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2020-12-15 王智遠
「文章太長,觀點太多」。

這是智遠的第07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只有有勇氣做出改變,才有涅槃(nie pan)重生的希望。

我身邊有個好朋友昨天跟我吐槽說,和女朋友在一起待久了,越來越發現這個女的不適合做我未來的媳婦,不適合做伴侶,我倆性格不合,不是我想要的。

我問他,那為什麼不去分手呢?

他回答:「我捨不得她」,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覺得陪她久了,有了親情。一起吃飯,看電影,從來沒有這樣為了一個人做這麼多事情,我的人生都給了他「。

我說:正是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了很多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但是現實中,玫瑰很多,你不甘心的其實是自己的付出。

守著一堆爛攤子,消耗著,痛苦著,沒有勇氣即使止損,戀情,愛情明明已經是一地雞毛了,仍然不願意分手,寧可讓痛苦不斷的發酵,也不捨得轉身離開。

我們總是喜歡緬懷與付出,比如:

哎呀,來都來了,錢都付了,婚都結了,然後不斷的讓自己為了某件事情而去硬撐著,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繼續付出,最後卻不知道「損失是巨大的」。

這種現象叫做「沉沒成本」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0101.關於沉沒成本

如果自己消費了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結果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片子真爛,你會繼續看嗎?還是起身就走?

我想,大部分的夥伴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哪怕是在電影院玩玩手機,打打遊戲都要把它看完。

這就是不願意浪費已經花出去50元的沉默成本,如果你要起身走了,50元的沉沒成本依然浪費了。

何為沉默成本,網絡上的解釋為:指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應該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金錢,精力,時間統稱為「沉默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多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為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本身則不能被改變。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來看一下「沉沒成本」在兩條路線當中的思維差異,人們是否做一件事情,通常會有兩個選擇:

第一是看過去:經過過去自己或者別人的累積,推演,經過核算,覺得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那就繼續把,然後繼續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繼續把它做完。

第二天是看未來:我們做一件事情,除了對比過去以外,有些人的思維是看未來發展趨勢。

覺得在未來機會很大,結果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前景不好,但是一想堅持這麼久,放棄了,可能之前的努力都沒有。

不放棄吧,那就得繼續投入時間,精力和物力,最後咬牙堅持把它做完。如果不做完,中間的那部分執行中損失的財力,物力就算是沉沒成本了。

舉例說明一:比如在上面我說的「看過去」這種場景中,假設自己是一家服裝店的老闆,顧客在買衣服的時候總是喜歡試來試去,對於店長來說,「沉沒成本」就太大了。

如果這個時候,你和顧客發火,顯而易見,消費者就跑了,可能就不會購買了。

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看過去」剛才的一會兒精力的投入,時間的投入後,心想算了,我在給顧客挑兩件,沒準他試多了,就不麻煩了,最後就買了。

這就是覺得已經投入了,那就繼續投入吧,說不定能改變最終的目的。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舉例說明二:以看未來的角度,你要去姥姥家,可是姥姥在鄉下住,如果去,可能要付出一定的時間行程的代價,中間大概5天的時間。

而中途走了一半,媳婦給你打電話,讓你回去辦另一件事情。

此時你會想,如果不去姥姥家了吧,已經走了這一半了,反之媳婦那邊事情也不是太急,還是去了姥姥家後,回來再辦吧。

如果不去姥姥家,回家給媳婦辦事,則中間浪費的「時間」則變成「沉默成本」了。

沉默成本的本質是沒有「好壞的」。

其次,有目的地的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成交顧客,再者,自己要克服沉默成本的心裡偏見,將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商業判斷。

0202.沉沒中的「固定和變動」成本

如果我們作為投資者花了15萬塊錢買了一輛大眾汽車,付款之後這15萬塊錢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了,我們只享受該車子的所有權,而卻沒有了那10萬元的支配權。

當然,我們用了一段時間後,可以將這輛大眾汽車在二手市場進行賣出,但是賣出去的價格肯定是低於「買入」的價格的。

那麼賣出和買入之間的差額就變成了「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家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比如說,我們花了50萬元買了一間店鋪,但店鋪位置不佳,一直不能出租,每個月還需要繳納物業費,我們決定將店鋪以48萬賣出去。

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是虧損的,不應該被賣掉,然而如果從機會成本角度去考慮的話,我們可以拿著賣店鋪的48萬元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項目去做投資。

那沉沒成本會影響我們的決策:按照正常的慣例,我們在做每一個決策的時候,不僅僅會對自己當下的情況去做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過去如果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的時候,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幹擾我們的因素。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看了一半的電影,因為當中我們已經投入了很多的時間,看電影花費金錢的成本。

「沉默成本」本質不應該屬於成本,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最大的代價,而放棄「沉默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的,只是失去了代價而已。

比如,我放棄了不喜歡的電影,沒有產生代價吧,我放棄了不喜歡的書,不喜歡的音樂,是不是也沒有產生代價,只是浪費了時間的投入。

本質上它不屬於「成本範圍」,所以就不能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去考慮「沉沒」的成本,則可能從主觀角度,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果是投資角度,智遠認為,能將資金的產出比,以及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的現狀分析好,在做」決策「,才是最好的判斷,而不應該只局限於思考「以前」。

0303.過於依賴「沉沒成本」

如果已經意識到了「沉沒成本」給予我們的決策當中帶來的影響,那麼我們需要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合理化的避開「沉沒成本「對於我們的影響。

一.H先生一直喜歡炒股:H先生是我的一個老同事,他對炒股特別的感興趣,下班一起做地鐵,他能和你聊一路,儘管我不是太專業,但是還是願意聽他分享。

他自己沒有對象,存了一些錢,去年過年前聽說他報了一個培訓班,將自己野路子的炒股經驗又提高一個高度。

從培訓班出來後,整的我們整個部門都知道他在炒股了,並且帶著我們一起玩,他的判斷決策80%的準確率,逢人就會聊,說哪支能賺等。

我在背後一直琢磨,他是怎麼判斷的,為什麼就這麼準,經過和他的對話溝通,原來他是通過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做完的一個決策後,潛意識裡試圖通過各種方法去模擬得出的結論。

也就意味著,現在他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依賴於以前成功的「沉沒成本」當中找出來的規律,其實這是非常可怕的。

好夢不久,年前回家過年得到一個消息,自己順風順水後,自己的判斷出了失誤,幾個朋友跟著他買的股票一下子跌了,結果一人賠了幾千塊。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二.同學爸爸買房的故事:去年過年回家,見到了初中同學G先生,G先生和我一樣,土生土長的農村家孩子,然後因為年齡大了,自己要在家裡相親,他的父親就拿出來了終身的積蓄,要在老家給他買套房子。

原本他爸爸是非常排斥在家裡買房的,這次不知道受到什麼原因的影響,決策就花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給他買了套三居室。

過年都會串門,我每次碰到他爸爸,他爸爸碰到親戚朋友,就會一直跟我們吹噓自己買的房子有多好,多大,戶型什麼樣,等等。

可在我心中,原來一直記得,他很不看好家裡的房子的。

你看,不管是H先生,還是G先生的爸爸,他們做一件事情做好或者成功之後,就會表現的更有自信。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三.做社群負責人的M先生:M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原來一直在電商領域做社群運營多年,自己深知社群運營的各種套路,打法,運營模式,增長策略,活躍方法論等,經常在各種行業大會上看到他的影子。

但是因為我們比較熟,我沒有拆穿過他,只是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說了一句:「你的決策判斷可能需要更新了」,這套方法論可能不行了,就再也沒有多說。

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有了一次的成功經驗,在電商行業把GMV通過社群的形式實現月營業額增長30%的後,他逢人,逢大會就只講這一個套路,就是他成功的這個方法,而且從18年一直用到19年。

去年他離職了,跳槽到了一家教育公司做社群增長負責人,還是胸有成竹的樣子將電商的一套方法用在了「教育領域」,結果數據不但沒有增長,反之用戶還得罪了一大批。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哪裡出了問題的呢?這現象的背後,其實是對「沉沒成本」的過度迷戀和依賴,因為一旦自己做了某個決定並開始付出的時候,自己就會義無反顧的去選擇和堅持。

一方面,你不想讓自己的付出白白的浪費掉,其次,自己也在試圖去證明我選擇的是沒有問題的,做法也非常明智的。

本質是一種「決策路徑」的依賴,所以,我們經常會陷入盲目的自嗨當中,而這種盲目的堅持很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損失。

好比買股票的那個朋友,雖然自己已經投入錢買了某支股票,但是此時當自己看到股票開始走低的時候,你可能還要堅持。

為什麼呢,因為我那個朋友既然已經堅持那麼久了,再堅持堅持說不定就漲回來了,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在面對博弈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沉沒成本」去考慮發展趨勢,但是不能長期依賴,只能理性對待,有的時候,越是堅持,失去的就越大。

0404.放棄「沉沒成本」怎麼那麼難?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非常傾向於維持「沉沒成本」呢?從表面分析來看,其實和兩個心理作用是有關係的,一個是「珍惜被擁有物」效應,另一個是厭惡損失效應。

珍惜被擁有物效應:一件東西被自己擁有了,你就認為它的價值會更大一些,畢竟每個人都不希望被貶值。

如果我告訴你昨天你花399元在某平臺開的VIP會員,今天那個平臺只需要39就可以搞定,我估計你會嚴重懷疑自己的判斷,甚至去找哪個老闆去開撕。

這個效應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沉沒成本」這件事情有多噁心。

在比如我們面臨一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把談對象,商業活動都看成投資,你就是這個項目的承擔者。

這個時候自己的「珍惜被擁有物效應」就會被開啟,我們會高估這個東西帶來的價值,因此才不願意放棄它。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什麼是厭惡損失效應:我們在同時面對可能的損失與可能的收益的時候,更願意設法去避免損失,而不是收益。

比如現在我們做兩個投資,第一個投資,失敗了或許會讓自己損失20萬,但是成功了,會給自己帶來40萬。

另一個項目,成功了只有10萬的收益,一旦損失了也僅僅損失10萬,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會去選擇哪個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二個而不去做第一個,因為第二個項目它的風險小,只有10萬,第一個損失大是20萬,但是,我們卻忽略了第一個項目它盈利也多。

那麼為什麼說厭惡損失效應對沉沒成本構成了某種心理支持呢?道理其實是這樣的。

重視沉沒成本本身,就是對於「過往」高度的重視,或者,它體現了我們對未來某種不確定性的恐懼。

所以執著於這種效應的人來說:

未來可能損失的比過去的既有損失更可怕,因為裡面涉及到「機會成本」

所以大家就會陷入這樣的一種思路,這個生意一直在虧錢,但是我堅持這麼久,至少也迭代了多少次,弄不成該賺錢了。

如果換生意做,又是從0到1開始,誰能保證我未來能夠賺錢呢?還不如做老本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市場秩序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刻,對於沉沒成本的堅持,其實會導致兩種可能性的後果:

第一種可能:

未來的新項目自己不熟悉,放棄了原來的項目然後投資新的後,怕反而會更慘,因為自己進入了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這個時候還是保守的比較好一些。

第二種可能:

因為時代和市場發生了變化,本來自己熟悉的行業也快過時了,自己也恰恰因為堅持傳統而怕被時代和市場所淘汰,那麼可能就會發生轉變。

所以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守著傳統反而更好,另一種是因為守著傳統而被淘汰了,這種情況實際就是不確定性因素的所在。

我沒辦法先驗證告訴大家哪種情況會先發生,而這種不確定性就會帶來命運的無常感。

但是大半部分的人不會選擇激進的方式,而是採用保守式加小範圍測試的形式去推進。

0505.做減法,「及時止損」

我前些天加了一個老師的微信,那個老師是做「諮詢服務」的,我們聊了大概有2個多小時,在他所有的關鍵詞中,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彙是「止損」。

什麼是止損:某搜尋引擎的詞條給予的解釋是:也叫「割肉」,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虧損達到預定數額的時候,及時斬倉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損失。

這種「割肉式」的保護行為目前也不限於投資行業,生活中遇到很多情況都可以用到及時止損思維。

因為學會「止損思維」能夠讓我們及時的停止掉當前的行為,避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在擺脫「沉沒成本」這件事情上,「止損思維」非常重要。

當電影不好看的時候,設定止損線,再看5分鐘,不好看立馬走人,回去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別的地方。

當工作幹的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時候,設定止損的標準,比如再幹1個月,2個月,還不能被自己接受,提前投簡歷,趕緊換工作。

及時的止損,能讓我們事情的目標去設定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讓我們無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觸碰到這條線,就需要立刻做出改變。

在錯誤的路上,停止就是前進,在錯誤的事情上,每多一秒的投入都是在浪費時間。

學會做減法:在重大的事情決策之前,出於本能,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綜合多個因素然後再讓自己最終做選擇或者決定,這就導致了影響我們最終決策的因素會非常的多,這就是典型的「加法思維」。

比如你要換工作:

你肯定會思考的因素包含,公司現狀,職業規劃,給的待遇,薪資如何,行業的趨勢,個人的成長,領導性格等等,除了這些,甚至還有自己住的地方和公司的地址的距離等等。

這些因素的出現,都會讓自己面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問題,實際上,自己已經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因為影響自己最終決策的因素一般只有重要的幾個,比如薪資,公司現狀,領導處事風格等。

我買電腦的事情:

2017年的年底,我要買臺電腦辦公用,當時自己很糾結,市面上那麼多,我該如何選擇,品牌,性能,價格,性價比,體積重量,當時在眾多因素決策因素的影響下,我運用了「減法思維」。

只考慮一個方面就是「品牌」,果斷就下手了蘋果,一直用到現在,這臺電腦還在跟我一起奮鬥在一線。

所以,在眾多決策受到影響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利用「減法思維」,把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先拋棄掉,選擇最有影響力的那幾個為最終決策負責就夠了。

當然還有一種擺脫「沉沒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事情。

思考下,如果換成別人,他會如何選擇,他會如何決策,他要投入多少精力,多少成本的方式去聽取建議。

寫在最後:每個人都會遇到「沉沒成本」

比擺脫沉沒成本最主要的是先意識到「沉沒成本」給我們主觀思考帶來的誤導,然後在做有效的擺脫和調整。

擺脫「沉沒成本」的核心原因是,根本給我們帶來不了多大價值,反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

「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核心在於「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在利益受損比較小的範圍內,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轉變下思維。

頂級的高手,都會勇敢抓住「機會成本」讀懂「邊際成本」的人,到底有多賺?

相關焦點

  •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不懂沉沒成本你越堅持,就越被坑假設你跟朋友/對象去吃自助餐。這家店裡的食材都很新鮮,味道很好。你們吃得很飽。當你們起身準備走的時候,每桌限量一份的黑松露鵝肝,送到了你的面前。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聽起來好像沒感覺?
  • 知乎高贊: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今天的文章,值得你認真讀完,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啟發。文 | 鐵木君(ID:tetemu)01不懂沉沒成本你越堅持,就越被坑假設你跟朋友/對象去吃自助餐。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次止損的機會。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現在我們清楚了他們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發達的時代,被他們騙上鉤的人可真不少。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然後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
  • 別讓「沉沒成本」吞噬掉你
    因為我們放不下這些「沉沒成本」,我們的人生就這麼被白白的浪費著。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指已經付出的無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時間,比如金錢,比如感情。人們往往對於自己付出過的事物表現出過分的迷戀。
  • 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沉沒成本(深度好文!)
    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聽起來好像沒感覺?不能將視線,從過去的事情上移開,將會讓我們錯過接下來無數次止損的機會。電信詐騙大家都知道吧。現在我們清楚了他們的套路,可在以前信息流通不發達的時代,被他們騙上鉤的人可真不少。
  • 哲思|懂得及時止損的人,活得更高級
    02懂得及時止損的人,活得更高級人不會總做正確的選擇,當我們發現選擇錯誤時,要接受現狀,及時止損。當時,年僅21歲的李維·施特勞斯是淘金大軍中的一員。但是來淘金的人太多了,一眼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帳篷。
  • 別讓婚姻的「沉沒成本」毀掉你
    看看吧,這不靠譜的雙方都是在賭,賭對方會因為顧及「沉沒成本」而向自己屈服。很顯然,這種利用「沉沒成本」心理來為自己牟利的做法,是以毀掉婚姻和感情為代價的。-04-人為什麼容易被「沉沒成本」綁架?很多人想不通,面對一段糟糕透頂的婚姻,為什麼很多人還不及時止損呢?這究竟是什麼心態在作怪?
  • 四、沉沒成本與忮求詩
    沉沒成本,這四個字縈繞不去。顯然,比較理性的人,在決策時,應當儘早放棄對沉沒成本的眷戀,才是及時止損的方法。然而,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 為什麼被出軌的人不甘心,愛情裡的沉沒成本,付出越多越捨不得
    兩種情況下你都已經付款,所以不應該考慮錢的事情,當前要做的決定不是後悔付定金來這家店吃飯,而是決定是否繼續看吃下去,因為錢已經付了,後悔已經於事無補了。如果你選擇飯吃完就意味著要繼續受罪,而選擇離開無疑是更為明智的做法,這就是沉沒成本。
  • 及時止損,才是成年人的高配
    但細細想來,這其實也暗藏著一種智慧:及時止損。其實,「及時止損」這個概念,我在文章中已經多次提及,今天仍想再聊一聊,因為這確實太重要且必要了。可以說,及時止損是一個成年人的高配思維之一。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男人越早離開越好,說不定哪天他打紅了眼,殺了你都有可能。但身處其中的當事人往往是拎不清的,即使拎得清,道理也全都懂,可是真正讓她下決心分手,還是會猶豫。究其原因,其實就是:不懂及時止損。實際上,這種心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大家都很熟悉,非常具有催眠作用的話:來都來了。
  • 真正聰明的女孩子懂得及時止損,敢於離開那個不珍惜自己的人
    小清的男朋友就是一個不懂何為珍惜的男生。他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著小清為每一個情人節和他們的紀念日忙碌,就連出行的計劃和吃飯的地點都由小清一人獨自完成。不參與、不說話,永遠事不關己。不是沒有溝通,也不是沒有鬧脾氣,只是每次溝通完男生只會好一陣子,沒幾天就又回到原樣。男生的態度和做法讓小清經常質疑的愛情。
  • 沉沒成本效應,教你看你的情感模式,是否在非理性狀態
    「我沒嫌棄你,你倒嫌棄我?」小鄭蒙了,她想不明白,不肯跟他離婚。有人問小鄭:「你到底愛他什麼?那樣的人,你躲還來不及呢!」小鄭搖了搖頭,流著淚說:「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無法接受。」「是不是還愛他的帥氣?」當有人忍不住繼續追問。
  • 經濟學棘手的難題之一:沉沒成本!別讓「沉沒成本」控制你的決策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聊一個經濟學的熱詞:「沉沒成本。」首先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與當前決策無關的付出,不應該影響以後的決策;從決策的角度來看,過去發生的成本之上造成目前狀況的因素之一,但當前決策卻要考慮未來可能支付的成本及獲得的收益,而不是考慮之前產生了哪些成本。
  • 沉沒成本
    1.概念    在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沉沒成本與心理學中的損失厭惡有關。
  • 餘生,請學會及時止損
    愛過渣男,離過婚,那又怎樣,學會及時止損的娜娜,照樣能活成別人羨慕的樣子。只有敢於放棄,懂得及時止損,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遇見了錯的人,只有離開他才有機會找到對的人,哪怕一輩子獨身,也比陷在不幸的婚姻裡要好得多。TWO當你在一段無愛的感情裡沉迷得越久,對自己的傷害就越深,最終吃到苦頭的仍舊是你自己。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永遠打動不了一個不愛你的人。
  • 可能是「沉沒成本」在作祟,要及時糾正
    二、家長對孩子的成績不滿意的原因"媽媽希望你能通過這次學習能夠變得更加優秀""你看看別人,你們花的錢時間精力都一樣,為什麼你的成績沒有別人的好?"另一方面是家長潛在的"沉沒成本"還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對孩子說他們的成績對不起自己花的錢,自己給他們報名的學費這麼高,孩子取得的成績這麼一點點。這個時候,家長已經完全失去了剛給孩子報名時候的熱情,這是因為家長自己陷入了自己內心的"沉沒成本"之中,就覺得自己的錢白花了。
  • 巧用沉沒成本,讓他主動挽回你!
    沉沒成本是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英文叫Sunk Cost,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一件事情上的沉沒成本越大,當人考慮是否堅持這件事的時候,就會越不理性,越容易發生「沉沒成本謬誤」的狀況。打個比方,你好不容易攢錢買了雙很貴的高跟鞋,才穿一天,發現它雖漂亮,但穿腳上確實難受,把腳後跟磨得又紅又腫。
  • 錯誤的行為——不要再讓這些沉沒成本浪費你的時間精力金錢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一家健身中心做了一個巧妙的研究,讓健身中心一年收兩次會員費,他們發現在剛交完會員費的那個月,人們健身次數迅速上升,但從第二個月開始迅速下降,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只要交了錢,無論去不去健身,這部分成本都無法收回,這就是沉沒成本。
  • 「男友」借騙走20萬不還:遇見錯的人,請及時止損
    第一:選擇另一半要慎重,降低沉沒成本在你還不了解一個男生的時候,不要去輕信對方所說的話。也不要因為愛就被對方的甜言蜜語衝昏了頭。先去通過生活中和他相處時的小細節以及他身邊的朋友去了解他的品行,有沒有結婚等一些問題。
  • 如何理解沉沒成本謬誤-絕對理性可能麼?
    2001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普通人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什麼是沉沒成本先來了解下沉沒成本的定義:沉沒成本(英語:Sunk Cost),或稱沉澱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舉個例子,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錢而且不能退票。
  • 及時止損真的很重要
    你不是當事人,你又怎麼能體會到當事人的痛苦,那麼他們離婚或者分手是他們自己的決定,你們外人又有權力指責什麼呢?誰的婚姻一開始不是奔著一輩子去的,誰都想可以與所愛的人攜手一生,白頭到老。可是世事難料,人和事都會發生變化。當兩個人在一起沒有了幸福快樂的感覺,只有互相折磨時,那麼及時止損,理性分手,等於是放彼此一條生路,對兩個人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