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檸的院子
迷上《奇葩說》是因為陽春三月,本該是奔跑芽芽新綠青草地「三月風箏飛滿天」或是長袖揮罷「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季節。
卻只能宅在家裡追劇,一不小心就迷上了《奇葩說》,而且還迷得一塌糊塗。
迷也就罷了,偏偏還有話要說,也不管是不是廢話。
下面我們先來看下《奇葩說》第六季第一場第一個1對1辯題:
辯題:正確的廢話(類似多喝熱水、不要熬夜),要不要說?正方老奇葩楊奇函觀點:要說,不說豈不是無話可說了反方哈佛女孩許吉如觀點:不說,要說正確的話
許吉如的觀點不可謂不正確。
第一說廢話浪費時間,正確的廢話廢掉我真正去看見和關心一個人的能力;
第二說正確的廢話,會因為對方的不反駁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自我反省的警惕。
應該說楊奇函的觀點也沒有錯。
本來嘛,人們每天說的話80%以上都是廢話,大多是正確的廢話或自認為正確的廢話,但是,如果將這80%多的廢話全部拿掉,那世界就太安靜了,應該說是安靜得可怕。
我的媽媽是一個喜歡嘮叨的人,當我還是一個懵懂少年的時候,那時,我們住在子牙河畔每天走出家門的我都會聽到一大段媽媽的嘮叨,諸如「別著急,慢點走」「過馬路看車」「哪也別去,放學就回家」......之類。
每天重複一遍,並樂此不疲。
爸爸不喜歡說話,有時也會打趣說:「錄下來,每天放一遍不就得了」。
以後,長大了,從家裡搬到單位上去住,再然後是「嫁作他人婦」,很少再聽到媽媽的那些「正確的廢話」了,但媽媽還是會打電話來,嘮叨了一頓,末了告訴你,沒事。
媽媽過世幾年後,在原來承載過我的童年時光的老房子即將被拆遷的時候,我曾經回去過一次,離開時,下意識地回頭,再沒有媽媽追出門外,說一大段「廢話」給你聽。
直到我也到了「嘮叨的年齡」,常常嘮叨一些自認為「正確的廢話」給自己的女兒聽。
才懂得,那些年,媽媽之所以會經常打電話來,其實是,很想聽你跟她也說一些「廢話」。
因為,對於她來講,你的「廢話」是她最愛聽,而且是百聽不厭的「正確的廢話」。
才懂得,其實,生命中那些最寶貴的時刻,常常是那些搖曳在昏黃的燈光下的嘮叨;是那些追在你身後的一大堆你能完整背下來的「正確的廢話」;和手握聽筒時在所有的嘮叨之後那一句「沒事」。
才懂得,聽別人說廢話其實也是一種幸福,生命中最令人遺憾的事情,莫過於「子欲聽」,而親不再說;生命中最讓人追悔莫及的是「子欲說」,而親再也聽不到。
《奇葩說》楊奇函在最後一刻,以一票之差,險勝許吉如,看似偶然,實則必然,親情牌,戳中所有人的痛點。
畢竟,楊奇函,那個一邊調侃自己情商很低,一邊「廢話連篇」的大男孩離我們很近,而那個許吉如的「高光時刻」離我們太過遙遠。
林徽因嫁給梁思成的時候,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
林薇因回答:「答案很長,我要用一輩子來回答,你準備好聽嗎?」
其實,幸福的婚姻真的就是找一個你願意對他說一輩子「廢話」,也願意聽他對你說一輩子「廢話」的人過一輩子,反之亦然。
親情如此,愛情如此,友情亦如此。
而當一段親情、愛情或友情走向終結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必然是從連一句「正確的廢話」都不願意再說的時候。
所以,珍惜所有能夠「廢話連篇」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吧,不管是「多喝熱水」還是「不要熬夜」......
趁我們還能夠說得動,大說、特說,哪怕「廢話連篇」,哪怕「星辰飛濺」......
誓死捍衛說「正確的廢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