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2009年曾在歐洲註冊了一個名為「Wii Relax」的商標,這暗示著任天堂正在研發一款和Wii有關的新外設。從字面意義來看這似乎和放鬆有點關係,到了2009年任天堂的發布大會上,聰哥終於向大家展示了那款名為「Wii Relax」的Wii外設。
原來這是一個脈搏偵測器,當玩家們都在期待任天堂將會如何把你的脈搏跳動和遊戲聯繫起來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外設將不會和遊戲有任何關係。他就是一個單純的健康設備用於監控你的心跳。咱且不說他準與不準,你不可能無時不刻都帶著這麼個大玩意兒吧。後來任天堂也意識到這個外設是個很雞肋的東西,不僅售價昂貴,而且和自己的發展理念也不和,因此2009年開完發布會以後這款外設的製作項目就被砍掉了,玩家們最終也沒有能和它見面。
Emmm,這玩意兒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翻譯了,大家看圖吧
正面,按鍵不再是按下去的。而是用手指向上頂的
手柄上的按鍵一定是按下去的嗎?PS系手柄扳機的手感不滿意怎麼辦?歐美廠商為了挖掘FPS操控的體驗真可謂是各種手段都用上了。這是一款安裝簡單的手柄外殼,但它使用物理手段完全改變了使用手柄的習慣,按鍵不一定需要按下去,讓手指向上抬帶動可以,這樣手指就可以不用離開扳機太遠實現更多操作。同時扳機的鬆緊也可調節。這種扳機鍵本位的思考方式,一般玩家真的不懂。
扳機鬆緊可調
嗯,名字看上去和無限手套是一個級別的裝備。
不過,我看到這個手套的第一反應是電影生化危機1裡技術兵帶的那個便攜電腦。
這款看上去十分酷炫的手套也是紅白機上面的外設,如果不說的話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吧。它採用了電視四角的接收器與手套發射器通過超聲波進行定位的原理,用這款外設你幾乎可以做到所有你用手柄能做的事情。
從發售到停產,它只用了1年時間,但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它又在各個場合下頻繁出現,影響力超出想像。這個曾經被罵到死的所謂垃圾外設,最初設計的目標卻相當遠大,可以看作是VR虛擬實境設備的先驅者之一。
但是由於當時技術的局限性,用它來玩遊戲還是非常累的。不過這都不重要,就憑這個酷炫的外表,難道你不想嘗試一下嗎?
這絕對是任天堂一個腦洞大開的設計,發售於1998年,在那個年代手機甚至還沒有拍照功能任天堂就已經將攝像頭搬到掌機上了。
先看一段當年的宣傳動畫,感受一下那個年代的氣氛:
這個攝像頭是和遊戲卡帶連接在一起,任天堂甚至還在卡帶中附加了幾個遊戲,用戶拍好的照片將會儲存在卡帶中,不過照片只是8bit的解析度並且只能儲存30張。
當然了,這樣的東西拍攝的效果肯定不會太好,基本上用戶也只能分辨出自己拍的是什麼東西而已了。
畫質雖渣,但擋不住它有塗鴉功能,這可以說是現在那麼多塗鴉app的祖師爺了吧!
不止如此,任天堂還出了一個和它一起搭配的姐妹外設就是一個印表機。
在那個年代你能用GameBoy把你的朋友拍攝後在列印出來,雖然效果並不是很好但是絕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請無視我坑爹的直譯吧...
掌機是手上的設備,各種增強手感,方便擺放的按鍵帽,貼紙,膠套外殼,擴展手把都不稀奇。玩相機玩手機的人,對於章魚三腳架之類固定位置,提升穩定性的玩意也不會陌生。那麼對於沒有標配攝像頭的PSP整出這麼個外設,就頗讓人費解,真是要纏在腰上帶出去麼?
這意思是讓手裡再拿一個外接手柄麼?
HORI一直是個腦洞比較大的周邊廠。所以他們整出這麼個酷似如來神掌外形的機戰專用控制器,真是不讓我吃驚。機戰操作本身沒有太多獨特性,這款混合了單手鍵盤,手柄特點的控制器應該怎麼用,怎麼才能體現遊戲本身特性,真是讓我困惑了很久。
這是開發商LJN為任天堂NES設計的一個第三方外設,說起這個LJN也是一個爛作專業戶,為NES只做了數款口碑爆炸的爛作,而這個搖滾板也是那個時期的產物。這個外設不同於任天堂Wii的平衡板,對於它來說並沒有專門的遊戲對他進行支持,也就是說玩家要用這麼一塊板子來玩RPG遊戲?
玩家在使用它玩遊戲時需要站在他上面進行左右移動來控制遊戲角色的移動,至於按鍵嘛,你得在接一個遊戲手柄連到這個板子上控制A和B鍵。那為什麼不直接全部用手柄解決呢?非得這樣南轅北轍折磨自己,也起不到任何鍛鍊的作用!後來在90年代的時候LJN公司就倒閉了。
這玩意兒和wii平衡板哪個質量更好更耐踩?
DJ!Drop the beat!
這款看著像有兩個打碟機一般的控制器其實是Xbox Adaptive控制器,而它背後有著多達19個接口用來連接不同的手柄、搖杆等遊戲外設,這款控制器能夠兼容大部分外設設備,讓所有人包括殘疾人都能參與到Xbox One和Windows 10的遊戲中。
不同遊戲有不同的玩法,而殘疾人由於身體上的缺陷有時需要特殊的遊戲遊戲控制器。單靠Xbox Adaptive控制器本身當然無法滿足所有要求,但它的背後卻預留了一排19個3.5mm接口用來接入各式各樣不同的設備,每個接口都對應了一組控制方式,傳統按鍵、扳機鍵、十字方向鍵、或者Xbox One的手柄都能在這19個接口找到自己的接口。在控制器的兩邊還都帶有USB接口可以介入模擬搖杆,第三方生產的飛行模擬搖杆,賽車用的油門剎車踏板、或者是可以360°控制方向的踏板模擬器都可以接入Xbox Adaptive控制器使用。
微軟不愧是大廠,做個外設都這麼聖光。
這玩意兒看起來是不是科幻感滿滿,像某種牛*的傳送設備?我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看了實際應用照片之後….emmm
不過,沙雕歸沙雕,這玩意兒應該是如今體感遊戲的老祖宗了,但那時候對於體感遊戲還處於非常初級的概念,SEGA 運動器他不像現在Xbox的Kinect那樣能識別人體所做的動作。SEGA 運動器只能通過紅外線感應是否有物體存在,因此控制單元也就只有存在物體和不存在。
在這樣一個八角環中,每一邊都有一個紅外線,分別對應上下左右,ABC按鍵。當玩家手伸到其中一邊時紅外線感應到物體就會觸發相應的按鍵,就這麼原始。玩家通過去遮擋各個範圍來控制遊戲這角色的動作。
所以大家能理解上圖裡玩家的沙雕姿勢了吧。
開場放王炸,先來張動圖:
這是星球大戰的外設?非也非也,且聽我慢慢道來...
30多年前,這款遊戲外設曾作為紅白機美版NES豪華套裝的一個很重要組成部分上市發售(日本版紅白機FC也有對應的外設機器人,名為Family Computer Robot)。當時總共有兩款遊戲與其配套,《機器人格羅》(Gyromite)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外設的衍生配件也是相當的豐富啊。
在《機器人格羅》中,R.O.B.機器人以一種新奇又複雜的方式與玩家互動。機器人在玩家手柄的控制下,用機械臂拾起一個以馬達帶動的陀螺,然後機械臂鬆開,陀螺下落到機器人前方兩個大按鈕中的一個上面,按鍵隨之啟動,同時玩家再按下手柄上的A或B鍵,如此相互配合,就能打開某些關卡的大門。
實際玩起來呢,R.O.B就一直在做這個不可名狀的動作...emmm
任天堂特別喜歡在他們硬體性能貧弱的遊戲機上搞出一些很「不明覺厲」的機能外設,「過時技術的有效利用」一樣可以創造無窮的樂趣,說起來這也是GAMEBOY設計者橫井軍平的遊戲哲學之一。
看到這一款複雜的外設,是不是覺得配套遊戲肯定叼到爆炸?其實真實的遊戲畫面是這樣的:
這媲美GameWatch的畫面和複雜的外設也算是形成反差萌了...
說起這款口袋聲吶,它的本體其實只是一款掌機的釣魚小遊戲,但煞有介事的配備了釣魚竿,魚線,甚至這款「聲納」外設。理論上它還真的能用來釣魚,它可入水深達20米,藉助Game boy的機能探測出水下的魚兒有沒有咬鉤。這款外設裝備由萬代開發,只在日本國內短期發售過。如今想要在eBay等購物網站上找到它的蹤影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那麼,真的有人用這個釣上過魚來嗎?
如果說口袋聲吶還能勉強算是個遊戲控制器的話,那麼這款GBC縫紉機就完全和遊戲沒有任何聯繫了。
這款GBC縫紉機附帶一個GBC卡帶,卡帶裡便是縫紉機的控制程序。將GBC縫紉機連接到GBC上,便可以利用對應程序控制縫紉機縫紉出程序內收錄的團。
當然,除了繡花和染色之外,GBC縫紉機還可以把任天堂的遊戲角色編制在衣服或者其他布料上。
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程序實現「縫紉」功能的機器。也算是「物聯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