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六周年之際

  劉穎穎 郭冠華 孟麗媛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隨著熟悉又動人的旋律響起,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引爆了新一輪的觀影熱潮。影迷小張在今年國慶假期第一天就走進了電影院,「五個故事讓人又是笑又是感動。為這樣優秀的主旋律電影點讚。」他激動地說。

  8天,39.52億元。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國慶檔依然交上了一份令人驚喜的答卷。而去年國慶檔,更是以超50億元的票房成績創下了中國影史同期票房新高。

  中國電影崛起,只是近年來文藝事業發展成就的一個縮影。自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各領域文藝精品層出不窮、百花齊放,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看成績:不忘初心,從「高原」邁向「高峰」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紮根人民、踴躍創作,推出一批批優秀作品。一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正在新時代徐徐展開。

  這6年,電影作品屢出「爆款」。《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出國家蓬勃發展的歷程;《流浪地球》填補中國「硬科幻」電影類型空白,推動電影工業化水平的進步……這些佳作在不斷刷新票房記錄的同時,見證了中國電影人的不懈進取。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海報。

  大銀幕佳作不斷,小螢屏也精彩連連:在8月剛揭曉的「白玉蘭」獎中,《安家》《長安十二時辰》等優秀劇集同臺競技;《霧山五行》《大禹治水》等動畫獲得各年齡層觀眾青睞;《希望的田野》《航拍中國》等紀錄片引發觀看熱潮……各具特色的影視作品,讓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這6年,文學作品「量」與「質」均創新高。目前,我國每年推出新書超過40萬種、童書4萬多種、網絡文學作品700多萬部,文化產品規模居世界前列;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劉慈欣《三體》獲雨果獎……正是因為不忘初心,紮根泥土,講述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學邁出了勇攀「高峰」的重要一步。

  這6年,戲曲、話劇、舞劇等演出持續繁榮。「十三五」期間,國有文藝院團圍繞小康社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擊疫情等創排了4000餘部優秀現實題材作品,全國年演出場次從230萬場增長至296萬場。公益演出進鄉村、訪邊區、走基層,讓文化成果惠及更多人。

  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級演員奚美娟曾獲得金雞獎、飛天獎等多個獎項,她表示,「內容為王,我們一切工作最終都落在作品上。我們更要用專業的精神和態度去塑造好每一個角色,拿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來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

  從「高原」邁向「高峰」,文藝工作者凝心聚力,通過創作優秀的作品,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豐厚滋養,為文化自信添磚加瓦。

  有底氣:為時代發聲,與人民共情

  「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總書記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令人記憶猶新。

  近年來,現實主義創作蔚然成風,精益求精的力作不斷湧現。

  2019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華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創新報國70年」大型報告文學叢書等獻禮新中國華誕的作品問世,帶著讀者感悟70年滄桑巨變;梁曉聲《人世間》、陳彥《主角》等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浸透著對時代的關照和對人民的關切,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圖景;網絡文學也逐步擺脫「煉丹修仙」「霸道總裁」的套路,注入更多現實主義能量,承擔時代責任。

  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用畫筆定格感動、用歌聲鼓舞人心、用詩歌凝聚溫暖,一大批抗疫題材文藝作品直抵人心,唱響了眾志成城的最強音。

  「作家要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給人們帶來力量。」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吉狄馬加表示,作家必須站在時代前沿,面向生活,「在疫情面前,醫療工作者、人民解放軍、基層工作人員辛勤付出,我們應該反映他們的奉獻精神和人性的美好。」

  波瀾壯闊的新時代,呼喚著廣大文藝工作者自覺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命運。在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的當下,文藝工作者們摒棄浮躁,紮根生活,創作出一大批接地氣、有情懷、有溫度的好作品。

  話劇《谷文昌》、豫劇《焦裕祿》反映了先進典型的光榮事跡;電視劇《雞毛飛上天》《大江大河》書寫了改革開放以來奮鬥者的故事,《小別離》《安家》聚焦都市生活的點點滴滴。

電視劇《大江大河》海報。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全國上下一心的脫貧攻堅戰中,文藝工作者同樣沒有缺席。

  電視劇《花繁葉茂》口碑和收視獲得雙豐收,連年輕網友也「在線催更」。該劇編劇、貴州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曾十幾次到花茂村採訪,歷時兩年之久,對村民的生活很熟悉。「作家腳上沾滿泥土,作品才有可能散發出泥土的芬芳。」

  《都說變了樣》《幸福紅》等扶貧組歌生動展現人們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勞作與努力,《精準扶貧的故事》《厚土中國》等書籍激發群眾奮鬥致富的精氣神……廣大文藝輕騎兵深入田間地頭,發揮「巧勁」與「柔功」,在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深入人心。

  堅持不斷「深扎」,文藝大樹方能根深葉茂。「十三五」期間,約10萬文藝工作者參與「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相關活動,受益群眾超6億人次。公益演出遍及老少邊窮地區,主要觀眾是農村居民、社區居民、老紅軍、留守兒童等,社會效益有力彰顯。

  火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堅定文化自信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悠揚的《漁光曲》響起,身著素雅旗袍的女子踏在板凳上,輕搖著蒲扇……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動人舞蹈詮釋經典紅色故事,成為席捲全國的「爆款」作品。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文化和旅遊部供圖

  「值得二刷、三刷!為革命者堅定信念的純粹、向死而生的勇氣而感動。」有觀眾如是說。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近年來,一批批優秀文藝作品從不同角度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真情謳歌祖國、謳歌黨、謳歌人民、謳歌英雄,成為新時代中國文藝的生動註腳——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聚焦新中國70年不平凡的奮鬥歷程;電影《奪冠》詮釋了「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中國女排精神,帶領觀眾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時代報告劇《在一起》以小見大,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抗疫故事,展現偉大的抗疫精神。

  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17年初,中辦、國辦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持續火爆,《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國漫電影叫好又叫座,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這些「出圈」的文藝作品,無論是用情景劇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還是用流行「語料庫」重新詮釋傳統神話,創新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創新,不僅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還進一步助推了世界範圍的中國文化熱。

  《長安十二時辰》將非遺元素融入緊張的探案劇情之中,《琅琊榜》以精良的製作水準和主角的家國情懷,在海外平臺落地,收穫了大批「鐵粉」。

  網絡文學作為一支「奇兵」,同樣承擔著引領中國文化「出海」的重要任務。據《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用戶數量已達到3193.5萬,市場規模達4.6億元。

  網絡文學作家唐家三少表示,網絡文學的故事性使它能夠傳播開來,故事是世界性的。把文化潛藏在故事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好辦法。

  通過一個個優秀的文藝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文化軟實力和文藝影響力,向世界展示一個奮進的中國。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復興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滲透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其核心就在於價值觀自信,價值觀又是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而文化自信與意識形態具有密切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文化則促進著意識形態建設的深化,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我們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契機,充分發掘文化資源,以文化的內在價值和外在表現形式,增強人民群眾對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信仰與認同。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就是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自覺地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一以貫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不斷煥發新的強大生命力和戰鬥力。  (二)始終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堅定鐵路文化自信,提升鐵路文化軟實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2月8日,燃情文創擁抱小康2020《人民鐵道》鐵路文創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在北京天泰賓館舉行.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於活動現場正式亮相,為我國鐵道產業再添強大綜合性運營平臺助力.(12月9日中國日報網) 據悉,人鐵文創公司是由中國國家
  • 中國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堅定自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十四五」時期「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系統闡述,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堅持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 【陝西社科】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只有明確文化前進方向,繁榮文化事業,提升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實現文化自強,奮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而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堅守思想文化主陣地,提高意識形態凝聚力。
  • 堅定文化自信,打造中國鐵路文化優質品牌
    12月8日,「燃情文創·擁抱小康——2020《人民鐵道》鐵路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論壇暨鐵路文創精品成果展」在北京天泰賓館舉行。人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於活動現場正式亮相,為我國鐵道產業再添強大綜合性運營平臺助力。
  • 王嘉毅: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省
    我們將堅定不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意義、思路方法、推進步驟,立足甘肅改革發展實際和獨特豐厚的文化資源稟賦,著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上,奮力書寫甘肅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新篇章。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 推進紅色基因傳承
    堅定紅色文化自信有什麼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廣義的紅色文化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戰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理想信念、倫理道德、人生價值,以及傳承、記載黨領導人民追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一歷史過程的文化形態(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紅色文化)。
  • 「地評線」秦平:堅定文化自信,構築強大中國力量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也是促進文化繁榮發展關鍵時期。在「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
  • 姚軍:堅定文化自信 提升品牌價值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姚軍35年來,華僑城集團從深圳灣畔的一片灘涂起步,逐步形成以文化、旅遊、新型城鎮化、電子科技、相關業務投資為主業的大型中央企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和「中國旅遊集團20強」的企業集團
  • 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學習明理】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內在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作出新的規劃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寫入了黨章,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原標題:以中國戰疫堅定「四個自信」  【教育探索】 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高校要通過在線思政課、形勢政策課、主題黨日、主題團日等途徑,講清楚戰疫中的四大事實,引導大學生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
  • 戰「疫」中為何強調堅定「四個自信」
    只有堅定道路自信,才能夠夯實抗擊疫情的信心和底氣;只有堅定理論自信,才能夠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只有堅定製度自信,才能夠形成全國一盤棋;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夠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邁向民族復興的徵程不可能一路坦途,但只要堅定「四個自信」、發揚鬥爭精神,我們一定可以闖過一個個新的婁山關、臘子口。
  • 增強文化自覺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 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在當今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首先復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九州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劉餘莉傳統文化十二講》,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劉餘莉教授。在本書中,劉教授首先從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開始,破除對中華傳統文化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斷章取義的理解,以達到破邪顯正、為傳統文化正名的目的。
  • 華僑城姚軍: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品牌故事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品牌故事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姚 軍35年來,華僑城集團從深圳灣畔的一片灘涂起步,逐步形成以文化、旅遊、新型城鎮化、電子科技、相關業務投資為主業的大型中央企業,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國旅遊集團20強」的企業集團,培育並發展了一系列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旅產業集群和品牌。
  •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傳承忠孝潔惠仁風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