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難」
「我有難處」
……
在淘寶的商品提問區,當被問及「為什麼要購買包裝如此簡陋,看上去像三無產品的散裝衛生巾」時,購買者非常坦誠地說出了上面兩句話。
很快,這個回答裹挾著提問者的善意勸諫與購買者的實屬無奈,像一粒隕石,砸進本就不平靜的網際網路賽博世界,激起了新的輿論漩渦。
這個漩渦的名字叫——月經貧困。
什麼是「月經貧困」?
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我下意識的反應是女性經期常見的月經不調或痛經等症狀。
然而實際上,月經貧困(period poverty),指的是女性因經濟原因或落後觀念等因素的制約,無法在月經期間獲得安全、充足的衛生用品。
而中文網際網路關於月經貧困的大型討論,還得從前不久,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散裝衛生巾談起。
它是這樣一款產品:
看起來與正規品牌的衛生巾差不多,價格卻低了不少,每片均價2毛,100片一大包。
但由於沒有嚴格的外包裝,散裝衛生巾在運輸、儲藏過程中很容易被汙染,從而威脅使用者的健康。
像這樣的衛生巾,每月銷量過萬。
當「散裝衛生巾」作為話題湧入大眾視野後,有人提出質疑,不就是幾包衛生巾嗎,也就一杯奶茶的錢,貼身用的東西也敢亂買?
也有人感到納悶,普通品牌的衛生巾也不貴,不過十幾塊,省這點錢真的有必要嗎?難道現在還有買不起衛生巾的人?
而賣家店鋪提問區的這張截圖,最能說明這個話題的矛盾所在:
當有人問「某某品牌產品不香嗎?」的時候,購買者十分認真地回答「這個沒有味道」「沒有味」。
在時下流行語的語境裡,「某某品牌不香嗎?」的意思,其實是想問對方,你為什麼不選某某品牌,難道它不好麼?
儘管提問者是出於勸諫與好奇。但這場對話還是看起來像一個賽博世界版的「何不食肉糜」——面對同樣的議題,購買者和提問者有著全然不同的認知。
說來無奈,網絡在溝通萬物的同時,似乎不可避免地給我們建了一個又一個信息繭房。
我們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呆在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圈層,能夠更高效地與認知對等的人溝通,但我們時常會忽略,繭房之外,才是更廣闊、更真實的世界。
對於一些人來說,價格低廉的散裝衛生巾,真的已經是她們每個月提供給自己的最優解。
更為殘酷的是,有人甚至連散裝衛生巾的費用都無法承擔。
國際婦產科聯盟的一項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4000萬女性用不上安全、充足的衛生巾。
在低收入國家,超過50%的女性不得不選擇自製經期衛生用品,以應對每個月如期而至的窘境。
對於肯亞貧民窟的女孩們來說,月經是她們最難熬的幾天。由於買不起衛生巾,她們不得不用破布、舊背心、襪子,甚至報紙來替代。
即使在發達國家,月經貧困也是每月定期浮現在窮女孩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英國計劃」(Plan UK)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每10位女性中,就有一人買不起經期衛生用品。
而衛生巾品牌always的調研數據表明,在美國,有五分之一的女孩因為缺少經期用品被迫曠課。
事實上,無論是生活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中國,還是撒哈拉沙漠邊緣,亦或是紐約中心城區,月經貧困是每個女性都可能會面對的問題。
不是所有女性都實現了「衛生巾自由」。
更令人揪心的是,圍繞在女性每個月必經之路周邊的,除了貧困,還有另外一朵烏雲——羞恥。
高中時期,有個問題困擾了我三年,那就是為什麼我每次去學校商店買衛生巾,那個賣貨的阿姨都會特意拿黑色塑膠袋幫我裝起來,即便我從來沒有要求這樣做。
其他女生也有相同的待遇。
只要你買了衛生巾,你就會收穫阿姨十分貼心的黑色塑膠袋。以至於,這成了全校男女心照不宣的一種默契——黑色塑膠袋等於衛生巾。
所以,這個袋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掩耳盜鈴麼?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也找不到答案,姑且將它命名為「黑色幽默」。
在這小小的塑料質地的黑色幽默背後,是埋藏在人們內心深處,對月經的羞恥感。
衛生巾有什麼不可見人的?它只是再平常不過的一款衛生用品。只因它被用在女性月經期間,便不可避免地被羞恥化了。
然而弔詭的是,在衛生巾廣告中,它卻又突然變得美好起來。
廣告裡,穿著公主裙的少女,在夢幻氛圍中,上躥下跳,似乎要消耗掉成噸的卡路裡。
然而,卻鮮有廣告直呼月經大名。在這些充斥著粉紅色的廣告中,月經被稱為「好朋友」,或者「那幾天」。
這反而很戲劇地顯示出人們對月經的羞恥感。
一個耐人尋味的數據:
月經,作為每個女性都存在的生理現象,據統計,它在這個世界上,有超過5000種代稱。
我們中國人叫它大姨媽、那個、來事兒...... 20世紀的西方人,對月經的主要代稱甚至是「The curse」,詛咒。
月經羞恥,不只存在於中華文化,它幾乎是全球性的。
如果有人覺得「代稱」只是無關痛癢的語言習慣,那麼接下來的這些內容,則不僅僅是對月經避而不談這麼簡單。
2018年,尼泊爾的一位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在喬帕迪(chhaupadi)小屋不幸去世。
那天,這位母親按照習俗,在經期離開家,住進被稱為chhaupadi的「月經小屋」。
天太冷了,她們在小屋生了一把火。因為通風不暢,這把火毫不留情地帶走了三個年輕的生命。
這件事在尼泊爾激起了軒然大波。
儘管政府早已立法禁止 「月經小屋」。但仍有尼泊爾人認為月經是不潔的,會帶來厄運。因此,經期的女性必須離開家,前往月經小屋隔離。
在尼泊爾廣袤的農村地區,仍舊佇立著各式各樣狹窄、簡陋的月經小屋,用來安置經期的女性。
月經期間,她們不能進入家中,不能進入廟宇或參加任何慶祝活動,不能觸摸其他人,三餐依靠家人送飯,像坐牢一樣。
有的月經小屋建在牛棚中,女孩被迫與牛同住
在201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月事革命》裡,無論男女老少,大部分人聊到月經都支支吾吾,顧左右而言他,就好像這個詞就該被從腦海中抹去。
一位年長的女性對年輕女孩說,經血是骯髒的、是邪惡的。而至於為什麼會流血,那是只有神知道的事。
然而,女性們月經期間卻不能去寺廟。長輩說,神聽不到她們的聲音。
面對這種難以自洽的解釋,一名印度女性調侃到:「如果你流血,就是不潔;如果你不流血,就是不道德。」
不是只有印度和尼泊爾存在這種情況。在很多地方,月經羞恥以及對月經的汙名化,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
借用小說《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一段話:
女性對於經期會有羞恥與恐懼,是否是因為這個社會,在經歷陣痛?
紀錄片中,當被問到「什麼是月經」時,女孩足足沉默了半分鐘。我看得出她努力想要說出些什麼,但直到最後,她一個字都沒能說出來。
而當這個問題被拋給村裡的男性,他們給出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月經是一種病……
對月經同樣的不了解也發生在中國。
在知乎一個問題下,有的男生坦言,曾以為女生一個月只用一支衛生棉條,買一包能用一年。
這充分暴露出一個問題,在月經貧困和月經羞恥的背後,是缺失的生理教育。
避免談論性以及性周邊的一切,似乎是我們的一種文化默契,是為了保護孩童。
那青春期呢?
豆瓣話題廣場#衛生巾與沉默的青春期#的討論裡,一些女生聊到,青春期因為身體的變化,被班裡男同學的捉弄、嘲笑;要偷偷摸摸跟其他女同學借衛生巾,生怕被男生看到;月經初潮,弄髒了凳子,坐在教室一動也不敢動......
但也有不少女生說,得益於家庭和老師開明的生理教育,自己從未體會過月經羞恥。
不可否的是,時至今日,很多人心中仍存在著對月經的難以言說。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樣面對月經?
並不是非要每個女性都大張旗鼓地將衛生巾高高舉起,而是希望通過生理教育的普及,讓每個人,無論男女,都能以科學的眼光看待自己。
正確的生理教育,絕不能止步於女生,捉弄和嘲笑或許恰恰來源於一些男生對生理知識的匱乏。
全面、恰當的生理知識,才是保護的真正含義。
解決月經貧困和月經羞恥的最佳途徑,是我們先正視它,然後,解決它。
每多一個人擁有更科學的生理認知,女性所遭遇的窘境或許能多一點點改善。
最後...
月經不過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子宮內膜周期脫落形成的出血。它沒有什麼神秘,沒有什麼不可談,更沒有什麼骯髒。
有科學家曾收集過未被氧化的經血,它與流淌在每個人血管中的血液一樣,是鮮紅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文:觀復歪歪子
監製:觀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