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湖北荊門的臺灣血友病男孩,2月24日晚經由成都搭乘長榮客機返抵臺灣。這對母子能夠「特事特辦」順利返臺,得益於武漢臺辦推動、國臺辦積極促成,並在當地臺商協會溝通協調下,臺方特派護理師臨危受命,全程照顧病童,按照標準防疫作業程序,完成了這次「愛心接力」。
至此,沸沸揚揚的「血友病童回颱風波」暫告段落。回顧過去半個月,這對母子屢次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先是首班包機鬧出「登機名單羅生門」,「蔡政府」以這對母子為由指責大陸未遵守「弱勢優先」原則,後來兩岸又圍繞給男孩送藥議題,出現「一藥各表」,接著綠營網軍開始起底男童陸配母親的身份和言論,立馬演變為一場醜惡的「反中」獵巫。
好在最後這對母子平安回到臺灣,血友病童總算得到妥善照顧,否則以湖北當地異常緊張的醫療資源,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同時,以某位親綠網紅就誤稱血友病童為大陸籍而道歉為標誌,圍繞這對母子的政治操作和無聊口水,也應告一段落。
從坐困愁城到柳暗花明,「血友病童回颱風波」給了島內「執政者」以及民間社會很深的啟發。固然,「執政者」對內要鞏固民意基礎、對外要展開政治競合,免不了要政治操作,但解決人民的問題才是「政府」存在的首要價值。如果「政府」不想著解決問題,只想藉機操弄政治,而無視問題的存在或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最後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會被問題解決。
以此次肺炎疫情為例,蔡政府屢屢將應對疫情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刻意轉移為「敵我矛盾」,從口罩短缺到包機議題,一再縱容「反中」民粹肆虐,最後導致無論是賴清德的善意喊話,還是陸委會的「小明髮夾彎」,都嘗到了被民粹反噬的後果。
萬幸的是,儘管血友病童議題到後來已經被綠營操作為「取消陸配臺灣籍」、「檢討依親獲健保」等惡質「反中」口號,但大陸還是傾盡所能協助母子返臺,臺灣方面還是立刻派員照料接回,並沒有重蹈覆轍。這更加說明,只要雙方都秉持著想解決問題的心,困難再多,問題也會得到解決。更何況,滯鄂臺人分批返臺本不是難題,但臺當局堅持要「政府對等談判」,最終導致這個死結至今難解。如果「蔡政府」能夠轉念,以解決現有問題優先,相信死結不難解開。
「蔡政府」還要認識到,沒有和平理性的兩岸氛圍,簡單問題一定會複雜化,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難,離解決問題也越來越遠。過去一年,蔡英文為了選舉從「溫和小英」突變身「辣臺妹」,屢屢站在「反中嗆中」的第一線。但如今選戰已結束,要好好治理臺灣,該解決的問題還是要解決。
蔡英文在勝選後曾試圖向大陸釋放善意訊息,但一次BBC專訪、一場肺炎疫情,又讓兩岸關係倒退至更糟田地。最近,前民進黨籍臺南縣長蘇煥智公開批評蔡未把握防疫契機緩和兩岸緊張情勢,曾期待綠紅務實對話重新找到交集的英系學者王智盛,預判臺灣「反中」、大陸反臺情緒對抗,憂慮之心溢於言表,難道綠營人士都注意到的問題,蔡英文不需要正視嗎?
經過這一「疫」,兩岸關係更陷入不確定、高風險狀態。沒有和平理性,兩岸關係寸步難行,這應該是血友病童告訴大人們的故事。
本位為臺灣《旺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