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隔離霜,不少人將它稱為「美妝界的萬金油」,因為它可以同時隔離紫外線、防輻射,隔離皮膚和彩妝,還能隔絕空氣汙染和各種有害物質,似乎無所不能。其實想和還沒了解的朋友說,這麼多年我們都被騙了……
最早出現「隔離」這個概念,是在某女明星早期的防曬霜廣告宣傳語中,「隔離紫外線,隔離汙染,不怕曬,曬不怕」。由於當時天天在電視臺刷屏,漸漸的很多品牌都爭相推出隔離霜,於是消費者們受其影響,真的以為這東西能隔離汙染、隔離紫外線,說到底,隔離霜的本質就是防曬霜或者妝前乳。
大家可以拿起手邊的隔離霜看下(最好是國外品牌),上面都會寫Primer(打底霜),當時國內引入時就把Primer翻譯成了隔離霜。後來為了銷售考慮,才賦予了它這麼多「超能力」,製造了噱頭誇大了功效。後來一些帶有Sunscreen(防曬)字眼的,也會被翻譯成隔離霜,比如瓶身上有「UV、SPF50+、PA++++」等字樣,實際上都是防曬產品。
但不管它怎麼包裝,大家只要記住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隔離霜,所有叫「隔離霜」的,不是防曬就是妝前乳!這些不過是以水包油型基質中添加保溼劑、柔潤劑、乳化劑、甚至少量封閉劑組成的外用製劑,隔離霜純屬是為了多出這麼一道護膚程序而刻意創造的。
1.隔離細菌灰塵?
我們有天然的皮脂膜來隔絕這些東西,不需要又往臉上多塗這麼一層!人體皮膚表面本身有大量的細菌組成微生態,多餘的覆蓋封閉保溼劑,導致皮膚負擔過重,反而會干擾皮膚的微生態環境,導致厭氧菌的增殖,幹擾皮脂的分泌,增加閉口形成和繼發痤瘡炎症皮疹的風險,尤其本身油性膚質的人群。
2.隔離彩妝?
現在彩妝的設計裡面,為了增加對皮膚的附著效果和使用膚感,本身就會添加一些柔潤劑和增稠劑成分,而彩妝中含有的著色劑等顆粒物質粘附在皮膚上,即使你用了隔離霜,它們該堵塞毛孔依然還會堵塞,而用隔離霜的唯一效果,可能是嫌彩妝裡面的乳化劑增稠劑不夠多,額外再加就怕毛孔封閉的不夠死。
3.隔離紫外線?
有些廠家為了市場,總想自己的產品什麼都沾點,這樣賣點就多點,大家可以去比較一下那些宣稱有防曬效果的隔離霜和正兒八經的防曬霜,雖然使用起來是清爽一些,但防曬指數大多不如正兒八經的防曬霜,而且還不防水,容易被汗液衝刷掉……總之,雞肋得不能再雞肋了,有那閒錢,買支好用又高效的專業防曬乳,它不香麼。
4.隔離電子輻射?
我們人類無時無刻不在電磁輻射之下,最巨大的電磁輻射來源就是太陽,還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光源、電源、能源等,都多多少少具有具有電磁輻射,這些是不可能完全隔絕的。但生活中絕大多數的電磁輻射是非常微量的,對人體和皮膚的損傷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電腦、手機這些,並沒有所謂的有害輻射,否則像 QQ 這種每天面對手機電腦十四五個小時且從來沒用過隔離的,皮膚早就七老八十了。而真正有害的電離輻射,比如 X 線、核輻射之類的,隔離霜更不可能隔離。
第一招:看關鍵字(適用於國產品牌)
雖說大名都叫隔離,但產品關鍵字上都會寫明到底是防曬霜還是妝前乳。
如果商品介紹有「妝前乳」三個字,那就是用在底妝第一步的打底霜,可以令你的粉底更加服帖、持久。
如果商品介紹有「防曬霜」三個字,不管它什麼質地,本質就是防曬,用在護膚最後一步,且一定要塗夠一元硬幣大小的量,否則無法很好的發揮防曬功效。
第二招:看英文名稱(適用於國外品牌)
英文名出現 Sunscreen/Sun-blocker/
Protector/Block/Shield,全部都是防曬霜。
英文名出現 Primer/Primer Base/Makeup Base/
Base,全部都是妝前乳。
第三招:看成分
如果是防曬霜,一定會添加很多防曬成分,而且排名都會很靠前,舉個例子。
左防曬霜vs右妝前乳↑(圖片來源:美麗修行)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純物理防曬霜比化學防曬霜的防曬成分更單一,不過防曬能力上並不遜色,大家按需選擇就好。
第四招:看顏色
通常的防曬霜都是以白色、乳白色、淡黃色為主,即使是帶潤色效果的防曬霜,擠出來也不會有花裡胡哨的顏色,你只要把它當防曬霜用即可,所以不要再問隔離和防曬先塗哪個了,都是同一種東西啦。
而妝前乳的功能主要是提亮和修正膚色,因此很多會自帶顏色,平時看到粉色的、紫色的、綠色的、珠光的隔離霜,都屬於妝前乳哦。
當然,也有些妝前乳是白色或者無色的,這個還需要參考前面幾招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