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十一年(1861),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後,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而作為生母的慈禧和皇后慈安並尊為皇太后,同年12月2日,改年號為"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為了穩固同治帝的絕對權力,保全自己的後宮地位,慈禧太后聯合了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並成功奪得了最高統治權。
慈禧自26歲發動"辛酉政變"奪得最高統治權,成為了晚清實際最高統治者後,一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11月15日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慈禧實際掌握晚清朝政大權長達47年。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不乏有太后掌權並長期統治國家的先例,但事實上,真正成功掌控政權的太后並不多。
反之,很多太后因為自身的能力問題,強行弄權,最終都不得善終。
比如在北魏末年,胡太后強行掌控北魏朝廷,最終導致北魏帝國陷入崩潰,胡太后自身也沒落到好下場。那麼,在這個多是以男子掌權的社會,加上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大清王朝的惡劣環境,慈禧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又有何手段能夠在如此複雜的晚清時期緊握手中權力長達47年呢?
爐火純青的馭人本領
慈禧在最初掌握朝政大權時,雖然代行了皇帝職權,但實際上慈安太后對慈禧有著絕對制約,根據《清宮遺聞》的記載,慈安太后"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慈禧太后在她面前也只能"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凡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太后明知道慈安太后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而這些都是因為慈安太后的權力、地位和影響力都在慈禧太后之上。而且,當時的朝廷內政和外交大權幾乎全部都掌握在恭親王奕訢手中。
為了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慈禧私底下暗自培養和擴大著自己的黨羽勢力,就連其身邊的太監——安德海、李蓮英成為了她集權的工具。
因為恭親王奕訢雖支持洋務運動,但其一直主張削弱和打壓地方勢力,引起了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不滿。
借著這個機會,慈禧太后以高官厚祿以及宏圖景願,將湘軍、淮軍集團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這一操作無疑讓慈禧的地位更加穩固,握在手中的砝碼也越來越大。
之後,慈禧太后力挺朝中的"頑固派"向恭親王奕訢施壓,使得奕訢一度失信於西方列強,對其逐漸失望。不僅如此,慈禧太后還對惇親王奕誴、醇郡王奕譞屢屢提拔和重用,以分化恭親王奕訢在皇室宗親中的影響力和支持力。
就這樣,慈禧一步步地擴大著自己的黨羽勢力,並且逐漸架空和分離了恭親王的勢力,靠著自己的馭人能力和雷霆手段,逐漸在朝中站穩腳跟,無人可以動搖。
利用"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權
恭親王、慈禧合力扳倒了"贊襄政務八大臣"以後,在恭親王的授意下,朝中向兩宮太后奏請建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目的非常明顯,這就是為了將恭親王奕訢推到權力中樞,但這個"兩宮皇太后親理大政"的提議最後卻成就了慈禧太后的一人獨大。
慈禧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讓自己成為了掌控者而不是被控制的人。她以"垂簾聽政"的方式,代行皇帝職權,這是諸王公大臣、滿洲勳貴們的共識,以至於無人敢提出異議,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慈禧太后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集團,易如反掌。因此,慈禧利用著"垂簾聽政"的掌權方式成功壓制住恭親王,獨掌大權,恭親王也萬萬沒想到他的一番苦心最後都為慈禧做了嫁衣。也是因為"垂簾聽政"的政治格局讓慈禧延續了自己對朝政大權的掌控。
對下一任皇帝的機智選擇
慈禧要想延續統治時間,要考慮的必然是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要如何維持自己"垂簾聽政"的掌權方式,因此,這時候沒有比找一個傀儡皇帝更好的方法了。
但是,這個皇帝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可以保住自己太后的身份,第二個就是要保證皇帝年幼無法親政。因為如果選擇同治皇帝的子侄輩,慈禧便會自動升級為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權力也會自動消失;如果選擇同治皇帝的同輩,但卻是成年的嗣皇帝,慈禧太后更會被立刻剝奪理政之權。
因此,慈禧太后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的御前會議上做出了"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的決定。
所以,不得不說慈禧在選擇嗣皇帝上做的這個決定非常的明智。當時的載湉年僅4歲,而且是同治皇帝的同輩,充分滿足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的所有要求。
這一次嗣皇帝的選擇也就更加確定了慈禧接下來長達數十年的權力的延續。
慈禧她一生經歷了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在這期間,她兩次決定皇儲,三度垂簾聽政,乾綱獨斷,運大清國脈於她的股掌之上。
縱然她有著許多被後世詬病的不足之處甚至是歷史罪過,但就憑這過人的能力,在以男子為尊的古代社會中掌握了大清王朝47年,也算是一代傳奇女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