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一詞作為一個外來詞,是英語"totem"的音譯,來源於印第安語,最早是由清代學者嚴復引進我國,直譯為"它的親屬"或者"它的標記"。作為原始宗教的一種,在原始社會,它被部落尊崇為神的靈魂的載體,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的標誌,當然在原始社會中在團結群體,維繫種群之間關係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在原始人的信仰中,圖騰常常與某種特定動物聯繫在一起,例如我們熟識的狼圖騰,虎圖騰等,群體成員都認為是由圖騰繁衍而來,是其圖騰之神的後代。當然也有植物,非生物和自然現象等。
中國有很多關於圖騰的文化,有彩陶上的圖騰,葫蘆上的圖騰等等,但數千年來,龍的傳人們都對龍有特殊的崇拜之情,古往今來的記載中也有很多關於龍圖騰的傳說。龍圖騰的形象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之久,有記載龍的《封神書》這樣說道: "四千多年前,黃帝在荊山下(今河南省越鄉縣南)鑄大鼎,鼎成,遂騎龍升天。"此後代代相傳,及至唐宋建立龍王廟,祈禱龍王保佑風調雨順。大禹治水深得民心,人們稱它為龍的後裔,從此以後,龍也成為了封建社會帝王的象徵,皇帝們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一直延續到清朝封建社會崩塌,龍一直作為至高無上的權力代表。
由於龍成為皇權的象徵,故皇帝的衣食住行都與龍聯繫在一起, 「龍袍"形容皇帝的衣服; 「龍宮"形容皇帝的宮殿; 「龍椅"形容皇帝的座椅。故平民百姓自然要避免使用龍圖騰的標誌,而流傳下來一種為敬龍奉龍的習俗,例如民間流傳的"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就表明神龍帶領我們進入美好的春天。
龍圖騰僅僅是眾多圖騰中的一種,原始社會中每個種族都有作為自己信仰的圖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有不同的圖騰,比如俄羅斯將熊作為圖騰的崇拜,新加坡則有獅子圖騰的崇拜,黎巴嫩則將植物雪松視為其圖騰。每個圖騰都是一份信仰,也是一份敬畏,是氏族的密碼,是人類早期的符號,作為原始宗教的一種,作為每個種群精神的象徵,激勵著每個種群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向前,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我是重明鳥,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啦,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支持,有建議評論區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