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 | 作者
精英說(ID: elitestalk)| 來源
文燕 | 編輯
昨天,曾斬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因其團隊取得新的科研進展,又一次上了微博熱搜!
作為中國著名的藥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相信許多人對「屠呦呦」這個名字並不陌生。
她最重大的貢獻就在於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相應的科研成果,是抗擊瘧疾的良藥,拯救了全球億萬人的性命,今年年初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阿蘭·圖靈這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並列。
而此次取得的科研進展,在於攻克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技術難關。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已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問題的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進展,獲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這則消息,將我們的目光再度拉回到了那些真正為人類進步默默付出的人,和一些流量巨星相比,他們或許沒有那麼多的粉絲,也沒有那麼高的熱度,卻詮釋了「脊梁」二字的含義。尤其是屠呦呦,這位獲獎無數卻始終低調的中國老太太,在埋頭苦幹的無言中,為挽救寶貴的生命而努力並奉獻著。
她的故事,才最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
在許多媒體的報導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是傑出的醫學家,是生命的拯救者,仿佛她的一雙手,能為他人送去無限生機。只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少年病弱的她,曾經也被病痛折磨,依靠著藥物才得以解救。
年幼的屠呦呦與母親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1930年,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一個書香門第,家裡有五個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從一出生起,就備受疼愛。
父母給她取的名字「呦呦」,出自先秦《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縈繞著書香氣息的名字,寄託了他們對這個女兒美好的期盼。
當年,屠呦呦的父母並不會料到,自己竟預言成真,女兒這一生都與「蒿」結下不解之緣,那時的他們,恐怕在擔憂孩子的身體。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果你仔細研究屠呦呦考上大學之前的履歷,不尋常的轉學次數與碎片化的求學時光,是這個姑娘當時人生的「主旋律」。
到了屠呦呦16歲那年,更因嚴重的肺結核而不得不中止了學業,在家養病的日子,屠呦呦一過就過了兩年多。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果沒有親歷過患病的歲月,大概無法理解那種常年與藥物為伴、正常生活都難以開展的無奈與艱辛,小小年紀的屠呦呦卻已經過慣了這樣的日子,或許也是從那時開始,一個「要為病人做點什麼」的念頭,日漸成型。
1948年,病情好轉的屠呦呦以同等學力身份進入寧波效實中學,隨後又轉去寧波中學攻讀高三。1951年,這個師長同學眼中的「病弱少女」竟一鳴驚人,考進了北大。
屠呦呦提供給寧波效實中學80周年校慶的個人資料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填報志願時,屠呦呦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當時看來較為冷門的醫藥學系,就此飛身一躍,從曾經等待他人救助的病患,跨越到了有能力救助他人的醫學研究者。
冥冥之中,或許是人生中命定的轉折。
佩戴」北京大學「校徽的大學生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未名湖畔讀書求學的日子,想必是她青春歲月中最難忘的那一抹純粹。屠呦呦在北大勤學苦讀,最終以極其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爭取到了去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的機會。
那是一座坐落於東直門外的小樓,事實上,當屠呦呦被分配到那裡的中藥研究所之後,有整整五十餘年的時光,都在那兒學習、研究、工作。靜默無聲的歲月,也見證了她為藥物研製嘔心瀝血直至一夜成名的時刻。
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曾幾何時,人類的命運被形形色色的疾病所左右。無論男女,無論老少,只要某天患上疾病,生命就仿佛不再受自己掌控。
感謝現代醫學的昌明,人類的福祉被極大地促進,雖然我們仍舊無法避免自然界的生老病死,但起碼生命曲線不會像從前那樣,充滿著陡峭的未知性,而變得愈發光滑平緩。
對抗瘧疾的青蒿素,即是其中的典型。
當時光回溯到1969年,39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或許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會在時代的變遷下,發生怎樣的改變。
彼時,美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正上演得如火如荼。在炎熱的東南亞戰場上肆虐的瘧疾對原先僅起到抑制作用的奎寧產生了抗藥性,因瘧疾而死亡的士兵是戰爭的5倍。
飽受瘧疾之苦的越南,向中國發來了求助信。中國政府當機立斷,下達了研製藥物的命令。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的組長。
醫者的初心與國家的命令,有了某種交疊。
轉動的時代車輪,也將難題擺在她面前。
雖說國家命令具有緊迫性,但研製新藥又是何其艱辛。當時一個普遍的想法是,連西方國家這麼多年都沒開發出新藥,更不用提技術落後、設備殘缺、理論不完善的中國。
但屠呦呦別無選擇,唯有奮力一搏。
整整三個月,從翻閱醫學典籍開始,屠呦呦帶著團隊四處走訪名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時間的勞心勞力,換來了可喜的成果——他們從兩千多個藥方中篩出了640個,又進一步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確定了「青蒿」可抗瘧的寶貴价值。
然而,黎明的曙光之前,總有徹骨的黑暗。
青蒿素標本,青蒿素,青蒿素製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青蒿」雖然成了現成的答案,但每次通過高溫方法提取的青蒿素,實驗效果總不盡人意。
用什麼辦法,可以在提取青蒿素之時,儘量完整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成了屠呦呦的一塊心病。長夜漫漫,焦慮的她常常無法入眠。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翻閱到了《肘後備急方》,其中寫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翻譯過來就是,把青蒿先用水浸泡,裹上一層布,用力擠出汁來服用。
當時,屠呦呦靈光一閃,想到了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的可能性,她立刻投身實驗,全然不顧乙醚本身是具有毒性的有害物。
屠呦呦的同事姜廷良,把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辦法稱為「土法上馬」。根據他的回憶,由於當時的條件過於簡陋,整個團隊只好找來7口大水缸作為提取容器,裡面裝滿了乙醚,再把青蒿浸泡在裡面提取樣品。
「乙醚是有害的化學品,當時實驗室和走道裡都瀰漫著刺鼻的乙醚味道。」
可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卻沒有任何防護。
很快,青蒿素提取成功了,這次的樣本,在實驗中達到了對鼠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然而,這個「100%」的代價,卻是科研人員頭暈眼脹、鼻子流血、皮膚過敏,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療養。
但她知道,這場戰鬥還遠沒有結束。
1972年,在成功獲得青蒿乙醚提取物之後,屠呦呦自請以身試藥,以驗證有效提取的青蒿素在人體上的效果。可在此之前的幾次動物實驗中,其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反應,真正的安全性,誰也不敢保證。
但身為藥物研製者,在關係到無數人性命的問題上,屠呦呦展現出了果敢與勇氣。
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午後,屠呦呦作為首批試藥者之一,躺在病床上,平靜地服下了實驗提取物,窗外的世界很寧靜,沒有人知道,這場賭博將會換來怎樣的結果。
屠呦呦也知道,這樣做十分冒險,但既然作為研究者,首先就要對自己的醫學成果有信心!生死成敗,不過在此一搏。
幸運的是,屠呦呦賭贏了。
經過一周的試藥觀察,團隊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雀躍的屠呦呦顧不上自己虛弱的身體,連忙帶上樣品,趕赴海南昌江瘧疾高發區,頂著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進行試驗,最終完成了21例臨床抗瘧療效觀察,所有的效果都令人滿意。
作為抗瘧疾良藥的青蒿素問世了,這是屠呦呦的勝利,也是全體人類的福音。
自那以後,在人類歷史上肆虐多年、一度橫掃歐亞美非的惡性傳染病瘧疾,將再也不是無法徹底治癒的「生命收割機」。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十年,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療了2億多人,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僅在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區,就有150萬人因青蒿素而避免了死亡。在那裡,由中國企業生產、含有青蒿素成分的抗瘧藥物,被稱為「來自東方的神藥」。
一個人最大的高尚,無非在於救人性命。
這也是屠呦呦必將載入史冊的原因。
如今的世人,提起「屠呦呦」,一般都會聯想到青蒿素,聯想到2015年的諾貝爾獎。
此之,她還是2011年度諾獎「風向標」——美國拉斯克獎65年來首個獲獎的華人,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16年度《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首位女性獲得者……
2015年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最近的一次獲獎記錄,則停留在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屠呦呦作為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獎章。
而在這一切的光環與榮耀之外,現實生活中的屠呦呦,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生背後,是否有常人看不見的遺憾?
有人說,屠呦呦雖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卻是個「不合格」的妻子、「不稱職」的母親。
結婚多年,由於沉迷個人事業,她從來不做家務,也不做飯。這個80多歲的老太太,直到現在個人生活還是過得「亂糟糟」,經常忘記身份證放在哪裡,坐火車還會坐過站。
屠呦呦與丈夫李廷釗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幸好,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丈夫,攜手走過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願意包容她、照顧她。丈夫對她的心,其實都在當年她自請以身試藥的叮囑裡:「我相信你,支持你。」
在婚姻生活中「妻子」角色的不完美,或許還能夠用夫妻間的相互體諒來化解,可「母親」這個角色的缺失,有時卻很難修復。
屠呦呦有兩個女兒,直到今日,母女關係都很僵,大女兒甚至不願叫她一聲「媽」。
1996年全家福,從左到右:
小女兒李軍、屠呦呦、李廷釗、大女兒李敏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原來,在屠呦呦忘我地投身於研製藥物的工作之時,她根本無法兼顧家庭,更談不上照料兩個孩子,於是乾脆將還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去託兒所長託,並把未滿周歲的小女兒,送回了寧波老家交給父母撫養。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母女之間時隔好幾年才能見上一次面,孩子們越長大越生疏,在她們的童年記憶裡,母親的形象愈發模糊。
為了工作而錯失的天倫之樂,再也無法重來的家庭時光,大概是再多的獎項榮譽也難以填補的缺憾吧。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在家庭與事業的天平上,屠呦呦無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與犧牲。
而在外界另一些人看來,屠呦呦又是個有點「古怪」的老太太,不問世事,不近人情。
在發現青蒿素直至拿獎拿到手軟的若干年中,除非必要,她絕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場面上的事」,也是能躲則躲。
2015年赴海外領取諾獎之前,無數媒體記者、政府官員等候在VIP登機室,只想為老太太送行。結果左等右等,也不見她的身影。一打聽才知道,屠呦呦放了所有人的鴿子,早就悄悄辦完登機手續,坐上了航班。
2016年的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典禮,屠呦呦是全場27位獲獎者中唯一一個謝絕採訪的;同年,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重要場合,她本人都未曾出席……
對於那些想要善意地接近她、了解她、歌頌她的人來說,屠呦呦確實有些「捉摸不透」。她的好友張伯禮院士告訴人們,屠呦呦真的不是刻意「玩弄」大家,她只是比較低調,不喜歡外頭那些太虛的東西。
「她多次跟我講:就到這兒吧,我不習慣這些場面上的事,趕緊做青蒿素的研究吧。」
屠呦呦的老同事楊嵐研究員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句話,她告訴媒體記者,屠老師就是一個「滿腦子都想著青蒿素」的人。
「她的工作跟生活分不開,就是一體的。至於她有什麼別的愛好,我還真不知道。」
對家庭的「疏遠」,對外界的「冷淡」,個人生活的「無趣」,似乎構建成了這位偉大科學家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光環之下,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不如神話傳奇中那般完美,也有著自己的堅守、辛酸、不甘、遺憾……
可就是這樣的她,一步又一步地將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穩步推進,全力研究著除了治癒瘧疾之外,它們在其他病症上的效用。
當初獲得諾貝爾獎後領取的300萬人民幣獎金,也被她「精打細算」地分成了三部分:一百萬捐給了母校——北京大學,設立了創新基金;一百萬捐給了工作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獎勵積極創新的年輕人,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中醫藥的科研事業中來;剩下的一百萬,則作為科研團隊日常開銷的支出。
2018年初,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效果最終得以確認,這又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突破,這個成果,依然歸功於屠呦呦。
快要90歲的她,始終沒有停下。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有著怎樣的效果?如何才能將研究變成救命的藥物?破解這些難題仍是她繼續前行的動力。
本該安度晚年、享受榮光的她仍在默默努力著,身邊或許縈繞著家人的不解、外界的猜疑、自己的無奈,但對於她來說,看到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化作救死扶傷的良藥,這可能就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滿足。
傳奇一生亦缺憾一生,
驚世一生亦低調一生;
青蒿一握,水二升,
浸漬千年,渡劫眾生,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今有呦呦,德音孔昭。
這就是屠呦呦,
在靜默無言中,撐起了一個世界,
她,才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永恆。
紅星新聞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了!》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by86tp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6y1tmk
華聞派 《BBC將屠呦呦與愛因斯坦並列!稱讚她的成就跨越東西》
屠呦呦_360百科
INSIGHT視界 《比起李小璐PG One擠爆熱搜,屠呦呦才該上頭條:她再次默默造福了人類》
人民日報 《屠呦呦!她憑啥獲諾貝爾醫學獎?(附饒毅解讀)》
大家 《三個月後,誰還會記得屠呦呦》
知識分子 《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個怎樣的人?》
中國青年報 《屠呦呦的中學時代》
果殼 《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醫學獎!》
德國優才計劃優選 《這個中國老太太低調寡言、不近人情,可她憑什麼值得全世界的尊敬!? 》
作者簡介:克裡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轉載請聯繫精英說(ID: elites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