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甲骨文的刀是鐮刀的象形字,那中國農業和中國歷史就太太霸氣了
力學要研究如何優化配置材料,讓不同性質的材料組合起來,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的優勢。俗語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是刃在哪裡呢?
一、刀與刃字形比較
漢字「刀」的主流說法是象形字,它從甲骨文來,如下面圖1所示。
圖1. 刀的字形演變
我們來看中間解文說字版本的刀,各部分是不是像下面圖2這樣才符合力學的感覺呢?
圖2. 猜測刀字的三個部分
如果上面的力學感覺合理的話,那麼表示刃的一點為什麼會跑到了刀背上呢(見下圖3)?
圖3. 刃的字形演變
所以要麼圖2不合理,要麼刀的「漢字意義」要推敲。 如果圖2中的是刀鋒,那麼圖1中甲骨文的刀鋒為啥這麼短(這麼短,如何工作呀)。儘管圖4的1和2很相似,但若真這樣,表明刃的那個點也應該在圖2中的附近,而不是呀。 難道是這樣的神器?
圖3. 割草的鐮刀
下面圖4是新疆民豐縣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鐮刀,不過此墓是東漢的,離甲骨文的年代有點遠。
圖4. 東漢墓出土的鐮刀
下面圖5的西周蚌刀就是原始的鐮刀。
圖5. 西周的蚌刀
郭沫若認為我們甲骨文「刀」應該是耕地的犁頭,這有點像,但是這個看法沒有得到學界支持。
圖6. 刀字與犁頭的相似
要是甲骨文的刀是鐮刀的象形字,那中國農業和中國歷史就太太霸氣了(即便不是木柄鐵鐮刀,是石鐮刀、蚌刀也是太牛了)。
二、爭議
但是張素鳳認為(見:古文字與古代穀物的收穫儲存.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6,28(4):23-25) 刀不是收割專用工具,而是用於切割的通用工具,專用於割草割禾的刀具是「刈」。 「刈」是早期的通稱,「鐮」是方言詞,《方言·五》「刈鉤,江淮陳楚之間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謂之鉤,或謂之鐮,或謂之鍥。」顯然,刈就是鐮刀。鐮刀的歷史很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已經磨製石鐮用以割禾割草。
「鐮」作為工具名,由方言漸漸變成了通語,專指割禾割草工具。根據「鐮」以「金」為部首可以推知,鐮刀已經由以石頭為原料逐漸發展為以金屬為原料,「鐮」字大約產生於銅鐵器大發展的時代。
徐虎認為圖2中的為刀鋒(見:古文字考釋三題.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9(1):74-76)。他認為漢字甲骨文演化有「左向形體」的趨勢(也許刻甲骨文的工具向左下好用力,而右下不好操作:本推文作者猜測),從而 「刀」的形體和「斤、戈、戉、我」一樣,是以左向即刀刃朝左為主流且最後定型於左向。
圖7. 分的說文寫法
徐虎先生進一步用「分」來輔助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分」的形體構造為會意字,《說文》釋「分」的形義得之;從「分」的形體中的「八」和「刀」的相互位置而言,其中的部件「刀」的刀尖當在上,而刀只有以這樣的方向才能做到「分別物也」。
「分」字的確實有圖2的插入物體的感覺,但本作者認為如果完全會意造字的話,甲骨文時代的先人不大會這麼用刀:把物體吊在空中,從下面刺上去把物體分開。因為這麼做一方面不符合人機功效學,二則甲骨文那個時代刀具不太可能鋒利到能刺開物體(比如圖5的西周蚌刀:農業用具在西周那個時代可是相當重要的,其鋒利程度應該代表當時的刀具製作水平)。向下劈開物體還差不多。如是劈開或手動切開,物體應放在刀的下方,而不是上方。
圖1和圖3是為了方便討論而抽出的刀和刃兩字的三個階段。這兩個字在古代是常用字,所以經常出現,也有各種變形的版本。下面是國學大師網搜集到的兩字字形。期望感興趣讀者進一步挖掘漢字的魅力。
圖8. 刀的字形演變(全)
圖9. 刃的字形演變(全)
三、結語
從力學、人機功效學角度審視了「刃在哪裡」,但究竟在哪裡?希望感興趣的讀者來深入挖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