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評上院士的屠呦呦 卻拿了比肩愛因斯坦世紀大獎

2021-03-01 奉賢本地通

2019年1月30日訊,今年89歲的屠呦呦,沒想過這輩子能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等人被共同提名。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本月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了「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旨在選出對人類當前生活影響最大的傑出人物。

在14日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出現了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名字,與她一起入圍的還有居裡夫人、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BBC列出了她入選的三大理由:艱難時刻仍秉持科學理想,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她的成就跨越了東方和西方。

雖然目前四位科學家中,得票數最多的為艾倫·圖靈,但無論最終投票結果如何,屠呦呦對全世界的貢獻毋庸置疑。

40多年前,她在「文革」中埋首實驗室;40多年來,「出國熱」「博士熱」「院士熱」「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縮寫,是科技文獻檢索系統,其收入量是中國科學界重要的評定依據)熱」裡都沒有她。如今,青蒿素這份來自特殊年代的禮物,循著特殊的路徑,把屠呦呦帶入了世界的殿堂。

代號「523」

2011年,多年從事中西藥結合研究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4年後,屠呦呦真的摘得諾貝爾獎,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自然科學領域的諾獎得主,也是中國諾獎獲得者中唯一的女性。

自1969年正式接觸抗瘧藥至今,50年的歲月中,屠呦呦的名字一直和青蒿素連在一起。

1965年,越美交戰,雙方士兵備受瘧疾折磨,裝備落後的越共軍隊更是苦不堪言。當時越南共產黨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幫助他們研製抗瘧藥物。為了支援越南,也為了消除中國南方存在的瘧疾疫情,毛澤東和周恩來親自指示,以軍工項目的名義緊急啟動抗瘧新藥的研發。1967年5月23日,國家科委和解放軍總後勤部等部門召開了「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會議」,制定了研究計劃。為了保密,就以「523」作為任務的代名詞。

一年多過去,因為研究團隊內部缺乏專業精英人才,「523」任務進展並不順利。1969年初,「523」任務的負責人來到中醫研究院(現中醫科學院),希望能得到科研支持,當時39歲的屠呦呦作為院裡的骨幹也參加了會談。中醫研究院在接受任務後,很快成立了課題組,並任命屠呦呦為科研組長。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

其實早在「523」成立之前,國內其它科研機構已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都沒能有令人滿意的發現。

屠呦呦決定,首先系統地整理歷代醫籍。她四處走訪老中醫,專門整理出了一本包含640多種草藥的《抗瘧單驗方集》,其中就有後來提煉出青蒿素的青蒿。不過,在第一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提取物對瘧疾的抑制率只有68%,還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單位匯集到「523」辦公室的資料裡,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輪的藥物篩選和實驗中,青蒿的抗瘧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青蒿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

但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獻搬了出來,一本一本地細細翻查。有一天,在翻閱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時,其中的幾句話吸引住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為什麼這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原來古法裡面用的是青蒿鮮汁,而溫度更是提取青蒿的關鍵所在。「溫度!這兩者的差別是溫度!很有可能在高溫的情況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掉了。如此說來,以前進行實驗的方法都錯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進行實驗,她在60攝氏度下製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號樣品。」

1972年,屠呦呦在抗瘧藥研究內部會議上報告了她的研究成果。後來,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將其命名為「青蒿素」。著名醫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戈爾斯坦曾說,「發現和發明是生物醫學進步的兩條不同路徑」。青蒿素誕生,屠呦呦完成了發現,下一步便要著手發明,也就是將青蒿素用於臨床試驗,轉化為治療瘧疾的有效藥物。

為了幫助臨床實驗,工作人員首先要製備大量的青蒿素。他們買來7個盛水大缸當提取鍋使用,所有工作人員都要三班倒,周末也不休息。屠呦呦因為每天要接觸大量乙醚,身體的多個系統都受到了損傷。當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研究人員只能戴個無法防禦有毒物質的棉紗口罩。屠呦呦一天工作下來時常頭暈眼漲,還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可她依然不肯放棄試驗。

屠呦呦想著儘快驗證青蒿素對人體的藥性和副作用,還和科研團隊成員們以身試藥。因為之前在個別動物的病理切片中,提取物出現了疑似的毒副作用,有人認為必須對提取物進行反覆試驗,確保無毒後才能上臨床。屠呦呦聽聞後,主動要求自己試藥,並且後果自負;獲得領導同意後,她和課題組的另外兩位同事一同在自己身上做起了試驗,最終三人都無大礙。他們還發現比起片劑,青蒿素原粉直接裝膠囊的形式更有效果。

終於在1986年,青蒿素通過了新藥審批。這顆拯救了人類的藍色小藥片,更被非洲人民稱作是「來自東方的神藥」!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其實,早在出生之時,屠呦呦就已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屠呦呦的故鄉在浙江寧波。在3個哥哥之後出生的她,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更是家裡的掌上明珠。早在1930年12月30日,父親以《詩經》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為其取名。

她的父親是一名銀行職員,但工作並不穩定,靠出租祖輩遺留的房產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父親很重視教育,上世紀30年代末,屠呦呦到了該讀書的年紀,雖逢時局動蕩,卻依然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書的小閣間,這裡是屠呦呦童年時的閱覽室:《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千金方》《四部醫典》《本草綱目》《溫熱論》《臨症指南醫案》……雖然讀得磕磕絆絆,但這裡成了她醫學夢想萌發的搖籃。

1945年,屠呦呦入讀寧波私立甬江女中初中。次年一場災難降臨,她不幸染上肺結核,被迫暫停了學業。那時得上這個病,能活下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調理,她終於好轉並繼續學業。也就是在這時,屠呦呦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1年春,屠呦呦高中畢業,考入北京醫學院,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的專業——生物藥學。她覺得這個專業可以接近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又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大學期間,屠呦呦學習非常勤奮,在大課上表現優異,後來在實習期間跟隨生藥學家樓之岑學習。在專業課程中,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工作。

「三無科學家」

在中醫研究院,屠呦呦一待就是六十餘載。

由於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媒體報導為「三無科學家」。她曾4次申報院士,但都沒有成功。外界普遍認為,這與青蒿素的發現多年來被強調是集體成果有關。「任何一個發現青蒿素的人想評院士,就會遭到參與項目的其他人反對。所以與青蒿素有關的科研人員都沒有評上院士。」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屠呦呦獲得科技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時,就有人專門到科技部投訴,認為屠呦呦「將成績獨佔」,還專門指出她在引用別人論文的時候只寫前三個人,後面用「等」代替了,認為「這明顯是抹殺他人的勞動成果」。

「好在屠呦呦秉性堅強,對院士評選一事並無多言。她雖然不是院士,但是作為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青蒿素事業。」上述知情人士說。

在屠呦呦的家中,獎盃和證書數不勝數,但在生活中,屠呦呦被同事們評價為「為人低調,而且是長期低調」。

寧波市科技系統曾經拿到一張屠呦呦的名片,整張名片有大片的空白,上面的內容也很簡單:單位、姓名、職務、地址和電話。她曾和身邊人說:「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實實做學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課題做好,沒有心思也沒有時間想別的。我這把年紀了,身體又不太好,從來沒有想過去國外,更沒想到要得什麼獎。」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獲得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也是該獎設立17年來首次授予女科學家。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眾多獎項的背後,是屠呦呦犧牲小我,對中國醫藥事業的無私奉獻。為了一門心思放在科研上,她甚至將4歲的大女兒送到別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兒送回了寧波老家。

今年年初,屠呦呦在採訪時曾說,「榮譽越多,責任越大,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中國,像屠呦呦這樣的老一代科學家還有很多,他們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潛心研究、攻堅克難勇擔當,實屬不易。在他們的身上,不僅有熠熠生輝的科學成就,更有打動人心的人格魅力,這樣的科學家堪稱「國寶」,值得我們代代致敬。

延伸閱讀:

揭秘屠呦呦的諾貝爾獎推薦者 美國院士5年前開始推薦她

2015年10月7日訊,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從不公布誰是推薦人,但新華社記者5日在採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的過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的推薦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而且這位知名瘧疾研究專家從2010年就開始年年向評委會推薦屠呦呦。

米勒同一實驗室同事、屠呦呦諾獎另一名推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蘇新專講訴了事件的前因後果。

【從2010年開始推薦屠呦呦】

「2007年,我們到上海去開一個瘧疾與傳染媒介會議,會上米勒就問在場的人,誰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誰發現的?怎麼發現的?在場的人都不知道,」蘇新專 對新華社記者說,「米勒一直關注這個問題。有一天,我們在吃中午飯時聊天,就說這個事件確實很重要,應該去提個什麼獎。我當時就跟他說,可以考慮提一下諾 貝爾獎。他說,可以。」

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米勒每年都從諾貝爾獎評委會收到推薦表格。但推誰呢?作為懂中文的華人科學家,蘇新專的任務就是幫他找到可以推薦的人選。蘇 新專對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國橋的瘧疾臨床研究工作比較熟悉,從屠呦呦那裡獲得當年「523」計劃的一些資料,又到北京見了一些「523」計劃參與者,最 終決定就推屠呦呦。

「2010年,我們推薦了諾貝爾獎後,又推薦了拉斯克獎,諾貝爾獎沒有消息,但拉斯克獎很快就有回應,表示很感興趣,馬上有人過來(了解情況),他們 有個臨床獎,我們推薦了她和李國橋,」蘇新專說。拉斯克獎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說法,2011年屠呦呦獲獎後,曾引起國內轟動。

同時讓屠呦呦廣為人知的是,是米勒和蘇新專為配合拉斯克獎寫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這篇文章發表在著名的《細胞》雜誌上。

「這篇文章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人家(西方人以前)都不怎麼關注這個事件,這個文章是跟拉斯克獎配合的,拉斯克獎是生物學界裡很重要的獎項,《細胞》雜誌的影響力非常大,連在一起就引起了關注,」他說。

現在,在維基百科有關屠呦呦的介紹裡,第一個引用的就是米勒和蘇新專的介紹性文章。

米勒是蘇新專實驗室以前的老闆,現在已經退了下來,但仍在做研究。蘇新專說,米勒人在歐洲,幾個月前評委會還讓米勒寫過屠呦呦的專家報告,這個報告是他幫助組織、撰寫的。

記者給米勒發去採訪電子郵件,但沒有回應。但蘇新專說,米勒對推薦屠呦呦「非常熱心」,年年推,主要是他在推。

【推薦屠呦呦的五大原因】

屠呦呦獲獎,在國內存在一定爭議。蘇新專說,他也是2011年去北京後,才聽說屠呦呦跟一些人鬧了很大意見,屠呦呦也對他證實了確有矛盾存在。「所以任何人跟她要(證明發明人的)資料,她也不給。她為什麼給我們,可能是覺得我們沒有利益關係」。

在《青蒿素:源自中草藥園的發現》文章中,米勒和蘇新專寫道:「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 我們毫無疑問地得出結論: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藥研究所(中藥所)的屠呦呦教授是發現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

蘇新專對新華社記者解釋,他們認為屠呦呦名至實歸,有5大原因:

第一,「523計劃」始於1967年,當時屠呦呦並沒有參與進來,但從1971年在廣東開會的會議記錄可以看出,研究一直沒有取得太大進展。屠呦呦後 來加入進來,並於1972年南京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殺瘧原蟲。「東晉人葛洪的著作早就提到青蒿的抗瘧作用,但帶到項目裡面來,是她(屠呦 呦),是她把青蒿帶到項目裡面來」。

第二,在1972年的會議上,屠呦呦也報告,當時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穩定,而葛洪著作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為什麼要用冷水 泡,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溫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壞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點78攝氏度的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35攝氏度的乙醚提取。所以,提取溫度也是 她第一個解決。

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帶領一個團隊到海南做臨床試驗,包括她和幾個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試藥,證明了沒有太大毒性。她們總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個做臨床試驗的人。

第四,國內有個爭論,就是中藥所的提取成分沒有其他機構好,確實是這樣,但其他機構的提取方法是根據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進的。無可否認,屠呦呦參與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學結構。

第五,她是青蒿素衍生物雙氫青蒿素的發明人。青蒿素是脂溶性藥物,水溶性不好。水溶性不好,藥性就不好。而提高水溶性,服用後就比較容易吸收。雙氫青蒿素吸收性能就比較好。

蘇新專說:「這些證據我都有嚴實的523的材料作證,都是原始資料。」

還有其他一些佐證,比如,得獎時,屠呦呦的單位排名總在最前面,衛生部把青蒿素髮明的證書給她們所。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到北京開一個會,在會上 用英語作相關報告的是屠喲喲,「這個也可以說明她的貢獻與她當時的地位,為什麼不選個別人呢?(記者問:英語好?)英語比她好的人有的是。」

【「如果選一個人做代表,那就是她」】

但蘇新專也強調,不能否認其他人的貢獻,這個項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貢獻,確實是一個團隊的貢獻」。參與的人有500多人,有三四十單位,跨度10幾年,「所以絕對不是她一個人的貢獻」。

「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提名一個集體的貢獻。沒有選擇。提名一個集體項目,那當然是最完美的。但諾貝爾科學獎只給個人。我們也考慮過有沒有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確實想不出有那麼突出的,雖然其他一些人都有一些貢獻,比如羅澤淵、李國橋、周維善,」他說。

在採訪的最後,蘇新專說:「不容否認,這個項目有很多人的貢獻。如果有可能推薦集體獎,那(我們)肯定是這樣做。如果選一個人做代表,那就是她。我們跟誰都不認識。我們要尊重事實。」

來源:綜合環球人物 新華國際

△習近平為屠呦呦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相關焦點

  • 張伯禮透露:如果不是美國專家去調查,恐怕沒人知道青蒿素是屠呦呦發明的!!
    視頻:張伯禮院士分享青蒿素得諾獎的一段趣聞揭秘屠呦呦美國推薦人:2010年起年年推薦
  • 屠呦呦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歷史將會銘記她發現青蒿素的功績,這一發現,成功攻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疾病瘧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獎。「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青蒿素提取自黃花蒿,在1979年的一篇論文中,屠呦呦將這一發現稱之為「中醫藥獻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 屠呦呦的神秘面紗: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女性,為什麼是她?
    開明街本是舊時寧波最具有江南氣息的地方,然而屠呦呦沒幾歲正逢時局動蕩,舉家搬入外公家中,外公所住的姚宅前有一株高大的喬木,映照在牆體上變為綽綽約約的倒影,雅致迷人。屠呦呦的外公姚詠白曾是復旦大學教授,舅舅是著名經濟學家,父親是開堂坐診的大夫。 真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 祝賀:北大校友屠呦呦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歷史將會銘記她發現青蒿素的功績,這一發現,成功攻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疾病瘧疾,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這讓她獲得了諾貝爾獎。1952年佩戴北大校徽的屠呦呦20世紀60年代,瘧疾橫行,屠呦呦掛帥「523」小組,一場與死神的較量悄然拉開帷幕,遍閱古籍以求方,親赴海南證藥效,「重新埋下頭去,看醫書!」
  • 屠呦呦再上熱搜!光環背後的她,有著怎樣的真實人生?
    她最重大的貢獻就在於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相應的科研成果,是抗擊瘧疾的良藥,拯救了全球億萬人的性命,今年年初還被BBC評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與居裡夫人、愛因斯坦、阿蘭·圖靈這三位傑出的科學家並列。
  • 中國「三無」科學家用中醫獻禮世界,85歲獲諾貝爾,齊名愛因斯坦
    而在2019年1月14日,這位低調樸實的老人又悄無聲息間走入大眾的視野,這一次是源於2019年1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所發起的「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的票選活動,與計算機之父圖靈、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相比肩的,赫然正是屠呦呦。
  • BBC · 紀錄片 | 《面孔:20世紀傳奇人物》,太贊了!
    愛因斯坦、居裡夫人、屠呦呦、巴勃羅·畢卡索、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溫斯頓·邱吉爾……這些20世紀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傳奇人物何以被銘記?他們對於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有哪些不能被遺忘的貢獻?
  • 20世紀全球最偉大的四位科學巨人,全亞洲只有一個中國人入選
    在20世紀,世界各國誕生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但若要以成就排名的話,20世紀全球最偉大的四位科學家中,全亞洲只有一人入選,而且是一位中國人,這個人就是屠呦呦。
  • 她17歲拿國際冠軍,和屠呦呦同獲華人大獎,出席世界頂級名媛舞會
    那一年,17歲的她不僅在國際最頂級的芭蕾舞比賽中獲得冠軍,還和中醫藥學家屠呦呦、科幻作家劉慈欣、女排總教練郎平、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知名人士同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更是力壓一眾富二代,受邀出席了世界10大頂尖奢華晚會之一的巴黎名媛舞會。
  • 20世紀最倒黴的天文學家!他本可與愛因斯坦一起名垂青史
    愛因斯坦也要拉贊助?當然要,愛因斯坦可不是謝耳朵那種,要把人都得罪光的低情商死宅,他是物理之神,是智商情商雙高的世紀偉人,基本的人情世故,他肯定是懂的。他非常清楚,科研不只是拿支筆寫寫算算,理論再完美,也必須要做實驗來驗證,不然就只是空想。
  • 致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從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屠呦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父親的影響。醫學夢萌發的溫床 屠家樓頂有個擺滿各類古典醫書的小閣間,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上)
    ,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20世紀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E = mc2)的發現者。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籤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的科學成就和原創性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 ...最該上熱搜的人:中國首位女性諾貝爾獎,與愛因斯坦、居裡夫人比肩
    兩年後,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也參與進組。 那一年,屠呦呦39歲,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帶領一個小組的成員開始查閱中醫藥典籍,走訪老中醫,埋頭於那些變黃、發脆的故紙堆中,尋找抗瘧藥物的線索。 由於環境簡陋,放著藥物的大缸時時發出刺鼻的氣味,屠呦呦患上中毒性肝炎。
  • 觸摸知識的溫度︱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所受禮遇秒殺一切明星大腕♬
    屠呦呦用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作為演講的結尾,期望全世界抗瘧疾醫務工作人員「再上一層樓」,呼籲更多的人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屠呦呦真要去領取貝爾獎榮耀了,一批領導和記者聞風而動,他們跟著跑去機場送行。有關方面為了表示對她的尊敬,特意安排了VIP通道。他們一起走進了VIP廳,就等著與屠呦呦說上兩句話,握一個手,道一聲問候。某些領導大約還一早請秘書寫好了講話稿,除了要表示祝賀外,大約還要提醒下屠呦呦要注意為國爭光之類的意思。不料他們在VIP廳左等右等,就是見不到屠呦呦身影。
  • 瓜帥被評為21世紀最佳教練,安帥魔力鳥老爵爺全沒評上
    此前,杜拜舉行了環球足球獎活動,好多大佬也都取得了相應的榮譽,其中瓜迪奧拉還成功當選了21世紀最佳教練的頭銜。這1個尷尬的評選結果也引出了不少的爭議:瓜帥就比魔力鳥、老爵爺、安切洛蒂強嗎?客觀來說,瓜迪奧拉肯定是個名帥,也取得過成績,其中巴薩的巔峰時刻最為出色。
  • 搞懂愛因斯坦,其實沒那麼麻煩!
    中田:為了那些對相對論不理解、不耐煩、沒興趣的同學 ,小生就傾盡所學獻醜了!而就在《時光機器》發表了10年後的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年,廣義相對論問世,其研究成果從理論上證明了時空旅行其實並非空想。
  • 牛頓、霍金和愛因斯坦都已經不在,那當今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誰?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至少超過500萬年了,可是人類的文明發展時間只有短短的5000年,人類用短短的5000年時間就取得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不過從狹義上來講,現代人類文明真正發展時間可以只有500年,也就是從16世紀開始,為什麼這麼說呢?
  • 高能論壇第2期: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高能論壇第2期: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
  • 素材人物:居裡夫人+華莉絲·迪裡+屠呦呦
    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裡夫人最終患上了白血病,為她熱愛的科學事業獻出了生命。什麼點:她獻身科學的高尚人格和對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值得所有後人銘記和感念。愛因斯坦甚至認為:「如果她的品德力量和奉獻精神能有一小部分存留於歐洲知識分子的身上,歐洲的未來就會更加光明。」
  •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_長城機電電源_機箱電源行情...
    2015年註定是屬於中國人的光輝年,從小說《三體》獲得文學大獎雨果獎,到中國70周年抗戰紀念閱兵,世界目光無不聚焦中國,而在今年國慶又傳來好消息:北京時間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