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代人會頻繁覺得「沒有生活」?-虎嗅網

2020-12-21 虎嗅APP


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


從蘇格拉底處刑前向眾人宣告「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時,關於「人該如何生活」這一本源性哲學思考一直到今天,在談起一個人「有生活」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得「有錢有閒」這個前提,生活也確實脫不開「活著」「生存」「討生活」這樣的意味。


但顯然,我們無法用「人越有錢就一定更加有生活」就蓋棺定論,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似乎也不應該這樣單一。越過了金錢這樣的維度,即使是單論閒暇時間的「有生活」,有的人認為有生活就是西瓜、WIFI、空調房,有的人卻覺得沒拿手機能過上一天才算是有生活。但這樣一個看上去高度主觀性關於「有生活」的概念,真的是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嗎?


2020 年,可以說是最有生活同時也可能是沒有生活實感的一年了,從過年開始每個人都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無事可做的閒暇時光,但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行動範圍。


面對這樣一種處境,有的人撿起了廚藝,學著把菜炒熟,有的人選擇鑽進遊戲世界裡;每天盯著手機裡世界各地關於疫情的各種新聞,上一秒被一條訊息深刻觸動,下一秒就被一條沙雕段子淹沒了過去。


與「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有生活」相對應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當代人經常會覺得生活沒有實感。如今一年已經過去了大半,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這樣覺得,現如今又到底怎麼才算是「有生活」呢?


看到彈出的屏幕使用時間報告,發現最近一周平均每天有8個小時都在在盯著手機;每天都有看國際新聞別的國家發生了各種大事件,但是下一秒就可能被瀑布流裡的搞笑視頻佔據了思維;手機裡加了濾鏡的風景照和人像,美則美矣卻拍不出現實裡的「煙火氣」;兩倍速一口氣把一部劇追完或是肝完一部遊戲以後,抬起頭來覺得看誰都像NPC……這些好像都有點關係。


這樣看來生活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手機了,技術發展給我們帶來更豐富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用自己思考就很容易在網上找到各式各樣的生活樣板。


從人生理念、怎麼炒股市,具體到劉海的頭髮絲怎麼處理,從一個人住的出租屋怎麼改造,到整容該從哪裡下刀,商家們似乎想要對你解答一切關於什麼是理想生活的含義:感情生活想要熱搜上那誰跟那誰的,工作生活要跟up主知乎大佬看齊,旅遊得是ins式的,做飯得是日食記那樣的,穿衣服要麼選貴的要麼看齊某音某紅書上有品味的博主。雖然現在人人都信奉著「做自己很重要」,但是就這麼容易的被「別人給你定義的什麼叫有生活」所裹挾。


技術甚至用方便生活的名號直接剝奪了人參與和感知自身「生活」中去的權利。覓食這個過程除了進嘴巴以外全部交給手機和外賣代勞,買東西按照紅榜黑榜來,生活的體驗感消失了,一切習慣了按照效率和性價比來行動和生活。


一個關於「有生活」的當代悖論是,如果一個人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吃喝玩樂的痕跡,乍看上去你不能說他沒有生活,但是真的當你真的是個「現充」),特別投入地感知和享受生活的時候,又幾乎是不曾想起拿手機發圈刷社交軟體的。


但手機好像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如果說技術影響的是割裂了現實生活人格和賽博生活人格,那單就現實生活裡來說,「有生活」的對立面幾乎等於工作。對於大多數上班族來說,一個人下班了如果不需要on call回微信惦記著工作,就基本算是「有生活」了。


現如今即時通訊讓人徹底分開工作和生活也變得幾乎不可能,人們也逐漸不得不適應了這一點,化悲憤為力量,開始試圖用「生活反向入侵工作」來抵抗:在辦公室摸魚上網刷段子、聽歌;上下班路上看會電子小說;茶歇跟同事來兩局遊戲;出差期間帶套泳衣,怎麼也得擠出時間在酒店裡遊個泳,找補一下休假還要處理工作的生活;就算是開工也得在辦公室搞個健身區、桌遊區、冥想室……


這種讓工作和生活界限變得越來越曖昧,也算是當代人的一種對有個人生活的堅持和苦中作樂。


NOWNESS問你哦:你覺得怎樣才算「有生活」?


人對「有生活」的追求,是不是就像是年輕的詩人蘭波發出「生活在別處」的革命性口號那樣,多少帶點叛逆和反抗的意味?為了觀察當代人對「有生活」的定義是怎樣的,我們詢問了身邊的幾位朋友關於生活的看法。


受訪人:


Soror:前戲劇編導、廣告人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生物學博士在讀


N:你覺得自己算是「有生活」的人嗎?為什麼?


Soror:算,因為目前半失業的狀態讓我現在充分享有休閒的時間。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算,第一因為工作和休息時間規劃的比較好,相對自由不至於工作的沒有休息,也不至於一直休息產生沒有工作的焦慮感;第二,在生活狀態和工作上都有追求的目標,哪怕有些難以實現但是確實在一步步往那個方向發展;第三,基礎欲求得到滿足,不擔心生存問題;第四,除工作外有其他正在學習的內容,感覺工作沒有的成就感會被學習的成就感所替代;第五,娛樂活動不局限於躺著接收外界塞給我的信息。


但是我也不是完全有生活,也有缺失的部分。


N:說到「有生活氣息」,會讓你聯想到什麼?


Soror:走路,有貓有狗,有酒,吹風,吃烤串,切西瓜,樹,沐浴露的味道。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我就想躺著吹風看書的畫面,我覺得該休息的時候可以很悠閒心安理得的什麼事都不做,該工作的時候可以一咬牙就去做的就是有生活氣息。


N:對你來說,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Soror:需要工作的話就儘量能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獲得成就感,剩餘的時間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儘量都做了,不需要依靠外界就能實現自我滿足,包括想看懂的知識就客觀條件允許我有渠道去自己研究,想看的電影就能看,想吃的菜只要想學就能做。如果未來可以不需要考慮工作啊現實那就是買一個島,自己待著。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就是我有我要追尋的目標,每天做的事情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保持健康的作息運動和飲食;那作為群居動物可能也得有群居的屬性 有朋友說話聊天玩、有愛的人或者想追求的人、家裡人關係還可以,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安全感,而不是因為怕死而活著,這是我大概的生活理想狀態。


N:有哪一刻會覺得生活沒有實感?怎麼調節呢?


Soror:可能有段時間在忙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工作吧,完全建構不了意義來說服不了自己的那種,就覺得時間一天天的就好像變成了打卡數字而已。調節的話就摸魚,摸魚的時候開著電腦小窗口寫自己的小說本子,很沙雕的那種。最後好像也沒堅持到寫完就離職了。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就有時候做實驗等結果吧,我感覺缺失的其實是當下的生活滿足感,所有人都覺得我這個工作屬於長期的過程,所以所有人都覺得現在的苦、看不到結果什麼的迷茫不算什麼,我自己倒是覺得,看長期確實是向好發展......但是短期確實沒給你足夠的激勵,好像你想考個好大學可能從高二高三開始奮發圖像比較有力量,但是不會從小學一年級就這麼做,而我們的性質有點像後者。


調解的話就找點能短時刺激和成就感的東西,比如打球、運動或者性生活。


相關焦點

  • 因為早洩而強行戒色的人為什麼會頻繁遺精?
    導語~因為早洩而強行戒色的人為什麼會頻繁遺精?
  • 當代人晚婚的原因
    前兩天跟朋友聊起晚婚話題,他告訴我,當代人晚婚莫過於這四大原因:1.受過情傷,不敢再相信愛情2.對婚姻很害怕,怕步入婚姻的殿堂3.很獨立,為事業拼搏沒時間4.要求高沒有找到合適的人,不願意將就 確實,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婚姻是一場冒險
  • 「你說可憐世間萬物,沒有四塊五的妞」多少當代人的心聲
    原創/諾寶 「你說可憐世間萬物,沒有四塊五的妞」多少當代人的心聲?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奢侈,只有愛情最廉價,等到了曾經的奢侈品你覺得廉價的時候,愛情卻成了最奢侈的奢望…… 不是這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四塊五的妞,而是很多人找到過,後來弄丟了而已。 隔壁老樊的一首《四塊五的妞》唱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心聲,初聽這首歌,沒有明白,為什麼說是四塊五的妞。
  • 頻繁換洗髮水會脫髮嗎?為什麼?
    現在有許多牌子的洗髮水,洗頭髮有洗髮水能讓我們的頭髮洗的潔淨,並且還能讓頭皮感覺舒服,由於洗髮水的牌子和種類許多,許多人都喜歡頻繁地換洗髮水洗頭髮,這樣是很傷害頭髮的,也很容易造成掉發,那麼為什麼頻繁換洗髮水易患掉發呢?
  • 為什麼這個時代讓人這麼疲勞,還不帶重樣的-虎嗅網
    你以為這是「打工人」才有的重複性疲勞,但不工作的日常,疲勞一樣是常態:打開電視到處都是讓人審美疲勞的綜藝和電視劇,熱搜也讓人疲勞,來來去去都是躲不開的流量明星的花邊,短視頻和直播上那些網紅臉、永遠在排隊的網紅美食、網紅景點、逛街能逛的永遠都是那幾個品牌……夠了,到現在你連「凡爾賽」「打工人」「內卷」這些經常拿來自嘲的梗都煩了——為什麼這個時代會讓人這麼疲勞
  •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生活比較累?
    比賽中,大家同甘共苦,但結果卻不一樣,有人賺錢,有人賠本,有人升官,有人辛辛苦苦幾年沒有升職,有人有車有房,有人沒有車,等等。相同的社會背景,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看淡了也無所謂,看不慣的人會活得越來越累。這類人會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欲望愈高壓力愈大,壓力使人活得愈累。
  • 為什麼會頻繁長痘?長痘期間做好五種護理
    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拍自己臉上長痘痘,痘痘總是反反覆覆很煩人,經常長痘如果治療不及時,臉上會出現痘坑,臉上有痘坑對你的顏值會有很大影響,尤其對女性來說。那麼,為什麼會頻繁長痘呢?頻繁長痘需要做好哪些護理工作?為什麼會頻繁長痘?
  • 當代人談戀愛最大的問題,就是眼睛總長在別人身上
    這是不信任的開始,而你知道後,覺得對方不給留私人空間,本來光明正大的朋友小聚,被他想的那麼不堪。這兩個例子,不知道你們生活中是否有發生過,如果有類似經歷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但是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要通過寫出一些東西,讓大家引起爭議,而是希望各位,可以好好思考一個問題:伴侶為什麼要信任我?
  • 你有沒有過覺得生活沒意思的時候?
    昨晚有位朋友在微信跟我聊天,聊著聊著,她突然說道,其實她有時候覺得生活真的很沒有意思,我感覺她的語氣很頹廢,擔心她是遇到什麼事情了,就連忙問她為什麼會這麼覺得,是不是遇到什麼事情了,後來,她回我說,沒有什麼,只是因為疫情在家呆久了,就回想自己過去是怎麼生活的了。
  • 為什麼當代人跳不出996的工作?
    小編仔細看也覺得很是惋惜,一個20歲剛出頭的生命就這麼消逝了。這次事件不能說怪到誰的身上,但是是給我們當代人敲響的一個警鐘。工作真的比生命重要嗎? 之前小編看到過一個朋友發的朋友圈「字節和心臟只有一個能跳動」。雖說是開玩笑的,但是也反映了現在的大廠加班現象普遍。
  • 追女生,不能頻繁跟她聊天嗎?為什麼?
    1、頻繁聊天的後果:私人空間變少,引起女生的反感不管是戀愛中的小情侶,還是玩得比較要好的朋友,甚至是親人之間,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種距離就是我們常說的私人空間。所以在追女生的時候,如果你總是頻繁地去找女生聊天,會讓女生覺得跟你相處起來很累,明明以前她每天都還有很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 為什麼你會覺得生活有些苦?
    早上出門路過一處凹陷區,還尚存著昨夜的積水,恰巧過來一輛車,沒有減速,濺了你一身淤泥。 很多時候都會覺得生活很苦,就好像所有事,所有人都在和自己作對,整個人簡直喪到了極點。 其實,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覺得過不去的坎。
  • 沒有一個人類會拒絕宜家的大鯊魚-虎嗅網
    宜家最吸引人的商品無非是2元雪糕,雖然大多數人類去宜家逛會空手而歸,但還是會花巨款來份雪糕收尾支持一下,不然倒閉的話可就沒有娛樂場所。除此之外,當屬這一隻大鯊魚。圖源IG@sharkattackwww初見時會覺得很貴不買,化作心中的一顆硃砂痣並在某個夜裡思念它的倩影。
  • 冬天為什麼會覺得乾燥?|No.234
    天氣逐漸變冷不知道你們那裡有沒有下雪但比雪花更普遍的是逐漸乾燥的天氣洗完手過一會兒就會感到皮膚緊繃說一會兒話就覺得口乾舌燥(多喝熱水)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溫度還會影響空氣溼度嗎?by 回燈答:可以,甚至效果會更好。大家生活中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透明膠粘在粗糙的牆面上,一撕就下來了,但如果粘在光滑的玻璃窗上,把它扯下來需要的力就大得多。我們日常用的膠帶上那層黏糊糊的東西屬於壓敏型膠粘劑,其成分比較多樣,常見的有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等高分子材料。
  • 男生頻繁發6種朋友圈,會讓女生覺得你很「low」!
    我們通過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也通過朋友圈發現別人的生活,朋友圈成了我們了解別人,別人了解我們的一個重要途徑。很多時候,一條朋友圈就足以決定我們對他人的喜惡,甚至會因為對方的一條朋友圈上升到反感這個人。那麼在生活中,男生發什麼朋友圈女生最反感呢?
  • 太真實了,這23幅諷刺當代人生活的插畫,畫到我們心裡去了
    科技快速的發展,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生在80,90後的朋友,回想一下20年前,30年前的生活方式,居住環境與當今的情景,仿佛像是換了一個時間。仿佛昨天還用座機撥號,今天就用上手機視頻。不過,生活方式快速的變化,並不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好處,隨之而來的也會產生一些苦惱,例如,長期食用快餐和飲料讓我們的體重迅速增加、科技迅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還有過於依賴網絡社交讓人們忽視周圍的朋友家人等等。
  • 「了不起」的宜家為什麼沒有中國版?-虎嗅網
    事實的情況是,雖然在宜家有這麼多友好的行為,比如有很多人真的會在宜家體驗,但是宜家在物流配送等很多服務形式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盡善盡美,作為一個搬運和運輸並不方便的家居產品,相比於很多中國競爭者經常提出的送貨上門的服務。
  • 孩子為什麼頻繁眨眼睛?
    大家都知道,當飛蟲或別的物體突然飛向眼睛時,我們的眼睛會很快地作出反應,不讓飛蟲飛進眼睛中,避免或減輕眼睛的傷害。當眼睛感到疲勞的時候,眨幾下眼睛,就會覺得舒適一些,這是因為眨眼睛的一瞬間,光線被中斷,讓眼睛得到了短暫的休息。眨眼是一種保護機制,保護眼睛避免異物、光線等的刺激,同時有保證淚液均勻分布保護角膜、避免眼球表面乾燥,防止灰塵損傷等作用。
  • 為什麼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虎嗅網
    二為什麼日本垃圾車上會掛著毛絨娃娃?早在十年以前,就有網友對此感到疑惑。總而言之,這個節目的調性就是介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景象,並向觀眾解釋其中所蘊含的溫暖人心的故事或設計理念。例如東京塔會每月一次熄滅上半部分的燈,是為了提醒大家欣賞滿月。
  • 為什麼有的人會對同類如此殘忍?-虎嗅網
    經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寫這樣的題材,為什麼寫犯罪?一方面這和我的個人興趣有關。我過去出版過幾本小說都是偵探題材;我在美國讀人類學博士期間,研究的課題有關空間安全和都市犯罪,所以我對這樣的主題一直很關注。另一方面,我相信案件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