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華入梅,隨著悶熱的天氣和充沛的雨水,一種劇毒的「殺手」也開始變得隨處可見。公園草地上、山上樹叢中,野生蘑菇都如雨後春筍般,迎來了快速繁殖期,其中有不少都是有毒的。
據市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科科長申屠平平介紹,近3年來,我省11個地市均有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事件發生,其中溫州永嘉、金華永康、杭州臨安等都報告有死亡病例。所以,美味的蘑菇也可能是殺手,千萬不要以僥倖心理採食,
之前,我市發生的兩例死亡事件分別是:2016年7月2日,浦江一名老百姓搶救無效死亡,死亡原因是毒蘑菇中毒,誘發肝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等症狀。2015年7月15晚至16日凌晨,永康市一對夫婦因毒蘑菇中毒搶救無效,先後死亡。
從全省的情況來看,我省發生的幾例中毒事件,主要由兩類蘑菇毒素引起:一類是能引起肝腎毒性的多肽類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等蘑菇毒素,一類是能引起胃腸炎毒性的蘑菇毒素。
前者是最致命的蘑菇毒素,誤食1至3朵新鮮野生蘑菇就有可能引起成人死亡。在去年溫州永嘉導致6人死亡的野蘑菇中毒事件中,就檢測出鵝膏毒肽蘑菇毒素。這類毒素主要存在於鵝膏菌、褐鱗傘和盔孢傘菌中。目前,在我省的杭州市區和周邊的臨安、溫州的永嘉等地,已發現此類劇毒蘑菇。該毒素特點為高毒性、高死亡率、無特效藥、臨床診斷和治療難、生物樣本理化鑑定難等,如誤食鵝膏菌或者褐鱗傘50g(1至3朵新鮮野生蘑菇)就有可能引起成人死亡。由於該毒素易與內臟器官結合,很難從生物樣本中鑑定毒素的存在,即使是用現有最靈敏的儀器,在48小時後,也無法從血或者尿等生物樣本中檢測到此類毒素。因此,為了及時發現,市民即使是食用通過正規途徑獲得的野生菌時,最好也能留下圖片資料或者食物樣本,以便於及時鑑定,避免延誤診療時機。
後者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症狀,引起中毒的野生菌主要為石灰菌、粘蓋環柄菇或鉛綠褶菇等。近三年省內也多有發生中毒事件。
既然人人都知道,吃有毒蘑菇會中毒,那為什麼還會有人中招呢?據疾控部門統計,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誤食與無毒蘑菇形態相似的有毒野生菌,這是歷年來蘑菇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二是野生菌及所含毒素的變異。以往毒素含量較低的被認為可食用的野生菌,由於某個時間段因生長環境的差異,毒素含量突然增高而導致中毒,如去年導致溫州永嘉6人死亡的野生菌,死者往年也有食用,以前吃都沒事,這次卻出了問題。三是採摘和食用混雜在一起的多種野生菌。四是每個人體質有差異,有些人吃了沒事的,另外一些人會中毒。即使是已經馴化成為人工養殖且商品化的野生菌、或者被公認的可食用的野生菌,也可能含某種毒素,此類毒素存在個體差異,會導致部分不耐受人群中毒。如青頭菌,腸胃不好的人群食用後容易引起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某些牛肝菌或者雞縱菌對部分人群會引起頭痛、虛汗甚至幻覺等症狀。五是飲食習慣方面,有些人燒牛肝菌的時候沒有炒熟,或者沒有焯水以減毒引起了中毒;還有人喝酒加速毒素溶出與吸收,導致毛頭鬼筆和墨汁鬼筆等蘑菇毒素中毒等。
因此,市疾控中心在毒蘑菇中毒高發季之前,再次提醒廣大老百姓,做好野生菌中毒的預防。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禁食自行採摘、來歷不明或未經馴化的野生菌,同時應謹慎食用用小販零售的野生菌(因為,即使是可食用的野生菌品種,在野外環境中成長,也可能含有未知的毒素。)。食用野生菌時切勿與酒精飲料同時食用。同時,儘可能在食用前拍張照片、或留一點實物樣本,萬一發生中毒,可以快速鑑定和及時治療。
如有人在食用野生菌後出現噁心、頭暈、嘔吐等胃腸炎型症狀,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等精神幻覺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在等待送醫診治時,應立即採用簡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藥物,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或灌腸等處理,儘快排除體內尚未被吸收的殘菌或減緩有毒物質的吸收,從而減輕中毒程度。保存嘔吐物、剩餘食物和毒蘑菇等樣本,並保存食用24小時或48小時內的尿液以便毒物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