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年,法國化妝品企業在華不斷減少。但是相比之下,中國化妝品市場卻正在擴大。根據數據研究,2019年至2020年間,中國的美容產品和彩妝銷售額分別從6.7%和10.9%增長。法國化妝品遭遇到來自日本,韓國,尤其是中國品牌的競爭大力增加。
2013年前,外國公司仍主導著我國化妝品市場。根據當時的數據,法國尤其以巴黎歐萊雅,蘭蔻,嬌韻詩和迪奧等品牌為代表,他們擁有140億歐元市場的60%。他們總共以32.77%的佔有率,領先於日本和美國。截至2012年底,歐萊雅在中國營銷20個品牌,其中美寶蓮和巴黎歐萊雅以每年約12.4%的速度增長。嬌韻詩的在線銷售額在2012年9月至2013年之間增長了500%。
七年前,外國公司和合資企業正在營銷高端品牌,而中國品牌仍然專注於中低端。
但是,這一趨勢在2014年發生了轉機。根據《 2015年中國購物者報告》,2014年是我國公司表現優於外國品牌的第一年。2014年,中國零售商為市場增長貢獻了87%。這幾乎代表了26種產品類別中市場價值的70%。其中有18個品牌(主要在皮膚護理和彩色化妝品領域)的中國品牌銷量超過了外國品牌。這種趨勢的原因可能是90後.00後逐漸成為了消費主力,大膽嘗試創新國產品牌,以及我國人們在關心自己的健康的同時日益關注自己的外表。對天然產品的這種認識和興趣促進了受中藥啟發的草藥化妝品的市場細分。
這樣的話,得益於自然堂(Chando)之類的品牌, 伽藍集團在2014年至2015年之間的增長率達到了15%。其他品牌,如百雀羚(Pechoin),以針對中小城市的發展戰略而獲得很高的評價,然後以更高質量的優質產品進入沿海大都市。換句話說,2014年本地化妝品品牌的質價比比國外品牌高,增長了10%至15%。
2016年本地品牌的積極成果仍然令人矚目。例如,百雀羚(Pechoin)的策略在天貓(Tmall)2016年11月11日在線購物節的預售期間獲得了成功。專門針對阿里巴巴B2C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在面部護理類別中排名第二。
這些積極的結果部分來自有效的營銷,尤其是在微信上,該應用程式還使用戶能夠關注品牌新聞並在其微信商店中購買其產品。鑑於該應用程式的受歡迎程度(超過700個活躍用戶),我國公司的營銷越來越在微信上進行。它使品牌追隨者可以獲得有吸引力的促銷和免費樣品,並無縫購買產品。他們成為我國市場的領跑者和暢銷書。另一方面,許多西方品牌未能使用微信作為獲取市場最新信息的工具。
從化妝品零售整體情況來看,1-10月份全國化妝品零售額為256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5.9%。
國貨美妝護膚類產品,正成為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趨勢。根據《2020小紅書年中美妝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小紅書平臺上,國貨品牌內容消費量同比大幅增長65.9%。雖然目前的流量高地,仍被國際品牌所佔領,但由於國貨品牌持續發力,且一些新銳國貨抗壓增長,已開始加速搶佔了國際品牌的內容消費份額。
來自日本和韓國等其他亞洲化妝品市場的大型企業也加劇了本地集團的競爭。例如,日本資生堂集團的營業額猛增,這得益於其2015年在中國的17%增長率。最近,在2020年3月的第三個財政學期中,來自美國全球公司寶潔(SK-II)的日本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增長了20%。
《京日報》說,尤其是由於韓國音樂和電視明星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韓國樂隊也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成功。例如,在韓國明星宋慧喬(Hong Hye Ko)的電視節目中出現後,蘭芝(Laneige)的口紅產品的銷量就增加了。
2019年,韓國,日本和美國的品牌在銷售方面佔據了40%至60%的市場。新浪微博數據中心發布的2019年化妝品行業評論顯示,中國品牌佔42%。除了歐萊雅集團在2016年國人最喜歡的六個品牌中有四個品牌外,法國品牌也無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據說是法國的產品太貴了,法國的營銷策略與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不符。
與致力於市場營銷和產品質量的亞洲品牌相比,法國集團(如歐萊雅的卡尼爾)的一些品牌無法跟上步伐,法國正失去我們化妝品市場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