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系列之《刺玫紅豔豔》

2021-02-12 北方歲月

    那株刺玫究竟何時被母親栽到我家老宅的園子裡,我早己記不清了。只記得那是一個綠草葳蕤的春季;只記得剛來時它那可憐兮兮的樣子,幹叉叉、弱兮兮、灰頭土臉地蹲在我家園子不起眼的一角,並不彰顯。

刺玫的枝葉酷似我們鎮子外漫山遍野的野玫瑰。也許是因為它們同屬一科,既便那麼弱小也是渾身帶刺,難以靠近,所以山裡人稱之為刺玫。

那些刺兒扎人特疼,老半天都緩不過來勁兒,我們小孩子把它曬在一邊,無人理睬它。

 我家那株刺玫更是享受不到我們哥幾個的禮遇,從春到夏,無人給它澆水、施肥、除草,越發顯得楚楚可憐。

但它活得倒也安然,不到兩年已綠意婆娑,蔥蘢挺拔,而且根部的旁邊竄出許多小枝兒,它的家族開始擴大,由原來的一株,長成一簇,由一簇擴展為一片。

刺玫這種植物既耐旱又耐澇,而且又不懼嚴寒,它不像野玫瑰那樣能結出紅彤彤的玫瑰果,能綻出又紅又豔的花朵,美而不驕,就那麼大咧咧地綻放著頗受大人們的喜愛

直到現在,鎮子裡住平房的人家院子裡仍不鮮見。 

     每當嚴寒遠遁,酣睡了五個多月的積雪開始融化,我家園子裡的那片刺玫便伸出嫩綠的小手,嗣後開始吐葉,不多日繁茂的枝葉中間,已綴滿了透著點點紅色的花骨朵兒。

到了端午節前後,豔陽當頂,刺玫花開得汪洋恣肆,如火如荼,引得蝶舞蜂吟。她們雖不爭奇,但紛紛鬥妍,在園子中格外搶眼。

看到那片自強、愜意,婷婷瀟灑的「火」,全家人都喜不自勝。早上起來打開房門,就能嗅到沁鼻馥鬱的花香。

 

我家的院子不算寬敞,但母親非常勤勞,在她的操持下,我家簡樸的院子錯落有致,一進院子就能體悟到家庭的溫馨。

母親還在我家那口轆轤井的邊上柵出一個菜園,在有些逼仄的園子裡種上一些如蔥、菠菜、豆角之類的青菜。

在那「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年代,飯碗裡時常能見到一些綠色,實屬不易。

那時,這塊園子委實為我家出了不少力呢。可母親偏在這園子裡的一隅植上刺玫,那燦若雲霞、漫爛月餘的刺玫也真的給我家的小院兒添了幾分靚麗。

 年頭一多,刺玫的家族日浙擴大,有的刺玫喜新厭舊,嫌在自家生活過於單調,於是由根部竄過杖子,張布到鄰家的園子,沒過兩年,鄰家的園子也火紅一片。

由於刺玫的勢力範圍不斷壯大,無休止地向菜地逼進,父親認為母親是對小得可憐的園子無情的揮霍,於是決定全部鏟掉。母親執意反對,她發誓寧願每頓少吃些青菜,也要留住那片紅色,留住那一片芬芳。

這下可把父親氣樂了:這不是背著抱著一樣沉嘛,你不吃青菜還不多吃窩窩頭?」

後來由於爺爺的出面幹涉,鏟掉刺玫的事不了了之,擱了下來。

 

每年的春天,我家的園子裡照例還是鮮紅如火,馥鬱芬芳。當花季要結束時,母親便小心翼翼地將花瓣收起,放到一個篩子裡曬乾存放起來,用來日後衝水喝。

漫長的冬天裡,北風嗖嗖,寒風刺骨,但一回到家裡,坐在燒得通熱的火炕上,喝著熱呼呼的刺玫花「茶」,頓覺渾身通泰,餘香滿腮,很是至味。那香氣與如今的鐵觀音不埒上下,整個屋子都溢滿了春色。

 

因了那片招蜂引蝶的紅色,我家還真的得到了意外的收穫。

一天晌午,園子裡飛來一大群蜜蜂,「嗡嗡」作響,落滿了所有刺玫的枝葉,為首的是一個碩大的蜂子。

爺爺發現後,意識到這些蜜蜂都是一個家族。爺爺年青時在山東就養過蜜蜂,懂得養蜂的常識,知道那個碩大的蜂子是被另一個勢力更大的蜂王逼出來的。這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部落。

於是,爺爺弄來一些木板,釘了一個簡易蜂箱,在裡面放了少許白糖,那群蜜蜂像找到了歸宿,從此在我家定居下來。

    春天一到,蜜蜂們早出晚歸,辛勤的勞作。到文革結束時,我家已有七箱蜜蜂,我和弟弟就像長在蜜罐裡。

溽熱的三伏天,我倆一放學,滿頭大汗地蹽回家,爺爺便從井裡打出泌涼、清冽的井水兌上蜂蜜,我和弟弟「故咚,故咚」一頓痛喝,渾身上下都能讀出一個字——「爽」。

在那個買糖都得用付食券的年代,我們全家能喝上蜂蜜,真是天大的福祉。

現在想來,那蜂蜜水勝過商場裡的飲料不知有多少倍,真的很至味兒。後來我成了家,有了孩子,我告訴妻子不要給孩子買飲料,買些蜂蜜兌上白開水給孩子,既經濟又實惠。

     

由於蜜蜂的增加,我家的蜂蜜也已多得實在用不完,母親將蜂蜜東家一小盆,西家一大碗地送給鄰居;有不認識的人來了,丟下幾角錢,竟能從爺爺手裡帶走一大瓶蜂蜜。

如果說能喝上刺玫花茶,香氣氤氳心頭,那麼能喝到蜂蜜水,沁人肺腑的甜味就能甜到腳後跟,我和弟弟的每根發梢都閃爍著喜悅。

 

    不知從何時起,父親不再對著刺玫運氣,不再小覷那片紅色。每天上下班都要多撒摸一眼園子的一角,那兒雖不是現在有錢人的華居美園,但它確實給了我家太多的福祉與歡樂。

    那片刺玫不再是昔日的「醜小鴨」,它早已成了我家園子裡的翹楚,它能使我們全家在寒冷的冬天啜著香噴噴的「花茶」,它能在那布衣菜色的年代引來金鳳凰,使我家和鄰居們喝上飲料中的尚品——蜂蜜 。

一天放學回家,剛一進門,母親說要給我們改善夥食,我和弟弟跑進廚房一看,頓時噘起嘴巴:「不就是棒子麵烙的餅嗎?」

但上前聞了一下,那天的餅和往常烙的餅味確實有些異樣。

上桌吃飯時,母親看著父親及我和弟弟大塊朵頤著餡餅,會心地笑了:孩兒他爸,這餅香嗎?

父親支吾著,沒有回答。

「告訴你吧,這是我用刺玫花瓣兌些蜂蜜烙的餅。」父親聽後怔了一下,繼而又一臉傻笑:我說咋這麼香,這麼甜呢!

那頓餡餅吃得真香,勝過美味珍饈。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五月薔薇是刺玫
    在滿園富貴豔麗轟轟烈烈喧鬧之中,刺玫花在靜悄悄的綻放著,要不是被做成了拱門的形狀,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尤其在滿是按照人的意願組合出的月季中,刺玫花的質樸天然會叫人心裡一顫,難怪古人說:「水流原在海,月落不離天!」
  • 植物小百科|帶刺的野玫瑰——刺玫
    刺玫(Rosa Przewalskii),又名刺玫花、山刺梅、野玫瑰、赤薔花。刺玫果,紅根。夏天採花,在陰涼處採摘,在春天和秋天收穫果實,根在春季和秋季採摘,是薔薇科玫瑰的乾燥成熟果實。薔薇科是薔薇屬一系列花大豔麗栽培品種在日常生活中的總稱。野玫瑰果實可食用,無糖,富含維生素C,常用於香草茶、果醬、果凍、果汁和麵包,以及瑞典湯、蜂蜜酒等。玫瑰一詞來源於中國。在中國古代,"玫瑰"一詞的意思是紅色的美玉。後來,野生薔薇屬植物因其碩大而紅色的果實而被稱為"玫瑰"。
  • 刺玫果是什麼?千萬別了解,小心上癮!
    1克刺玫果相當於一公斤蘋果的VC含量2到3個刺玫果就夠人體晝夜對VC的需要野生刺玫果有維生素記錄保持者之稱刺玫果。       經國內外有關專家研究確認;刺玫果花,可以提取刺玫果精油,暢銷國內外,價格高於黃金;可以提取色素、香精用於食品飲料;還可做茶飲,常飲可使汗液帶有花香。
  • 刺玫花怎麼養
    在說刺玫花怎麼養的時候,要先說明一下,刺玫花是薔薇科植物,而有的花友想找的是虎刺梅,這兩種完全不是一個植物,所以花友在看下面文章的時候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是要找刺玫花怎麼養
  • 《紅豔豔的山茶花》病大蟲-協助拍攝
    紅豔豔的山茶花【第1幅圖】此作品由廣安攝影愛好者鄔先生在著名的合肥地區拍攝紅豔豔的山茶花【第2幅圖】此作品由海口攝影愛好者束先生在著名的許昌地區拍攝紅豔豔的山茶花【第3幅圖】此作品由四川攝影愛好者郗先生在著名的中山地區拍攝
  • 米勒油畫系列《鄉愁》
    portrait of leslie w miller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代表米勒||-家的溫度||-村頭地角||-勞作時刻||-詩意與鄉愁
  • 唐詩宋詞裡的雨,滋潤萬物,淋溼萬千遊子的鄉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話說風流才子杜牧客居他鄉,清明時節無邊細雨勾起了他的淡淡鄉愁。他想沽一壺老酒來祭奠遠方的先祖,可牧童卻告訴他,杏花村酒家離這裡還遠著呢。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意境悠遠,耐人尋味。
  • 鄉愁,是余光中永恆的《赤子》之心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四時風雲際會,滄海桑田,但余光中的鄉愁卻始終沒有消除,這一點在他的散文集《赤子》中也有所體現。《赤子》收錄了余光中先生,從1961年到2001年間的著名散文25篇。
  • 瀘州老街老景:一支畫筆留住濃濃「鄉愁」
    他,自幼生長在瀘州這片熱土上,無論時光怎麼流逝,歲月如何變遷,用畫筆留住鄉愁的執著,始終矢志不渝;他的畫,記錄著老瀘州的日月交替,攪動著在瀘州生活過人的鄉愁……他就是瀘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偉,年輕時就酷愛繪畫,瀘州各處老地標景點是他時刻關注的素材,但在他心中有個遺憾,很多兒時景色沒有留存下來,於是他開始用國畫白描的手法
  • 鄉愁·余光中
    作品賞析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 SUFE·為你讀詩 | 劉盈貝:《鄉愁》
    ▲《鄉愁》| 朗誦:劉盈貝| 為你讀詩 |—— 上財系列欄目
  • 余光中的「鄉愁」/作者:邵明
    ——余光中走了,他的「鄉愁」將永存。 大年三十,青明,中秋月圓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每每看到余光中老師的文字時,我就會想起「鄉愁」這首詩。——「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每每念到此時,我就會眼含淚水,有人告訴我,這就叫人生。 余光中在思念母親時寫下的「鄉愁」,何不是人生的歷練,發自內心的傾訴。
  • 紅豔豔、胖嘟嘟!沂源老漢在張店種的櫻桃熟了……
    紅豔豔、胖嘟嘟!工作之餘,最喜歡的事就是研究國內外的果樹品種及種植技術,然後在自己的地裡搞試驗。2010年,60歲的他從沂源縣燕崖鎮中心小學退休後,放下粉筆,拿起鋤頭,扎進田間地頭專心搞起果樹種植。慢慢的,他有了建果園的想法,既滿足自己的愛好,又有經濟效益,再加上家裡人的支持,經過一年多的籌備,2012年,他在張店城區的邊上建立了兜果果採摘園,主要種櫻桃樹和桑葚樹。
  • 詩與鄉愁 | 江弱水
    守護那達乎極樂的有所隱匿的切近之神秘,並且在守護之際把這個神秘展開出來,這乃是返鄉的憂心。 如果檢視一番中西詩史,返鄉的憂心確實是一個重大的主題。荷馬兩大史詩之一的《奧德賽》,便是寫主人公十年漂泊的返鄉故事。《詩三百》裡有思鄉之情的篇什據說超過五十首,雖然無法確認,但比重很高是肯定的。《古詩十九首》中有六七首都是滿懷的鄉愁。
  • 每日一詩|《鄉愁》(余光中)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 鄉愁三悟——獻給西口故鄉
    鄉愁是中國人古老而沉重的情結。經歷過鄉愁的人都知道,鄉愁帶給人的煎熬與折磨不亞於愛情。不少人因深陷鄉愁的泥潭而苦悶不已。然而,鄉愁雖然沉重,卻不該總是悲悲戚戚,更不應成為束縛心靈自由的枷鎖。人們在鄉愁中不斷掙扎的同時,也在不停地為鄉愁尋找出路。
  • 盤金繡作品《南城北市》代言襄陽非遺入選央視《記住鄉愁》欄目
    留住記憶鄉愁,展示古城風貌。12月12日上午,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襄陽古城——匯通南北 崇文尚義》欄目組聞訊專程趕往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603文創園熊銀匠銀文化館,拍攝熊銀匠團隊精心繡繪的《南城北市》盤金繡作品。由此盤金繡這一千年非遺技藝得以重現。
  • 【人文廣濟】在廣濟老家,鄉愁的味道系列之十五:蚌殼精
    本刊以「傳承文化」、「記住鄉愁」為宗旨,結合「鄉情」與「人文」,服務地方文化發展,面向全國發行10000份,16個版面,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武穴人自己的媒體平臺。
  • 余光中最經典的八首詩,愛那首《鄉愁》,是否也能勾起你的鄉愁?
    初識余光中還是他那首最著名的《鄉愁》,這首詩是余光中1972年所寫,這是因為他跟隨父母在1949年便離開故鄉,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完成。余光中是江蘇人,出生在南京,母親是常州武進人,妻子也是江蘇常州人,所以他也自稱為「江南人」。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兩人相知相惜,成為一代佳話。作家張曉風曾這樣形容他倆的愛情: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人。
  • 桃紅色的鄉愁
    每年春節回鄉,把一樹樹紅桃帶到城鎮每家每戶,把寫滿祈禱祝福的紅絲帶掛在每棵桃花樹上,記住鄉愁是那麼紅豔浪漫,記住種植桃花的鄉親,內心的祝願是那麼高尚深遠。 鄉愁就是桃花一片一片地灑落,故鄉的面貌更新如桃紅滿天,飛落了發家致富的願望,把桃花村建設成為有品牌的新農村,貧苦的農家住上了小樓庭園,成為了名家旅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