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在眾人期盼中降生的小嬰兒,哭一聲就有好幾個家長爭著抱。
抱著抱著,孩子就對大人的懷抱產生了依賴,導致睡覺「落地醒」,或者只要醒著就必須被抱著。最終結果就是家裡幾個大人,被一個奶娃娃給折騰到心力交瘁。
我的兒子小米加就是這樣的,本來在孩子出生之前,全家就達成了一致意見:孩子生下來一定要少抱。
一來是天氣越來越冷,抱著容易凍到他,二是新生兒抱多了不利於他的脊柱發育。
本以為家人意見統一,在育兒上沒分歧,孩子就會好帶,結果兒子出生之後就被打臉了。
由於孩子出生時羊水汙染在兒科輸了半個月的液,受了不少罪,出了院,家裡人都更加疼惜他,不捨得讓他哭一聲。
月子裡,只要孩子哭,奶奶就趕緊跑過來哄,哄兩句哄不好就開始抱起來,之前的統一意見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爺爺看到奶奶抱了,心裡不平衡,也爭著抱。
我本來想要阻止的,結果看到育兒書裡說,6個月之前的新生兒,哭了要馬上抱起來,滿足他的一切需求,不然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樣一來我也有顧忌不敢阻止了。
最後,剛出生時很少哭的乖兒子,變成了一個不抱著來回走就鬧個不停的小小磨人精。
我這個新手寶媽最近也開始了自我反省,對於新生兒,到底該如何做,才能既滿足了他的需求、讓他有安全感,又能不被「慣壞」到非抱不可?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何哭。
哭,是新生兒表達需求的唯一途徑,不管是餓了、尿了、不舒服了、無聊了,他們都哭。
家長不要孩子一哭就立馬跑過來抱,要弄清楚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可以先檢查一下孩子的尿褲,如果滿了就換,然後看一下上次吃奶的時間,如果超過了2個小時,應該就是餓了。
如果孩子大哭不止,肚子咕咕叫,有可能是脹氣,可以做一下排氣操。
這些問題都排除了,孩子還是哭的話,就要抱起來安慰一下了,不能一直任由他哭,但是一旦孩子安靜下來不哭了就要趕緊放下,不要一直抱著。
其次,要多和孩子交流,增加他們的安全感。
抱孩子並不是增強安全感的唯一途徑,最好的方法其實是抓著孩子的雙手,看著他的眼睛和他說話。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這麼小,什麼也不懂,和他交流才是浪費感情。其實,只要用心,孩子是可以感受到家長的愛的。
家長的聲音以及笑臉還有媽媽身上的味道,都可以讓孩子感到愉悅和心安,從而變得更加有安全感。
另外,肢體交流也是一種很好的增強孩子安全感的方法,比如,每天給孩子做撫觸,如果孩子睡不安穩,媽媽也可以在床上摟著孩子睡一會,或者讓孩子握著媽媽的手指頭。
新生兒哭,雖然不建議家長一直抱著,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多學習育兒知識,多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他們的需求之後,再針對性地做出應對,就可以養出一個有安全感的天使寶寶。
寶媽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