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形態辨別毒性不可靠 不食用野蘑菇才是避免中毒的關鍵

2020-12-21 中國青年網

圖為江蘇患者食用的有毒蘑菇,a、b為歐式鵝膏菌,c、d為肉褐鱗環柄菇。受訪者供圖

江南進入梅雨季,蘑菇大量繁殖。7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人民醫院獲悉,入夏以來,該院急診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中毒學組組長張勁松教授陸續接到近10起省內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會診,南京、蘇州、淮安、宿遷等地的老百姓紛紛中招。張勁松表示,目前沒有簡單易行、快速有效的方法識別蘑菇是否有毒。不採、不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

我國已報導435種毒蘑菇

口舌嘗鮮,有可能腸胃受罪,還有可能丟了性命。前不久,在聯合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陳作紅教授進行形態學鑑定後,張勁松團隊對病人生物樣本以及蘑菇樣本毒檢分析發現,多例患者均明確為誤食劇毒類型的鵝膏菌。

這類鵝膏菌含有鵝膏毒肽等毒素,這些毒素在人體內的「殺傷力」往往不低。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孫昊介紹:「含鵝膏毒肽的毒蘑菇,如肉褐鱗環柄菇,可以造成嚴重的肝臟功能損害;含2-氨基-4、5-二乙烯酸等毒素的毒蘑菇,如歐式鵝膏菌,可以造成腎小管損傷,從而引發腎功能損害甚至衰竭。」她說,前不久,江蘇淮安一位患者,吃了肉褐鱗環柄菇,結果發生嚴重肝功能衰竭,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無獨有偶,7月5日,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搶救室也接收了一位食用毒蘑菇中毒的患者。這位男性患者57歲,在南京老山風景區遊玩時,自行採摘了一些野生蘑菇食用,第二天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第三天出現了無尿症狀,送至醫院後被確診為食用了歐式鵝膏菌而中毒,患上「鵝膏腎毒性症候群」並造成肝功能損傷。

據中國疾控中心2019年發布的資料顯示,全世界已知的毒蘑菇超過1000種,我國已經報導的有435種。我國蘑菇中毒發病集中在每年6—10月,全年均有發生。西南地區和華中地區是我國毒蘑菇中毒的重災區。

一種蘑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

專家表示,不同種類蘑菇生長習性不同,含有的毒素不同。不同的毒素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不同,作用的靶器官不同,引起效應類型和程度也不同。

而且,一種蘑菇可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也可存在於多種蘑菇中。同一種蘑菇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盡相同。這些特點使得蘑菇中毒臨床表現多樣,導致的健康危害結果也大不相同。

目前,已知的蘑菇中毒,可以引發急性肝損害、急性腎損害、橫紋肌溶解、溶血、胃腸炎、神經精神症、光敏性皮炎等症狀。

「雲南地區多見的球基鵝膏、黃粉末牛肝菌等,吃了之後,會出現頭暈、幻視等精神症狀,甚至出現『小人跳舞』的幻覺。」孫昊說。

食用會引發神經精神型疾病的毒蘑菇,進食者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2小時內發病,除有消化道症狀外,還會出現瞳孔縮小、多汗、流涎、興奮、視物模糊、幻覺、步態蹣跚等神經精神症狀,嚴重者可出現視覺畸變、狂躁、沮喪、焦慮、被害妄想等症狀。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周報》發布的「2019年中國蘑菇中毒事件報告」,全國17個省份報告了276起蘑菇中毒事件,共計769人中毒,造成22人死亡,涉及70種毒蘑菇, 22例死亡病例中有20例是由急性肝損害型(含鵝膏肽類毒素)的毒蘑菇引起的。

藉助專業儀器才能精準識毒

如何辨認各類蘑菇「是敵是友」?孫昊介紹,即使是經驗十分豐富的生物學家,往往也需要藉助實驗室專業儀器才能進行精準鑑別。而非專業人員僅憑經驗,靠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來辨識,是很難準確識別毒蘑菇的。

「我們常說同時『戴帽、穿裙、穿鞋』的蘑菇不要採。」孫昊說,這指的是有菌蓋、菌環、菌託,這類蘑菇多為鵝膏屬,而鵝膏屬的蘑菇大多含毒或含劇毒。但沒菌託和菌環的蘑菇也可能有毒。

「任何形態、種類的野生蘑菇均不要食用,50克新鮮有毒蘑菇即可致死,蘑菇中含有的鵝膏毒肽耐高溫,常規烹煮模式不能破壞毒素。」張勁松提醒,一個蘑菇裡面可能混合多種毒素,一旦誤食了野蘑菇,一般在進食後6到12小時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經對症處理消化道症狀可能會獲得緩解,但此時切不可輕視,因為這可能是含有鵝膏毒肽的毒蕈「假愈期」的表現,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暴發性肝功能衰竭期。如果食用野蘑菇後,出現嘔吐、腹瀉、發熱、頭痛、麻痺等可疑症狀,應立即到醫療機構就診,切莫延誤治療。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多發 憑經驗辨毒不可靠
    近日,全國多地報導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入夏以來,江蘇地區已經陸續接到近10起省內各地毒蘑菇中毒病例的會診,包括南京、蘇州、淮安、宿遷等地。多例患者均明確為誤食劇毒類型的鵝膏菌,其中有一例中毒嚴重的患者,經搶救無效身亡。 6月初,因為誤食「鉛綠褶菇」「近江粉褶菇」,廣州地區兩天內五人中毒。
  • 威海近期已有3人中毒,都是因為吃了它!
    威海近期降水較充沛, 野生蘑菇處於生長旺季, 由於對其認識不夠、辨別不清, 容易中毒。
  • 【食品安全】警惕野生毒蘑菇中毒
    夏秋季節正值蘑菇生長季節,由於蘑菇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並含有多種營養成分,深受人們喜愛,但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態相似,辨別困難,從而誤食造成中毒的屢見不鮮,甚至有死亡病例,給社會和群眾造成了嚴重危害和損失。
  • 夫妻食用毒蘑菇致肝腎衰竭,雙雙住進ICU
    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一科近兩周就收治10名野蘑菇中毒者。6月2日,湖南永州的老陳從自家後山摘了不少野蘑菇回家,中午和老伴吃了一大碗蘑菇炒肉。有些人是在出現不適一兩天後才到醫院就醫,由於病情危重轉到長沙,其中不少人出現了嚴重的肝功能和腎功能損害,更嚴重者還合併有凝血功能障礙和全身多臟器衰竭,救治時間較長,救治難度也很大。韓小彤表示,毒蕈中毒的救治關鍵在於儘早清除體內毒素,包括採取催吐、洗胃、導瀉等措施,血液淨化治療清除毒物是目前有效的治療方法,越早進行毒物清除,治療效果越好。
  • 公園裡的野蘑菇不要隨便採摘 食用當心中毒
    並非個例  醫生稱收治十幾位患者  「最近收治的蘑菇中毒患者很多,僅最近一周內,就收治了十幾位來自華陽的患者。」羅林娜介紹,這些患者一部分是自採的野蘑菇,也有幾位是在市場上買的農民出售的野蘑菇。天府新區管委會宣傳處工作人員也向成都商報記者證實,相關部門的確記錄了三起市民購買蘑菇食用後,導致中毒的事件發生。
  • 夫妻倆食用後雙雙送入ICU,醫生說兩周已有10人...
    近來,湖南雨水豐沛,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季,誤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一科近兩周就收治10名野蘑菇中毒者。6月2日,湖南永州的老陳從自家後山摘了不少野蘑菇回家,中午和老伴吃了一大碗蘑菇炒肉。
  • 17歲花季女生因食用野蘑菇中毒憾逝!這些常見野生菌,千萬別亂吃
    不過,在野外同樣會出現各色各樣的野生菌,有些朋友可能就會因自信有辨別的能力,而誤採誤買誤食到有毒的野生菌。亂吃野生菌,後果很嚴重在6月初,有媒體報導廣州發生了一起一家五口採摘食用了外形與「荔枝菌」極其相似的廣東常見中毒菌屬「近江粉褶菇」中毒入院。(左為荔枝菌;右為近江粉褶菇。
  • 民間蘑菇鑑別法並不可靠
    然而,「民間傳說」並不是全都可靠,相信網傳或僅憑經驗採摘蘑菇自行食用,風險實在是太大了!01辨別毒蘑菇? 網傳鑑別謠言 全都不靠譜!野生蘑菇採摘食用警示:1.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毒蘑菇毒性成分複雜,中毒表現各異,主要有噁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嚴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發病急,死亡率高,目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2.切勿採、食野生蘑菇。
  • 辨別毒蘑菇,這些傳言全都不靠譜
    然而,「民間傳說」並不是全都可靠,相信網傳或僅憑經驗採摘蘑菇自行食用,風險實在是太大了!辨別毒蘑菇?網傳鑑別謠言 全都不靠譜!謠言一:鮮豔的蘑菇都是有毒的,無毒蘑菇顏色樸素。例如被稱為「毀滅天使」的白毒傘,作為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外表看來,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純潔樸素的顏色,還有微微的清香。可見,毒蘑菇也懂得「裝低調」。謠言二: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櫟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
  • 金華野生蘑菇進入快速繁殖期 莫讓中毒悲劇重演
    從全省的情況來看,我省發生的幾例中毒事件,主要由兩類蘑菇毒素引起:一類是能引起肝腎毒性的多肽類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等蘑菇毒素,一類是能引起胃腸炎毒性的蘑菇毒素。前者是最致命的蘑菇毒素,誤食1至3朵新鮮野生蘑菇就有可能引起成人死亡。在去年溫州永嘉導致6人死亡的野蘑菇中毒事件中,就檢測出鵝膏毒肽蘑菇毒素。這類毒素主要存在於鵝膏菌、褐鱗傘和盔孢傘菌中。
  • 相思子的毒性有多大 如何辨別相思子和紅豆
    相思子很多人都聽說過,看起來和可以食用的紅豆很像。如果不認真區分的話,特別容易買錯。相思子是中藥,不可隨便使用。因為其毒性很大,吃錯了會導致人體中毒,嚴重的話則容易休克,甚至是死亡。那麼相思子的毒性有多大呢?建議大家來了解一下,多了解一些知識,才能保健身體健康。
  • 又到了野蘑菇成熟的季節,有必要熟悉一下常見的毒菌了
    春末夏初,又到了野蘑菇成熟的季節。本月5日,國家衛建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發布了《關於預防毒蘑菇和有毒動植物中毒的飲食消費提示》,提醒公眾如何預防毒蘑菇等食物中毒。國家衛健委在《提示》中提到,今年以來,我國發生多起毒蘑菇和有毒動物、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截至5月上旬已報告造成261人中毒、6人死亡。
  • 黃麴黴毒素B1毒性太強!寵物如何避免中毒?
    黃麴黴毒素耐熱,280℃才可裂解,故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下難以破壞。黃麴黴毒素B1的代謝主要發生在肝臟、腎臟、脾臟和腎上腺也會有所分布,一般不會存在於肌肉中。黃麴黴毒素如不連續攝入,一般不在體內積蓄。一次攝入後約1周即經呼吸、尿、糞等將大部分排出。
  • 野生植物、蘑菇容易誤食中毒!「勿採、勿食,不買、不賣」
    毒蘑菇與食用菇形態相近,往往沒有明顯的區別特徵。一些常用的藥材與某些毒性極強的藥材(比如常見的五指毛桃、金銀花與斷腸草)也極為相似,從外形、氣味和顏色上僅憑經驗難以區別,經常會發生因誤採、誤食而發生食物中毒的事件。
  • 廣西已有近30人中毒,有人出現肝衰竭
    近日,桂林市第二人民醫院又接連收治了10例食用野蘑菇中毒的患者,通過多日的搶救治療,目前病情穩定,1人出院,9名患者還在治療中。10人食用野蘑菇後中毒6月1日,來自桂林全州縣鳳凰鎮的劉女士跟朋友一起到山上撿野蘑菇嘗鮮。
  • 春天來臨,食用野菜謹防中毒!!!
    4、曼陀羅:全草有毒,以果實毒性最大,嫩葉次之,幹葉的毒性比鮮葉小。主要有毒成分為莨菪鹼、阿託品及東莨菪鹼(曼陀羅提取物)等生物鹼。曼陀羅中毒,一般在食後半小時,最快20分鐘出現症狀,最遲不超過3小時,症狀多在24小時內消失或基本消失,嚴重者在24小時後進入暈睡、痙攣、紫紺,最後暈迷死亡。曼陀羅的外表與秋葵類似,有些人誤把曼陀羅當作秋葵採摘回家,導致中毒發生。
  • 小心中毒!都長啥樣?
    白林地蘑菇(食用)白毒傘與可食用野生白林地蘑菇(Agaricus silvcola)相似,人們常誤食而中毒。白林地蘑菇沒有菌託,菌褶從初期白色轉為粉紅色,最後變成黑褐色,孢子印黑褐色。菌褶凹生近離生,淡乳白色或褐黃色,較密,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2.5-6cm,粗0.5-1.5cm,上部白色有小顆粒,下部汙白至淺褐色並有纖毛狀鱗片,常常扭曲和縱裂,實心,基部稍膨大。孢子印鏽色。孢子鏽色,光滑,橢圓形。裂絲蓋傘毒性:裂絲蓋傘劇毒,毒素主要成分為毒蠅鹼。中毒後,潛伏期半小時至2小時,主要產生神經精神型病狀。
  • 荔枝樹下的「野蘑菇」吃完一家3口中毒入院
    近日廣州從化有人野外採蘑菇 吃完一家三口中毒入院!為了避免悲劇發生,廣東省食藥監還特意送上一組,辨別毒蘑菇的tips,大家看仔細啦!古法提煉的砒霜純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銀器有可能驗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
  • 1家9口8人食用酸湯子中毒死亡,病因「反轉」
    除此之外,有專家表示,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劑量較大,要達到黃麴黴毒素急性中毒的程度,需要食用黴變程度非常嚴重的食物才可能發生,而且食物中黃麴黴毒素含量較高時會有明顯的苦味,一般很難達到急性中毒的程度。而根據許多醫生的判斷,像這種自製的發酵食物,還有可能存在一種能致死的毒素———米酵菌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