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好老師 2020年的第386篇文章 -
名師
特級教師張悅丨名師反思錄
名師是如何「煉成」的?
「什麼是理想課堂的關鍵因素?朱永新教授認為,理想課堂達成需要知識、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而我,一直走在尋找理想課堂的路上。在我看來,好的課堂教學,總是『醞釀』著美麗的相遇。如同茶道的『一期一會』,它蔓延著知識的莖須、搖曳著生活的花影、洋溢著生命的激情,師生在課堂中一路相伴隨行。」
今天好師妹就來帶大家看看特級教師張悅的語文課堂。
人物介紹
張悅: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哲學博士。現為寧波效實中學副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勞動模範、全國優秀語文教師等榮譽及「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學課堂教學大賽金獎。致力於「知識、生活與生命共鳴」理想課堂的實踐研究,專著有《知識、生活與生命的共鳴》《新教育語文課堂:哲學的解釋》等,近百篇研究論文發表於核心期刊或學術雜誌。
語文:與未來人生的意義關聯
好的課堂教學如何啟發學生思考人生?先從一個課堂教學實例說起。
學習《師說》時,課堂上有學生這樣提問:短短幾百字,為何能穿越時空、經歷歲月淘洗,成為當下語文課程不能忽略的學習內容?小組討論中學生達成共識:《師說》解答了當時社會(尤其是士大夫之族)「求師」與「為師」的困惑,文中的知識觀、師生觀對倡導學習型社會的今天具有深遠現實意義;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對東漢以來逐漸形成以至鼎盛的駢文的形式主義進行批評,強調了文以載道的傳統。
我覺得,韓愈的影響遠勝於此。《師說》可以看作是從韓愈生命裡「流淌」出來的作品,如何引導學生往《師說》的縱深之處再走一步,如何讓韓愈的人生故事啟迪學生的未來人生呢?
我設計了課後作業:韓愈生活史(寫作《師說》前後)研究。學生查閱了韓愈創作《師說》前後大量的文獻資料,並從豐富的資料中整合了很多之前全然不知的真實素材:韓愈先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位學術卓然的教書先生;韓愈升任監察御史,是一位以命相搏的萬民好官;韓愈被貶為陽山縣令,是一位心繫家國的眷眷士子……創作《師說》前後的韓愈,正經歷著人生的跌宕,他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圭臬,雖然歷經坎坷卻從未放下自己的擔當與使命。
學生說,原以為《師說》就是意義世界的全部,沒有想到的是,《師說》只是意義世界的冰山一角,《師說》成為經典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師說》背後站立的大寫的人。
學習就是這樣一場意義攪拌的過程。當學生從《師說》中看到作品與人生隱秘而真切的聯繫之後,我又跟進提出一個問題:創作《師說》時的韓愈大約35歲,試想,35歲的你會是怎樣的呢?學生們爭先發言:「我會是一個律師,我會永遠站在正義這邊」「我想我應該已經成家立業,我不一定是人生贏家,但我一定不負年華」「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媒體從業人員,以自己的筆,傳遞時代強音」……
教學永遠聯繫著學生的未來人生。我所理解的理想課堂,永不放下語文課程在「成人」方面的社會擔當。若我們只是在文字、文章、文學的格局裡兜兜轉轉,也許永遠也跳不出知識學習的「深坑」,至多只是知識學習的「平面的滑行」而已。
文本:歷史在場與現實觀照
語文教材中的《長亭送別》是元代雜劇《西廂記》裡非常重要的一折,但實際教學遇到了瓶頸,因為學生與之「相距甚遠」。
如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點燃閱讀的「生長點」呢?反覆斟酌文本,我覺得打開閱讀通道的密鑰一定藏在文本裡。
《長亭送別》整折戲都是崔鶯鶯的唱詞,但又是非常獨特的唱詞——女主人公是含著眼淚唱的。我設計了課堂學習的探究型小課題「淚光盈盈處的離愁別緒」,通過品讀眼淚,走進崔鶯鶯的內心世界,了解崔鶯鶯送別張珙時複雜的心緒,以期讓崔鶯鶯的眼淚成為教學意義的引爆點。我覺得,文本是自在、自洽的,它有自我運行的規律與獨特性,朝向文本的我們,只有「入得其裡」深味其意,方能「出得其外」獲其啟迪。
在一節借班教學公開課上,課堂討論氛圍熱烈,話題正往深處「潛行」。這時我看到一個男生高高舉起了手,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發言「投擲」了一塊出人意料的「石頭」:「張老師,崔鶯鶯有什麼好哭的?張珙去考狀元,又不是不回來了。哭就哭唄,您說要花一節課時間研究崔鶯鶯的眼淚,我覺得沒有意義。
」這塊「石頭」瞬間「敲醒」了我——學生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享受著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出行和溝通便利,的確無法深入理解崔鶯鶯為什麼會有這麼低的淚點,至於崔鶯鶯在送別宴會上從頭哭到尾更是令人費解。
有關「有什麼好哭」的問題,學生討論之熱烈也在我意料之外:文本還原了歷史場景,是小農社會、農耕時代社會生活圖景的真實再現;在交通、溝通都不便捷的時代,人們是將「生離」等同於「死別」的。
此外,崔鶯鶯的擔憂不僅僅限於常人的「生離死別」,還有特殊情境中的特殊原因:張珙考中狀元,也許會「一去不返」,皇帝或許會招他為駙馬,高門貴族也有可能招婿;若是考不中狀元,張珙或許也會「一去不返」,留在京城「上復讀班」「死磕」到底。這正是「中」亦憂,「不中」亦憂啊!
那節課生成了新的學習內容:文本的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情境會有逆差。如果崔鶯鶯生活在當下,她還會不會淚流滿面?學生善於從自我生活經驗出發觀照文本,但文本是歷史的產物,它屬於自己的時代,學生應走進文本現場,貼近文本闡釋意義;當然,優質文本超越時代,屬於時間,這得取決於文本有沒有提供「有意義的巧合」,也就是共時性價值——《長亭送別》屬於後者,追求自由愛情是歷史與現實都認可的審美情懷。
走進文本深處,走進的是文化歷史之場,聆聽的是歷史與現實清音和鳴的旋律。我所理解的理想語文課堂,知識總是可以和學生的思想良性互動,即便相隔遙遠,教師也要和學生一起去找尋那扇「門」,去找到打開門的那把「鑰匙」。
實踐:學習方式的延伸與改變
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依託語文綜合實踐課程,組織語言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策略,能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系列綜合實踐課程,經過五屆學生的實踐嘗試,課程價值基本得到實現,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我們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通常從「青春讀詩會」開始。每一屆學生在讀詩會的活動中,以課程內容為核心,以共同體研習為方法,以成果展示進行共享。每一期讀詩會,都由學生自選篇目、自配音樂,從主持到音效、燈光、舞美設計,全部由學生自主完成,迄今學生已朗誦近兩百首詩歌。
詩歌之美,流淌在音韻節奏裡,詩歌是聽的藝術。這些詩歌,穿行在歲月的陽光中,也沉澱在學生的高中記憶裡,詩歌裡流淌的優美質感,將永遠定格在青春時光裡,因為,青春讀詩會連結的正是學生最美好的年華。
除了青春讀詩會,我們還組織了名著閱讀報告會、班級「1對1」辯論、戲劇寫作與表演、「走近甬籍文化名人」等綜合實踐活動,這些活動貫穿了學生高中語文學習生活的整個過程。
學生共讀的書、研討的辯論題、自製的道具,他們的活動感言、舞臺腳本、評委記錄單,他們的活動照片、影像資料、花絮素材,他們專注的眼神、頭碰頭的對話、手把手的互學互教,都被收藏在我教書生涯的「寶匣」裡,每每打開,清芬盈面,真如鮮花滿樹、彌足珍貴。
記得一次學生們利用五一節假期去杭州採訪甬籍著名音樂家周大風,而今,周大風先生已駕鶴西去,而《採茶舞曲》的優美旋律依舊在全球華人世界裡久久飄蕩。學生們留下的文字資料、照片、錄音,還有一組採訪手記都成為研究周大風先生珍貴的歷史資料。
在一篇相關的隨感中,學生寫道:「人生的價值,與物質無關。至少,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是不會感到物質的束縛的。久久磨滅不去的,還是周老的那句『不與俗客爭名利』。看著檯曆,我在5月的那一頁,寫下了一個詞語——『大風』。」
走進生活世界,置身真實情境,語文課程實現人的社會化延伸。語文綜合實踐留下的不僅僅是人生的「碎步」,更是生命的「印痕」。我所理解的理想課堂,不囿於課堂的「狹小」天地,它可以將語文實踐的「觸角」伸展到生活世界。
作者 | 張悅
本文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06日第6版 版名:課程周刊·教師成長
責任編輯 | 李孜
為「在看」文章的你,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