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一個把旅行過成詩和遠方的人

2021-01-07 一路峰光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

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可見,旅行在三毛的一生中佔有多中重要的位置。

初識三毛時,我正處於少年時代的叛逆期,那個時候最先接觸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茫茫的大沙漠裡,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鬆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簡直讓年少的我大開眼界。新奇的沙漠、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成群的山羊、快樂的生活,這些可愛的一切都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我竟一度的大鬧爸爸媽媽,讓他們帶我去沙漠生活,當然,最後是以我的失敗慘狀為告終。

沒能去成沙漠,但是我對三毛的喜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變過。

我覺得三毛她有一種魔力,她的自由和灑脫就像在空中翱翔額的風箏,能夠牽引住一個人的心。她是那種活得很通透的人,她明白自己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想要的,並把一切簡單化,去勇敢追尋自己的幸福。

三毛天生愛自由,她上中學時,因數學不好而受到老師的體罰,老師體罰學生在當時的臺灣很常見,別的學生都默默忍受,而三毛卻堅決抗爭,不願再去上學,她厭惡一切循規蹈矩的事情,她是那樣的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三毛特別勇敢,個性率真坦蕩。對於自己的人生,她絕不按世俗走,勇於活出真我。她曾對她的大姐陳田心說:「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還多。」她常說姐姐不夠勇敢,不敢真實地面對自己,總是活在別人期望的角色裡。在三毛的眼裡,人生就是自己的,何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

三毛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所以,三毛說到做到,背起背包就去旅遊了。三毛一生中曾經去過美國、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德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巴拿馬、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54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多個地形地貌中旅行和生活。豐富的旅行經歷和酷酷的性格促使三毛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她那神採奕奕的眼神在多年之後的照片上看起來都是那麼的耀眼。

去年秋天的時候,我與一位也十分喜愛三毛的朋友去了一趟三毛的故居--重慶黃桷埡。走在黃桷埡飽經滄桑的青石板上,聽著秋雨拍打兩側百年歷史的黃桷樹,我們在靜默的時光裡,找尋三毛成長的足跡。那是種很微妙的感覺,恍惚間感覺跟她離得那麼近,也會瞬間明白三毛文字中的無盡柔情都是從何而來,三毛的獨特從何而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現實生活零零碎碎、爾虞我詐,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沉淪或墮落,但殊不知,歲月無限長,何苦墜迷茫。如果我們違背了自己的原則,背離了自己的夢想,逃離了自己的初心,只用一幅麻木的皮囊在人間徘徊,這將是多麼可悲的人生啊!

這也是就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三毛的原因吧。因為他不做作,因為他很勇敢,因為她可以為了自己而活。她的這些特質都將是我們現在被繁重生活壓迫的人們最好的學習方向。

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自己選擇怎樣一個活法,能夠最大程度地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真的太重要了。這個世界上太多人只會關注你飛得高不高,很少有人會關心你飛得累不累。別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人生究其根本,還是簡單、快樂是最重要的。

旅行可以放鬆心情,淨化靈魂,讓往日的一切紛擾都拋掉九霄雲外去。所以,有空,一定記得給自己放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就像三毛一樣,有時候,把人生過得瀟灑快樂一些,不是我們在追求享樂主義,而是,我們在善待生命,我們在對自己負責。

相關焦點

  • 三毛為什麼火?因為她是文藝青年的詩和遠方!
    流浪遠方很多人期盼的說走就走的旅行,三毛做到了。不是去度假,而是窮遊。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他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橄欖樹》,開頭幾句就是: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 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 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 ,橄欖樹。
  • 你要的詩與遠方,都在三毛的歌詞中
    那麼這個人,一定就是三毛了。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 《橄欖樹》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三毛的詩歌了,這首歌寫盡了三毛對生活的態度。
  • 三毛筆下最感人的15句話,驚豔了那個時光,溫暖了無數人的青春
    人人都想把生活過成詩,但只有三毛做到了。三毛流浪了一生,真正的把詩和遠方刻在自己的生命裡,在這個不大不小的世界裡,三毛留下了很多的足跡:西班牙、德國、美國還有讓三毛魂牽夢繞的撒哈拉。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三毛都留下了人生最美的回憶,三毛用她的一生來為我們證明,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沒有束縛、沒有偽裝、沒有利益,僅有的只是一顆至善純粹的心和對於自我最執著的堅守。
  • 種桃種李種春風,去聽聽三毛的詩和遠方
    永遠留在48歲的三毛留下的除了那些有趣有靈氣的散文和小說之外,也創作了不少的歌詞,其中最著名流傳最廣的要數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鄉在遠方。那麼,這個可能就和整個歌曲的氛圍不是很搭,最後三毛就把詞改成了「橄欖樹」,於是便有了這首經典歌曲。有些人可能終此一生,也不過數十年如一日,而三毛卻用她很短的人生閱盡千帆,嘗盡酸甜苦辣。
  • 短暫的時光綻出最璀璨的光,就像三毛一樣成為遠方
    她的自由和流浪遠方三毛到底是怎樣的傳奇女子,以至於她別了人間如此久的時光後,還是被人敬佩和懷念。太多人受到她的鼓勵,而勇敢追求自己真正的遠方。如這首由三毛作詞的《橄欖樹》,傳唱至今「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正如三毛所說「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裡,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當時間轉到20世紀,一位名叫三毛的女作家,窮其一生流浪著並且用女性特有的浪漫筆觸和豐富情感將旅行、流浪、遠方和愛情串成詩辭賦頌一般的人生華章時,她和愛人荷西的愛情歸宿——撒哈拉,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無數文藝青年朝聖的殿堂。可以說正是因為三毛和她的愛情故事,才有了這次北非摩洛哥之行。雖說自己早已過了浪漫的年紀,但是年少時種下的那棵草,依然還吐著嫩芽。於是,心懷惴惴、風塵僕僕地走向了夢中的撒哈拉!
  • 藍白小鎮,把日子過成詩和畫的地方,這便是世人眼中的遠方了
    無暇的白帶給人乾淨、明朗之感,沉穩的藍又給人天空和大海的感覺,當藍和白融在一起,碰撞出唯美、明媚和小清新的氣息。當整個小鎮都被藍和白裝點,除了聖託尼裡,還有一座連名字都叫藍白小鎮的地方,安逸悠閒的把這裡的日子過成詩和畫。
  • 熹有女人|只有閱讀,才能讓一個女人擁有真正的詩和遠方
    那年讀到的最動情的文字便來自三毛,這麼多年間我從未聽說有人不愛她, 那個時代的文藝女青年無一例外地都想活成她。十七八歲的時候最不怕夢想艱險,我們的抽屜裡都有幾張有關三毛的照片,她一個人坐在地上,背後是漫漫沙漠,或她背靠牆根,滿眼不羈,再或者她依偎在荷西的身旁,就在撒哈拉小小的家中。多少姑娘因此決定,長大後我就去過詩和遠方,長大後就嫁給大鬍子的他。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 紀念三毛:遠方到底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她我行我素的形象,萬水千山走遍的姿態,也讓我們看到:生活除了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還有主動設想和安排,還可以流浪,體驗生命的動感和刺激。適逢三毛生日,謹以一首《遠方》,紀念遠去的三毛。你我無需也不必汲汲尋求地理上的遠方,惟願在一份自信和曠達裡,遊必有方。
  • 三毛很經典的語錄,道出了旅行真正的目的,讓人雙十一也想去旅遊
    旅行真正的目的,是快樂嗎?是放鬆自己嗎?還是邂逅一場美麗的風景,還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在沒有讀三毛的語錄前,都能說出自己旅行真正的目的。比如有些單身的人他旅遊,就像在這次旅遊途中認識一兩個異性,最好能交朋友,然後談戀愛,這樣是最好不過了,在異地他鄉相遇、相知、相交,意義非凡。
  • 三毛的人生,因旅行而有意義,因文字而成就自己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在一篇文章中寫到,荷西下班,開車到了家門外,卻不進去,只打響了喇叭,問三毛去不去海邊。三毛一聽,立馬跳了起來,抓起一條毛毯和一壺酒就出發了。但是在那個夜晚,他們卻遭遇了生死一線的險境。那些場面,現在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是因為,三毛把現場寫得真切,讓人如身臨其境。
  • 淺酌慢品 任塵世浮華,一杯江小白把日子過成詩和遠方
    而今,白酒市場上傳統的高度白酒,當代年輕人並不是那麼喜歡,這種傳統白酒酒精度高,入口辛辣易醉,喝完滿身的酒味,如果當年李白、武松、李清照他們都喝這種高度白酒,還打什麼虎、寫什麼詩和詞?早醉得不省人事了。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一個美學靈魂的出走
    魯迅安排子君從家庭和社會的網羅中出走,但他仍然讓子君背負著家庭和社會的沉重壓力,他的文學價值祈向讓具有美學範式的愛情自由戛然止步於物質的門檻前,讓愛情的小鳥依偎著一個稚嫩的肩膀,出走之夢必然破滅。用思想之劍挑開悲劇的簾幕,展示著殘酷,給觀眾以絕望。
  • 很多人嚮往的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旅行的意義,其實提到旅行的話很多人很多人都喜歡去旅行,在旅行的途中呢,大家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可以感受各地的風俗人情可以接觸到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看到最美的風景,很燦爛的笑容,最可愛的背影,那麼喜歡旅行的你又覺得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呢?
  • 三毛:荷西走了,人間再無撒哈拉
    「有一次,她在作文裡寫:」我有一天長大了,希望做一個拾破爛的人,因為這種職業,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小街小巷的遊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遊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所以後來,她披著一頭長髮,邁著一雙長腿,帶著書和筆遊遍世界,走遍萬水千山。她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
  • 三毛一生痴迷的遠方——撒哈拉沙漠,流浪者的天堂
    著名臺灣作家三毛一生漂泊,最起初嚮往的地方便是人煙稀少的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西從大西洋沿岸開始,北部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為界,東部直抵紅海,南部到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交界的薩赫勒——一個半沙漠半草原的過渡區。沙漠面積廣闊約900萬平方公裡,包含了沙漠、高地等地形。沙漠氣候常年乾旱少雨,一天早中晚溫差較大。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毛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所以,她渴求萬水千山走遍。兩個驚才豔豔的女子,兩個孤寂的靈魂。她們在塵世間,歷經風雨,化繭成蝶。她們素手執筆,渲染紙上的是萬千情意。她們是那樣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翻完《我為過客你是天涯:三毛遇上張愛玲》,兩個傾世女子糾纏的一生,便在眼前一幕幕地展現。她們都是完美的主義者,她們都是愛情的信徒。她們多愁善感,深情不負,同樣她們又清冷傲骨,堅強決絕。
  • 紀念三毛:遠方到底有多遠,請你告訴我 | 張震「為你讀詩」
    她我行我素的形象,萬水千山走遍的姿態,也讓我們看到:生活除了循規蹈矩、按部就班,還有主動設想和安排,還可以流浪,體驗生命的動感和刺激。適逢三毛生日,謹以一首《遠方》,紀念遠去的三毛。你我無需也不必汲汲尋求地理上的遠方,惟願在一份自信和曠達裡,遊必有方。
  • 對話第二屆三毛散文獎獲獎者鍾文音
    」 這是第二屆三毛散文獎頒獎典禮上,評委會給予鍾文音《捨不得不見你》的頒獎詞。鍾文音被認為是繼三毛之後的又一位「流浪」作家,憑藉作品《捨不得不見你》,她獲得了第二屆三毛散文獎「散文集大獎」。4月20日,她與《對話舟山》記者傾心交談。她說,同為遠方和流浪的實踐者,能獲此獎,無疑是命運的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