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一場令人驚喜又值得深思的青年舞蹈熱潮掀起,它不僅引發舞蹈界藝術界的關注,也吸引來許多社會學研究者的目光。
隨著一些舞蹈競技類電視節目的熱播,一批熱愛傳統舞蹈的青年舞蹈演員走進大眾視野。他們熱衷於古典舞、民族舞,在各舞種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深受青年人熱捧,甚至很多青年知識分子也加入粉絲群體。一時間,舞蹈這種「用肢體講話的藝術」以特有的情感敘事方式觸發了大眾心底的共同關切和情感共鳴。
舞蹈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符號,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重要橋梁。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說:「人生是一場表演,社會是一個舞臺。」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試圖利用各類符號進行表演,並努力使表演獲得良好效果。每一個舞者都試圖以身體為媒介,集中反映社會關切,表達人類真實的情感狀態。
青年粉絲群體對舞蹈的熱愛,對舞者的推崇和模仿,既是舞蹈社會屬性的集中展現,又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理的集中反映。一方面,青年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生命體驗,與藝術殿堂中的專業舞蹈同頻共振,激發出新的意義和溫度。青年人對舞蹈敘事背後的社會情懷的關切,對優秀舞者創新意識、敬業精神的禮讚,和他們親身加入舞者行列的行動,讓我們看到新時代的青年正以唯美的敘事方式,用心用情地講述著他們追求夢想的中國故事。
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青年人用「共情」的方式與舞蹈演員共享生活中「屬於自己的時光」。90後、00後的生存焦慮和發展需求已呈現為「集體表象」,他們從舞者的表演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一個舞者的高光時刻就是他們嚮往的人生精彩瞬間。
現代舞創始人伊莎多拉·鄧肯在《舞蹈家自我修養》中強調,舞蹈的「自然之美是靈魂和宇宙的律法」,這種自然之美體現在對日常生活的映射和關懷。青年舞者胡沈員以《遇見》獲得青年舞蹈競技秀《舞蹈風暴》第一季的冠軍,這支舞蹈讓觀眾享受到「大魚」化作「大鵬」展翅翱翔的意境。舞蹈既傳承了《莊子》的文化基因,又傳遞給年輕人忠於理想的情懷。正如胡沈員所言:「藝術不是天上觸不可及的繁星,它是種在我們所有人心中的一顆種子,靜待發芽。」
在這場青年人掀起的舞蹈熱潮中,美麗的部分不僅包括精湛的舞蹈技藝,更重要的是舞蹈背後舞者的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當青年舞蹈演員劉迦與時年80歲的藝術家陳愛蓮用芭蕾舞再現話劇《雷雨》的風採時,當陳愛蓮老師面對鏡頭說出「生命不息,舞動不止」時,我們見證了新老兩代藝術人一場關於審美追求的「交接儀式」,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無限生機和靈魂深處的風景。
時代精神和社會情境賦予舞蹈無限的生命給養,專業舞者和愛好者通過舞蹈來表達日常生活的意義,他們用舞蹈藝術揮展想像的翅膀,同時也腳踩堅實的大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舞蹈熱才剛剛開始,它將波及更多的青年人群,也將使審美追求和藝術表達輻射到更廣闊的領域。
(本報記者彭景暉、晉浩天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