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2020-12-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https://flv1.gmw.cn/soby/sobey/20201206/1607213956879_High.mp4

  【聚焦·青年舞蹈風潮】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李丹陽 李晉榮

  與每個時代相似,一場青年舞蹈潮流興起;

  與以往時代不同,這一次潮流舞動秦漢風月,吟唱唐宋詩歌,致敬紅色經典——這是一場國風舞潮。

  11月27日傍晚6點,北京西三環北路某物理研究所,90後研究員張晗離開辦公室,匯入晚高峰人群,奔往地鐵站。他要去五道口附近的一家舞蹈培訓機構。為了這堂舞蹈課,他購買了舞蹈服裝,婉拒了周末飯局。此前,他所關注的90後舞蹈演員華宵一和羅昱文在湖南衛視青年舞蹈競技秀《舞蹈風暴》中展示了作品《見自己》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張晗震撼不已,在觀看節目當晚就報名學舞。「學習舞蹈,算是和自己的約會,在忙碌之餘給自己的心靈充電。」他說,「這兩支舞的魅力不只是肢體表達,還有中國文化元素和舞者的生命感悟。」

  11月28日凌晨4:30,北京東五環高碑店附近的一個舞蹈排練室內,90後現當代舞演員黎星正在通宵練習,反覆揣摩著三國歷史中關羽的精神世界。記者見到黎星時,他眼中布滿血絲。儘管胯部在受傷50多天後依然隱隱作痛,但他仍在每次翻轉跳躍中保持剛柔並濟的力道。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

  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評價道。

為現當代舞青年演員黎星、李豔超的作品《花樣年華》。

  1.舉手投足,皆是對國人精神世界的擁抱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迪斯科、霹靂舞、國標舞曾風靡當時的青年群體。1989年就讀於雲南大學的70後工程師陳芸回憶,雖然她自小耳濡目染就會跳民族舞,但那時在同學面前因不夠時尚而羞於表現。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物質上和文化上很多領域都在追隨世界潮流,努力學習和模仿。」當代著名劇作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感慨,「但看看今天這些90後和00後的孩子們,他們身上所具有的自信和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生俱來的親和感,是任何時期都沒有的。」

  華宵一走上《舞蹈風暴》第二季的舞臺時,用一段古典舞《長相思》把觀眾帶回大唐盛世。形神流轉之間,觀眾領略到的是古典風韻的綿延不絕。「舞者銜著的那朵牡丹,就是盛世繁華。」網友在視頻留言區感慨。讓華宵一欣慰的是,一些年輕粉絲能把《長相思》解讀為「長相思,美在長,在專注不移。」

  「90後和00後出生於一個發展中的開放世界。開放格局中,人恰恰需要確認自己的身份、回望自己的來路、尋找自己的立場,因此年輕一輩的舞蹈語言,更自覺也更純粹地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這是一種世界眼光之下的文化自信的表達。」羅懷臻認為,更可貴的是,這樣的自覺行為不是一兩個精英、偶像營造的,而是普遍昂揚奮進的青年氣質造就了這個時代的獨特現象。

  「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日益提升,新一代舞蹈傳承人更加從容和踴躍地為中華傳統文化鼓與呼。」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楊洪濤說,武術、書法、詩歌甚至民族服飾等文化元素在現代舞蹈藝術中融合,這是兼具守正和創新的藝術探索。

  主攻現當代舞的黎星根據國人耳熟能詳的《西遊記》題材創作了舞蹈《齊天》,用嶄新的舞蹈形式詮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角色。「悟空是中國青少年心中的超人。」他說:「他不畏困難戰天鬥地,是每個少年理想中的自己。」

青年舞蹈演員華宵一表演古典舞《長相思》。

  2.人以舞聚,審美認知在個性釋放中提升

  舞劇藝術在青年中得到了市場。《孔子》《一把酸棗》《粉墨春秋》等優秀民族舞劇在國內外舞臺接連驚豔亮相。2019年12月,上海歌舞團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國家大劇院演出5場,一票難求。該劇在全國巡迴演出場場爆滿,以高雅嶄新的藝術形式在青年中播撒民族正氣。

  「這一代青年受過很好的教育,心理上更加自主開放,更希望找到有個性、有意味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思想。」胡一峰指出,舞蹈作為情感表達的有效手段,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可謂順理成章。

  《舞蹈風暴》官方帳號發布的舞臺純享視頻中,羅昱文的古典舞作品《問月》播放量已超20萬,熱評如潮。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俯仰之間,羅昱文將詩人李白灑脫不羈、攬月對酒的形象刻畫得飄逸傳神。排練時,記者看到,羅昱文努力化技巧於無形,捕捉詩人豪邁浪漫的神韻。讀詩、讀史,月光下體會、燈光中苦練,單是一個酒杯從嘴上滑落的動作和表情,羅昱文練了一個晚上仍不滿意。「李白對時空浩渺和人生短暫的追問中是有惆悵的,但最終情緒是昂揚樂觀的……就是這句『相期邈雲漢』,對,這裡應該微笑。」年輕的舞者推敲揣摩著一千多年前詩人的心境,把自己的解讀融入藝術表達。

  在B站上,中國舞頻道是熱門的頻道之一,精選視頻超過500個,播放量達7.4億。其中一段古典舞剪輯合集「我泱泱大國,會點輕功怎麼了」播放量超260萬。評論區中,網友不僅留下了「翩若驚鴻,宛若遊龍」的評價,還為《杜甫》等古典舞舞劇撰寫觀後感。

  「年輕人不僅『以舞會友』,而且不斷提高審美水平。」楊洪濤指出,90後和00後舞者在舞蹈中傳達情感、講述哲思,在舞蹈語彙可以到達的範疇,在肢體技術可以控制的極限,把舞蹈編排的手法、風格和表現力努力做到極致。

青年舞蹈演員羅昱文表演古典舞《問月》。

  3.陽春白雪,自然親切地融入生活方式

  「過去專業舞種的門檻很高,我們只能仰望,而現在藝術殿堂的大門也向業餘愛好者開放。」張晗說,在他報名的舞蹈培訓機構,去年新增了古典舞課程。機構的經營者向記者透露:「年輕人熱情高,民族舞和古典舞的專業老師很搶手。」

  專業人士向著大眾走,愛好者往門道裡鑽。楊洪濤評價:「當前很多舞蹈類節目注重藝術性與嚴肅性,也兼顧普及性,對舞蹈的種類、流派和歷史進行深入淺出的解讀,幫助觀眾從看熱鬧過渡到看門道。」

  「高水平的舞蹈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體,單方面強調技術或藝術,容易讓舞蹈被局限於小眾『圈子』,或脫離其本身的審美價值。所以我們作解讀時,注重用通俗的介紹引導觀眾了解作品的醞釀過程、排演故事和思想內涵。」《舞蹈風暴》鑑證官張藝興致力於搭建「專業」與「大眾」之間的橋梁,帶觀眾一起觸摸和體味那些流淌在舞蹈細枝末節處的美。

  同時,愛好者藉助網絡平臺,將舞蹈融入生活方式。「當代青年喜歡舞蹈不僅是滿足藝術需求,也是在明確文化身份、尋求文化認同,與所處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建立精神聯繫。」胡一峰認為,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舞動,實際上是在建構或進入某種「趣緣」紐帶,可謂「舞之蹈之,求其友姿」。

  「舞蹈,終究要零距離感受才能體會那份純粹與美好。」包括李豔超、黎星在內的很多專業舞者曾向記者表示,他們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劇場,零距離感悟舞蹈藝術。今天,他們的願望正在青年舞蹈熱潮中逐步成為現實。

  16年前,11歲的華宵一站在北京舞蹈學院西門,石碑上「舞蹈家的搖籃」幾個字刻進了少年的夢。成長路上,舞蹈藝術涵養著她的身心,她因此受益,也為它的傳播與弘揚不停追尋。她與許多年輕舞者有著共同的默契,要將生長在中國土壤裡的文化精魂更好地融合於時代舞蹈藝術。他們相信自己所生活和熱愛的中國,不只是「舞蹈家的搖籃」,更是「舞蹈的熱土」。(文中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6日 05版)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起舞吧,在中國這片文化沃野——探尋青年舞蹈風潮背後的文化自信①為現當代舞青年演員黎星、李豔超的作品《花樣年華》。②青年舞蹈演員華宵一表演古典舞《長相思》。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聚焦·青年舞蹈風潮】與每個時代相似,一場青年舞蹈潮流興起;與以往時代不同,這一次潮流舞動秦漢風月,吟唱唐宋詩歌,致敬紅色經典——這是一場國風舞潮。
  • 漢服風潮持續升溫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漢服愛好者喜歡用唐代詩人李賀的這句詩,來形容漢服之美。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近年來,穿漢服已然成為一種風潮。在大街小巷、公園景區,或是書店博物館,總能看到束髮盤髻、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
  • 一場引發深思的青年舞蹈風潮襲來|青年說
    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與聖賢對話,打開高雅藝術的藩籬,讓青年走進舞蹈藝術,乃至中國文化。舞蹈熱潮在90後、00後青年群體中湧起,古典舞、民族舞和含有國風元素的舞蹈持續升溫,帶有鮮明深刻的時代烙印。「這是文化自信在現代生活土壤中持續生長而盛開的燦爛花朵。」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中國文藝評論》雜誌編輯部主任胡一峰評價道。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
  • 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
    該壓歲金回歸「壓歲錢」的傳統文化價值,蘊含著長輩對晚輩平安健康、茁壯成長的美好祝願。這款文創IP在繼承兩千多年壓歲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將一份獨屬於中國的傳統習俗賦予新的生命力,展現出更具時代精神的文化內涵與魅力。
  • 《起舞吧!齊舞》金星忍不住下場battle連跳三支舞蹈
    經過一周漫長的等待,終於又迎來了《起舞吧!齊舞》的播出日!本期總監合作賽高能來襲,金星不負眾望,一口氣帶來三支舞蹈,獻出了兩個「人生中的第一次」,簡直太過癮!劉維和黃景行也都紛紛使出「畢生絕技」,有了三位總監的加持,各舞團的精彩演出超乎想像!惹得網友們紛紛表示讓節目組搞快點!舞蹈作品看點滿滿,專業評委團也是一道靚麗風景線。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舞蹈種類及特點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們談談民族舞蹈的數量與分類。在現實生活中,舞蹈的數量是經常變化的,很難有準確的統計。主要原因是新編創的舞蹈節目很多;一些不符合新生活的舞蹈又長時間不露面,幾乎在悄悄地走向銷聲匿跡,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民間祭祀舞。
  • 87.5%受訪青年表示「文化消費」升級了
    如今,這類「小眾」藝術已經不再「小眾」。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7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日常生活中,受訪青年最常觀看的表演是舞蹈和音樂會。87.5%的受訪青年感到,近些年年輕人的「文化消費」升級了。
  •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首屆青年詩詞大會來啦!
    文化自信 青春閃光   青   年   詩   詞   大   會 新的歷史時期,展現中華文化底氣,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詩詞便是其中之一。為堅定青年文化自信,發揮青年文化擔當,提升青年文化認同感,首屆慈谿青年詩詞大會來啦!大會主題為「文化自信青春閃光」,採用初賽和決賽相結合的方式選拔出最終的詩詞之王。   初賽採用線上比賽的方式,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參賽。決賽將進行線下比賽,現場上臺比拼作答。
  •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而去年國慶檔,更是以超50億元的票房成績創下了中國影史同期票房新高。  中國電影崛起,只是近年來文藝事業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各領域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百花齊放,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探尋潮流文化生產力,《720潮流主理人》以何底氣為潮流文化發聲
    以青年群體為主流受眾的節目,逐漸呈現出與潮流文化結合的趨勢,這樣的題材在當下年輕受眾群體中也成了最炙手可熱的內容,往往可以突破圈層壁壘,實現大眾傳播。與以往節目以音樂、舞蹈等為形式載體觸碰潮流文化不同,由吉水影視出品,星馳傳媒聯合出品的潮流文化紀實類真人秀-《720潮流主理人》已於今日在優酷開播。
  • CHINA COOL全國青年酷運動文化周,中國青年玩"酷"亮相
    中國青年玩「酷」登場,用年輕方式獻禮祖國華誕CHINA COOL以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殷殷囑託為精神要義,以「呈現酷中國,感受中國酷」為出發點,匯集中國酷生活、中國酷運動、中國酷文化、中國酷青年4股力量,以青年先鋒力量,復興傳統文化,用新時代青年語境,引領中國酷運動潮流,重塑青年自信,激發青年人的文化創新活力。
  • CHINACOOL全國青年酷運動文化周,展中國青年酷風採
    中國青年玩「酷」登場,用年輕方式獻禮CHINACOOL以「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殷殷囑託為精神要義,以「呈現酷中國,感受中國酷」為出發點,匯集中國酷生活、中國酷運動、中國酷文化、中國酷青年4股力量,以青年先鋒力量,復興傳統文化,用新時代青年語境,引領中國酷運動潮流,重塑青年自信,激發青年人的文化創新活力。
  • 舞蹈熱是青年社會生活的唯美映射
    他們熱衷於古典舞、民族舞,在各舞種當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深受青年人熱捧,甚至很多青年知識分子也加入粉絲群體。一時間,舞蹈這種「用肢體講話的藝術」以特有的情感敘事方式觸發了大眾心底的共同關切和情感共鳴。    舞蹈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符號,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重要橋梁。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說:「人生是一場表演,社會是一個舞臺。」
  • 鄭州科技學院著力為堅定青年學生文化自信搭好「臺」
    與以往不同,在活動現場,該校大學生變身優秀傳統文化講述者,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經典文學的理解和感悟。「大學生是新時代發展的見證者,是塑造主流文化意識強有力的組織者,應該賦予大學生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以同齡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的傳承者,」據該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嶽朝傑介紹,賦能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的同伴效應,讓學生在文化交流活動中成為主角,在交流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近年來,國內原創電視文化類節目熱度上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朗讀者》《國家寶藏》《衣尚中國》等「現象級」原創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屏幕上,這正是文化自覺的表現。這些節目充分調動舞臺藝術元素,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中國文化,彰顯了中國氣派。  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的全球化仍然要面對諸多文化審美困境。
  • 從B站破圈,看青年文化
    B站,被稱為「Z世代」(90後、00後統稱)的文化聚集地。年輕人特有的文化活力、創造能力,一旦「破圈」,總會引來好奇和打量,也越發得到社會關注。  中國青年文化究竟在「玩」些什麼?我們從B站幾個頗受歡迎的文化標籤入手,觀察它的特徵,也是對面向未來的新生代文化展開想像。
  • 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國鐵路文化優質品牌
    12月8日,「燃情文創·擁抱小康——2020《人民鐵道》鐵路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在北京天泰賓館舉行。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於活動現場正式亮相,為我國鐵道產業再添強大綜合性運營平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