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在成都的第十年,十年間口味改變不少,相比較家裡人的口味可以說很激進了。每年都在解鎖新的食物。曾經不吃腦花,現在要吃了,曾經不啃鴨頭,現在也能毫無心理障礙地啃了,還一啃啃四個。
十年間成都的美食潮流一直在變,剛來成都時流行吃梭邊魚,第一次吃到梭邊魚我就愛上了,魚肉一坨一坨的卻很嫩,沒有刺也沒有土腥味,和前任可以吃三斤的魚還要加酸菜。那時滿大街的餐飲店都是魚火鍋梭邊魚冷鍋魚。也就一兩年的時間大家就不愛吃魚了,開始流行吃芋兒雞,芋兒雞火了幾年,又輪到烤魚,烤魚後就是串串和火鍋。成都以前也吃串串的,那時的串串店多半在巷子裡,籤籤也便宜,吃一頓都不到一百,現在好多串串店都搞起了加盟做了統一的裝修,吃一頓串串和吃火鍋一樣貴。火鍋這兩年的氣勢又起來了,鹽市口到紗帽街下來全是火鍋店。
不過還是有東西不吃的,比如魚腥草折耳根。第一次吃到魚腥草是在前任家,她家過年桌子上只有肉菜,唯一的素菜就是涼拌魚腥草,我只想解解油膩就夾了一大筷子,嚼了一口就感覺味道很奇怪,又嚼了幾口腥腥的汁水更多了像在生啃魚一樣,又不敢吐出來,硬吞,那一頓年夜飯可以說因為魚腥草很提神醒腦了。從那之後再也沒有吃過魚腥草。在菜場一年四季都能聞到魚腥草折耳根的味道,尤其是夏天,正是吃魚腥草折耳根的季節,現在聞多了倒也能接受了,吃還是不會吃的。
兔子也不吃,兔子肉對我來說太硬了口感很奇怪,自然也不會啃兔頭。兔子對成都人民來說是一道家常菜,大街小巷有各種以兔子為主材料的餐飲店,滷味兔子手撕兔乾鍋兔子紅油兔子。曾經問朋友為什麼你要吃兔子,兔子那麼可愛,她邁著輕快地腳步回頭笑著說:但是它更可口。
我是可以吃很辣,但是現在很少吃。不會覺得川菜最高,也不覺得只有我們自己家鄉的菜最好吃,個人的口味更喜歡浙江菜的清淡鮮美,每次去紹興上虞都吃得很開心。只要是好吃的都愛吃,能吃鮮來能吃辣能吃甜也能吃鹹,可以說飲食的範圍還是比較寬的。
成都的早餐和湖北相比可以用匱乏來形容,要麼面要麼抄手水餃,能遇到賣油條的都很少,如果是住在老城區在一些巷子裡可以買到剛炸出來的油條,和窩子油糕。窩子油糕又分椒鹽味道的和豆沙的,我個人喜歡吃椒鹽的,窩子油糕是糯米做的在油鍋裡炸的脆脆的,全部吃掉會很膩,每次只把最好吃的四個邊邊啃了就不吃了。
在成都的前幾年基本是在東邊住,所以對東邊比較熟悉,推薦的基本上以東邊為主。
{早餐}
早上基本吃麵,成都的面和四川其他地方的面不一樣,麵條粗且硬。成都話的語氣助詞非常多,你哪裡去了嘛,我跟你嗦哈,你給我弄一哈兒嘛,我去雀一眼內,男生女生說話都軟趴趴地不行。不曉得為啥子面卻那麼硬!如果吃得慢,那完蛋了,面一膨脹更多了。
最常去的一家叫做莫名堂,愛吃他家的牛肉麵和素椒雜醬。我愛吃牛肉麵勝過素椒雜醬,他家打面的師傅如果是老闆娘打面就會非常好吃,如果不是就一般,素椒雜醬味道的底料很好,攪拌後看不見肉但是很香。他家以前只做到下午三點就不做了,下午老闆和服務員們就打打麻將煮煮牛肉炒炒肉燥,後來因為房租漲價,全天都在賣。
那天我們吃麵還搭配隔壁的滷味,可以說好快活喔
另外一家叫巴味,他家的面全點了一遍,比一般的麵館貴幾塊,很捨得給料的。成都好些麵館牛肉小小粒,要麼薄得夾起就能斷掉。他家的牛肉麵蹄花面,牛肉很大坨飄在上面,蹄花也不像其他店只見骨頭不見蹄花肉。豌豆雜醬面得到外地朋友的好評,熬化的豌豆鋪滿了一整碗,攪拌均勻後的麵條裹著豌豆肉燥香極了。
太古裡有一家龐氏私房面,這家店是朋友推薦的,他家的面比巴味還貴,貴是貴勝在味道好分量也足。蹄花面是半個蹄花,牛肉麵的牛肉厚厚一塊相當於小牛排了。除了鱔魚面,他家所有的面我都吃了,最愛的是幹拌辣子雞,他家的辣子雞分紅湯和幹拌,如果你不說吃幹拌,老闆會默認你吃紅湯。這個辣子雞面帶過好幾個辣區的朋友去吃,吃幾口她們就想喝水,嗦嗦吸吸地吃完。他家的辣子雞先炒再油滷,雞肉吃起來是軟耙的,雞肉經過油滷更辣更入味了。
如果想吃粉,就會去雙橋路吃李強米線,他家的紅湯牛肉不錯,午飯時間賣得好的是豆花飯和粉蒸肉。
偶爾會想吃抄手,就去建設路吃老麻本味抄手,起初是被老闆在門口剁肉餡吸引,抄手的肉很多也不腥是很紮實的一顆,配上一碗帶絲湯,很完美了。
有時早餐想吃所謂的成都小吃就去小譚豆花,味道嘛還行,比較全面吧,價格也不貴。成都的小吃中推薦甜水麵,手指一般粗的面,甜辣甜辣的,文殊院洞子口的張老二涼粉裡的甜水麵最好吃,就是人太多了。
{小吃}
剛來的那兩年經常在巷子口在路邊看到挑著擔子賣的豆花,大部分是婆婆守在巷子口,現在很少看到了。我家吃豆花加白糖,這邊是加辣椒油加豌豆加大頭菜末,一碗辣乎乎的吃完很舒服。紅糖餈粑偶爾也買,現在漲到五塊錢一小碗,在地鐵口和學校附近能看到推著自行車賣的。
糖油果子如果看到也會買,糖油果子是餈粑在大油鍋裡油炸後裹上紅糖撒上芝麻,撈起串成一串,好吃的糖油果子外邊脆裡面軟。剛炸出來的糖油果子特別好吃,能吃完一串,如果不是只能吃掉兩顆球,冷了的糖油果子比較膩。
冬天的時候經常提前一站下車,去買紅糖鍋盔,咬一口看著紅糖轟地流下來,只想捂胸口啊。不過在爐火裡烤的紅糖鍋盔現在比較少看到了。什麼豬肉牛肉鍋盔我基本不吃,太油膩了,配上肥腸粉吃更油膩,我愛吃肥腸,但吃不來肥腸粉,所以鍋盔和肥腸粉我也不吃。
最後寬窄巷子錦裡的一切小吃都不推薦。
夏天呢就吃涼糕涼蝦冰粉了,四川的夏天是紅糖的天下。我是來到成都才吃到涼糕,湖北的夏天也有類似的冰品涼粉,豌豆粉煮好放涼成型後劃一塊一塊的,要吃的時候就加冰水加白醋加白糖,而四川這邊的涼粉是要加辣椒油的。所以第一次吃到涼糕的時候非常驚豔了,紅糖還可以這樣用,紅糖在我們家那邊除了紅糖包子就是紅糖水了。冰冰涼涼的一坨涼糕加上熬得特別黏稠的紅糖,吃一點攪拌一點,是樂趣。
涼糕是夏日吃麵吃冒菜的標配,店家也會在涼糕上市的季節在店裡貼四個大字,涼糕已到,看到那四個字就知道夏天是真的來了。我吃過最好吃的涼糕是在瀘州,那邊的米粉也好吃,涼糕真的是手工做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成都市區能吃到的涼糕基本是圓形的,應該是統一配送的。
涼蝦其實也是涼糕,只不過是像小蝦米一粒一粒的,雖然我覺得它的形狀更像蝌蚪。涼蝦是四川人的奶茶,去買涼蝦,一般是兩勺下去杯子就滿了,倒一些紅糖進去,吸管一插邊走邊喝,涼蝦不太好吸,紅糖水喝完了,涼蝦大半還在被底,揭開蓋子仰面倒入才算完。
冰粉以前沒這麼大陣仗,以前也是流動攤攤,現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開了很多餈粑冰粉店,冰粉裡面也加了各種配料,奶茶店裡能加的它都能加,奶茶店裡不能加的它也能加。我一般就吃餈粑冰粉,不要花生不要葡萄乾不要山楂,店家一聽我這不要那不要就會給我加很多餈粑。冰粉配涼麵配炸物是最完美的,不過我現在還沒看到幾家是這樣做的,只是在賣冰粉。
{火鍋}
我很少吃火鍋,更喜歡自己在家煮,可以吃一會兒歇一會兒,如果是在外邊就掌握不好節奏,火鍋店又熱又吵很容易吃悶到,一年也就吃一兩次火鍋吧。成都這幾年有很多火鍋店大火過,還有那種以成都最辣的火鍋店噱頭在網上營銷的網紅火鍋店,而人氣始終如一的是大宅門火鍋。
大宅門火鍋有幾家分店,冬天就去新華公園店,因為離家近,夏天就去川音店,因為空調足。夏天吃火鍋最重要的就是空調,這家火鍋店不像其他店捨不得開空調,冷氣打得很低,很舒服,人多也不怕。
每次去大宅門必點現炸酥肉,大宅門在成都開了蠻久的,到現在每天排隊的人也還是很多,所以它家的酥肉都是現炸的。不像有些火鍋店,說是現炸酥肉,端上來已經冷硬冷硬只能丟進火鍋裡涮著吃。大宅門的酥肉是可以直接吃的,剛炸出來的酥肉又脆又香,還有點花椒的麻。
酥肉這東西,再香,吃多了還是膩。這時我們就需要點紅糖冰粉,我喜歡吃餈粑紅糖冰粉。我覺得現炸酥肉和紅糖冰粉這兩樣小吃是檢驗一家火鍋店是否好吃的標準,如果連這兩樣小食都能做得好,那麼火鍋一定不差。大宅門的紅糖冰粉比其他火鍋店好吃是好在紅糖,有些火鍋店的紅糖那叫一個稀,完全不甜,冰粉也不冰,要麼冰渣渣比冰粉都多。大宅門的紅糖冰粉裡的紅糖很黏稠,冰粉和冰的比列剛剛好。
去大宅門如果是周末去,成都的周末從周五的下午三點開始,那個點雖然還沒放假但大家已經蠢蠢欲動了,所以就要早點去排隊,最好下午四點就去排隊,不然飯點兒去排隊排得好焦心喔。
{串串}
串串店我吃得不多,那種邊吃邊煮的串串店在我看來都大同小異。最常去的一家店叫盧媽冷鍋串串,這家店的對面就是著名的康二姐。康二姐早幾年也是火得要命,冬天動不動休幾個月,店面不斷擴寬,排隊的人依然很多。盧媽開在康二姐對面純屬撿漏型生存,很多人吃不到就將就吃了盧媽冷鍋串串,我就是因為吃不到康二姐才吃得盧媽,那時的盧媽味道真叫一個普通。過了很久我又去排康二姐還是沒吃上,又吃了一次盧媽,發現味道居然升級了,變成油滷串串,味道也香了許多。比串串更好吃是的是它家的腦花和鴨舌。
腦花要做到不腥不老又很入味很難,它家的腦花完全是肉豆腐一樣的口感,一點點異味都沒有,吃它家的腦花筷子夾起的第一小坨真是幸福感爆棚。我自己也滷過鴨舌,鴨舌很容易一滷就變小肉變緊,它家的鴨舌肥肥胖胖又耙乎。
後來我還是去吃了康二姐,我是非常能吃辣的,但康二姐的辣是吃了幾口就無法忍受的辣,太辣了,辣到發苦,後來點的串串完全是靠雪碧送服,貴就不說了麼,去之前就知道比一般的串串店貴,那麼辣是真的沒想到。
盧媽升級後生意比康二姐還好,每次去吃都和朋友忍不住算這家店的流水,非常羨慕了。盧媽的串串也辣,不過她的辣是循序漸進的,每次我帶朋友去吃我都會提醒有點辣喔,剛吃她們都會滿不在乎:一點也不辣啊,哪裡辣嘛。快吃完的時候才肯承認還是有點辣的,不過她家的辣比康二姐溫柔多了,不燒心。不過每次看到美食攻略推薦都有康二姐說她是成都最好吃最火的店,那有什麼辦法,畢竟人家上過天天向上。
說到串串,還有人推薦冒x火辣,我那天也是大中午趕過去吃,不了解為啥被吹那麼厲害,死鹹死鹹。還在吃呢,店家說他們中午要休息,就要我們把沒吃完的籤籤抽出來讓他們數籤籤,服務態度是完全沒有。在我們吃飯的時候還不停有人過來問現在營業麼,服務員拽得很:下午早點過來排隊。
我覺得成都人民在吃方面真的有點受虐傾向,老闆越歪(歪這個詞,如果是用在喜歡的人身上那就是暱稱,如果用在餐飲業就是說老闆服務態度不好的意思)他們越要烏央烏央過去排隊,並且還會在點評上寫老闆很歪。我是很受不了這樣的,出來做生意那麼歪幹什麼,食客又不欠你的。之前一家紅油水餃店就是以老闆很歪著稱,態度也差每次都大聲嚷嚷:搞不贏簡直搞不贏(很忙轉不開的意思),食客則戰戰兢兢吃飯。現在我是不上這個當了,如果老闆很歪,再火都不要吃的,我吃飯是為了開心又不是為了受氣,搞不贏就不要開店啊,搞不贏就多請幾個人啊。
早幾年成都人民還很追捧蒼蠅館子,而且樂於宣傳來什麼開著豪車的有錢人也去吃。蒼蠅館子的衛生條件真的讓人無處下腳,桌面油膩膩。不說和福建的小吃店比了,就是和江浙一帶比都比不上。蒼蠅館子我吃過幾家,我覺得一般,重鹽重油。
{陳麻婆}
陳麻婆還是七八年前和朋友門中午聚餐吃過一次,沒留下太多的印象。白種元老師來成都時去吃了,看著他吃麻婆豆腐配飯一碗又一碗就想再去吃吃看,米飯是檢驗白種元老師吃得開心不開心的標準之一,之二是奇奇怪怪的呻吟聲。以前的陳麻婆就是那種老字號酒樓,服務啦環境啦還停留在九十年代,這次去發現一切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之前不太吃麻婆豆腐,要麼鹹要麼肉末和豆腥味沒有融合,豆腥味太重。陳麻婆的麻婆豆腐太好吃了,鹹香下飯,一份麻婆豆腐可以吃四五碗米飯。不過他家其他的菜回鍋肉魚香肉絲就一般了。第二天為了麻婆豆腐又去吃了,還點了其他的菜,也一般。是一家只有麻婆豆腐好吃的店。我下次再去會只點一份麻婆豆腐。
{輕食類}
太古裡有很多輕食類的餐廳,最常去的一家在望平街的河邊,叫RawHeart生機輕食,輕食店不都會擺一些有的沒的雜誌麼,這家店擺的書還蠻好看的,也是第一次在一家餐廳看到許舜英的書。它家的果昔比摩卡的要濃一些好喝一些,穀物餐吃一份撐到跳不動,餃子披薩鬆餅好吃。目前這家店人不太多,非常適合和朋友來。
另外一家輕食店在高新區天府三街,叫拾谷。是一家把所有的綠植都養得很好的店,綠植都養的這麼好,食物也肯定不錯(這是我莫名的偏見了,還好它好吃,不然我就要說開什麼店還不如去養植物開花店)他家的東西單價比較貴,中午只提供套餐,雖然貴,勝在環境舒服還好吃,有些輕食店吃完只會有我今天很健康吧的寡淡,他家是東西是好吃又健康的。不過也不是沒有黑暗料理,有一款紅菜根椒鹽蛋糕,會隨餐附送,我吃了幾口才確定這塊蛋糕真的是椒鹽味道的。
找圖時才發現這家店去了這麼多次居然沒有拍圖。
拾谷的旁邊有一家類似的店,叫G1,純粹是看到名字笑嘻嘻,沒有吃過。
{其他}
成都外來菜系活得不是很好,之前有一家潮汕菜倒掉了,粵菜茶餐廳也就那麼一兩家還行,稍微好些的日料比上海還貴。在上海的時候朋友帶著我吃了很多異國風味的小店,都蠻不錯的,成都這邊還是不行。
茶餐廳推薦太古裡的吳系,除了吃飯沒有紙巾外沒有缺點。
泰國菜推薦太古裡的尚蓮,他家的咖喱蝦和菠蘿炒飯好好吃喔,明年生日時我還要去點一份。
日料吃得很少,沒有推薦。
韓國菜高升橋有一家叫漢城軒,喜歡吃他家的拌飯和蒸蛋。
伊勢丹樓上有一家披薩店叫卡布裡喬莎,披薩和墨魚意面好吃,每次去都能碰上人過生日,也是很神奇了。
滷味,最好吃的一家在溫江,天佑祥老滷,這家店最好吃的是蹄花,其次是肥腸,他家的肥腸有點甜。
東邊以前吃最多的是蓮花路的丁滷肉,看著他從小推車變成一家小店,每天下午四點營業到晚上八點,東西都能賣完。
去青城山的時候迷上了吃青城山的臘排骨。早上上山的時候一小根十五塊,晚上下山時就便宜了,有一次貪多,把剩下的三根都吃了,結果第二天醒來眼睛都腫成豆泡了。
城市裡能吃到特色的好吃的其實不多,而且為了照顧大多數人的口味,在城市裡能吃到的菜和在其他城市差不多,我在武漢吃到的烤魚和在成都吃到的沒差。成都菜也不辣,是油,想吃一些不一樣的得往外跑,四川其他地方的菜沒有經過改良也不用照顧很多人的口味,用料大膽又猛烈,那才真的叫吃鬧熱。我在四川其他地方吃到的乾鍋和烤魚都比在成都吃到的好吃。
如果說一定要說成都什麼最吃的,我是覺得都還好吧。
延伸閱讀,成都的水果,那個才叫豐饒的四季啊!
成都,快耍慢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