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再上熱搜!光環背後的她,有著怎樣的真實人生?

2021-01-14 央視網

克裡斯 | 作者

精英說(ID: elitestalk)| 來源

文燕 | 編輯


昨天,曾斬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因其團隊取得新的科研進展,又一次上了微博熱搜!


作為中國著名的藥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相信許多人對「屠呦呦」這個名字並不陌生。


她最重大的貢獻就在於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相應的科研成果,是抗擊瘧疾的良藥,拯救了全球億萬人的性命,今年年初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阿蘭·圖靈這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並列。


而此次取得的科研進展,在於攻克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技術難關。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已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問題的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進展,獲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這則消息,將我們的目光再度拉回到了那些真正為人類進步默默付出的人,和一些流量巨星相比,他們或許沒有那麼多的粉絲,也沒有那麼高的熱度,卻詮釋了「脊梁」二字的含義。尤其是屠呦呦,這位獲獎無數卻始終低調的中國老太太,在埋頭苦幹的無言中,為挽救寶貴的生命而努力並奉獻著。


她的故事,才最值得我們所有人銘記。


在許多媒體的報導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是傑出的醫學家,是生命的拯救者,仿佛她的一雙手,能為他人送去無限生機。只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少年病弱的她,曾經也被病痛折磨,依靠著藥物才得以解救。


年幼的屠呦呦與母親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1930年,屠呦呦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一個書香門第,家裡有五個孩子,她是唯一的女孩,從一出生起,就備受疼愛。


父母給她取的名字「呦呦」,出自先秦《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縈繞著書香氣息的名字,寄託了他們對這個女兒美好的期盼。


當年,屠呦呦的父母並不會料到,自己竟預言成真,女兒這一生都與「蒿」結下不解之緣,那時的他們,恐怕在擔憂孩子的身體。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果你仔細研究屠呦呦考上大學之前的履歷,不尋常的轉學次數與碎片化的求學時光,是這個姑娘當時人生的「主旋律」。


到了屠呦呦16歲那年,更因嚴重的肺結核而不得不中止了學業,在家養病的日子,屠呦呦一過就過了兩年多。


少年時代的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果沒有親歷過患病的歲月,大概無法理解那種常年與藥物為伴、正常生活都難以開展的無奈與艱辛,小小年紀的屠呦呦卻已經過慣了這樣的日子,或許也是從那時開始,一個「要為病人做點什麼」的念頭,日漸成型。


1948年,病情好轉的屠呦呦以同等學力身份進入寧波效實中學,隨後又轉去寧波中學攻讀高三。1951年,這個師長同學眼中的「病弱少女」竟一鳴驚人,考進了北大。


屠呦呦提供給寧波效實中學80周年校慶的個人資料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填報志願時,屠呦呦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在當時看來較為冷門的醫藥學系,就此飛身一躍,從曾經等待他人救助的病患,跨越到了有能力救助他人的醫學研究者。


冥冥之中,或許是人生中命定的轉折。


佩戴」北京大學「校徽的大學生屠呦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未名湖畔讀書求學的日子,想必是她青春歲月中最難忘的那一抹純粹。屠呦呦在北大勤學苦讀,最終以極其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爭取到了去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的機會。


那是一座坐落於東直門外的小樓,事實上,當屠呦呦被分配到那裡的中藥研究所之後,有整整五十餘年的時光,都在那兒學習、研究、工作。靜默無聲的歲月,也見證了她為藥物研製嘔心瀝血直至一夜成名的時刻。


屠呦呦與老師樓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藥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曾幾何時,人類的命運被形形色色的疾病所左右。無論男女,無論老少,只要某天患上疾病,生命就仿佛不再受自己掌控。


感謝現代醫學的昌明,人類的福祉被極大地促進,雖然我們仍舊無法避免自然界的生老病死,但起碼生命曲線不會像從前那樣,充滿著陡峭的未知性,而變得愈發光滑平緩。


對抗瘧疾的青蒿素,即是其中的典型。


當時光回溯到1969年,39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或許還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會在時代的變遷下,發生怎樣的改變。


彼時,美國與越南之間的戰爭正上演得如火如荼。在炎熱的東南亞戰場上肆虐的瘧疾對原先僅起到抑制作用的奎寧產生了抗藥性,因瘧疾而死亡的士兵是戰爭的5倍。


飽受瘧疾之苦的越南,向中國發來了求助信。中國政府當機立斷,下達了研製藥物的命令。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屠呦呦臨危受命,成為「抗瘧中草藥研究組」的組長。


醫者的初心與國家的命令,有了某種交疊。


轉動的時代車輪,也將難題擺在她面前。


雖說國家命令具有緊迫性,但研製新藥又是何其艱辛。當時一個普遍的想法是,連西方國家這麼多年都沒開發出新藥,更不用提技術落後、設備殘缺、理論不完善的中國。


但屠呦呦別無選擇,唯有奮力一搏。


整整三個月,從翻閱醫學典籍開始,屠呦呦帶著團隊四處走訪名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時間的勞心勞力,換來了可喜的成果——他們從兩千多個藥方中篩出了640個,又進一步鎖定到一百多個樣本,最終確定了「青蒿」可抗瘧的寶貴价值。


然而,黎明的曙光之前,總有徹骨的黑暗。


青蒿素標本,青蒿素,青蒿素製品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青蒿」雖然成了現成的答案,但每次通過高溫方法提取的青蒿素,實驗效果總不盡人意。


用什麼辦法,可以在提取青蒿素之時,儘量完整地保留其有效成分,成了屠呦呦的一塊心病。長夜漫漫,焦慮的她常常無法入眠。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翻閱到了《肘後備急方》,其中寫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翻譯過來就是,把青蒿先用水浸泡,裹上一層布,用力擠出汁來服用。


當時,屠呦呦靈光一閃,想到了用乙醚低溫提取青蒿素的可能性,她立刻投身實驗,全然不顧乙醚本身是具有毒性的有害物。


屠呦呦的同事姜廷良,把她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辦法稱為「土法上馬」。根據他的回憶,由於當時的條件過於簡陋,整個團隊只好找來7口大水缸作為提取容器,裡面裝滿了乙醚,再把青蒿浸泡在裡面提取樣品。


「乙醚是有害的化學品,當時實驗室和走道裡都瀰漫著刺鼻的乙醚味道。」 


可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卻沒有任何防護。


很快,青蒿素提取成功了,這次的樣本,在實驗中達到了對鼠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然而,這個「100%」的代價,卻是科研人員頭暈眼脹、鼻子流血、皮膚過敏,屠呦呦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療養。


但她知道,這場戰鬥還遠沒有結束。


1972年,在成功獲得青蒿乙醚提取物之後,屠呦呦自請以身試藥,以驗證有效提取的青蒿素在人體上的效果。可在此之前的幾次動物實驗中,其實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毒性反應,真正的安全性,誰也不敢保證。


但身為藥物研製者,在關係到無數人性命的問題上,屠呦呦展現出了果敢與勇氣。


在一個風平浪靜的午後,屠呦呦作為首批試藥者之一,躺在病床上,平靜地服下了實驗提取物,窗外的世界很寧靜,沒有人知道,這場賭博將會換來怎樣的結果。


屠呦呦也知道,這樣做十分冒險,但既然作為研究者,首先就要對自己的醫學成果有信心!生死成敗,不過在此一搏。


幸運的是,屠呦呦賭贏了。


經過一周的試藥觀察,團隊未發現該提取物對人體有明顯毒副作用。雀躍的屠呦呦顧不上自己虛弱的身體,連忙帶上樣品,趕赴海南昌江瘧疾高發區,頂著烈日,跋山涉水,在病人身上進行試驗,最終完成了21例臨床抗瘧療效觀察,所有的效果都令人滿意。


作為抗瘧疾良藥的青蒿素問世了,這是屠呦呦的勝利,也是全體人類的福音。


自那以後,在人類歷史上肆虐多年、一度橫掃歐亞美非的惡性傳染病瘧疾,將再也不是無法徹底治癒的「生命收割機」。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統計,過去幾十年,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療了2億多人,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僅在撒哈拉南部的非洲地區,就有150萬人因青蒿素而避免了死亡。在那裡,由中國企業生產、含有青蒿素成分的抗瘧藥物,被稱為「來自東方的神藥」


一個人最大的高尚,無非在於救人性命。


這也是屠呦呦必將載入史冊的原因。

如今的世人,提起「屠呦呦」,一般都會聯想到青蒿素,聯想到2015年的諾貝爾獎。


此之,她還是2011年度諾獎「風向標」——美國拉斯克獎65年來首個獲獎的華人,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2016年度《時代周刊》「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首位女性獲得者……


2015年12月,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最近的一次獲獎記錄,則停留在2018年12月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屠呦呦作為中醫藥科技創新的優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獲頒獎章。


而在這一切的光環與榮耀之外,現實生活中的屠呦呦,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生背後,是否有常人看不見的遺憾?


有人說,屠呦呦雖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卻是個「不合格」的妻子、「不稱職」的母親。


結婚多年,由於沉迷個人事業,她從來不做家務,也不做飯。這個80多歲的老太太,直到現在個人生活還是過得「亂糟糟」,經常忘記身份證放在哪裡,坐火車還會坐過站。


屠呦呦與丈夫李廷釗的合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幸好,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丈夫,攜手走過多年的風風雨雨,依然願意包容她、照顧她。丈夫對她的心,其實都在當年她自請以身試藥的叮囑裡:「我相信你,支持你。」


在婚姻生活中「妻子」角色的不完美,或許還能夠用夫妻間的相互體諒來化解,可「母親」這個角色的缺失,有時卻很難修復。


屠呦呦有兩個女兒,直到今日,母女關係都很僵,大女兒甚至不願叫她一聲「媽」。


1996年全家福,從左到右:

小女兒李軍、屠呦呦、李廷釗、大女兒李敏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原來,在屠呦呦忘我地投身於研製藥物的工作之時,她根本無法兼顧家庭,更談不上照料兩個孩子,於是乾脆將還不到4歲的大女兒送去託兒所長託,並把未滿周歲的小女兒,送回了寧波老家交給父母撫養。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母女之間時隔好幾年才能見上一次面,孩子們越長大越生疏,在她們的童年記憶裡,母親的形象愈發模糊。


為了工作而錯失的天倫之樂,再也無法重來的家庭時光,大概是再多的獎項榮譽也難以填補的缺憾吧。這世上從來沒有完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在家庭與事業的天平上,屠呦呦無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與犧牲。


而在外界另一些人看來,屠呦呦又是個有點「古怪」的老太太,不問世事,不近人情。


在發現青蒿素直至拿獎拿到手軟的若干年中,除非必要,她絕不接受任何媒體的採訪,「場面上的事」,也是能躲則躲。


2015年赴海外領取諾獎之前,無數媒體記者、政府官員等候在VIP登機室,只想為老太太送行。結果左等右等,也不見她的身影。一打聽才知道,屠呦呦放了所有人的鴿子,早就悄悄辦完登機手續,坐上了航班。


2016年的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典禮,屠呦呦是全場27位獲獎者中唯一一個謝絕採訪的;同年,連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用她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重要場合,她本人都未曾出席……


對於那些想要善意地接近她、了解她、歌頌她的人來說,屠呦呦確實有些「捉摸不透」。她的好友張伯禮院士告訴人們,屠呦呦真的不是刻意「玩弄」大家,她只是比較低調,不喜歡外頭那些太虛的東西。


「她多次跟我講:就到這兒吧,我不習慣這些場面上的事,趕緊做青蒿素的研究吧。」


屠呦呦的老同事楊嵐研究員也從側面印證了這句話,她告訴媒體記者,屠老師就是一個「滿腦子都想著青蒿素」的人。


「她的工作跟生活分不開,就是一體的。至於她有什麼別的愛好,我還真不知道。」


對家庭的「疏遠」,對外界的「冷淡」,個人生活的「無趣」,似乎構建成了這位偉大科學家人物形象的方方面面。光環之下,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不如神話傳奇中那般完美,也有著自己的堅守、辛酸、不甘、遺憾……


可就是這樣的她,一步又一步地將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穩步推進,全力研究著除了治癒瘧疾之外,它們在其他病症上的效用。


當初獲得諾貝爾獎後領取的300萬人民幣獎金,也被她「精打細算」地分成了三部分:一百萬捐給了母校——北京大學,設立了創新基金;一百萬捐給了工作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獎勵積極創新的年輕人,讓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中醫藥的科研事業中來;剩下的一百萬,則作為科研團隊日常開銷的支出。


2018年初,雙氫青蒿素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效果最終得以確認,這又是一個震驚世界的突破,這個成果,依然歸功於屠呦呦。


快要90歲的她,始終沒有停下。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有著怎樣的效果?如何才能將研究變成救命的藥物?破解這些難題仍是她繼續前行的動力。


本該安度晚年、享受榮光的她仍在默默努力著,身邊或許縈繞著家人的不解、外界的猜疑、自己的無奈,但對於她來說,看到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化作救死扶傷的良藥,這可能就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滿足。

傳奇一生亦缺憾一生,

驚世一生亦低調一生;

青蒿一握,水二升,

浸漬千年,渡劫眾生,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今有呦呦,德音孔昭。

這就是屠呦呦,

在靜默無言中,撐起了一個世界,

她,才是值得我們銘記的永恆。



紅星新聞 《屠呦呦團隊放「大招」了!》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b0by86tp

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6y1tmk

華聞派 《BBC將屠呦呦與愛因斯坦並列!稱讚她的成就跨越東西》

屠呦呦_360百科

INSIGHT視界 《比起李小璐PG One擠爆熱搜,屠呦呦才該上頭條:她再次默默造福了人類》

人民日報  《屠呦呦!她憑啥獲諾貝爾醫學獎?(附饒毅解讀)》

大家 《三個月後,誰還會記得屠呦呦》

知識分子 《既熟悉又陌生:屠呦呦是個怎樣的人?》

中國青年報 《屠呦呦的中學時代》

果殼  《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醫學獎!》

德國優才計劃優選 《這個中國老太太低調寡言、不近人情,可她憑什麼值得全世界的尊敬!? 》



作者簡介:克裡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轉載請聯繫精英說(ID: elitestalk)。


相關焦點

  • 秦嵐劉以豪背後抱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秦嵐劉以豪背後抱#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5。#秦嵐劉以豪用演技去油# 看過這麼多相同的橋段,這版是最清爽的!沒有做作的嬌羞,曖昧的表情,但是甜甜的氛圍有。嵐姐用實力證明演技是可以去油的!#秦嵐劉以豪背後抱# 也kswl!
  • 屠呦呦的神秘面紗: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女性,為什麼是她?
    ▲ 屠呦呦與老伴李廷釗老李是她的中學同窗李廷釗,比她小一歲,那時二人年少正值青蔥歲月,畢業後再無相見。李廷釗的姐姐恰好在北京工作,與屠呦呦是同鄉,兩人常聚在一起。」 剛接手的三個月內,屠呦呦閱遍群書走訪中醫,找到近兩千個方藥,再進一步篩選六百個方藥編寫成一本《瘧疾單秘驗方集》。然而,屠呦呦做了100多次實驗對瘧原蟲的抑制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
  • 楊冪再上熱搜,被推上風口浪尖,剛離婚的她又發生了什麼新奇事?
    楊冪再上熱搜,被推上風口浪尖,剛離婚的她又發生了什麼新奇事?眾所周知,前段時間大冪冪跟劉愷威的離婚事件上了熱搜,畢竟人紅是非多的道理我們都懂,無論你做什麼,總有一些人看不慣你。網友說什麼的都有,但都是猜測,兩人的工作室也沒具體表示是什麼原因導致,就只是說工作原因。
  • 《熱搜女王》質檢:演繹娛樂圈真實故事 ,揭開名利場的浮華表象
    該劇剛一開播,就憑藉著引人入勝的精彩劇情和「過分真實」的橋段吸引了不小的關注,很多觀眾紛紛表示對這個「當紅女明星在娛樂圈如何生存以及怎樣面對娛樂圈陰謀與鬥爭」的故事深感興趣。熟悉娛樂圈的人對每年時尚盛典的站位不會感到陌生,看似簡單的合照背後卻蘊藏著很深的心機和規則,誰站C位成為了媒體和藝人聚焦的重點。《熱搜女王》的故事就從「C位之爭」開始,從模特行業剛剛步入演藝圈的女主人公歸宓因機緣巧合站在了C位上,卻讓其他人不悅,甚至還被媒體質疑是炒作,並因此被推入了一場輿論風波之中。三十歲才開始進軍娛樂圈的歸宓還被媒體質疑年紀太大,因為沒有作品,甚至被蓋上了「花瓶」的帽子。
  • 屠呦呦又獲獎了,這次要說說她背後的大廣東……
    2019年10月22日,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201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共3人獲獎,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屠呦呦。▲10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
  • 沒評上院士的屠呦呦 卻拿了比肩愛因斯坦世紀大獎
    雖然目前四位科學家中,得票數最多的為艾倫·圖靈,但無論最終投票結果如何,屠呦呦對全世界的貢獻毋庸置疑。40多年前,她在「文革」中埋首實驗室;40多年來,「出國熱」「博士熱」「院士熱」「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是科技文獻檢索系統,其收入量是中國科學界重要的評定依據)熱」裡都沒有她。如今,青蒿素這份來自特殊年代的禮物,循著特殊的路徑,把屠呦呦帶入了世界的殿堂。
  • 時隔12年,21歲林妙可再上熱搜:被操控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那天天氣很熱,在攝像機鏡頭掃到她之前,她已經獨自站在那個位置很久了。 劉海溼溻溻地黏在她的額頭上。 一瞬間,一夜爆紅的林妙可被頂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網友們瘋狂地拿出兩位小朋友的照片進行對比:「楊沛宜這麼可愛,她差在哪兒了?為什麼要在最後一秒淘汰她?」 有人說:「假唱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林妙可如果沒有背景,她怎能站在奧運會的位置上?」
  • 光環背後,女強人郎平絕非人生大贏家!
    女人們別不服氣,大家看看,被冠以「人生贏家」稱號的所謂精品女人,要麼聲色過人要麼夫家顯赫,哪個背後不帶著男性社會賦予的印記?即使偶有優秀的女性橫空出世,也會被冠以女強人稱號,絕對與「人生贏家」無緣,比如郎平。在公眾眼裡,郎平是一個符號,象徵團結、拼搏、永不言敗的中國體育精神。
  • 又美上熱搜,出道20年,她到底是怎樣維持身材的?
    因為在小巨蛋的演唱會,蔡依林又上熱搜了,她和小S兩個人也太颯爽了。上一次美上熱搜,是她的健身照,緊實的肌肉,勻稱的身材,狀態宛如18的少女,很多網友大呼,很難想像這是40歲的jolin, 比20歲時更好看。在娛樂圈,特別是現在流量衝擊下,明星網紅更迭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快,而蔡依林火了這麼多年,不僅是運氣,更是實力長紅。
  • 將「熱搜」背後的秘密公之於眾——《請輸入搜索詞:WWW》(上)
    網絡時代,流量數據和爆款新聞已經密不可分,隨之衍生出的「熱搜」,也成為左右輿論的風口浪尖。小到明星八卦,大到突發事件,幾個關鍵詞,往往能聚焦千萬人的視線。而在這些熱門關鍵詞的背後,真的都是民意所趨?還是另有「無形之手」?
  • 《一點就到家》怎樣助力雲南咖啡「啡」上熱搜
    《一點就到家》怎樣助力雲南咖啡「啡」上熱搜 2020-10-14 14: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楊冪又上熱搜榜首,真的是「金句小能手」
    文|佳期如夢(富書專欄作者)一早上,楊冪又上了熱搜榜首。《奇葩說》的一位姐姐代表中年女性發聲,直指找工作時的種種難處,打動了現場導師。大冪冪這句「清醒的人都是在努力活著的人真的是人間真實」,又是被冪冪折服的一天。也在前幾天,《奇葩說》第七季超長預告片出爐的時候,大冪冪在節目中言語犀利,金句頻出,不少網友都被圈粉了。在節目中談到如何面對流言蜚語時,她坦然表示:每一個罵你的人都是草船借來的箭,等東風吹一吹再說吧。
  • 鬼滅之刃上熱搜
    繼大BOSS無慘巨嬰化喜提微博熱搜後,人氣漫畫鬼滅之刃又憑決戰的驚人操作再次登上微博熱搜,並且熱搜排名不低。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劇情讓鬼滅之刃再次「出圈」呢?答案就是死主角,沒錯,作為男主角的灶門炭治郎,在鬼滅之刃200話漫畫中犧牲,享年15歲。
  • 「劉詩詩好美」上熱搜:她的強勢復出,給嫁給愛情的女人提了醒
    劉詩詩現在的狀態,我們也能說她真的是嫁給了愛情,嫁對了人。 有心理學家表明:「一個女人要想保持年輕的容貌不被侵蝕,那一定要有一段穩定幸福的婚姻。而一段幸福穩定的婚姻,也一定有個更有擔當、情緒穩定,能在重要時刻支持你的丈夫。」 我們會發現,自從劉詩詩生完孩子強勢復出之後,經常會看到她上熱搜。
  • 又一位帥氣新主播上熱搜:所有沉穩的背後,都來自看不見的努力
    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407/10000詞條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546天最近半個月的接連迎新,讓《新聞聯播》屢屢登上熱搜。然而,這種「沉穩」的背後,陪伴的是9年凌晨4點的朝陽。2008年,嚴於信就加入了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音部,2011年8月開始主持《朝聞天下》。《朝聞天下》是早上6點到9點,連續三小時直播的新聞節目。
  • 被罵上熱搜第一的清華學姐,為什麼會與惡的距離那麼近
    文丨將爺今天,「清華學姐」上了熱搜第一,與之相關的幾條信息,也相繼在熱搜上持續攀升。本來,清華學姐,這4個字,是高知又美好的形象。不過,這一次,清華學姐是被罵上熱搜的,是被廣大網友用恨意推上熱搜的。這種痛罵與仇恨,代表著最真實的民意。
  • 崔雪莉紀錄片預告上熱搜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崔雪莉紀錄片預告# 剛剛登上熱搜榜啦,排名第44。紀錄片是為了讓更多人記住她吧(別槓我 不然就是我對)妹妹真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女孩子沒有必要說成消費消費,紀錄片也是有一定存在的意義,讓雪莉的親朋好友有一個可以述說的機會,可以讓大眾了解雪莉的善良,珍惜身邊的人。。。有些人云亦云的人是不是學了消費兩個字以後不會說別的話了?紀念逝者的紀錄片也叫消費?難道要讓所有人都忘了她??
  • 《奇葩說》新一季回歸,楊冪獨霸3條熱搜,她憑什麼?
    而楊冪也說,這位選手會給她帶來很多思考,可以看出楊冪其實是非常關注社會問題的,包括今年疫情期間,楊冪也表示自己會看許多社會方面的視頻,情感非常充沛。肯定會有人覺得處在頂流位置的女明星,對外界的事物一定不怎麼關心,但是對於一位敢上脫口秀節目,與諸多選手對峙的女明星而言,她所在節目中展示的一切,只是她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
  • 楊紫演技被誇上熱搜,網友卻嫌她不漂亮:不好意思,她不靠臉吃飯
    連趙薇都在之後盛讚楊紫的演技,稱她是一個十足的潛力股。之後,她也因為演得好被誇上了熱搜。 曾經,她是《家有兒女》中的小雪,聰慧機敏,討人喜愛。但當她慢慢長大,開始正式進入演藝圈時,非議的聲音便隨之而來。 在節目中,楊紫自爆,宋丹丹曾說她的容貌不佔優勢,走演員這條路會很辛苦。她自己也坦言,小時候因為長相自卑了好久。後來開始試戲時,很多導演也會直截了當告訴她:「你還是算了吧。」 可想而知,當時的楊紫經過了怎樣的掙扎。
  • 開播上熱搜、拍出電影質感,這是怎樣一部紀錄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張曦)#當紀錄片拍出電影質感#、#中國紀錄片裡的神仙文案#、#汪涵狂野波波頭#……7日晚,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播出後,迅速登上了熱搜。這是一部怎樣的紀錄片?還要從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