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1950年生,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中青年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他1978年開始教書,1986年擔任遼寧盤錦市實驗中學校長,1997年為盤錦市教育局局長,2010年卸任,被人稱為「穿西裝的孔子」。1997年他成立全國首家以股份制方式籌資建設的學校——台州市書生中學,並任校長,學生成績連續十幾年位居椒江區第一。
魏書生——在中國教育界是個響噹噹的重量級人物,更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
他曾是一名工人,寫了150次報告要求做老師;他當語文教師後用20個課時就教完200個課時的內容,且學生成績好得出奇;他同時出任幾個班的班主任,不管什麼樣的學生到了他的手上,個個品學兼優;他曾是中國唯一一位同時擔任中學班主任、中學語文教師的市級在任教育局長;他演講了1400多場次、上了公開課800多節,場場爆滿,他的教育思想作為教育成果在海內外推廣了幾十年……
不少家長都想知道,著名教育家到底又是如何教育子女,他又會有怎麼的家教?
我沒有最「新」的理論
希望守住平常心做教育
魏書生:我沒有所謂最「新」的理論,而是希望和老師們在一起分享我一貫的教育理念——守住平常心做教育。告訴他們不管面對怎樣的社會背景,都應該要高興地學習,腳踏實地地盡責任,做好自己能做的小事,這些才是老師們應該做的本分,而不應該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
要給孩子權力和空間
孩子九歲就給我做飯
記者:我們都知道您既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好父親,您兒子當年更是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很多家長都特別想知道您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魏書生:很簡單,從小自己能幹的事就讓他自己幹。那時,孩子才九歲,我和太太都很忙,孩子就做好中午飯,我們回去負責吃。為什麼?因為那段時間只有兒子有時間,他不幹誰幹?後來我發現,他自己也非常自豪。兒子十一二歲時跟我出門,他都是左手一個包,右手一個包,讓我空著手走。有一天,出門有三個包,我說,這回得給爸一個了。他卻說,不用,我背上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於是他就提著在前面走著,顯示自己成熟了。我就在後邊空著手,一步一步地欣賞他的成熟。
記者:您曾經說過老師在教育中不應該「越權」,要給孩子權力和空間,是不是在家庭教育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魏書生:懂得教育的人,應該懂得孩子具有的能力,雖然孩子的判斷能力有些差,但模仿能力很強,多引導,多帶他出去走走,讓他多觀察人、多觀察事,因勢利導,因事論事,他就會增長很多能力。小孩的智商都差不多,父母刻意打造一些東西,是不可行的,要給他們空間,不要總是幫他們代辦。很多家長,從小學到高中,手把手教孩子,管理孩子,可一到大學,失了手,孩子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學習上很少管兒子
好習慣比成績更重要
記者: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在成績上有要求,您也會這樣嗎,您有給兒子進行專門的輔導嗎?
魏書生:沒有。都是按照我的教學思想,多閱讀,多寫作。對我來說,孩子在習慣和品格上的養成比成績更重要。我一年有260天在外講學,所以在學習上很少管孩子,但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必須每天堅持寫日記,自從他會寫字的時候起就每天記日記,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所以小時候的日記裡很多都是拼音寫成的。在兒子考上清華大學之初,就出版了一本日記。
記者:也就是說相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您更看重的是孩子的習慣?
魏書生:教育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學生是一樣的,其實現在每個孩子的智商都不差,最重要的還是習慣。我一直要求我的學生做到每天做家務,至少一分鐘;每天寫一篇日記,至少寫一分鐘;每天練一分鐘演講等,以及養成訂計劃的習慣、預習的習慣。
(《魏星日記》)
《魏星日記》是我國首例由一位在校大學生寫作出版的日記專集。書中按照時間順序真實記錄了他從5歲-17歲的成長、成功、成熟的人生軌跡。
《魏星日記》收錄了魏書生老師寫的一篇《魏書生學生命題日記(序言)》——「願青少年朋友都來寫日記」。由此可見,魏書生老師把教育兒子和教育自己的學生看成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就是「把自己孩子當成天下孩子來教,把天下孩子當成自己孩子來教」。
得益於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魏星順利考入清華大學,開啟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無獨有偶,央視國際頻道《緣分》2007年曾播出《我家有六個博士》,父親也是要求孩子們天天寫日記,而且幫助孩子修改日記,改得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