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藤蔓類入門(一):葫蘆
時間:2019.03.09
地點:喜馬拉雅城市服務商(廣州站)
2019年3月9日,由喜馬拉雅城市服務商(廣州站)和樂水山房聯合出品的「嶺上白雲」2019劉少白國畫鑑賞實踐課第二節——藤蔓類入門(一):葫蘆,在珠江南岸的肆拾院如期開課。
連日大雨如注,又冷又溼,會不會對今天的課堂造成影響?
事實證明,降溫不但沒影響正常的開課,反而拔高了課堂的熱情氛圍。這一次,劉少白老師帶來了葫蘆的畫法,大家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下午二時開課,不過,依然有好學者提前來到教室,相互交流學畫心得:臨摹、潑墨、畫筆的使用等。
不多時,劉少白老師到來,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厚厚一沓的作業,等待大師指點。
上節課學的是芭蕉畫法,劉少白老師邊點評邊修改:芭蕉邊緣部分的處理很關鍵,溼——芭蕉葉水氣很足,幹——葉子邊緣變枯的顏色,特別需要自然過渡、銜接、融合。
芭蕉葉的梗和筋要長上、接上,這樣才能有勢,就像太陽的光芒一樣。
書法的點評也是趣味橫生。
我們都知道唐楷和漢隸,你要是把隸書寫出唐代的味道,那就過分了,只有孫子長得像爺爺的,哪兒見過爺爺長得像孫子的呀?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批改完作業,接下來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葫蘆,音同「福祿」,在中國畫裡面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劉少白老師邊講邊示範葫蘆的畫法:藤蔓、葉、果。
▴劉少白老師為大家講解
葫蘆的畫法
這節課我們講藤蔓,如果說上節課我們畫線是為了造型的話,這節課所有的線不是為了造型,線是為了性情,由著性情而出,信筆而為。
葫蘆,從綠色到黃色,最後到赭紅色,一般畫成熟時期的,赭紅色給人很成熟的感覺,藤黃加赭石,調出來。
面、線、點,有空的地方,加一根線,每個空間都有一個小線條在裡面纏繞,這個畫就豐富,有主題、粗獷、有細膩的東西在裡面了。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院子裡清雅、悠揚的曲調飄來,伴隨著淅淅瀝瀝的雨聲,好不愜意的學習氛圍。劉少白老師講解示範完畢,同學們要自己學著畫葫蘆啦。
很快,同學們就發現,看似簡單又隨意的藤蔓線條,自己竟然被「繞」進去啦!屋外雨聲滴答滴,看著自己怎麼也畫不好的線條,心裡也如同亂麻。
更有同學的初次下筆被老師比作「城鄉結合部的鐵藝」,在同學們開懷的笑聲中,少白老師娓娓道來。
藤蔓中包涵聚散關係,它的疏密、虛實、纏繞、展開,貌似隨手一畫,其實每一筆都有來處;藤蔓的每一筆都是寫出來的,所以它更需要對書法的理解的深入。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劉少白老師為大家講解
藤蔓的畫法
現場指導過程中,劉少白老師多次強調認真。
先看懂,再下筆,要做到胸有成竹,先想再畫;每行一筆,每個轉折都需要頓一下,提筆再扎進去,勿猶豫。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幾番練習之後,有同學悟出:藤蔓沒有那麼圓滑,它裡面有蒼、拙、樸的味道,以及其中飽含的生機和活力。
劉少白老師課堂現場更是金句頻頻。
自然界的藤蔓是亂長的,而我們畫的藤蔓是朝一個方向纏繞的——這就是『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提煉呢?自然界的藤蔓無拘無束,就像一個沒教養的『野孩子』,那麼通過讀書、學習禮貌之後,也就懂得了世俗和規矩,而畫畫,就是把沒有教養的自然界變成有修養、有修為的人文藝術。
人虐待筆一次,筆虐待人一年,你上次不將它洗乾淨,它下次一定給你顏色看看。筆墨伺候一定要做好。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每一個同學都逐漸有了進步,纏繞在心裡的藤蔓原本像一座迷宮,在劉少白老師的指點下,藤蔓慢慢解開,一切仿佛清晰起來。
有的同學更是感覺來到了自己藝術生涯的高光時刻,難掩激動,恍然大悟——「好點沒有?」「好點了!」「有點意思,蘸水!」
雨聲漸小,同學們的眉頭似乎也舒展了不少,劉少白老師趁機拿出大招。
寫字尤其要注意乾濕濃淡,因為書法線條每一筆的起伏頓挫,都能轉移運用到繪畫協調上面——梅花樹枝、荷花杆、蘭花、荷花大花瓣、玉蘭……它們都是書法的線條。
為什麼讓大家寫字?一定要練字。練不了字,畫中國畫,基本上都是永遠畫不出來。
——少白老師講課筆記
可見,寫意畫絕對不是隨意的塗抹,每一筆都是數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書法錘鍊。
▴劉少白老師為大家講解
書法線條在繪畫中的運用
臨下課前,劉少白老師總結了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兩點期望:
最後,劉少白老師講明了課程安排的初心:下節課學習牽牛花,用兩個課時來訓練藤蔓的畫法,三思再下筆,保持揮灑的勁頭,練習書寫感,才能慢慢領悟大寫意之妙,才能學得有模有樣。
「 課稿展示 」
樂水山房出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本文或商業合作,請聯繫工作微信:leshui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