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一詞,是Totem音譯,源自於印第安語,意即「你是我的親屬」。
圖騰的歷史很悠久,很多遠古人類部落都有圖騰崇拜的歷史,現在流行的紋身,其實和圖騰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譬如說我國古代百越族,最大的特徵就是「斷髮紋身」,歐洲的古凱爾特民族在古希臘羅馬的史書描述中也都是有紋身習俗。直到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存在的原始部落都還能看到這一風俗。
圖騰的出現,是人類進步到某一階段的產物。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區分不同族群的氏族,氏族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兩性關係的一大進步。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區別於其他氏族的圖騰。氏族和圖騰的出現,在人類性關係的發展演變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早大約在800萬年前,能直立行走的「人」才與黑猩猩和大猩猩分離開來,這一階段在考古學上叫做人科動物的出現。但人們現在發現的最早人科遠祖化石只能追溯到400萬年前(從800萬年前到400萬年前近400萬年的人類進化史材料的缺失也是神學界對進化論的最大質疑之處),又過了200多萬年,會製造工具的人屬——能人才出現,又過了100萬年左右,更進化的直立人種出現,到30萬年前左右,早期智人種出現,直到5萬年前,早期智人才發展為晚期智人,此時的人類就已經完全在體貌和腦容量上和現代人沒有差別了。
在進化到早期智人前,也就是能人和直立人階段,人類兩性關係都是在同一個血緣族群內同輩之間發生的。在許多神話傳說中,都反映出人類早期的這種血緣婚習俗。相傳華胥生伏羲和女媧兄妹倆,發生水災,只有兄妹倆坐著葫蘆逃生,洪水散去,兄妹為了人類延續欲結為夫妻,但覺羞恥,便指天為誓,若是天意,便不違命,於是兄妹二人分別從兩個山頭把磨盤推下,結果磨盤貼合在一起,於是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妻,生少典,少典生黃帝炎帝,所以華夏民族的名稱由來即是由華胥和與黃帝的直系後代建立的夏朝而來的。其實直到現在,一些落後的地區還有表兄妹結婚的習俗,叫做親上加親,其實就是很原始的族內同輩血緣婚的遺留。
有學者提出,在這個時期,甚至還出現過血緣族群內不分輩分的群婚現象,對此持反對意見者則認為人做為比其他動物更高級的動物,不可能出現過這樣的群婚現象,一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人們發現人類的近親黑猩猩群體內,就已經不會發生不同輩分之間的性關係了。
到了早期智人階段,隨著人類在性知識上的進步,逐漸意識到血緣越近,所生的下一代體質上的諸多劣勢,於是同一血緣族群逐漸轉變為了氏族。
這與原來血緣族群最大的一點不同就是:氏族成員是禁止在本氏族內部男女成員間發生性關係的,本氏族男女只能與外氏族(一個或多個)之間發生兩性行為,這叫做氏族外群婚。至此,人類一直恪守「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戒律。
這一階段的群婚形式,也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如一氏族的一群男子與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保持固定的性關係(這個固定的群體內部任意男女之間是可以毫無禁忌地發生性關係的);一氏族的一個男子和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保持固定的性關係;或者一氏族內的一個女子與另一氏族內的一群男子保持固定的性關係。我國少數民族獨龍族就長時間保留著群婚制的古老習俗,被稱為婚姻制度的活化石。
而此時區分不同氏族的標誌就是各氏族的圖騰。尊奉同一圖騰的氏族成員,不得發生兩性關係和生育後代。圖騰的採用,一般都是和原始人類社會息息相關的事物。自然現象中的風雨雷電、動物界中的爬蟲走獸、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都可以被用來作為某個氏族和部落的圖騰。譬如開創商文明的商族部落以燕子為圖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鄂溫克族稱公熊為祖父、母熊為祖母,侗族的圖騰是蛇,匈奴、突厥、回鶻(後演變為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的圖騰是狼,拉祜族和水族以葫蘆為圖騰是很原始的一種宗教信仰。
可以說圖騰以及它所代表的氏族的出現和人類兩性關係的進步,是使人類最終脫離自然動物屬性的真正標誌(直立行走、製造工作和族群內部同輩性關係都不能把人類和黑猩猩區別開來)。
當然,圖騰在人類性禁忌上的規範作用是相對的。隨著原始社會人類的不斷發展,為了爭奪資源戰爭頻繁,不同氏族之間的整合越來越多,圖騰內涵和外延也隨之發展。強大氏族徵服弱小氏族,所形成的新的更大的部落,要麼以徵服氏族的圖騰為新集體的圖騰,要麼將原來兩氏族的圖騰進行雜糅形成更為抽象和複雜的圖騰。這樣的過程發展到後來,就喪失了圖騰最終在男女性禁忌上的規範作用。
如中華民族龍的形象,應該就是中華民族在內部融合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圖騰形象,而此時龍的傳人的說法,更多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