動式」課堂教學...
    展示現場,每位教師都使出渾身解數,通過精彩的語言、生動的講解,把原來強行灌輸的課堂教學轉變為啟發誘導教學,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同學們或說或演,或讀或寫,或討論交流,或合作,展示自主思考、觀察、表述、總結等,淋漓盡致展現學科特色,獻上精彩紛呈的課堂。「非常開心,學校將重視教育教學和青年教師培養的優良傳統堅持了14屆。」
  • 合肥工業學校「三有」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實踐探索
    合肥工業學校於2019年10月率先在三年級的三個普通中專班級開展「三有」課堂教改試點實踐。二、 「三有」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果1、學生成績明顯提高作為試點班級,18級平面設計普專14班裡的每一個學生,都開始在課堂上主動學習,主動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學生在為自己的小組爭得榮譽的同時,很多知識點被重複記憶,被歸納總結,在有趣的過程中,有效的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
  •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四川新聞網雅安6月18日訊(張瑜 文/圖)為促進雨城區實驗小學數學教師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探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實驗小學數學中心教研組於6月17日開展了「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主題活動。
  •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關鍵!校長在教研會上說:優質課需5「度」
    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激情四射學生處於被動狀態,導致一些學生「神遊課外」 、表情漠然,好像課堂是老師的事;而高效課堂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處於主動狀態,在交流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最終實現共同提高。如何締造高效課堂,我們認為,課堂教學要遵循「五度」。
  • 如何評價「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
    「多元交互式」課堂教學評價是如何進行的當前,我國的課堂教學評價活動普遍採用「庭辯式」聽評課活動,對教學過程及效果進行定性化的觀察、診斷與建議,屬於表現性評價方法的運用,包括採用觀察法採集課堂中教與學的表現性行為信息、採用研討法對觀察的信息進行診斷並提出改進建議。
  • ...丨 中國農大《食品加工新技術》課程教學團隊:濃縮精煉好課堂...
    在準備網絡授課過程中,對於教師來講,學習並選擇網絡教學手段當然是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本門課採用「微信群+網絡教學平臺+雨課堂+騰訊課堂」多平臺協同、互補的網絡教學手段,建立了117名學生組成的課程微信群,網絡教學平臺上傳「開課歡迎信及授課方案」、課程ppt、文獻等資料,雨課堂上傳課前預習資料及課後作業,騰訊課堂實現在線教學及教學視頻回放,「授課教師+助教」實時在線答疑。
  • 特級教師黃偉祥:數據驅動教學變革與創新
    一些教師暗暗高興——直接從網上下載,不用備課了。 其實,備課容易,精準備課並不簡單,尤其在知識轉型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備課面臨新挑戰,教案不符合學情、備課拘泥教材、忽略學生差異性等問題屢見不鮮。在當前的教學工作中,如何做到精準備課成了一個新的研究命題。
  • 創新課堂 培優策略 精準教學,第七屆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圓滿落幕
    本屆研討會圍繞「創新課堂·培優策略·精準教學」為主題,著名教育專家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校長、骨幹教師共六百餘人齊聚一堂,共探新形勢下的精準教學之道。名家薈萃,切磋論道,精彩紛呈,給現場嘉賓帶來別具一格的教育思想盛宴。同時也為新高考背景下教學創新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 立學課堂:南通課改的創新實踐
    原標題:立學課堂:南通課改的創新實踐「在《創造宣言》一文中,陶行知先生是如何展開論述的?」領到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全班學生分成8個學習小組,走到教室左、右、後三面牆的黑板前,討論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他們的思考。
  • 走進課堂丨中央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思政公開課暨教學研討會
    公開課後,高洪書記和全體專職教師及兼職助教就「如何上好中央美術學院思政課」進行了研討交流。黨委書記高洪以「馬克思主義」「中國馬克思主義」「當代」三個關鍵詞為引,帶領同學們回顧總結了本學期他主講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