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1943年3月的一天,在美麗的魔都--重慶,作家三毛出生。這位一直灑脫自由的傳奇女子,用盡半生在流浪和旅行,更用一生在追求詩和遠方。
百度百科上對三毛是這樣定義的:三毛,臺灣女作家、旅行家。可見,旅行在三毛的一生中佔有多中重要的位置。
初識三毛時,我正處於少年時代的叛逆期,那個時候最先接觸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在茫茫的大沙漠裡,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鬆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簡直讓年少的我大開眼界。新奇的沙漠、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成群的山羊、快樂的生活,這些可愛的一切都對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我竟一度的大鬧爸爸媽媽,讓他們帶我去沙漠生活,當然,最後是以我的失敗慘狀為告終。
沒能去成沙漠,但是我對三毛的喜愛,這麼多年從來沒有變過。
我覺得三毛她有一種魔力,她的自由和灑脫就像在空中翱翔額的風箏,能夠牽引住一個人的心。她是那種活得很通透的人,她明白自己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想要的,並把一切簡單化,去勇敢追尋自己的幸福。
三毛天生愛自由,她上中學時,因數學不好而受到老師的體罰,老師體罰學生在當時的臺灣很常見,別的學生都默默忍受,而三毛卻堅決抗爭,不願再去上學,她厭惡一切循規蹈矩的事情,她是那樣的特立獨行,不走尋常路。
三毛特別勇敢,個性率真坦蕩。對於自己的人生,她絕不按世俗走,勇於活出真我。她曾對她的大姐陳田心說:「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還多。」她常說姐姐不夠勇敢,不敢真實地面對自己,總是活在別人期望的角色裡。在三毛的眼裡,人生就是自己的,何必要在乎他人的眼光。
三毛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所以,三毛說到做到,背起背包就去旅遊了。三毛一生中曾經去過美國、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德國、法國、義大利、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宏都拉斯、巴拿馬、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54個國家和地區,並在多個地形地貌中旅行和生活。豐富的旅行經歷和酷酷的性格促使三毛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她那神採奕奕的眼神在多年之後的照片上看起來都是那麼的耀眼。
去年秋天的時候,我與一位也十分喜愛三毛的朋友去了一趟三毛的故居--重慶黃桷埡。走在黃桷埡飽經滄桑的青石板上,聽著秋雨拍打兩側百年歷史的黃桷樹,我們在靜默的時光裡,找尋三毛成長的足跡。那是種很微妙的感覺,恍惚間感覺跟她離得那麼近,也會瞬間明白三毛文字中的無盡柔情都是從何而來,三毛的獨特從何而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現實生活零零碎碎、爾虞我詐,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沉淪或墮落,但殊不知,歲月無限長,何苦墜迷茫。如果我們違背了自己的原則,背離了自己的夢想,逃離了自己的初心,只用一幅麻木的皮囊在人間徘徊,這將是多麼可悲的人生啊!
這也是就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三毛的原因吧。因為他不做作,因為他很勇敢,因為她可以為了自己而活。她的這些特質都將是我們現在被繁重生活壓迫的人們最好的學習方向。
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自己選擇怎樣一個活法,能夠最大程度地凸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真的太重要了。這個世界上太多人只會關注你飛得高不高,很少有人會關心你飛得累不累。別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人生究其根本,還是簡單、快樂是最重要的。
旅行可以放鬆心情,淨化靈魂,讓往日的一切紛擾都拋掉九霄雲外去。所以,有空,一定記得給自己放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就像三毛一樣,有時候,把人生過得瀟灑快樂一些,不是我們在追求享樂主義,而是,我們在善待生命,我們在對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