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對自己說「再堅持堅持」就好了?
01
記得剛畢業工作那會兒,再趕時間出門也堅決不會打計程車的。
明明就十幾分鐘的路程,為了省幾塊錢也要跑去坐公交。
往往是一邊盯著手機地圖害怕坐過站,另一邊又忙著在熙來攘往的人群裡擠著換乘。
前前後後多花幾個小時,也心甘情願。
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在大冬天的早上,出門辦事,等了二十分鐘公交車還沒有來。
凍得瑟瑟發抖,可是心想已經等這麼久了,再堅持堅持。
就這麼一堅持,傻傻的在外面站了1個小時,最後忙完一天到家就開始發高燒,吃藥打針花了好幾百,悔恨的不得了。
02
人們總把「堅持」當做是一種高尚的品德。
喜歡用來激勵自己,也不討厭被別人拿來使喚。
小時候:
想學畫畫,父母告訴你「現在只關心學習就足夠了,再堅持堅持,等到畢業就自由了」。
想談戀愛,老師告訴你「你們還不懂得愛,再堅持堅持,等到長大就明白了」。
想裸辭換工作,同事告訴你「可千萬別犯傻,再堅持堅持,去哪裡都一樣」。
我們在書本和屏幕上,看過太多人用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精彩的人生故事。
也沒有足夠的閱歷去批判這些聽上去是好像確實是「為了你好」的人生教條。
只能像被水煮的大蝦,前一秒還能在別人的手中掙扎一會,下一秒既被滾燙的現實煮熟。
或許你認為再堅持堅持,事情真的會變得更好。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15歲時不敢學畫畫,等到18歲上大學填寫興趣愛好,怎麼也想不出自己擅長什麼...
18歲時不敢談戀愛,等到28歲該談婚論嫁的的時候,已經不再相信有純純的愛情...
28歲時不敢換工作,等到35歲中年危機面臨被裁員,在悄無聲息中度過了後半生...
從什麼開始起,我們失去了自由選擇人生的權利?
又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畏懼放棄,把「再堅持堅持」當做催促自己不斷前進的興奮劑來服用?
傳統思想要求我們去做那些讓你當前痛苦但是未來會輕鬆的事情,堅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但是有多少的成功是在毫無興趣的前提下,堅持到最後的。
又有多少人在追求社會需求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方向。
我們可能不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
但如果明明已經感覺到事情沒有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但卻還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這時候你所堅持的只會讓你狼狽不堪。
02
最近民政部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辦理離婚的夫妻,需要經過30天的離婚冷靜期後,雙方共同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才算正式辦完離婚手續。
想想挺有意思,聽過動手打架被勸先冷靜冷靜,想裸辭換工作被勸先冷靜冷靜,現在結婚反悔想了,民政局出來勸架說:你們千萬別衝動,回家先冷靜冷靜...
據統計,2019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947.1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415.4萬對,離婚率高達43.8%!
差不多每兩對情侶領證的同時,就有一對在辦理離婚的夫妻。
低生育率,高離婚率的問題日趨嚴重,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利於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發展。
雖然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多少人離婚真的是因為衝動,冷靜一下就能解決她們的婚姻問題的?
哪個不是被雙方父母親戚勸了又勸,自己想了又想,認真想過孩子怎麼辦,面子怎麼辦,最後才深思熟慮決定要離婚的?
有些人,長期被家暴,卻害怕離婚後變得更加不幸,於是繼續堅持;
有些人,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於是帶著孩子繼續堅持;
有些人,一想到離婚,就要跟對方辦手續、撕財產,於是繼續堅持。
這些「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冷靜,可以說大多數人離婚前,自己就足夠冷靜了。
誰也不會把離婚當作兒戲,一定是對這段婚姻不再抱有希望。
繼續勉強堅持只會帶來更多的傷害,敢於放棄當下的束縛才能更好的前行。
03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現象,叫「鱷魚效應」。
意思是說:
假如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這時候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扒開鱷魚的嘴,讓你的腳掙脫,鱷魚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
你越想要掙扎,被咬住得就越多。想脫離危險的唯一辦法,就是在鱷魚咬住你腳的時候,犧牲那隻腳,趕緊逃離。
這個效應給我的啟示是:
如果當下你的失望和痛苦已經遠大於其他感受,不要再試圖使用任何方法繼續堅持下去。
而是立刻放棄。
人生的智慧在於:
真正地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人生的一些事總是親身體驗後才會明白,有時不需要這麼多無謂的堅持,學會放棄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坦然,有些事,就讓它和回憶一起留在昨天,讓自己輕鬆的再繼續面對接下來的一切。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你奮不顧身的堅持。
有些人,記著就好,無需靠近;有些事,懂得就好,無需惦記;有些情,努力過就好,無需再執著。
願你放下過去,一切美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