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髮劑在現代社會已經普遍使用,各式各樣的染髮劑也層出不窮。在美國和歐洲,大約有50-80%的婦女和10%的40歲以上的男子使用染髮劑。常年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一直在不斷監測有關染髮劑安全性的數據。基於現有流行病學證據、動物生物測定和其他相關數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職業接觸染髮劑列為可能的致癌物。但是,個人使用染髮劑導致的致癌性無法歸類。儘管如此,染髮劑的致癌作用仍是公眾關注的重點。
現代染髮劑包括氧化(永久)染料、直接(半永久或臨時)染料和天然染料。在眾多染髮劑中,永久性染髮劑在美國和歐洲的市場份額約為80%,在亞洲比例更高,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類型。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可通過皮膚(主要途徑)和空氣傳播途徑使人體接觸染髮劑化學品。監測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對人的致癌危害具有重大的公共衛生意義。但由於已發表的流行病學研究有限,目前的證據還遠沒有定論。
2020年9月2日,美國布列根和婦女醫院和哈佛醫學院Eva S Schernhammer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Personal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s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in US wo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論文,研究了美國女性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癌症風險和死亡率的關係。
為了探討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癌症風險和死亡率的相關性,研究組進行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從1976年開始,經歷了36年調查和隨訪,共招募了117200名女護士。參與者需報告個人在基線(1976年)時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情況,包括當前或過去的使用情況以及首次使用時的持續時間、頻率和年齡,數據每兩年更新一次。所有參與者在基線時均沒有癌症,並在隨訪36年裡都報告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信息。
為了評估永久性染髮劑使用的累積劑量,研究人員將平均使用頻率(每年次)乘以使用持續時間(年)。為了全面地控制混雜因素,研究人員不僅控制了所有癌症分析中常見的混雜因素,如年齡、種族、自然發色、累積平均體重指數、18歲時的體重指數、吸菸狀況、吸菸年限和飲酒量等,還控制了個別癌症和癌症死亡的多變量分析中的一些特異性協變量,如體力活動、常服阿司匹林、非阿司匹林非甾體抗炎藥、絕經後激素和口服避孕藥的使用、更年期狀況、青少年體型、初潮和初生年齡、產次、母乳餵養史、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和乳腺疾病史,以及結直腸癌和乳腺癌家族史等等。
研究人群的特徵及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自我報告情況
在統計方面,研究人員計算了自1976年基線調查問卷返回之日起至任何癌症診斷、死亡、隨訪損失或隨訪完成之間的隨訪人年數,以最早者為準。結果包括總體癌症和個別癌症,以及癌症相關死亡。研究人員對特定的實體癌進行了分析,包括基底細胞癌、皮膚鱗狀細胞癌、膀胱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結直腸癌、卵巢癌、腎癌和肺癌。此外,還對造血癌的主要亞類和組織學亞型進行了單獨的分析,包括總體非霍奇金淋巴瘤、總T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見的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
結果表明,在隨訪36年中,共報告20805例實體癌(不包括主要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1807例造血細胞癌、22560例基底細胞癌和2792例皮膚鱗狀細胞癌。此外,還記錄了4860例與癌症有關的死亡病例。
與未使用者相比,使用永久性染髮劑的參與者患實體癌和造血系統癌症的風險均未顯著增加。此外,使用染髮劑的參與者患特定癌症的風險也未顯著增加,包括皮膚鱗狀細胞癌、膀胱癌、黑色素瘤、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孕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腎癌、肺癌,而大多數主要亞類和組織亞型的造血系統癌症,癌症相關死亡風險亦未顯著增加。
但使用染色劑的參與者與未使用者相比,基底細胞癌風險略有增加(共22560例,風險比為1.05)。染髮劑累積劑量與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孕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激素受體陰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呈正相關。天生深發色的女性中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增加,而天生淺發色的女性中基底細胞癌風險較高。
永久染髮劑使用的累積劑量與深色頭髮參與者特定癌症發病率以及癌症相關死亡的比例危險比
總之,個人使用永久性染髮劑與大多數癌症風險和與癌症相關的死亡率並不相關,但基底細胞癌、乳腺癌(雌激素受體陰性、孕激素受體陰性、激素受體陰性)和卵巢癌的風險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