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3·15晚會推遲,但消費者維權的聲音不會延期,保險類產品依然是投訴維權的熱門話題,據中消協統計,2019年涉及汽車保險類投訴共計594件,捆綁銷售車險和誘導消費者保險貸款成為投訴的熱點,今年3·15前後,圍繞保險產品的聲討再次掀起高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保險業的日子並不好過,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以及新華保險五大上市險企均於近期公布今年1月、2月保費收入,前兩個月保費總收入6719.74億元,同比上漲4.3%,而2月份的保費總收入1435.39億元,環比大幅下降72.8%。
消費者保險維權濤聲依舊,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保險市場市場又將有何種預期?
開門紅危機
開門紅是保險業傳統銷售旺季,大多數保險公司都將開門紅作為全年的工作重點,為完成保費收入,集中推出優惠的保險產品。開門紅的第一季度保費收入尤其是1月和 2月份的保費,往往佔據了保險公司全年保費的很大比例。
但是今年的保險熱銷季卻全面遇冷,目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五大上市險企,中國人壽保費收入2280億元,同比增長20.5%;中國太保保費收入909.23億元,同比上漲1.6%;新華保險保費收入395.6億元,同比上漲44.2%;中國人保保費收入1241.61億元,同比下降5.13%;中國平安保費收入1893.3億元,同比下降8.6%。五家上市險企三家保費上漲,兩家出現下滑。
2月份,五大上市險企的保費收入環比則出現劇烈下降。
中國人壽保費收入為345億元,環比下降82.2%;中國太保保費收入為213.06億元,環比下降69.4%;新華保險保費收入88.55億元,環比下降71.2%;中國人保保費收入323.04億元,環比下降64.8%;中國平安保費收入465.74億元,環比下降67.4%。
(上市險企1、2月保費收入)
北京某大型保險公司向中國新聞周刊稱,今年保險業的開門紅行情缺席主要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春節期間疫情暴發,險企自身面臨復工延遲,銀保等產品銷售渠道受阻,而傳統的汽車等市場低迷,拖累財險保費收入大幅下降。
業界分析稱,險企今年2月保費大幅下降在意料之中,2月分是國內疫情的暴發期,舉國閉門戰疫,在家隔離、線上辦公等使得險企業務受到最大衝擊,疊加2月份的春節假期延長,險企保費收入劇烈下滑並不意外。
來自券商分析師的觀點認為,中長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消費者對疾病的自我防範意識和對健康風險的保障意識,有助於激發健康保險的配置需求,疫情結束後,保險需求必將反彈,預計將推動保險行業迅速發展。
按照正常邏輯,每次重大的疫情、災害,必會大幅提升消費者的保險意識,保險業營收應聲大幅上漲才是市場預期,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主流險企卻同步陷入保費下滑危機。
中國新聞周刊同時發現,保險行業開門紅期間的銷售遇冷並不是今年首度出現。
2018年,受原中國保監會加強保險產品及銷售監管影響,尤其是134號文加強快返型保險產品監管,萬能、兩全等保險產品被叫停,136號文要求針對保險誤導銷售嚴查,此前連續三年保費高增長的保險行業開門紅開始遇冷,第一季度行業保費收入出現負增長。2018年整年,保險業整體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僅同比增長3.92%,創下7年來新低。
2019年,壽險市場率先暴冷,當年1月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太平壽險保費僅分別同比增長5.22%、2.89%、9.58%,結束連續三年兩位數增速,度過了缺少喜慶紅色的開門季。
(上市險企壽險業務趨勢)
2020年,中國保險業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
分析指出,承保端來看,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受阻,代理人脫落、險企增員難,直接影響新單增長,企業延期復工等致使銀代、團險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投資端上,美聯儲已連續兩次降息或引發全球進入低利率環境,中國央行再度降息預期增強,今年全球降息範圍和力度進一步加大,資產荒與信用風險上升,對保險資金投資帶來壓力。
有消息稱,目前部分保險公司到期資產收益率已經出現倒掛現象,今年新投資資產收益率不足5%,明顯低於去年收益率水平。
今年前兩個月的數據也顯示,壽險銀保市場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超40%,其中2月份單月新單規模保費同比下降達69%,新單規模保費降至7年來低點;財險市場上,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中國平安2月單月保費均錄得負增長,分別同比分別為-6.8%、-10.8%、-7.9%。
開門紅遇冷、新單負增長、財險業務萎縮等問題並存的保險業後市將作何表現?
不過也有業界聲音稱,保險業通過調整資產配置,增加保險業經營韌性等途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擋不利影響。當前保險股股價已經體現了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對於投資者來說,正是進行長期配置的好機會。疫情結束之後,保險業有望否極泰來,迎來收入和股價的反彈。
規避保險亂象
與保費銷售遇冷不一致的是,保險業的違規事項卻呈抬頭之勢。
據中國新聞周刊初步統計,銀保監會官網今年1月份,針對保險業發布了2張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款金額75萬元,地方監管部門發布了248張,罰款金額4708.6萬元。
僅在1月份,全國保險監管部門共計發布250張罰單,同比增長320.5%;罰款金額共計4783.6萬元,同比增長304.2%。45家保險中介機共計被罰566.5萬元(不含個人處罰);33家保險公司,共計被罰3426萬元(不含個人處罰),同比增加15家,其中,中國人保財險、天安財險和中國平安產險三家公司以675萬元、541萬元和260萬元的處罰金額排在前三位。
(銀保監會近期公布的處罰決定)
初步統計顯示,今年前兩個月,中國保險監管部門共開出289張保險業罰單,2019年前兩個月的罰單為167張,罰款金額共2609萬元。從罰單情況來看,財險依然是保險公司違規最多的領域,1月被處罰的33家公司中,15家為財險公司,2月被處罰的13家保險公司中,8家為財險公司。
違規事項上包括,弄虛作假數據不實問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問題和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問題、中介機構違規經營問題、內部風險管理漏洞問題、違規返利攬客等保險違規事項均有涉及。
如中國人保財險、天安財險、大地財險 「利用保險中介公司虛構保險中介業務套取費用、編制並提供虛假報表資料」被罰。華泰人壽隨州中心支公司工作人員在微信朋友圈發布「飢餓」營銷宣傳,存在以不真實信息欺騙投保人被罰。陽光人壽向監管部門報送的報表未如實填列「期末營銷員人數」,內部控制不嚴格,風險處置制度機制不健全被罰。建設銀行南昌分行 「貸款強制搭售保險產品」被罰。
(陽光壽險被處罰)
在經歷2017年、2018年兩個「嚴監管」之年後,2019年,監管函、罰單數量、罰款金額都在同步縮減,側面說明保險業經過整頓亂象受到遏制,但在2020年違規事項再次抬頭。
分析人士稱,保險業嚴監管不會放鬆,罰單增加反而意味著「嚴監管」將成為常態化。
中國太保專業人士稱,疫情加速了保險行業「開門紅」的轉型升級,這既是保險行業健康發展的歷史機遇,也讓消費者未來能夠獲得更多實實在在的保險保障產品。疫情之下,險企普遍意識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且高效的線上渠道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之一。
但目前網際網路保險監管仍處盲區,相關法規還在不斷健全,2019年10月10日,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直指網際網路保險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系列亂象。
網際網路保險銷售對保險產品關鍵信息說明不充分、不明確,如宣傳時故意使用誤導性詞語組合,混淆和模糊保險責任;網際網路業務中重要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客戶告知不夠標準、清晰,如銷售頁面所載條款或保險責任不全,重要內容未採取字體、顏色等特別提示;將投保過程嵌入其他諸如網絡借款等業務流程,而對保額、保費、保險責任、保險產品的承保機構等投保信息告知不足。
在網絡銷售中限制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如與第三方網絡借款平臺合作,強制消費者在借款過程中投保意外險、保證保險等,若不投保則無法辦理借款。網際網路業務中的保險公司、中介機構、第三方網絡平臺的角色定位邊界不清晰、第三方網絡平臺經營主體與披露合作的第三方網絡平臺主體不一致,存在違規經營的風險。
線上理賠管理不到位,消費者線上申請保險理賠後無人回復且等待時間長,線上線下理賠服務銜接不到位。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銷售保險,發生爭議糾紛時,銷售平臺和保險公司相互推諉、處理時效冗長。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未完整保存網際網路保險銷售過程中投保人投保信息、操作軌跡、操作時間,以及保險公司接收投保申請時間等內容。
2019年12月,由銀保監會牽頭起草的《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正在業內徵求意見,相信新網際網路保險監管體系將快速出臺,網際網路保險監管將納入嚴監管軌道,保險公司的轉型線上同樣面臨嚴監管。
疫情風暴下,與你我生活緊密相關、蓬勃發展的保險行業,能否拋卻亂象叢生,實現業績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