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
從蘇格拉底處刑前向眾人宣告「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時,關於「人該如何生活」這一本源性哲學思考一直到今天,在談起一個人「有生活」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還是得「有錢有閒」這個前提,生活也確實脫不開「活著」「生存」「討生活」這樣的意味。
但顯然,我們無法用「人越有錢就一定更加有生活」就蓋棺定論,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似乎也不應該這樣單一。越過了金錢這樣的維度,即使是單論閒暇時間的「有生活」,有的人認為有生活就是西瓜、WIFI、空調房,有的人卻覺得沒拿手機能過上一天才算是有生活。但這樣一個看上去高度主觀性關於「有生活」的概念,真的是完全由你自己說了算嗎?
2020 年,可以說是最有生活同時也可能是沒有生活實感的一年了,從過年開始每個人都在家裡的一畝三分地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無事可做的閒暇時光,但同時也限制了人們的行動範圍。
面對這樣一種處境,有的人撿起了廚藝,學著把菜炒熟,有的人選擇鑽進遊戲世界裡;每天盯著手機裡世界各地關於疫情的各種新聞,上一秒被一條訊息深刻觸動,下一秒就被一條沙雕段子淹沒了過去。
與「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有生活」相對應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當代人經常會覺得生活沒有實感。如今一年已經過去了大半,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這樣覺得,現如今又到底怎麼才算是「有生活」呢?
看到彈出的屏幕使用時間報告,發現最近一周平均每天有8個小時都在在盯著手機;每天都有看國際新聞別的國家發生了各種大事件,但是下一秒就可能被瀑布流裡的搞笑視頻佔據了思維;手機裡加了濾鏡的風景照和人像,美則美矣卻拍不出現實裡的「煙火氣」;兩倍速一口氣把一部劇追完或是肝完一部遊戲以後,抬起頭來覺得看誰都像NPC……這些好像都有點關係。
這樣看來生活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手機了,技術發展給我們帶來更豐富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用自己思考就很容易在網上找到各式各樣的生活樣板。
從人生理念、怎麼炒股市,具體到劉海的頭髮絲怎麼處理,從一個人住的出租屋怎麼改造,到整容該從哪裡下刀,商家們似乎想要對你解答一切關於什麼是理想生活的含義:感情生活想要熱搜上那誰跟那誰的,工作生活要跟up主知乎大佬看齊,旅遊得是ins式的,做飯得是日食記那樣的,穿衣服要麼選貴的要麼看齊某音某紅書上有品味的博主。雖然現在人人都信奉著「做自己很重要」,但是就這麼容易的被「別人給你定義的什麼叫有生活」所裹挾。
技術甚至用方便生活的名號直接剝奪了人參與和感知自身「生活」中去的權利。覓食這個過程除了進嘴巴以外全部交給手機和外賣代勞,買東西按照紅榜黑榜來,生活的體驗感消失了,一切習慣了按照效率和性價比來行動和生活。
一個關於「有生活」的當代悖論是,如果一個人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吃喝玩樂的痕跡,乍看上去你不能說他沒有生活,但是真的當你真的是個「現充」),特別投入地感知和享受生活的時候,又幾乎是不曾想起拿手機發圈刷社交軟體的。
但手機好像也不是唯一的答案。如果說技術影響的是割裂了現實生活人格和賽博生活人格,那單就現實生活裡來說,「有生活」的對立面幾乎等於工作。對於大多數上班族來說,一個人下班了如果不需要on call回微信惦記著工作,就基本算是「有生活」了。
現如今即時通訊讓人徹底分開工作和生活也變得幾乎不可能,人們也逐漸不得不適應了這一點,化悲憤為力量,開始試圖用「生活反向入侵工作」來抵抗:在辦公室摸魚上網刷段子、聽歌;上下班路上看會電子小說;茶歇跟同事來兩局遊戲;出差期間帶套泳衣,怎麼也得擠出時間在酒店裡遊個泳,找補一下休假還要處理工作的生活;就算是開工也得在辦公室搞個健身區、桌遊區、冥想室……
這種讓工作和生活界限變得越來越曖昧,也算是當代人的一種對有個人生活的堅持和苦中作樂。
NOWNESS問你哦:你覺得怎樣才算「有生活」?
人對「有生活」的追求,是不是就像是年輕的詩人蘭波發出「生活在別處」的革命性口號那樣,多少帶點叛逆和反抗的意味?為了觀察當代人對「有生活」的定義是怎樣的,我們詢問了身邊的幾位朋友關於生活的看法。
受訪人:
Soror:前戲劇編導、廣告人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生物學博士在讀
N:你覺得自己算是「有生活」的人嗎?為什麼?
Soror:算,因為目前半失業的狀態讓我現在充分享有休閒的時間。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算,第一因為工作和休息時間規劃的比較好,相對自由不至於工作的沒有休息,也不至於一直休息產生沒有工作的焦慮感;第二,在生活狀態和工作上都有追求的目標,哪怕有些難以實現但是確實在一步步往那個方向發展;第三,基礎欲求得到滿足,不擔心生存問題;第四,除工作外有其他正在學習的內容,感覺工作沒有的成就感會被學習的成就感所替代;第五,娛樂活動不局限於躺著接收外界塞給我的信息。
但是我也不是完全有生活,也有缺失的部分。
N:說到「有生活氣息」,會讓你聯想到什麼?
Soror:走路,有貓有狗,有酒,吹風,吃烤串,切西瓜,樹,沐浴露的味道。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我就想躺著吹風看書的畫面,我覺得該休息的時候可以很悠閒心安理得的什麼事都不做,該工作的時候可以一咬牙就去做的就是有生活氣息。
N:對你來說,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Soror:需要工作的話就儘量能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獲得成就感,剩餘的時間能把自己想做的事儘量都做了,不需要依靠外界就能實現自我滿足,包括想看懂的知識就客觀條件允許我有渠道去自己研究,想看的電影就能看,想吃的菜只要想學就能做。如果未來可以不需要考慮工作啊現實那就是買一個島,自己待著。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就是我有我要追尋的目標,每天做的事情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保持健康的作息運動和飲食;那作為群居動物可能也得有群居的屬性 有朋友說話聊天玩、有愛的人或者想追求的人、家裡人關係還可以,有活下去的理由和安全感,而不是因為怕死而活著,這是我大概的生活理想狀態。
N:有哪一刻會覺得生活沒有實感?怎麼調節呢?
Soror:可能有段時間在忙自己覺得沒有價值的工作吧,完全建構不了意義來說服不了自己的那種,就覺得時間一天天的就好像變成了打卡數字而已。調節的話就摸魚,摸魚的時候開著電腦小窗口寫自己的小說本子,很沙雕的那種。最後好像也沒堅持到寫完就離職了。
為科研獻身的大頭:就有時候做實驗等結果吧,我感覺缺失的其實是當下的生活滿足感,所有人都覺得我這個工作屬於長期的過程,所以所有人都覺得現在的苦、看不到結果什麼的迷茫不算什麼,我自己倒是覺得,看長期確實是向好發展......但是短期確實沒給你足夠的激勵,好像你想考個好大學可能從高二高三開始奮發圖像比較有力量,但是不會從小學一年級就這麼做,而我們的性質有點像後者。
調解的話就找點能短時刺激和成就感的東西,比如打球、運動或者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