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文/陳玉琪 戚夢穎
一包沒有品牌、沒有包裝、100片僅需21.99元的「散裝衛生巾」掀起了一場波瀾。
一位微博用戶發文稱,「關於衛生巾,我也是之前偶然看到才知道原來網上還有賣散裝的」,並配上了電商商品頁面的截圖與買家的回覆,平均2毛多一片的散裝衛生巾與一句「生活難」,將這種再常見不過的女性衛生用品推上了熱搜。
「真的有人用不起衛生巾嗎?」「衛生巾太貴了!應該給衛生巾降稅。」一時間,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爭論不休。
一片優質衛生巾成本真的只有3毛?「月經貧困」的女性,靠省一杯奶茶就能省出「衛生巾自由」嗎?到底該不該給衛生巾降稅?
3毛錢背後的隱藏成本
其實,衛生巾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短短40年,而根據智研諮詢的報告數據,目前衛生巾在我國的市場滲透率已基本達到100%。
這份報告顯示,我國2017年衛生巾和護墊消費量達1200.1億片,市場規模達527.4億元,同比增長率為33.5%。
隨著消費升級與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衛生巾市場仍有發展潛力。據預測,2022年中國衛生巾市場規模將達到815億元。
目前,國內衛生巾頭部市場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據東北證券研報,本土的恆安、景興健護的市場份額佔14.5%,日系的花王、尤妮佳為12.7%,美系的寶潔、金佰利為7.9%。
根據電商平臺上顯示的產品價格,上述企業旗下不同品牌的日用衛生巾,均片售價從幾毛到2元不等。
擁有「自由點」「妮爽」等品牌的百亞股份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行業的毛利率大概在35%左右,而越是頭部的企業毛利率就越高。恆安集團2019年的財報顯示,其衛生巾業務的毛利率達到70.3%。
有媒體曝出,一片優質衛生巾的生產成本大約為3毛錢。但隨後有商家澄清,3毛僅為245mm衛生巾的裸片費用,不含包裝費、人工費以及後續的運輸等成本,就廠商而言,利潤率不到10%。
衛生巾品牌ABC與Free所屬的廣東景興健康護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其衛生巾與護墊的銷售成本為0.2233元/片,銷售單價為0.3951元,毛利率達43.47%。
圖源:廣東景興健護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某大品牌衛生巾的代加工企業銷售部侯經理強調,在生產製造包裝環節,「材料好壞、層次結構多少、性能高低、體驗感好壞、生產製造質量水平、包裝材料工藝複雜程度等都是影響衛生巾成本的因素」。
侯經理介紹,僅就環境維護成本而言,其企業就達到了靜態一萬級無塵淨化實驗室與靜態十萬級無塵淨化車間,配備了理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深度研發實驗室等。
員工在進入車間之前,需經過更衣、更鞋、更帽、戴一次性口罩和耳塞、洗手、手部風乾、手部酒精消毒、風淋室除塵等10餘道潔淨處理環節。
除此之外,還要定期對衛生巾設備進行除塵、清潔、臭氧消毒等潔淨處理工作,並對車間區域進行清潔消毒。
衛生巾生產車間(受訪者供圖)
在侯經理看來,「小作坊」通常一人身兼多職,為低價而低價,雖然降低了成本,但也存在管理漏洞和風險,生產出來的產品「能用」就行,對消費者使用過程中潛在的衛生隱患甚至健康風險也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
侯經理還強調,衛生巾的「能用」和「好用」相差很大。「能用」的衛生巾大多僅能達到吸收經血的作用,不僅體驗感差,未知的微生物指標等衛生隱患也會帶來健康風險。而「好用」的產品需要達到柔軟、親膚、舒適、透氣、不易過敏、不易側漏等。
另外,在景興的營業總成本中,還包括了銷售、管理、研發費用。
以Free品牌為例,其銷售單價為0.3876元,如果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一片日用衛生巾到手的價格大約為1.2元。
「衛生巾屬於快速消費品,與其他快消品一樣,也需要做營銷、拓渠道,需要經過品牌商、分銷商等環節。」侯經理強調,「而衛生巾又屬於體積較大的輕泡貨,在運輸、倉儲、配送、理貨等方面的成本相比其他品類的產品也會高一些。」
侯經理認為,即使十幾年來民眾的工資水平已經提升了好幾倍,衛生巾市場的定價也並未發生太大波動。「衛生巾的市場定價相比出廠價是在一個相對更為理性的比率之內。」
一生需近萬元買衛生巾5億女性經歷「月經貧困」
平均來說,女性一生中有2535天是經期,相當於人生中將近7年的時間。對於衛生巾產銷方而言,這7年是無盡的商機;而對5億名女性而言,這7年是不可承受之重。
粗略計算,如果女性經期的衛生巾用量按一天5片算,一生中需要12675片衛生巾,即使用著3毛錢/片的衛生巾,一生也需要為此花費約3800元,如果使用知名品牌衛生巾,則需花費1萬到5萬元不等。
一些女性由於經濟能力不足、缺乏生理衛生教育和衛生設施而無法在經期得到足夠的衛生用品,無法有尊嚴地度過生理期,甚至因此無法正常工作與上學,這就是所謂的「月經貧困」。
目前我國尚未對處於月經貧困的女性進行大範圍的調查,對於「貧困」的定義也尚未有定論,即使是經濟條件尚可的女性,在購買衛生巾時也少不了盤算一番。
四川姑娘小王今年18歲。小學時第一次來月經,她覺得自己發育得太早了。
沒有人告訴小王,經期女性最好2個小時換一次衛生巾,最長不要超過4個小時。後來,小王關注了一些科普博主,關於生理期的知識都是從這些博主這裡獲得的。「我初中的時候一天兩片,上了高中才知道不能這樣。」
對小王來說,衛生巾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向父母要這個錢,就只給10塊。「我媽還跟我說過讓我墊衛生紙,少用衛生巾。」
還在住校的小王每個月要從400~500元的生活費中,拿出40元左右來購買衛生巾。「我也沒什麼要求,除了不要用起來太悶,其他的都無所謂。」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兒童數量為4000萬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小丫基金推算,12~16歲的生理期女童數量佔比約為10%,將近400萬人,且集中分布在「三區三州」所涉及的六省區和中西部地區169個深度貧困縣。
這僅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多生活拮据、處於經濟壓力之中的女性沒有得到統計。根據國際婦產科聯合會的數據,全世界有5億名女性正在經歷月經貧困。
2017年,全球婦女權利慈善機構「國際計劃(英國)」對1000名14~21歲的年輕女性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每10個女孩中就有1個負擔不起月經衛生用品,12%的女孩需要自制衛生用品,還有19%的女孩因價格原因而改用不衛生的產品。
過去3年,聚焦貧困地區女童生理衛生健康保護及性啟蒙教育的愛小丫基金為3萬多名女童發放了包含乾淨內衣褲與衛生巾的「小丫包」。秘書長張茹瑋介紹,在愛小丫捐助的貧困地區,女性在生理期的開銷約為10~20元/月,可供選擇的衛生巾檔次參差不齊,女性在生理期使用紙巾、可重複使用的月經布的現象仍十分常見。
愛小丫在項目實施點的小賣部衛生巾情況(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要「衛生巾自由」,也要打破月經羞恥
衛生巾太貴,而該不該通過降稅實現衛生巾降價,成了此次討論中的一大焦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自產農產品、避孕藥品和用具、古舊圖書等7個項目免徵增值稅,對銷售或者進口農產品、自來水、出版物等5類貨物的納稅人徵收10%的增值稅。衛生巾被歸入日用品範疇,在2019年增值稅率調整後,對其徵收的增值稅稅率由16%調整至13%。
呼籲對衛生巾降稅的聲音認為,衛生巾是女性剛需,應該納入公共保障。
目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宣布對生理期用品免稅。英國2017年將針對衛生棉條、護墊、月經杯等生理期用品的稅率從17.5%降到了5%,今年3月,英國政府在2020年預算中宣布,取消對生理期用品的增值稅,對衛生用品免稅的國家還有澳大利亞等。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朱為群認為,衛生巾確實需要給予特別照顧,但降稅與降價不能直接畫上等號,降稅其實意義有限。
「與其免稅,不如直接補貼,特別是對貧窮者可以免費提供。」朱為群說。
張茹瑋也認為,降稅、補貼與公益機構等社會資源的參與應該三管齊下,才能改善目前女性經期貧困的狀況。
關於衛生巾的討論不僅是消費市場的問題,更是文化問題。在金錢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社會認知上取得月經正常化,打破社會的月經羞恥,正視女性困境。
長久以來,輿論場對月經與女性生理用品的認知是禁忌、汙穢、隱秘。在公眾討論中,「月經」一詞仿佛自帶羞恥感,很少有人對它直呼其名,用「姨媽」「好朋友」「那個」來指代月經似乎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
在武漢抗疫初期,女性醫護人員對生理用品的需求被列為「其他需求」,有人疑惑:「人命都保不住了,還關心你褲襠那點事?」
張茹瑋在走訪貧困地區時發現,許多缺乏生理衛生知識的女孩在第一次來月經時會以為自己生病了,甚至以為自己得了絕症。「進入青春期的女生格外敏感,認為來月經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下課坐在座位上也不敢動。」
「散裝衛生巾」引爆社交網絡後,截至8月29日,愛小丫在一天時間內籌集了近90萬元資金,有不少網友都表示希望愛小丫基金加大對貧困女童提供衛生巾的力度,還有人提出希望一對一資助,包下貧困女童一年使用衛生巾的費用。
但張茹瑋認為,有了衛生巾不等於事情就結束了,讓女孩認識自己的身體,養成正確的生理衛生習慣,比捐贈衛生巾更加重要。「真正的問題是要去喚醒這些女孩自我保護的意識和獨立、勇敢的性格。」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