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中國千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了日本刀主流?解密中日刀劍交流史

2021-01-11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之前在《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一文中,提及了明代對日本刀的仿製和引進。對此,有讀者提問,明亡清興之後,清代人又是如何看待和接觸日本刀的呢?

清代(1644-1912年)對應日本江戶(德川)時代(1603-1868年)明治時代(1868-1912年)。日本刀分期為新刀(1596-1763年)中晚期和新新刀期(1764年-1876年)。從新刀期後的刀鍛冶,使用了延續至今的皮心鐵構造,也稱包鋼法。這個鍛造方法雖然落後於中國大陸將近1000年,但包鋼製刃最終成為了日本新刀以後鍛造的主流,從而延續至今。從丸鍛、二枚鍛到三枚乃至名匠的多枚鍛法變遷,是朝鮮半島工匠傳播大陸鍛冶文明與日本工匠實踐結合的產物。

1633-1854年日本頒布鎖國令,雖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對外貿易,但庫存的舶載鐵歷經100多年的消耗已經殆盡。於是在寶曆元年(1751年),日本刀使用了本土鋼作為日本刀的主要鋼材。新新刀時期刀產品大都是在後期高溫爐(天秤鞴、大胴)時期鍛鍊鋼材。這一時期刀匠們使用的主要材料,多為大規模商業冶煉出來的各種成品鋼及玉鋼。現代煉製玉鋼所採用的主流做法:鉧押法,也是到江戶時代才逐漸確定下來。

實際上,日本從16世紀才開始研究用煤炭的量產冶煉高爐,到兩個世紀後的1873年,正式完成使用煤炭高溫反射式精煉爐的研發。因此新新刀時期有相當部分日本刀是採用冶金業概念上的高溫煉爐的產品製造的,而傳統冶煉法則日趨式微、幾近絕跡。也因此,水心子正秀才會發起日本刀復古運動,最後成功地將傳統低溫冶煉和鍛造法保留至今,並將傳統日本刀要使用傳統冶煉和鍛造這一概念基本固定了下來。

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軍艦從浦戶和江戶灣登陸,並遞交國書。(史稱「黑船來航」)雙方在1854年的來訪中簽訂《日美和親條約》。1858年日本和美國籤訂《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和《安政條約》,於是鎖國告終。安政四年(1857年)後的日本刀也使用洋鐵打造,洋鐵採用西洋礦石制煉已經是現代鋼材的模樣。新刀的刀姿與南北朝時代大磨上的體配十分相似。切先變得非常的長,稱為「大鋒」。刀體變得更厚重,刃長大多在二尺四寸、五寸(72.7cm-75.8cm)左右。

總的來說,古刀的刃紋色調暗淡,有種穩重感,具有某種風格,乍一看如「直刃」,細看刀刃中有種細微的東西;新刀的刃紋舒展,富有生機,紋路明顯,外觀華麗,卻缺少一種韻味。古刀如屬「勻紋製法」,原則上不應有「沸紋」。但新刀中無此定規,可兼而有之。此外,同屬「沸紋製法」之作,新刀與古刀相比,粗獷而不透亮。

江戶初期刀只有普通的身幅,弧度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切先又開始變小,刃長二尺三寸(69.7cm)左右。由於這類刀大多出現於寬文(1661-1672年)延寶(1673-1681年)年間,所以也叫寬文新刀。

貞享元祿時代是寬文新刀與現代新刀的過渡期,因為天下太平,刀紋也顯得嶄新華麗。比起寬文新刀弧度有所增加。文化文政時代以後出現的刀就是現代新刀或者復古新刀,刀身更寬,弧度更小,切先變大,長度2尺5~6寸,也更加厚重。明治九年(1876年)以後日本刀進入現代刀期,開啟了新的篇章。再來說說同時期的中國刀清代中國短柄刀既有源於遼金的滿洲女真刀劍,也有前朝及本朝自製刀劍還包括各少數民族刀劍。清代的短柄腰刀已經不再是主戰兵器,作用為:指揮、禮儀和防身。如果您接觸到數量足夠多的的清代佩刀、腰刀後不難發現從西亞到南亞、從東亞到歐洲,清代刀劍兼收並蓄了當時各國、各地區的刀劍特徵,呈現出多種風格,並且有獨到的創造和發揮。

明末清初的屈大均(1630年-1696年)在《廣東新語》卷16《器語》曾對當時的日本刀有所記述:「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聞其國無論酋王鬼子,始生即以鑌鐵百斤淬之溪中,歲凡十數煉。比及丁年,僅成三刀。其修短以人為度,長者五六尺為上庫刀,中者腰刀,短小者解腕刀。初冶時殺牛馬以享刀師。刀師卜日乃冶,以毒藥入之,刀成,埋諸地中,月以人馬血澆祭,於是刀往往有神。其氣色陰晴不定。每值風雨,躍躍欲出,有聲,匣中鏗然。其刀惟刻「上庫」字者不出境,刻漢字或八幡大菩薩單槽雙槽者,澳門多有之。以梅花鋼、馬牙鋼為貴。刀盤有用紫銅者,鏤鐫金銀者,燒黑金者,皆作梵書花草,有小匕在刀室中,謂之刀奴。其水土既良,錘煅復久,以故光芒炫目,犀利逼人。切玉若泥,吹芒斷毛髮,久若發硎,不折不缺。」

這段文字是明清之際,關於日本刀的所有記述中最詳細也最具體的。雖有以訛傳訛,牽強附會之處,但對研究日本刀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明代日本最主要出品為刀劍和硫磺。但至清代,除輸入給清土硫磺外在1668年1715年嚴禁各種武具,武人畫,刀劍類兵器出口。日本控制刀劍出口,但對琉球國(今日本衝繩縣)網開一面,既賣給琉球日本刀,也不限制琉球國改制日本刀鏨刻琉球王徽,進獻清朝以換取中國的藥材和生活必需品。清代宮廷接受琉球國的進獻日式腰刀、袞刀、槍、馬鞍、盔甲等武備至今實物猶存。

▲故宮博物院藏琉球進獻梨地菊桐紋蒔繪糸卷太刀

清代也同樣仿製日本刀。《養心殿造辦處史料輯覽》雍正朝中載:雍正六年(1728年)「十二月十五日做得腰刀頭木樣一把,呈覽。奉王諭:不必照此樣做,可照日本刀樣做。遵此。」

▲筆者所藏清代早期陰刻夔龍鳳紋削棟流水鍛紋倭刀。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清代貝勒至入八分公佩刀-鎬造倭刀

清代允祿(1695-1767年)等撰《皇朝禮器圖示》卷十五武備三中所載綠營兵使用的斬馬刀、長刃大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等都帶有濃重的倭刀氣息。

▲由上至下分別是綠營斬馬刀、綠營長刃大刀、綠營雙手帶刀、綠營背刀、綠營窩刀-來自《皇朝禮器圖示》)

清代制式刀製造分工比較細。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部抄錄了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劉權之奉敕撰《欽定工部軍器則例》60卷本中記述中最詳盡的「製造背刀」一節:「刀刃長2尺3寸,寬1寸3分,背厚3分。榫長8寸5分,寬5分、厚2分,重2斛8兩9錢8分。火漆鐵什件1副內。護手盤1個均徑1寸8分,厚2分,重2兩9錢1分;僧官帽1個,折長3寸,寬8分,厚1分,重1兩4錢4分;把箍一個,圍長3寸,寬5分,厚1分,重9錢;刀梁一根,長8寸,折寬3分,厚2分,重2兩8錢8分;鞘口箍1個,靿子2個,各圍長4寸4分,寬3分,厚1分,共重2兩3錢7分;刀底箍1個,圍長4寸4分,寬8分,厚1分共重2兩1錢1分。栓背帶鐵圈2個,各圍圓3分,寸徑2分,共重1兩8分。以上鐵料共淨重3斛6兩7分,計用:荒鐵8斛15兩4錢2分,鋼6兩9錢,煤作62斛9兩,木炭作1斛5兩8錢,紅銅1錢7分,硼砂3分4釐,退火漆1錢2分,鐵匠1個6分2釐,起線匠3分6釐工,湛水匠1分8釐工,焊匠8釐工,錚磨匠1工3分2釐,火漆匠6釐工,裝碇匠8分工。木把一個,淨長8寸,徑1分,核用長9寸見方1寸3分木1塊,木刀鞘1個淨長2尺4寸,寬1寸7分,厚2分,核用長2尺7寸,寬2寸7分,厚1寸2分,木1塊。魚膠5分,木匠5分工。油飾木鞘折見方尺1尺核用,熟桐油2錢5分,銀硃2錢4分,香油2分,油匠1釐工,刀把纏絲棉線辮長1丈4尺5分,寬1分5釐,核用棉線1兩8分。條匠5分8釐工,挽手條1根,長1尺徑3分,核用縶棉2錢,條匠1分工,長2尺5寸,棉線織帶1條。」

從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中日刀劍異名同物對照信息:如清刀叫「榫」日刀指的是「莖」、清刀叫「鐵什件」日本刀叫「金具」。清刀叫「護手盤「」日刀叫「鐔」、清刀叫「僧官帽」指的是刀首日本刀叫「兜金」、清刀叫「把箍」日刀叫「緣」、清刀叫「鞘口箍」日本刀叫「口金物」、清刀叫「靿子」日刀叫「櫓金」清刀叫「刀底箍」日刀叫「鞘尻」。清刀叫「纏絲棉線」日刀叫「卷柄卷」等。清刀叫「起線」日刀叫「開樋」、清刀叫「湛水」日刀叫「燒入」、清刀叫「錚磨」日刀叫「研磨」等等。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從宋代起中國人就格外喜歡日本刀?中國刀真不行嗎?
    編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通過《過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和《落後中國1000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日本刀主流?解密清代中日刀劍交流史》兩篇文章,介紹明、清與民國中日刀劍影響交流史。其中有讀者提出了這樣的異議,你說包鋼製刃落後大陸1000年,那從宋代開始,中國人大量購買和喜愛日本刀的事情怎麼解釋?其實邏輯上說,一個商品的工藝是否落後,與其是否精美或受到熱捧,沒有直接關係的。否則怎麼解釋那些受到熱捧的「古法、手工」網紅店?而從刀劍專業角度上,為什麼從宋代開始,中國人就開始喜歡日本刀了呢?
  • 源自唐刀的日本刀為何會由直變彎?
    編者按:近期,冷兵器研究所通過《日本刀收藏指南:中國造成了日本史上兩個名刀匱乏期?》《落後中國1000年的包鋼製刃為何成日本刀主流?解密清代中日刀劍交流史》和《為什麼從宋代起中國人就格外喜歡日本刀?中國刀真不行嗎?》三篇文章,介紹了,宋、明、清與民國中日刀劍影響交流史。那麼在日本刀向中國刀學習的隋唐階段,日本刀又是如何變彎,並走上獨立發展之路的呢?
  • 刀劍史上登峰造極的唐刀,日本刀的祖先,為何唐朝之後逐漸失傳?
    這是對唐橫刀的評價,暫不論是否客觀,但為何唐刀能有這樣的名氣?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
  • 連戚繼光都嘆氣,明刀真不如日本刀?收藏者眼中明代中日刀劍比拼
    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的《武士刀明明是刀,日本人為何非說是劍?收藏者眼中的中日刀劍比拼》文章發表後,有讀者留言,提到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開物》。而其實,這本書還正式介紹了明朝人所接觸到的日本刀。那麼作為飽受倭寇所擾的明朝人眼中的日本刀什麼樣呢?
  • 名刃的誕生-日本刀千年變臉史
    如果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的日本刀也存在鄙視鏈,那麼雄踞鄙視鏈頂端的當屬古刀(平安末期987年到公元1596年之前的日本刀),被日本刀族群一直鄙視到死的當屬現代刀(日本軍刀),一般認為後者只能稱之為「鐵棒」。
  •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
    日本刀躋身世界三大名刀,中國刀為何卻不行?馬未都道出背後隱情世界三大名刀又稱「世界三大名刃」,分別是大馬士革刀、馬來刀、日本刀。明眼人一看,日本刀與中國刀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中國刀的「學生」,可人家躋身世界三大名刀,偏偏沒有中國刀。中國刀在歷史上也是風光無限,開疆拓土離不開它。
  • 暴力美學日本刀:如今被視為破鐵棍,為何曾讓中國古人自愧不如?
    也是因遠跨重洋的漢朝人帶著制鐵的技術傳入,日本才有了鐵質的器具。 早期的日本,也並沒有什麼獨創的兵器。因為島國內的戰爭遠遠沒有如中國、波斯、希臘等古國面對的環境那般複雜,日本的武器發展也往往較為單一。一直到唐朝,中國冷兵器算是走向了巔峰,日本人這才意識到了「刀」的重要性,並開始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兵器製造技術。
  • 在特定情境下,中國刀劍和日本刀劍,究竟誰才是真正神兵利器?
    在中國,刀逐漸取代劍在軍中的地位。漢朝的主要敵人匈奴生產力落後,盔甲裝備水平不高,漢軍將士所用的環首大刀由百鍊精鋼製成,在戰爭中大顯神威。環首大刀是窄長的單刃直刀。治鐵技術的發展也使當時西方的劍能夠比古羅馬的青銅劍更長更薄,兩面開刃,是歐洲軍隊主要的短兵器。
  • 古代4大名刀,一個是霸氣外露,一個刀劍巔峰,直接影響日本武器
    中國歷經數千年,在較為漫長的冷兵器時代裡,除了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以奇致勝的名戰之外,也出現過讓人驚嘆的刀劍史。現在的世人只知道中國的「刀」和「劍」,卻不知刀劍體系中的豐富與龐大。
  • 身為日本刀的祖宗,唐刀去哪了?
    縱觀上下五千年,刀劍是中國古代不可忽視的冷兵器,刀更是一度成為戰場上的主流兵器。唐刀和漢劍則高度概括了我們對刀劍的主流印象。對於刀,大部分人的印象應該是九環大刀,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個鐵環,鐵環會根據使用者技藝的高低而增加。
  • 日本刀劍圖譜(珍藏版)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在日本又稱為刀(かたな,Katana)。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世界三大名刃之一。依據形狀、尺寸分為太刀、打刀(刀)、脅差(脅指)、短刀等。廣義上日本刀鑄造流派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
  • 日本刀如此纖細為何能夠在戰場上保持鋒利?
    這得先從制刃說起和亞洲其他國家的古兵器製造工藝不同,在很早的時候,日本刀就採用了夾鋼工藝,通俗的理解,就是將刀背、刀身、刀刃用不同的鋼材進行打造,使其能夠在保持刀刃鋒利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強度。
  • 苗刀源於日本刀?其實兩者差異還是挺大的
    苗刀在明時期稱為長刀,其來源記錄如下:《單刀法選》記載倭刀:『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而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
  •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款名刀,你最喜歡哪一把?
    在這些歷史朝代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的歷史名刀,可以說,是它們,將中國的冷兵器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接下來,醬油君就帶大家來看下,在中國的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哪些已知的歷史名刀?
  • 世界名刀—日本武士刀的熱處理—覆土燒刃
    簡單的說就是用土把刀胎包住,讓刃露出來,然後開始淬火工藝。只有日本刀上會覆土燒刃。但也要看刀的做法。夾鋼日本刀就不用覆土燒刃。覆土燒刃的最終目的是讓刃和身子的硬度不一樣。由於夾鋼的工藝已經使刃和身子的硬度不一樣所以覆土燒刃是絕對沒有必要的。
  •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幾款極致名刀,一把當時殺傷力最強,一把聞名中外
    對於我國的刀劍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哪個時代,鋼鐵還沒有衍生出來,當時的人們通常用隨處可見的石頭製作,也被稱為石器時代。隨後又經歷了青銅時代,最後才到鋼鐵時代。在這些歷史朝代中,曾經出現過很多的歷史名刀,可以說,是它們,將中國的冷兵器文化發揮到了極致,在中國的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 《天平之甍》:日本人以小說筆法再現大唐,中日文化交流的藍圖
    《天平之甍》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據奈良時代的著名文人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上東徵傳》為藍本,以小說筆法寫成的一部文學作品。通過日本留學僧戒融、榮叡等赴唐邀聘名僧鑑真赴日傳教,及鑑真六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動人歷史故事,藝術地再現了中日兩國悠久的文化交流史,成為當代日本文學名作之一。
  • 到底是直刃還是弧刃好?近代刀劍合一與現代擊劍技術
    在滑鐵盧戰役中,使用M1796式馬姆留克風格弧刃騎兵刀的英國騎兵與使用直刃騎兵刀的法國騎兵血拼一陣,雖然最終英國人贏得了戰爭,但在戰鬥中英國騎兵的致死率比法國騎兵高得多——很大程度上這要由M1796馬刀背鍋。▲英國M1796馬刀▲法國擲彈兵馬刀當然,這並不是說弧刃刀劍就不如直刃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