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就抱,慣壞孩子?坑人的12大育兒誤區一次講清

2020-12-12 騰訊網

(圖片來源:pexels)

每位家長,都是從新手父母過來;在育兒路上,可能走過歪路、掉過坑。今天為大家講12個常見的育兒誤區,一起避坑。

01

益智玩具讓寶寶更聰明

真相:玩具本身不益智,真正益智的是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有效互動。

02

打針吃藥,孩子好得快

真相:是否要打針或吃藥,得看是什麼病。有的病,比如普通感冒,打針吃藥並不會好得更快些;相反,孩子還可能因為打了不必要的針、吃了沒必要的藥,而承擔藥物副作用。

孩子病了,是否用藥,聽靠譜醫生的。

(圖片來源:Pixabay)

03

寶寶白天少睡點,晚上睡得好

真相:寶寶白天按需小睡,晚上才能睡得好。白天刻意不讓睡,到了晚上就變成過度疲勞,想睡也睡不好。

04

一哭就抱,會慣壞孩子

真相:寶寶哭了,抱一抱,沒有錯,是本能,沒必要糾結會不會慣壞孩子。當然,孩子哭,更重要的是排查孩子為什麼哭,這樣能更好的安撫孩子。

(圖片來源:Pexels)

05

走路早、說話早的孩子,更聰明

真相: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大運動發育、語言發育日程表,並不是越早就越聰明。沒有必要互相比較,徒增煩惱。

如果孩子大運動發育或語言發育明顯落後,要去看靠譜的兒科醫生或專科醫生。

06

站立早、走路早,會羅圈腿

真相:只要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能站、能走,就不用因為擔心羅圈腿而刻意不讓站、不讓走。其實,絕大部分羅圈腿現象都是生理性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也就自然消失了。

07

天熱要給寶寶多餵水

真相:6月齡以內,天熱就多餵奶或配方奶。6-12月齡,天熱也可以多餵奶或配方奶。當然,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不論天熱不熱,都可以少量餵點水,主要是慢慢讓寶寶練習喝水。

08

雞蛋、魚、蝦等容易過敏,周歲後再添加

真相:過敏高風險食物,與其他普通食物一樣,如常添加,沒必要刻意延後。比如全蛋,在寶寶添加輔食之後就可以如常添加。新近的研究其實還發現,如果刻意延後到周歲後再加,反而增加過敏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09

寶寶小,沒必要刷牙

真相:從小就該重視口腔和牙齒健康。沒牙的時候,可以用柔軟棉布巾清潔口腔;有了第一顆牙,就用軟毛牙刷早晚刷牙。當然,還有定期看牙醫。

10

乳牙反正要換,蛀牙沒關係

真相:乳牙不好好保護,且不論影響美觀和進食,牙疼孩子還受罪;乳牙爛了還可能影響恆牙。

所以,有牙齒就要好好保護,不論是乳牙還是恆牙。

(圖片來源:Pixabay)

11

用學步車,幫助孩子學走路

真相:學步車不僅妨礙孩子學走路,還有安全隱患

12

一坐安全座椅就哭,抱著坐後排也行

真相:真出事,抱著坐後排,救不了寶寶,但是安全座椅可以。

科學育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大家避開一些坑。另外,很多家長其實根本看不到我的推送,他們可能正在用錯誤的方法照顧孩子。請把這篇分享給他們,也許能幫到一小部分孩子,合力科普,可以讓科普傳播更遠一些。

相關焦點

  • 「孩子哭不能抱,不哭才能抱?」這個育兒誤區,家長可要規避
    很多新手爸媽沒有足夠的育兒經驗,遇到孩子哭鬧的問題,又無法找到原因時免不了會有些手足無措,甚至還會有一些錯誤的做法。其實小孩子尚且年幼,哭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不舒服了哭、餓了哭、疼了也會哭,所以孩子哭鬧,家長不要急著給孩子「定罪」,而是要準確判斷導致孩子哭鬧的原因,對症下藥!有一次,一個閨蜜問我:孩子哭了,我抱她還是哭,不抱也是哭,那我是抱還是不抱呢?其實說到底,這還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談談。
  • 嬰兒「一哭就抱」對不對?千萬別毀了孩子!
    關於「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的難題,相信每位新手爸媽都會面臨! 有人說不能抱,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卻又不管呢?
  • 當年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育兒方法。有一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一些會去向育兒專家學習,但是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合適的,有的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傷害。當年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如今他的孩子怎樣了。
  • 想改善嬰兒抱睡奶睡,爸媽先避開3個誤區的牛角尖,寶寶才能睡好
    經常有家長給我留言,說寶寶只能抱睡、只能奶睡怎麼辦?一放床就醒,怎麼都實現不了自主入睡,讓爸爸媽媽很痛苦。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寶寶做不到,而是爸爸媽媽有點一根筋鑽牛角尖了,對寶寶要求非此即彼,自然就會讓寶寶和家長都覺得難受。所以,想改變嬰兒的睡眠習慣,咱們先從改變自己的習慣性思維開始。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
    本期話題:「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兒女結局如何?太諷刺。曾經被很多家長推崇的「娃抱不哭,不哭才抱!」的育兒模式,至今仍然讓很多新手父母都躍躍欲試。覺得這樣的養育方式,可以讓寶寶更加聽話。這種哭聲免疫法受到家長,尤其是受到越來越多年輕寶媽們的推崇。這種教育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當孩子正在哭泣的時候,父母不能夠第一時間去擁抱孩子。
  • 「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真的能培養出省心的孩子嗎?
    文/婷媽曾經,網上有一種言論,說「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表示這樣做能避免寵壞孩子,可以教出省心的孩子。並且說這種方法是很多媽媽驗證過的、有效的方法,還給了一個貌似很專業的詞,叫「延遲滿足」。並且,後面很多人證明,那樣的育兒方式,是粗暴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對於低月齡的孩子而言,他們還不會說話,哭成為了他們唯一的語言。他們的哭,不一定是真正的「哭鬧」,可能只是他們能做到的一種溝通方式。孩子為什麼會哭呢?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今天我們就請育兒諮詢研究師湯維,具體聊一聊這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01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所謂「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來自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一次又一次。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今天我們就請育兒諮詢研究師湯維,具體聊一聊這個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所謂「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來自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
  • 這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就是「哭聲免疫育兒法」的起源
    前段時間,汕頭有位三個月大的寶寶,被活活悶死在自己的床上,這件事震驚全國。這個寶寶的小名叫可樂,可樂媽媽剛出月子就參加了各種育兒學習班。她在一家名為「芝士小餛飩育兒經」的公司,購買了育兒睡眠指導課程,據公司介紹該課程通過原汁原味的美式育兒法,能夠培育出獨立自主的堅強寶寶。
  • 「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後來怎麼樣了?結局很諷刺
    昨天晚上去朋友麗麗家做客,發現麗麗和婆婆因為什麼時候抱孩子開始爭吵。婆婆聽到孩子哭了,立馬跑過去抱住孩子,但是麗麗卻勸婆婆等孩子不哭了再抱,否則孩子以後會養成了愛哭的壞習慣。但是莉莉婆婆卻說「孩子現在哭的時間比不哭的時間長,你都要孩子一直哭著嗎?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麗麗氣不打一處來,明明是怕婆婆太累,婆婆卻說是自己做錯了,到底誰對誰做呢?在查閱過資料之後發現「寶寶哭不抱,不哭才抱」最早是來源於國外,創始人名叫約翰·華生。
  • 寶寶被罵哭後會尋求抱抱,父母應該怎樣選擇?和孩子成長有關係
    文/菠蘿媽媽育兒課堂孩子的照顧是很多父母都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有很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容易惹父母生氣,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遭到父母的訓斥或者責罵,最終導致這些孩子委屈地哭了起來,但是有一些家長發現了一個問題,
  • 這4個成語典故揭示的育兒誤區,你中了幾條?
    育兒誤區:曾子殺彘的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你正在忙家務,孩子在一旁哭鬧,你焦頭爛額之際,扔給孩子一句承諾:「你先自己去玩,等我忙完給你吃巧克力。」娃不哭了,乖乖地等在一旁,盼著巧克力。爸爸問起孔融為何這樣做,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育兒誤區: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它是父母教孩子謙讓的經典素材。
  • 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延遲滿足」早已過時,為何還在毒害中國人
    我和女兒還沒進門,就聽到小寶寶哭的上氣不接下氣的。進門後,我才發現孩子都哭成這樣了,朋友居然還在打掃衛生,好像完全沒有聽到的樣子。我就問她:「孩子都哭成這樣了,你怎麼也不看看啊。」她居然不緊不慢的說:「你沒聽過一個育兒觀念嗎?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等不哭了再抱。
  • 橫抱就哭豎抱就「老實」,寶寶幾個月能豎抱?掌握姿勢才不傷脊椎
    可寶寶們顯然不這麼想,他們對家長的抱姿並不滿意,一旦不按照他們的心意來抱,分分鐘就哭給你看,尤其是在體驗過豎抱的快樂之後。許多寶寶就不喜歡被橫抱了。 橫抱就哭豎抱就「老實」,你家娃是否為同款?
  • 寶寶哭了不用管,一次哭個夠就好了?照做的家長,看完這個實驗悔斷了腸!
    有人說「寶寶哭了不用管,一次哭個夠就好了?」這種方法真的奏效嗎?看完下面這個實驗後,你就不敢嘗試了!寶寶為什麼會「夜哭」? 孩子夜哭要尋找原因,相應解決,千萬不能寶寶一哭,就餵奶了事,新生兒消化能力薄弱,又很少運動,過飽引起腹脹,甚至腸絞痛,孩子更加遭罪。 寶寶哭了要不要抱?
  • 6個月前的寶寶,哭了要馬上抱?當心把他「慣壞」,出現落地醒
    我的兒子小米加就是這樣的,本來在孩子出生之前,全家就達成了一致意見:孩子生下來一定要少抱。一來是天氣越來越冷,抱著容易凍到他,二是新生兒抱多了不利於他的脊柱發育。本以為家人意見統一,在育兒上沒分歧,孩子就會好帶,結果兒子出生之後就被打臉了。
  • 什麼才是壞孩子,家長不經意的習慣,是把娃逼成壞孩子的「魔抓」
    而不聽話的孩子就會被父母定義為"壞孩子"。其實,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壞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沒有被染色的白紙。當孩子成為父母心目中的"壞孩子"時,家長們有沒有想過:其實自己才是將孩子推向"壞"孩子的幕後黑手。
  • 寶寶不願做「伏地魔」,三個月還一趴就哭,寶媽學會引導很重要
    寶寶不做「伏地魔」一趴哭,引起婆媳大戰婷婷的寶寶都快四個月了,但還不會自己抬頭,她心理比較著急,擔心寶寶會有發育遲緩的問題,影響到以後的發育。但是被抱習慣的寶寶,一放到床上,讓他趴著,就大聲的哭,儼然是從一個小可愛,變成了「伏地魔」。婆婆一聽見孩子哭,就趕緊過來查看。看見兒媳婦任由孩子爬在床上哭也不管,急忙衝上去想要把孫子抱起來哄。「媽,你別動,這樣趴著是讓寶寶鍛鍊。」婷婷伸手攔住了婆婆。
  • 橫抱、豎抱、飛機抱,剛出生的孩子該怎麼抱?正確抱姿需了解
    努力想要成為合格的父母,首先就要從學會抱孩子開始。新手爸媽們也會通過護士和家裡老人抱孩子的方式想去學習一下,奈何這麼簡單的事情,看了還是不會呢。小甜是剖腹產生的孩子,因為刀口還沒恢復好,照顧孩子的責任自然落到了老公和家裡老人的身上。小甜在孕期的時候經常會看一些育兒的書本,這也讓她掌握了不少育兒技巧,奈何刀口的疼痛不能讓她親自「上場」。
  • 想抱小孩,還得全世界同意?
    結果在我女兒哭了一小時吐奶之後,我果斷選擇還是用自己的方法。六個月大的時候白天喝完奶抱睡比較多,因為小睡時間比較短,抱睡感覺睡眠時間更長。後來那個時間段過了,也就好了。我女兒睡覺一直很乖,沒有太過操心。考慮過孩子爸的建議,在睡眠引導上屬於放任孩子哭類型,和我的原則完全相反,我堅決不同意。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其實最舒服的育兒方式就是對的方式,孩子和大人都覺得舒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