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之野

2020-12-15 騰訊網

Designers React to the Wild Side of Nature inside an Austrian Castle

奧地利古堡裡的家居設計展:回歸自然之野

奧地利古堡斯 Schloss Hollenegg

奧地利古堡斯託裡列支敦斯登(Schloss Hollenegg)裡的「瓦爾登湖(Walden)」家居設計展,旨在反思人與自然的失調關係。 展覽展出的20餘件設計師家具作品,經由策展人兼古堡主人艾麗絲·斯託裡·利希滕斯坦(Alice Stori Liechtenstein)巧妙地陳列在古堡中。

這座12世紀的奧地利古堡在數頃森林的層層圍繞之中與世隔絕,是一處思考自然的好地方。2015年起,艾麗絲將這裡打造為設計中心,邀請設計師們來到城堡完成不同的主題項目。

Walden 展覽現場

在過去的一年半裡,斯託裡列支敦斯登已經舉辦過關於設計和生態的開創性展覽,這一次艾麗絲想要更進一步,探索和談論自然本身,將自然重新帶回人們的生活——不是那種浪漫、精緻、被馴化的自然,而是其堅韌、狂野的一面——當我們不再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將自然看作是一片等待開墾的花園,反思人類對自然造成的破壞、給出解決方案,我們只是龐大生態系統中微小的一部分,要學會去擁抱自然未被馴服的、野性的一面,讓荒野之地接納我們,帶著對這片土地與生俱來的熱愛,像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那樣簡單生活。

策展人 Alice Stori Liechtenstein

今年入駐古堡的設計師陣容包括美國建築事務所的夏拉普·海曼(Charlap Hyma)和赫雷羅(Herrero)、法國設計師瑪琳·惠蘇德(Marlène Huissoud)、專注於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工作室和維也納產品設計師克萊門斯·席林格(Klemens Schillinger)。另外還有19名設計師受邀參展,帶來探索自然和荒野主題的新作品。最終完成的20餘件作品使用自給自足的生態材料,涵蓋了各式各樣的主題,為觀眾展現可持續理念的同時,也打造了一種沉浸式氛圍。

左:Jonas Edvard 菌絲椅

右:Odd Matter 泥土花盆

其中Odd Matter設計工作室以天然泥土製作了花瓶和花盆系列。喬納斯·愛德華(Jonas Edvard)設計的座椅採用蘑菇菌絲體材料製成,意在反思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需求。阿維德和瑪麗(Arvid&Marie)設計組合則為城堡打造了一座富有想像力的圖騰式廁所。

Arvid&Marie 設計的廁所

左:mischer’traxler 蘆葦邊桌

右:Sander Wassink 水桶燈

瑪琳·惠蘇德為自己的首個地毯設計取名「蜂群」。這張與cc-tapis合作完成的地毯採用了來自喜馬拉雅的羊毛且不經染色,完全由藏族匠人手工打結製成,設計師用織線的紋理模仿蜂群飛舞的軌跡,以讚美昆蟲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這也是瑪琳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

Marlene Huissoud 蜂群地毯

夏拉普·海曼和赫雷羅合作的印花布牆紙(Calico Wallpaper)公司,為城堡中的「戈貝林」掛毯室設計了特製壁紙,壁紙覆蓋了天花板和原有的空白牆面,常青藤和昆蟲的形象布滿了城堡的廊道、塔樓和樓梯,將戶外景物帶進了室內。

Calico Wallpaper 壁紙

展覽的照明設計同樣展現了人與自然的主題。克萊門斯·席林格的離網燈結合了LED燈和手搖發電裝置,觀眾需要在休息之餘進行一些體育鍛鍊,通過轉動手搖曲柄使燈光重新亮起。索菲·德裡斯(Sophie Dries)設計的「內發光」吊燈則由凱亞燈具公司(Kaia Lighting)用吹制玻璃、黃銅和普利亞紙製成。吊燈懸掛在城堡的「紅色房間」裡。其黃銅結構的幾何嚴謹性、手工玻璃的光滑質感與房間粗糙的馬赫條紋壁紙結合在一起,帶來獨特的美感氛圍。

Sophie Dries 內發光燈

由設計師拉斯塔·庫布希奧夫斯(Vlasta Kubu ov )和米羅斯拉夫·克魯爾(Miroslav Kr l)創建的實驗材料工作室則用最簡單的工藝為古堡貢獻了最美輪美奐的塑料設計作品。他們在居住期間每天從城堡的拱形窗戶望向天空,觀察雲捲雲舒的氣象變幻,有時晴空中白雲點點,有時猛烈的雷雨席捲了一切。他們的作品就佔據了這樣一扇城堡裡的拱窗,窗戶位於一條長長的走廊中,走廊兩邊有拱門,一邊可以通向庭院,一邊通向城堡外的公園,夏天時,城堡的主人便在這裡與朋友們用餐。拉斯塔和米羅斯拉夫將這裡的拱門看作是分隔城堡與荒野、溝通文明和野蠻的象徵,為了強化這種空間意味,二人採用Nuatan生物塑料板作為窗玻璃,用木頭搭成框架,創造了一扇光影效果迷人的花窗,且窗子在安裝時未使用螺釘或粘合劑,窗框和「玻璃「會隨著時間慢慢分解,恢復原來窗外的景象——所有的人工痕跡消磨之後,人與自然的隔閡最終會被打破。

Vlasta Kubu ov & Miroslav Kr l 塑料拱形窗

疫情原因,這樣一個精心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展覽短期之內無法向公眾開放,過去的幾個月中艾麗絲一直在致力於數字線上展出的實現。本屆瓦爾登設計展還與另外一個數字圖像製作者團隊合作,為展覽製作了短視頻和3D地圖素材,讓觀眾可以在自己的電腦和手機上儘可能地體驗古堡中的展覽氛圍。艾麗絲認為,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線上體驗將成為今年各類設計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引開創我們未來展示設計項目的新模式。

左:destroyers builders 椅子

右:BNAG 互動裝置Summloch

Walden 展覽現場

文:周鈺

編輯:彌生

圖:Schlo Hollenegg for Design

原文首發於《藝術與設計》雜誌六月刊

關於睦野

睦野課程

睦野同學

睦野環境

睦野生活

睦野美學

相關焦點

  • LOST EXHIBITION | 讓自然回歸自然
    在萬籟之中,她獨陶醉於聆聽花語,心靈與自然,與草木融為一體。大樂之野庾村店一家身處於大自然中的民宿,「被遺忘的美好之地」是大樂之野這個名字的本意,建築在設計上推崇自然而然,不造作。它不僅僅是一棟房子,它是與周圍環境互動著的,是生活著的,是這個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 越簡約,越高級——野隱羽,詮釋傳統與自然之美
    野隱2020年新款運動休閒鞋野隱-羽,簡約又不失高級感。野隱羽的極簡,純粹之美,體現在它流動的線條、詩意的輪廓、極致極簡的配色上。無須綴飾,捨棄浮華。來自日本的設計心思更巧妙,更注重人與自然的融合,表達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以及美好。
  • 揭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回歸自然
    中新社四川阿壩4月25日電 題:揭秘中國圈養大熊貓繁殖野化:從「兩情相悅」到回歸自然  作者 王鵬 安源 嚴易夢  「吃飯了!快過來了!」隨著飼養員幾聲吆喝,一群大熊貓幼仔朝著草坪奔來,隨後把臉埋進奶盆大口喝起來。
  • 《清新自然的野胡蘿蔔》打虎將-協助拍攝
    清新自然的野胡蘿蔔【第1幅圖】此作品由臨沂攝影愛好者程先生在著名的深圳地區拍攝清新自然的野胡蘿蔔【第2幅圖】此作品由中山攝影愛好者秋先生在著名的舟山地區拍攝清新自然的野胡蘿蔔【第3幅圖】此作品由洛陽攝影愛好者時先生在著名的天津地區拍攝
  • 遊客消失的3個月,河北這個最「野」的景區更「野」了!
    綠意盎然、鳥語花香,小動物們是山中的主角,河北最「野」的景區——「天然氧吧」野三坡更野了!野三坡「原始自然」靜謐幽靜的三坡,是世間最純粹的景色。任你沐浴陽光,清心肺驚「野」百裡峽這裡有最純淨的空氣,最湛藍的天和最幽深的峽谷。
  • 回歸自然——木百葉簾的天然之美
    因木百葉窗簾在裝飾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等特點,透氣性強,阻風隔熱效果好,而深受消費者喜愛。         木百葉簾的造型風格起源於歐洲,風行歐美200餘年,在歐美,木百葉簾用量佔窗飾品用量的60%以上,它複雜的手工工藝、完美的細節處理,多種顏色的選擇使木百葉簾與家居裝飾的格調融為一體。
  • 張夢雲:回歸自然,去繁從簡
    MENGYUN ZHANG之MENG系列作為2021春夏首發作品,發布會以「元」為主題,選用舒適的絲綢等面料,以經典的黑白為主色調,同色不同質對比,運用極簡「圓」形的設計,賦予MENGYUN ZHANG 以新生,表達後疫情時代對生命、生活與自然的思考,回歸本源。以和諧的自然療法自我治癒,以極簡的設計語言表現新生,色彩、款式、材料以相同的使命感和傳承力貫穿在設計中,傳達一種簡潔和質樸的態度。
  • 五日城市,二日郊野-在奔忙之餘回歸自然之路
    個人的社會性被無限延伸,加之此前一再將社會性擱置,以致於在投入社會使用以來,每日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與惶恐,謹小慎微地處理著各種人類加工出來的問題以及應對每一次本該簡單輕鬆的人際關係,心力交瘁,自然性便被一遍又一遍地置後;或許,在社會性與自然性之間探索一條平衡之路,是每個自然人都必然會面臨和思索的命題,如回到農場耕作的加裡·斯奈德與隱居於瓦爾登湖畔的梭羅等,都在城鎮化進程大肆進行之際開始思考起人類所需之自然該在何處
  • 雲南周邊的「野溫泉」,露營是不是很好呀?
    等過一段時間天氣微涼了,背著帳篷去雲南大山深處泡「野溫泉」,富民東村野溫泉再合適不過!方圓幾百米的河道,分布數十塘清澈的泉水,在這裡泡溫泉應該說是回歸自然,雖然這些溫泉不如有人經營的看起來那樣舒服,可泡起來卻相當安逸,出來玩要的就是這份「野」味。溫泉是當地的村民用石頭或者沙袋圍成的,有的溫泉被害羞的人用布圍了起來,更顯一分神秘。
  • 「奇力吊頂」木紋色吊頂,無法拒絕的自然之美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每一天我們都在趕生活而不是在過生活;奇力教你「過生活」為了讓自然的靈氣最大程度引入室內,奇力將自然原木微縮引入居室頂部,給生活帶去無限生機,滿足了長期脫離自然「趕生活」的你回歸本真的心理訴求。
  • 不可小視的野地瓜
    這「地瓜」之名是我們當地的土名,可是與其它地方稱紅薯或地蘿蔔為「地瓜」不同,我們說的「地瓜」,實際上學名叫做野地瓜 (Ficus tikoua),在植物分類上屬於桑科(Morus)榕屬 (Ficus)的一種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
  • 中山站計劃打造旅遊勝地,回歸自然,擁抱自然!
    眾所周知,神灣神溪村地資源豐富,依山傍水,發展旅遊業具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之處。把遊艇特色、度假小村作為核心理念,打造集遊艇特色、風情漁村、生態旅遊、文化民俗開發為一體的浪漫遊艇主題度假神灣村。代表們聽取了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神溪村總體規劃和設計方案。五特色遊的初步規劃。
  • 福利&回顧|在大地之野做回天空和大地的孩子,自然教育原來這麼有趣!尋覓仲夏夜之夢深處的螢火之森,溪澗戲水,夏夜觀星,古法手作
    800米海拔的深山裡的大地之野天空之城營地,如同童話裡的城堡被天目山的原始森林懷抱。大地之野的老師們帶著各自的小分隊,打著小手電走在山路上,還沒有找到螢火蟲,卻在林子裡發現了其他的小精靈。自然之大,生命之靈動讓體悟過的人內心豐盈獲得更多元的維度我們的身邊其實並不缺少山野田園,但是像大地之野這樣,用心做自然教育和生態保育的人又有幾多?
  • 「野在自然裡,自由成長」澳佳寶全新高端母嬰產品引領全新育兒觀
    (原標題:「野在自然裡,自由成長」澳佳寶全新高端母嬰產品引領全新育兒觀)
  • 野芒果樹上桑寄生之害
    其生活史中,同樣遇到營養不良、缺水少光、病蟲襲擾,此外,動物界中鳩佔鵲巢的寄生現象,在植物中也有過之而無不及。縱然痛苦不堪,但短期內很難看出明顯變化,尤其是大型喬木。一旦病症出現,離大限之日也就不遠了。 馬拉普(Mana Pools)保護區內兩種豆科的「難兄難弟」——野芒果樹和蘋果環相思樹,目前就正處於桑寄生的劫難之中。
  • 乾燥花,一種回歸自然的製作技藝
    歐洲的宮廷給人高貴、典雅的印象,經百年而不衰。乾燥花是指植物花草經過脫水、保色和定形等多步驟處理而製成的具有持久觀賞性的植物製品。如果說鮮花代表瞬間美好,乾燥花則象徵著永恆的寄託。乾燥花的表現形式是以植物花草的杆、葉、花、果乾燥後的形貌為設計重點,慧心巧思來表現植物花草在鮮活生機之外的獨特藝術表達形式,對於嚮往大自然,卻又無法常親近大自然的人而言,這種有著大自然氣息的乾燥花,正是以填補現代都市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望
  • 【佰年|精神】首席設計師何莎專訪:回歸自然,回歸本真
    身體在路上,這使她時常在她腦海中碰撞出靈感之火花。從業五載有餘,從初出茅廬到首席設計師,她一路走來,不忘初心;秉承匠人精神,深躬前行。代表作品:萬科五龍山、保利公園裡、保利康橋、麓山國際碧湖岸、雅居樂、龍湖世紀峰景、芙蓉古城、人居紫雲庭、保利拉菲公館、德陽什邡自建別墅、中國會館、觀嶺國際少即是多,回歸自然
  • 自然回歸——素食文化
    素食主義是一種飲食的文化,表現出回歸自然、回歸健康和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返樸歸真的文化理念。
  • 星際共時花波調頻 ∞ 今日花波 · 野燕麥 Wild Oat ⊙月之紅天行者 • 翊珊 Sandhya 分享
    野燕麥型人一直想在人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但卻不能決定是哪件事或哪個方向,他們視生活充滿了刺激,雖然一樣接著一樣的探索以及嘗試,卻也沒有辦法得到想要的生命意義,一直在追尋能滿足抱負的滿足感,只是他們找不到前往目標的路徑,而他們缺乏持續性的耐力,一旦失去了當初的興致,就會再度感到事情的枯燥乏味,進而變得沮喪,然而也嘗試了一連串的不同工作或者生活方式,新的學習、新的工作、和開始新的戀情、或者新的事業
  • Nature's Logic自然邏輯——讓寵物像回歸自然一樣獵食
    現代人類生活中,寵物的陪伴越來越普遍,作為家養寵物的代表犬和貓,更成為許多家庭珍貴的歡欣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