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張西:寫作是我一生的陪伴

2021-01-16 三湃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關注三湃公眾號,我是三湃公眾號編輯之一沐晨,我現在新疆哈密,首先向各位朋友們問好。

今天,我邀請到北美楓香文化中心董事長張西老師做一個線上訪談。走近張西,探究她對文學、話劇的執著,尋訪她的內心, 成就不一樣的我們。人生就是一場戲,為什麼要爬藤?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快樂人生的真諦是什麼?或許你在張西老師的訪談中已經找到了答案……有請張西老師。

張西:大家好!今天有幸在三湃公眾號和朋友們見面。

沐晨:張西老師是首位登陸美國紐約外百老匯舞臺的華人原創劇作家、導演;美國華人話劇協會主席;哈佛教育學院XMedia 實驗室藝術導師;全美中文學校協會戲劇培訓中心總編導。張西老師您好!認識您近兩年了,咱倆做為同道好友,但彼此了解甚少。在此我想讓更多的朋友和我一樣去了解您。那麼,請您鄭重自我介紹一下。

張西:我出生於新疆,祖籍山東,現居住於美國東部康州。

沐晨:到目前為止,您已發表了幾部作品?

張西:出版過十一本書,主要作品是:《海外剩女》、《愛別離》、《國家榮譽》、《康洪雷和士兵突擊》、《抗戰女性檔案》、《爬藤》等等。


《康洪雷和士兵突擊》讀者見面會。圖中右一為作者張西


沐晨:據說您在全美創建了華人話劇社,好評如潮,風靡全美!「楓香話劇」現象也被媒體稱為「美國華人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

張西:2015年至今,在海內外各個地區創辦22個華人話劇社,1500餘話劇愛好者加盟,在海內外53座城市,為6萬餘觀眾公益演出91場次。我們的劇非常貼近旅美華人在美國真實的生活狀態。我們做的工作就是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沐晨:真了不起!那麼您出版過幾部話劇作品?是否都搬上了舞臺?張西:七部話劇作品:《海外剩女》、《爬藤》、《飛虎戀》、《丁龍的夢》、《秦伯伯的玫瑰》、《 金色少年營》。《孫悟空大鬧美利堅》正在招募演員,計劃明年春節之後在波士頓公演。


沐晨:您學過幾個專業?您現在已旅居美國還在關注社會問題及教育,無論哪個專業和作品都是和人與社會息息相關的,都關乎到人的心靈健康和成長,您始終關注歷史、戰爭、移民、教育、婚姻等話題。這是為什麼?


張西:學過三個專業:新聞、社會學、電影劇作。

因為中國是我的母國,我的根,我愛那片土地,那裡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希望中國健康發展,真正強大起來。美國是我居住的地方,它的良好的居住環境,它的包容,它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都是我喜歡的。我願意在我的母國和居住國之間做些有益民間溝通的事情。


沐晨:2004年起,深入到山東沂蒙老區等地,先後尋找到了40多位倖存於世的女八路軍老戰士,聆聽了這些老人回憶生命中那一段最珍貴的記憶。這些老人,最年輕的82歲,最年長的已經95歲。經過精心整理這些材料完成此書,力求真實完整地展現40多位女八路軍戰士對往事的回憶,力圖全面展示那個年代的女八路軍的生存實錄,展示她們的選擇、她們的青春和她們對愛情、生活的嚮往。並寫成長篇紀實文學《抗戰女性檔案》,榮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並被史丹福大學圖書館收藏。並將自己歷時4年攝錄的,一套以40多名女八路軍戰士的命運為線索的山東抗戰口述實錄影像資料無償捐贈給了中國電影資料館。您為何要這麼做?初衷是怎樣的?


張西:因為她們是中國最早一批接受學校高等教育的女學生;她們美麗、聰穎、多才多藝,原本可以有另一種前程——然而抗戰爆發了,她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抗日救國的道路。她們走向了戰場,盡全力做著一個女性所能做的任何事情,因為她們的出現,那殘酷的戰場增添了幾許色彩和詩意、以及更多的殘酷……她們也有過青春、有過人生的激情波瀾。歲月無情,她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了人間。如果現在不聆聽不記載她們的故事,若干年後,可能再也無法走近她們。我敬佩他們。



沐晨:旅居美國之後,您開始關注華人的生活,您的小說《海外剩女》因講述了三位不同年齡段的單身華人女性在美國艱辛打拼、尋求真愛的故事,一出版就廣受好評。拍成話劇上演後,場場爆滿,好評如潮?

張西:2015年春夏,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將《海外剩女》改編成劇本,並開始籌備同名話劇。於2015年10月在波士頓東北大學首演成功,此後又在海內外演出53場。


《金色少年營》在北京首演結束後,劇組成員與各級僑界負責人合影。

沐晨:據悉:2019年7月6日,您帶領幾個小演員參加中國僑聯舉辦的尋根夏令營,在北京首演《金色少年營》話劇大獲成功並獲得佳評。當時是因為什麼原因讓您構思這部劇作的?張西:這是一部關於華裔二代,在經歷了種種文化衝突的困惑後,走向自覺人生的青春故事。《金》劇是原創話劇《爬藤》的續集,也是我向優秀的加州華裔二代卡爾·單的致敬作品!該劇男主角就是以卡爾·單為原型創作的,因為卡爾·單這樣的年輕人才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一個夏令營,九場戲,個性不同的五個孩子和家長,穿插出不同的人生軌跡。本劇對比中西文化差異,從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的不同角度,探討了怎樣的教育和人生才是 「對的」 的問題。在兩代人的和解及親子關係問題上都做了有效的溝通和嘗試!這群孩子年齡在14至18歲之間,我想給這些華裔後代提供一個訴說心裡話的出口和機會,這也是我送給他們的一份禮物:告別童年,擁抱青春的難忘儀式。青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就是肆無忌憚地追夢!」沐晨:能進入您的作品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凡的人。那卡爾.單是一個怎樣的年輕人,您能否給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張西:好的,在矽谷這個高科技的發源地, 他為什麼辭去一份有前途的科技工作, 而去當了一名老師?因為他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卡爾.單在伯克利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去卡耐基梅隆讀研究生的機會,而是自己為自己設立研究生課程。他常說,在美國,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不是聽別人的話,而是能自己判斷,思考,創新。

編者語:據悉:2019年7月6日,由張西編導的《金》劇在北京首演並獲得佳評。2019年8月25日《金》劇在麻州具有百年歷史的瑪麗蓮·羅德曼表演藝術中心首演成功,觀眾讚嘆有佳。僑界各級負責人對該劇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主創人員為豐富「尋根之旅」的文化生活所做的努力表達了感謝,最後他深情地對觀看演出的全體觀眾同學講道:「45分鐘的《金色少年營》其實是一部長劇,對現實世界是改變還是接受,這是一個無比漫長悠遠的問題,行動才有答案,行動才是答案。中國夢圓等待你們行動。」


沐晨:您的又一部原創的大型兒童話劇劇本《孫悟空大鬧美利堅》出版。您能劇透一下嗎?

 張西:《孫悟空大鬧美利堅》這部劇是一部兒童劇,卻包含了中西文化的互融,動物保護,和機器人與人類和平相處等多重要素。這是我的第7部話劇作品,希望這部作品在各界人士的幫助下,未來幾年能成功登陸百老匯舞臺。

 沐晨:一個好的故事,是極具真實生命力的!誰也未曾料到,在您的作品中,當孫行者千年甦醒後,他卻一腳踏進了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編者語:目前,張西開始招募演員,籌備在新英格蘭地區首排這部大型中文版兒童話劇(包含恢諧的武打、歌舞元素),計劃春節後公開演出,為華裔後代們提供更多的舞臺表演機會的同時,帶來更多歡樂!


編者語:7月27日上午,第二十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據悉,共有來自英國、荷蘭、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的百餘名獲獎學生和教師代表出席。


圖為在第二十屆華人學生作文大賽頒獎典禮上張西為獲獎代表做文化講座沐晨:頒獎典禮後,您受邀為獲獎代表做了題為《寫作是一種陪伴》的文化講座。中國新聞社北京8月20日刊登了的這篇《寫作是一種陪伴》文章。這篇文稿剛一刊登,即刻被社會新聞、新疆新聞等多家媒體轉載。您能給我們分享一下嗎?


寫作是一種陪伴

作者:張西


在我12歲那年,我最愛的姥姥離世了。我是她從小抱大的,可想而知,那時的我天塌下來了!除了無盡而絕望的思念,生命對我沒有任何意義。我甚至一度想自殺。最悲傷的日子,我開始寫詩和散文。我還記得第一首詩這樣寫:「算命先生我信你,給你銅錢,讓我跟姥姥見一面。如果翻過這座山,能聽到她的回音,我願永遠住在山裡;如果趟過這條河,能看到她的身影,我願永遠沉在河底,我每天都在等待與她相遇,我都快哭死了,為什麼她還不出來?」

因為姥姥說過,人死了,只要算命的用一個蘿筐施展魔術,死者的靈魂就可以回來與你說話。我一直沒有遇到傳說中的有能耐的算命先生,永遠夢到姥姥翻過一座山,我在河的這邊,只能望著她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處。

文學就是人學。文學就是把遺憾呈現給你,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最有力量的文學,就是能讓你斷腸的傷感。但那時,我並不知道,文學正向我伸出手來,拯救我!

    

我的第一首詩在12歲那年發表;我的第一本詩集在18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在25歲那年出版,這些作品全是對姥姥無限的懷念。是最愛的那個人,你再也無法聽到她開口說話的徹底絕望;是再也沒有機會回報這個人對你的愛的終生遺憾;是內心的憂傷一點點釋放的漫長過程。那是我初次依靠寫作這根拐仗,讓自己站起來,走出巨大的無望。

因為姥姥的離世,我與寫作結緣。我當過記者、教授、研究員,現在又從事編劇和導演的職業,這些都是寫作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靠著寫作,我自食其力,體面生活;靠著寫作,我癒合自己傷口的同時,也釋放正向能量溫暖需要陽光的人;寫作成為我生命中的一種陪伴和需要。常有朋友說,你看上去樂觀而內心強大。其實一路走來,就像所有人一樣,我也經歷過感情、工作、生活的各種變故和磨難,該有的坎一樣都沒落下。幸運的是,我從未真正崩潰過,從未恨過誰,而且越來越淡定、從容、平和。為什麼?因為我有寫作陪伴,我仿佛不是一個人,而是兩種力量在支撐我的生命!我的強大源於此。



我有個好友,每當與先生吵架時,她都憤怒地衝到電腦前,給他先生寫一封長長的信。信寫完了,寫信的人已經平靜,看信的人不好意思了,也去寫悔過書。寫作還有一種特殊的調解功能。

我還有個朋友,與一個有婦之夫陷入愛河,並為此痛苦不堪。我勸她把兩人的相遇過程寫下來,一是為了紀念這段不可能成勸的愛情;二是梳理一下,到底愛對方什麼?結果三個月後,朋友清脆的電話打來,說:愛情真得經不起冷靜的三分析兩分析,神秘感消失了!原來,彼此都是普通人,回到生活裡,都得油鹽柴米地過日子。所謂的愛情,是由於不了解而產生的誤會。是由於沒在同一個社會環境裡成長的差異而產生好奇。既然如此,為何要給一個已經建立起來的家庭添亂呢?撤了!散了!想明白了!走了!所以寫作還有一種教人理性的功能!

我特別感謝姥姥,因為對她的摯愛,我選擇了寫作,而非其他。追求財富的人,可能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積累財富;而我因為寫作的緣故,思考最多的是,如何過好這一生才有價值!做什麼樣的事才更有意義。最初的寫作,我只關心生命本身;但十幾本書寫下來,我發現,我還關注社會與歷史、戰爭與和平、移民與遷徒、教育與青春期、老年與養生、女性與兒童等方方面面話題。寫作也變得不僅僅是興趣和需要,它常常伴隨著責任。

200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開始了對二戰老兵的訪談,至今已經十餘年,訪談過的百餘老兵,有八路軍,有新四軍,有戰場護士,有文工團員,有醫生;有的在中國大陸,有的在中國港澳臺,有的在美國,有的在越南;有美國飛虎隊員,有華裔志願者;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也有軟弱無助的戰俘。無論怎樣,他們都老了,都走了,把他們那個時代也帶走了。但我卻以寫作的方式記錄了他們的生命的樣式,以紀錄片的形式讓他們在後代永生!閱讀了百位戰爭親歷者的人生之後,我覺得自己也得到重生,重要的是我對戰爭的本質有了自己的認識,我開始行走在倡導和平,反對和警惕任何形式的戰爭的道路上,堅定不移!這是我給自己的任務和責任!這是我寫作以來,達到的一種自覺行為!

責任來源於對這個世界的悲憫情懷。當一個生命在你面前消失時,你是否感悟生命無常?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災難時,你是否只想著事不關已?當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空間越來越小時,我的寫作不再是坐在家裡的個人行為,它促使我走出去,做點什麼。因為別人的災難終究也會是你的,別的國家發生的問題,也不會繞開你。誰都不是一座孤島,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人類的多元文化與你同呼吸共患難。正如作家海明威所說,「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走,歐洲大陸就會減少一點;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損,因為我與人類難解難分。」我對海明威在70年前寫下的這段話非常有共鳴。尤其當我移民海外生活時,也懷著同樣的悲憫之心寫作了《海外剩女》、《爬藤》、《飛虎戀》、《丁龍的夢》和《金色少年營》,現在寫作對我來說,仍然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最真實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陪伴我的同時,升華了我,讓我得到成長,它給了我胸懷和視野!

現在,每一部話劇的寫作,都是一次選擇,用什麼樣的力量和氣勢去寫,不僅考量閱歷、膽識和毅力,也檢驗預判能力和技巧。

文學其實就是寫什麼和怎麼寫的問題。在我年輕時,我還看不明白這個簡單的邏輯,但人屆中年,好像腦門上長了眼睛,突然能看見許多東西,也知道自己要什麼和做什麼了,沒有了迷茫,心安下來,其實就是最好的寫作狀態,寫什麼有什麼,只要還寫得動,就永遠不會失業。

人生短短幾十年,就像一次漫長的旅行。途中,可能與親人走散,丟失了工作,丟失了健康,花完了金錢,甚至以為失去了一切,但既使失去全世界,只要有寫作陪伴著,就依然是有力量的,到人生盡頭時,都是一個能給他人帶來溫暖的人!



相反,因為寫作,我沒有從政,沒有從商,沒有從事寫作以外的職業,但我不後悔,我獲得了內心的寧靜,這是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我沒有讓時間從指縫裡流走,浪費,我活了其他人幾輩子的人生,我賺得更多。

少年時代,寫作陪伴和引領我,走出失去親人的苦海;青年時代,寫作陪伴我去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精彩世界;中年時代,寫作與我融為一體,彼此陪伴,彼此成全,相互分享生命的感悟;老年階段,寫作仍將陪伴我,讓我有一個堅實的依靠。

這是一條多麼清晰的陪伴之旅。我走過來了,收穫太多,每天直想感恩。我的人生沒有大福大貴,但是生動,自然,健康,快樂!

人生就是找到自己愜意的舞臺,熱熱鬧鬧地表演幾場,然後悄然歸隱山林。無法想像,如果我當初沒有選擇寫作,怎會有現在的幸福感?


沐晨:感謝張西老師的分享,讀後受益匪淺。有一句話對我很有啟發,想必對大家也會有所啟發:「人生短短幾十年,就像一次漫長的旅行。途中,可能與親人走散,丟失了工作,丟失了健康,花完了金錢,甚至以為失去了一切,但既使失去全世界,只要有寫作陪伴著,就依然是有力量的,到人生盡頭時,都是一個能給他人帶來溫暖的人!」

圖為2017年10月,北美楓香話劇社北京劇社劉芳社長〔右〕與張西在中戲《飛虎戀》排練現場。


張西與北美楓香文化中心藝術顧問荻曉慧〔左〕、梁雁文〔兼導演〕〔中〕在《丁龍的夢》排練現場


圖:今年春,張西、梁雁文與匹茲堡劇社社長張瑩〔右〕在《爬藤》演出之前休息片刻。


圖為張西在12歲時的兩位文學啟蒙老師。左為王振良,曾為《管道工人報》副刊主編;右為孟軍,曾在華東輸油管道局宣傳部工作。中為劇作家張西。


張西:人的一生,總有一件事、一些人可以不計報酬來幫助你。感謝北美楓香話劇協會的同仁們、感謝我一路同行的朋友,我們因話劇結緣,至今至此,滿滿收穫。感謝!感恩!



編後語:面對讀者和觀眾對作品的讚譽和厚愛,張西一直保持著一顆感恩、低調、謙遜的心。張西的小說與劇作,追求一個「真」和「誠」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她劇作藝術的最高成就。 她說:「華人話劇難做,並不是因為缺少優秀的華人導演、演員,而是缺少甘願付出的組織者和原創劇本,所以我會繼續寫下去。寫作是我一生的陪伴,恰好這種方式也能讓我回報社會。」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張西她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優秀作家,她一部部飽含激情的作品,已經在中美讀者心中牢牢紮下根。

訪談嘉賓:張西

採訪人:沐晨

編輯:曉舫  沐晨

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聯繫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專訪張西:美國最受歡迎華語劇作家
    今天,我邀請到北美楓香文化中心董事長張西老師做一個線上訪談。走近張西,探究她對文學、話劇的執著,尋訪她的內心, 成就不一樣的我們。人生就是一場戲,為什麼要爬藤?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快樂人生的真諦是什麼?或許你在張西老師的訪談中已經找到了答案……有請張西老師。張西:大家好!
  • 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 無論企業品牌從媒體商務合作邀約採訪,特約撰稿,還是內部撰寫投稿媒體,我們都應該有意識並學習「人物專訪如何寫作」。
  • 長城故事會:名家專訪③|阿來:雪茄與我寫作的節奏相符合
    雪茄是阿來忠實的寫作伴侶:點起一支雪茄。運思之時,拿起來。菸草燃燒的過程,傳達寧靜和緩慢的氣息,帶他進入一個想像的世界。當文字、畫面開始升起的,雪茄被放下,他的雙手在鍵盤上翻飛。「當我打字的時候,雪茄放在一邊,它一會兒自動就滅了。不會像平常的香菸一直自燃。等我寫累了,寫不動了,需要休息了,又重新點燃,吸兩口。然後再放下,繼續寫,如此循環。
  • 閒話「紅樓夢」,蔣勳與張愛玲的文學啟蒙,也是我的寫作指南
    曾經對《紅樓夢》,我的心裡是一直比較牴觸的,因為在上學時我就不大喜歡古文,以及古詩詞。雖然,看那簡單的幾個字,我都認識,但我就是弄不明白它到底想表達什麼?所以,自然而然大腦裡就自動過濾了此類書籍。 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刻意去迴避,是不是這一生,它就不會再與自己有聯繫了?
  • 高考,我一生的遺憾
    15歲那年一次微小的選擇改變了我的一生沒有經歷過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有高考情結。每次到高考季我都無法釋懷,我羨慕那些穿著白T和帆布鞋的高中生。 如果讓青春和另一個詞聯繫在一起,那這個詞一定就是高考。
  • 專訪三宅一生設計師 開創「烘焙」印花法
    舉報 專訪三宅一生設計師
  • 我為什麼寫作以及要不要繼續寫作
    所以我錯過「它」很多次,所以我是不是不適合寫作?    我喜歡周圍世界帶給我的美的感受,窗簾下透進來的寒風,凋落樹葉的大樹樹枝卻託著身後的天空,街道上走地磚不踩線跳著踩格子的男孩,一個騎著插著風車電動車男孩在樓下接女朋友上班……許多許多這樣美好的事情,只有被記載下來,才不會被時間從記憶中抹去。這是自然、人們和我的相互聯繫,就像一股氣流,從他們,流向我,然後又從我,流向他們。
  • 專訪|馬華作家黃錦樹:寫作是文字的幻術,把豌豆變成大樹
    「我們的寫作位置類似南非作家庫切」最近,澎湃新聞專訪了黃錦樹,首先從於今年初引進大陸的《烏暗暝》談起。我認為這是鬱達夫留給我們的真正遺產,一個原初的傷害。因此我們的寫作,有意無意的,離不開持續的哀悼工作,那也是對寫作本身的哀悼。我們起源於沒有,也朝向沒有。
  • 音樂是靈魂於世的故鄉,寫作是與靈魂對話|看音樂寫作的纏綿繾綣
    在他的作品裡,文字始終都如打著節拍的音樂一般,陪伴著故事的主人翁,訴說著他們內心深處的纏綿世界。「書迷」音樂家,沒有書籍,就沒有我的音樂——閱讀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2.1 李健:讀書是精神層面的一日三餐引起熱議的《慶餘年·1》即將接近尾聲,而它的主題曲依然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這首歌就是「音樂詩人」李健作詞作曲並演唱的《一念一生》。
  • 陪伴一生的是心情
    而永遠陪伴我們一生,如影隨形、不離不棄的只有心情;如同呼吸,伴你一生的心情是你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一位作家說得好:「人,活一輩子不容易,憂傷是活,開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為什麼不開開心地生活呢?」是啊,人生如夢,生命再長,也不過百年,為什麼要讓自己幽怨、頹廢、痛苦一生,而辜負這大好年華呢?
  • 專訪R1SE張顏齊:一名向前看的態度少年
    《榜young青年》第六期專訪:R1SE張顏齊R1SE張顏齊:我覺得現在也不太年少了,已經挺大了,然後也還沒有成名,正在努力成名的過程中吧。現在也算是默默無聞的人之一吧,也是在努力工作學習的人之一。所以我覺得它給我帶來更多的,可能是對自己的認識吧,因為我從最開始一個人都不認識我,到現在有一部分人認識我、了解我,其實我覺得這個過程給我帶來的更多是對自己的思考,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我究竟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 能陪伴一生的知音很少,茶算是一個
    可在這身邊的芸芸眾生之中,卻無一不是若「眾人皆醉我獨醒」和「快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分裂交織當中,直到有一天,終於明白,能陪伴一生的知音很少……文:地理君 圖:來自花瓣網能陪伴一生的知音很少,茶算是一個。若論知音,至少是可以交心的人,若沒有這幾般品質,是斷不可能歸入知音之列。
  • 專訪|張忌《南貨店》:我終於寫出了自己想寫的東西
    6月,張忌受朋友之邀來上海進行劇本創作,期間就新作《南貨店》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南貨店》首發於《收穫》長篇專號2020年春卷。今年7月,《南貨店》由中信·大方推出單行本。在現實生活中,張忌同樣對瓷器石雕罈罈罐罐等小物、舊物充滿了興趣。
  • 專訪閱文白金作家「冬天的柳葉」:身在武漢堅持更新,感謝讀者陪伴...
    「冬天的柳葉」在自己的最新完結文後說:「感謝讀者陪伴身在武漢的我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近日,筆者通過微信採訪了「冬天的柳葉」,聽她講述自己的寫作心路。學工科的「柳葉」寫了九年,熱愛和支持熱愛的收入缺一不可問:首先祝賀你晉升白金作家,你怎麼看待「白金作家」這個稱號?
  • 毛姆靠寫作成名,他的寫作能力,來自於他的同行戀人傑拉德
    在他活著的時候,他是全世界賺錢最多的作家,每本書都能賣到百萬銷量,憑藉著寫作狂賺十幾個億。他住豪宅、開豪車、周遊列國等等,還是一個無比風流的作家。毛姆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一生風流韻事層出不窮。寫作是他的主業,談戀愛也是他的主業,他從不壓制這方面的需求,甚至是放縱:「從十五歲到五十歲,我一直在談戀愛。四分之三是異性戀,四分之一是同性戀。」他對自己的這個評價真的是太謙虛了,事實上,在他的90多年的人生旅途中,可以說是四分之一是異性戀,四分之三才是同性戀。
  • 那就是我的妻子,是我一生摯愛
    虎撲12月31日訊 AC米蘭主帥皮奧利在2020年底接受了義大利天空體育的專訪,他在預告片中將米蘭比喻作自己的妻子,是他的一生摯愛。談2020年童話般的米蘭幸運的是這不是童話,而是現實。我平時很喜歡音樂,Negramaro樂隊有一首歌叫做《Contatto》,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唱的: 「我想要的生活就這裡,身邊都是夢寐以求的夥伴們。」 這差不多就是我現在的感受。如果把米蘭比喻作女人呢?那她就相當於我的妻子,我跟我太太結婚32年了,她是我一生的摯愛,所以這意味著米蘭對我來說也一樣。
  • 更好地利用時間:閱讀和寫作、冥想、平板電腦支持
    寫在前面如何更好地利用時間:冥想、寫作、閱讀、平板電腦支持……冥想和支架支撐具體地說,冥想是與內心深處自己會面,主要是在心理層面,輔以身體層面。閱讀與寫作我寫了太多關於寫作的文字,描述自己,和自己討論各種關係,總之,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習慣我可以堅持一生,只要我不太忙,不能一個人花時間,我每天都要花時間在十分鐘時間裡寫800個字,而沒什麼的理由是無法完成的。
  • 路遙一生愛過5個女人,在他病逝前,卻沒有一人能陪伴他左右
    路遙一生愛過的5個女人,在他病逝前,卻沒有一人能陪伴他左右四十餘歲正是一個作家燦爛輝煌的年齡,如果路遙還活著,以他對生活的深刻的體驗和苦苦的思索,以他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他肯定還會為這不平凡的世界寫下新的巨著。這句話,說的就是路遙。短暫而又貧窮的42年人生裡,路遙一共深愛過5個女人,卻沒有一個能陪他終老。
  • 21歲雙腿癱瘓,30歲雙腎失靈,一生寫作350萬字,堪稱「生命奇蹟」
    在他一生中,共創作20部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2部電影劇本。一生寫作350萬字。21歲雙腿癱瘓,30歲雙腎失靈,59歲安然離世即使多麼驕傲的人,據我所見,一躺在病床上也都謙恭。
  • 66歲賈平凹:寫作有「驚恐」愈寫作,愈明白自己的無知和渺小
    對於這種文字的新鮮感,賈平凹是下了功夫的,「在構思和寫作的日子裡,我仍是一有空就進秦嶺的,除了保持手和筆的親切感外,我必須和秦嶺維繫一種新鮮感。」近些年,賈平凹喜歡上中國西漢時期史家的文章風格,開始有意融入自己的寫作之中,「沒有那麼多的靈動和慰藉、委婉和華麗,但它沉而不糜,厚而簡約,用意直白,下筆肯定、清楚,以真準震撼,以尖銳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