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共同成長。請點擊上端藍字「關曉東」關注公眾號。
【題記】2015年12月7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報告廳裡座無虛席。84歲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在陪護人員攙扶下緩慢走上講臺,在為其準備的椅子上就座,以上面的開場白開始了自己的演講——《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2015年 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發表了30分鐘的「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精彩演講,從青蒿素的發現背景、歷程,成功的因素,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和重點等方面進行闡述,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代表了演講的成功與反響,在網絡上、媒體收穫了無數的贊。
卡羅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獲獎者演講臺上,第一次出現了中國本土科學家的身影,第一次響起了清正柔婉的中文女性的聲音,第一次講起了中醫藥的故事。
平常一個三流明星的緋聞都能引爆話題熱點,但屠呦呦在瑞典的演講卻沒有在我國引發朋友圈刷屏。
反觀屠呦呦在瑞典受到的巨星般禮遇,這也許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地方。
小編用瑞典的7個細節告訴你,科學家如何被捧為「巨星」的。他們所受到的禮遇,秒殺一切明星大腕。
第一個細節:聽屠呦呦演講,有的人從500公裡外趕來。
今年的演講在醫學院新落成的醫學禮堂舉行。
在學院空曠處,一條橫幅迎風招展,「留瑞學子熱烈祝賀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2月7日10:00,寒風瑟瑟,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Aula medica樓入口處,很多人在等待領票進入報告廳聆聽三位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的演講,還有人特意從500公裡外的哥德堡市趕來。
演講定於13時舉行,數百名華人提前3個多小時就在冬日寒風中等候入場。皇家理工學院博士後陳豐農就是其中之一,她排在隊伍前,「這不僅僅是中醫藥的驕傲,更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獲得該獎意義重大。」他告訴記者,平時跟系裡老師同學聊起來都覺得很有底氣,連推廣介紹中藥也更容易更方便了。
剛過12時,禮堂座位就被佔滿了。這感覺有點像追星的氛圍。
第二個細節:在屠博士進行演講前,全場爆發熱烈的掌聲。
第三個細節:兩人攙扶屠呦呦下上臺,專人搬椅子。
第四個細節:諾貝爾主題演講會的主持人,卡羅林斯卡學院傳染病學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研究員演講全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隻手從後面扶著屠教授,另一隻手為屠呦呦研究員拿著話筒,30分鐘一動未動。
可能是因為前兩位獲獎人是站著,委員會臨時決定搬來椅子讓屠呦呦研究員坐著演講,可是麥克風線不夠長,但Jan Andersson先生這種敬業的精神,這種對科學的尊重,這種對老人的尊敬,感人至深。
12月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左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左三)和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右二)演講結束後合影。
12月7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演講現場幾乎座無虛席。
屠呦呦用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作為演講的結尾,期望全世界抗瘧疾醫務工作人員「再上一層樓」,呼籲更多的人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第五個細節:屠呦呦入住瑞典最牛酒店。
屠呦呦下榻斯德哥爾摩大酒店
斯得哥爾摩大酒店自1874年開業以來,持續營業至今,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頂級的酒店。自1901年起,酒店開始接待諾貝爾獲獎者及其家人,已成傳統。
第六個細節:咖啡廳椅子籤名。
按照諾獎傳統,獲獎者們都會在諾貝爾獎博物館餐館的咖啡館椅子底部籤字。
屠呦呦等獲獎者抵達後,接過工作人員遞過來的筆,在椅子底部留下了白色的籤名。
這相當於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自己手印、腳印,這難道不是明星才有的待遇麼?
第七個細節:瑞典國王舉辦皇家晚宴。
10日下午4時半,諾貝爾頒獎典禮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在典禮上將依次為獲獎者頒發諾貝爾獎證書和獎章。10日晚上7時至11時,屠呦呦將參加諾貝爾晚宴。
諾獎得主的證書和獎章也將在市政廳展出。晚宴結束後,來賓將參加在金色大廳舉辦的舞會。屠呦呦等諾獎得主將與瑞典國王進行短暫會談。
瑞典王室將於11日晚為屠呦呦等諾獎得主舉行皇家晚宴,瑞典國王、王后等王室成員都將出席。
新聞來源/《文萃報》
責任編輯/火興英
發布時間/2015-12-12 12:05
【延伸閱讀1】屠呦呦去領諾獎,扔下記者與領導在VIP廳乾等。
屠呦呦去瑞典參加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陪同她一起去的有老伴李廷釗、女兒、女婿,還有與她工作關係比較密切的中醫學方面的幾名專家。頒獎典禮將在2015年12月10日舉行,但她要加的活動不只這個典禮,還有她的《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主題演講等。
屠呦呦真要去領取貝爾獎榮耀了,一批領導和記者聞風而動,他們跟著跑去機場送行。有關方面為了表示對她的尊敬,特意安排了VIP通道。他們一起走進了VIP廳,就等著與屠呦呦說上兩句話,握一個手,道一聲問候。某些領導大約還一早請秘書寫好了講話稿,除了要表示祝賀外,大約還要提醒下屠呦呦要注意為國爭光之類的意思。不料他們在VIP廳左等右等,就是見不到屠呦呦身影。等他們回過神來,屠呦呦所乘的班機已經直上雲霄,飛向斯德哥爾摩的達阿蘭達機場了。
原來,屠呦呦執意不接受VIP禮遇。為了不讓那些人注意到她,她還有意與親友團分開走,獨自一人走普通的通道。普通通道照例是人山人海。要排著隊辦登記手續和過安檢。那個航班並不直接通過登機棧橋連接飛機,她同樣要乘機場擺渡車到登機口。倒是衛計委副主任王國強等少數人得知情況有變,趕在機場擺渡車那兒,在擺渡車要出發前與她握了個手。
然後,經過8小時飛行,屠呦呦順利抵達阿蘭達機場,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院長蘭達,諾獎參贊威克斯到機場迎接。這位年過八旬的老太太經受住旅途的勞頓與時差,下機後精神矍樂,滿臉喜慶,還接受了瑞典那邊迎接人員送上的一棒鮮花。
前去送機的領導和記者不知為何,認為屠呦呦一定是要走VIP通道的。那些已經習慣了官場作風的領導,老航認為那就算了,不能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特權思想、等級觀念根深蒂固,要他們提高思想認識太難。但媒體記者我可就對你們提出批評了。爾等總應當見多識廣,不與那些官員一般見識吧。再說,從屠呦呦一生的事跡和成名後的一些言行來看,她原本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並不改初衷。VIP禮遇那種虛幻的東西,在她眼裡原本一錢不值。所以,你們這些記者也與那些官員般在VIP廳傻等,就讓我感到十分地有點失望了。記者這職業的專業性、敏感性和預見性,哪兒去了?
老航就再幫助記者朋友補點腦吧。屠呦呦身上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擁有獨立精神與獨立人格。青蒿素項目當初是集體研究性質的,但她敢於把第一手的資料個人保留下來,並且在此後的工作中與那些誇誇其談和形式主義的官僚體系抗爭。這使得她雖然為青蒿素研究做出開拓性的歷史貢獻,卻很多年未被得到應有的重視,僅作為普通研究人員在單位得到自然的晉升直到退休。而這,正是雖然青蒿素屬於中國偉大發明卻未在世界青蒿素這個新產業獨領世界風騷的重要原因。此後評選院士,那些院士大佬認為她不夠當院士的標準。相反的,為了爭奪青蒿素的發明權,某些人卻是嘰嘰歪歪的。這曾搞得屠呦呦對人誡心很大,不肯將手中的青蒿素研究原始資料輕易示人。饒毅等科學史研究學者初與她接觸時,就拿不到屠呦呦的手中的資料。
在中國,一個人獨立精神強一些,比較有個性,就不容易「合群」,就可能受到他人有意無意的排斥與貶低。屠呦呦不僅有這種「缺點」,而且還有些梗直。認為對的事就一定要說,並且堅持。她不在乎別人的感受,從不需要降低人格迎合他人。所以,那種更沒有意義的VIP通道,她當然就更不在乎了。記者朋友們,對屠呦呦這種人,你們真要突破習慣思維來重新認識。還是也順便對官員朋友一點忠告吧,追求一些所謂待遇、級別之類的東西,把自己異於常人,當真有些無聊又無趣。親自和普通人一樣擠公交車、地鐵,乘飛機走普通通道和乘經濟艙,不丟人。
來源/凱迪社區-貓眼看人
作者/航億葦
時間/2015-12-6 4:04:59
延伸閱讀2: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的生平
【人物簡介】
屠呦呦,女,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當時家鄉肆虐的瘧疾給兒時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藥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1948年,進入寧波效實中學學習;
1950年,進入寧波中學就讀高三;
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學習[2] ,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藥學,從此和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6] 她覺得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工作經歷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1979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
1985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
●研究經歷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藥工學習中藥鑑別及炮製技術,並參加北京市的炮製經驗總結,從而對藥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製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以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製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藥炮製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
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和國家科委在北京召開了抗藥性惡性瘧疾防治全國協作會議,組織60多家科研單位協力攻關,制定了三年科研規劃,稱為「523任務(523項目)」。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疾藥研究任務,屠呦呦任科技組組長。
1969年1月開始,歷經380多次實驗,190多個樣品,2000多張卡片,她查閱大量文獻,借鑑了古代用藥的經驗,設計了多種提取的方法,終於在1971年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
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表於《科學通報》(1977年第3期)。
1973年3月,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維善,甾體組研究院吳照華和吳毓林確定了化合物的結構。
1978年,「523」項目科研成果鑑定會上,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鑑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按中藥用藥習慣,將中藥青蒿抗瘧成分定名為青蒿素。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
1992 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發明出雙氫青蒿素(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
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2009年,屠呦呦編寫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出版。
【學術貢獻】●研發青蒿素
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
瘧疾是危害嚴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餘國家年約三億多人感染瘧疾。自本世紀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瘧藥因瘧原蟲對此產生抗藥性而失效。時值越南戰爭,促使國際上迫切尋找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在國內(曾由「523」辦組織全國七大省市篩選中草藥3200多種,亦有人做過青蒿,認為無效而放棄),國外(美國結合侵越戰爭需要,篩選化合物達三十萬種)大量工作未獲成功的情況下,領導科研組以現代科學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遺產為指導思想,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種方藥基礎上,歸納編篡成《抗瘧方藥集》,又從中選200多方藥,組織篩選。經研製380多個樣品,特別結合古代用藥經驗,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青蒿「絞汁」服用截瘧記載中,考慮到溫度、酶解等因素,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於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發現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均具有100%的抗瘧作用。經大量提取藥物,安全性實驗及自身試服後於1972年,1973年分別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單體,在海南昌江瘧區作首次臨床研究,證實具有勝於氯喹的滿意療效,抗瘧新藥—青蒿素由此誕生。
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離得到青蒿素單體後即著手進行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研究,先後與中國科學院有機所和生物物理所協作,最終用X—衍射方法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青蒿素是一個具過氧基團的新型倍半萜內酯,也是一個與過去抗瘧藥結構完全不同的新抗瘧藥,打破了過去認為「抗瘧藥必須含氮雜環」的斷言。為此青蒿素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一個能解決抗性瘧疾的新藥,而且為尋找新的抗瘧藥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經全國協作,驗證病例達二千多,確證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瘧新藥,特別對抗氯喹惡性瘧有特效。
●發現雙氫青蒿素首先發現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獲第三屆唐氏中藥發展獎
在研究青蒿素化學結構中,屠呦呦於1973年首創其還原衍生物—雙氫青蒿素。這在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上意義是很大的:
(一)確證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二)由雙氫青蒿素結構中的羥基得以製備各類青蒿素衍生物,增效並擴大生物活性,促使當今國內、外對青蒿素類藥物研究不斷深入,更好為人類保健作貢獻;(三)經屠呦呦負責的科研組七年努力,得以創製出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10倍,又復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瘧藥,其片劑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劑量小、口服方便、復燃率低、研製簡廉」等優點,特別是經藥效學及臨床研究,證實最便於病人口服的片劑,在「安全、有效」上,勝於當前注射給藥的同類衍生物,被認為是當前青蒿素類藥物之優選者!該藥於1992年獲國家「一類新藥證書」(92衛藥證字X-66、67),已大批生產,經銷國際市場,反映良好,被認為是「國際上治療各型瘧疾的較理想口服治療藥」。
●研究青蒿完成「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
「七五」期間,參與國家攻關項目《常用中藥材品種質量研究》中「青蒿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課題,對青蒿進行系統研究,分離鑑定了17個化合物,其中5個為新化合物,並修正了《中國藥典》長期沿用的謬誤。
為防止青蒿素抗藥性的產生,保護青蒿素的臨床使用壽命,避免濫用,與首都醫科大學合作,就「雙氫青蒿素對約氏瘧原蟲在蚊體內發育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青蒿素影響約氏瘧原蟲配子體感染性,但對蚊體內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制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繼續發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類藥物不能用於瘧疾預防。
1978年青蒿素鑑定會後,屠呦呦負責的科研組工作繼續不斷深入,青蒿素獲1985年衛生部實施新藥審批辦法後的第一個《新藥證書》(86 -x-01號)。1981年應WHO的請求,在北京召開「青蒿素」專題的國際會議,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為題,第一個作報告,獲得高度評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藥,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藥指出方向」。由此帶動國際抗瘧領域工作的新進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國家對青蒿素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複方雙氫青蒿研製青蒿素類和吖啶類抗瘧藥組成的「複方雙氫青蒿素」
為解決多重抗藥性惡性瘧蔓延全球的問題,近年國外十分重視複方的研究。雙氫青蒿素為當前青蒿素類藥物中的首選藥,對多重抗藥性惡性瘧無交叉抗藥性。而吖啶類抗瘧藥—咯萘啶與4-氨基喹啉類、嘧啶類、胍類及磺胺類均無交叉抗藥性。為此設計了雙氫青蒿素與咯萘啶組成的複方。在軍科院支持下,進行實驗研究,確證二藥具顯著協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數為7.6,(高於當前廣泛應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組成的複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數為6),且作用位點多,療程短。經二藥聯用治療惡性瘧10例,在12-24小時內,分二次服用,即達高效,40天未見原蟲復燃。已獲專利證書(專利號:ZL 99109669.X)。
●雙氫青蒿素栓劑據WHO資料,每天約有3000個嬰幼兒童死於瘧疾。為此研發了「雙氫青蒿素栓劑」,方便兒童直腸給藥。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製成口服片劑,製作簡便,價格便宜,又不易產生抗藥性。均於2003年獲得《新藥證書》,分別為國藥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擴展藥效經研究發現,雙氫青蒿素在免疫領域具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既能降低B細胞高反應性以減少免疫複合物沉積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細胞的免疫功能。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我們已將雙氫青蒿素用於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現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號: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人物榮譽】
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5年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由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同年以「中國政府代表團」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並再次出席全國科學技術大會;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4年獲泰國瑪希頓皇家醫學貢獻獎(Prince Mahidol Award)。
2009年,獲第三屆(2009年度)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獲得2015年度沃倫·阿爾珀特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臺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學術論著 】
1 .屠呦呦,樓之岑.半邊蓮的生藥學研究.見:中藥鑑定參考資料(第一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252-260.
2 .屠呦呦,銀柴胡.見: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主編.中藥志(第二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520-526.
3 .屠呦呦.中藥鑑別經驗的學習心得.中醫雜誌,1962,(6):32-35.
4 .衛生部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合編.中藥炮炙經驗集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
5 .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科學通報,1977,(3):142.
6 .劉靜明,倪慕雲,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結構和反應.化學學報,1979,37(2):129-142.
7. 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group.Antimalaria studies on qinghaosu.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16.
8 .青蒿研究協作組.抗瘧新藥青蒿素的研究.藥學通報,1979,14 (2):49-53.
9.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協作組.青蒿素的晶體結構及其絕對構型.中國科學,1979,(11):1114-1128.
10 .屠呦呦.抗瘧新藥——青蒿素.世界發明,1981,(1):6.
11. 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素化學成分的研究(Ⅰ).藥學學報,1981,16(5):366-370.
12 .屠呦呦,倪慕雲,鍾裕蓉等.中藥青蒿的化學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簡報).中藥通報,1981,6(2):31.
13 .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al.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5.
14. 肖永慶,屠呦呦.蒿屬中藥南劉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藥學學報,1984,19(12):909-913.
15. 吳崇明,屠呦呦.蒿屬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Ⅱ)——艾葉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中藥通報,1985,10(1):31-32.16 .吳崇明,屠呦呦.白蓮蒿化學成分研究.植物學通報,1985,3(3):34-37.
17 .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藥青蒿化學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藥,1985,16(5):8-9.
18. 吳崇明,屠呦呦.蒿屬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離鑑定.中草藥,1985,16(6):2-3.
19. 屠呦呦,朱啟聰,沈星.中藥青蒿幼株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藥通報,1985,10(9):35-36.
20 .肖永慶,屠呦呦.中藥南劉寄奴化學成分研究.植物學報,1986,28(3):307-310.
21 .屠呦呦.繼承發揚祖國醫藥學,為國爭光.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174-177.
22. 屠呦呦.中藥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藥通報,1987,12(4):2-5.
23. 肖永慶,畢俊英,劉曉宏,屠呦呦.地丁化學成分的研究.植物學報,1987,29(5):542-536.
24 .屠呦呦,陳妙華.苦杏仁的炮製研究.中藥通報,1987,12(7):23-28.
25. 屠呦呦,張衍箴,張定媛等.青蒿.見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主編《中藥志》(第四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441-449.
26 .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學成分的研究.中草藥,1989,20 (4):5-6.
27 .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人物軼事】●姓名來源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母校紀念2015年10月,呦呦高中母校寧波效實中學的各地校友會共同倡議為屠呦呦塑立銅像,並將自籌製作資金。屠呦呦塑像確定由著名雕塑家、南京油畫雕塑院院長王洪志塑製作,塑像將放置在效實中學校園內。
●故居入選2015年12月8日,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遺產保護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浙江寧波召開,在公布的第一批寧波市歷史建築名單中,屠呦呦故居成為入選的421處歷史建築之一。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關注編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