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迢迢,青石黝黝,亭臺座座,鮮花簇簇,再沒有比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更能貼切地描繪這條古道的詩句了。
這條古道,就是新邵縣嚴塘鎮至邵陽城北的茶馬古道,目前保存較完好的一段主要在嚴塘鎮灣裡村的園藝片。
時值初春,陽光煦暖,我獨自來一次尋古之旅。一路漫步,一路芬芳,但見山茶花開得正豔,山桃花灼灼,還有山林裡不知名的野花搖曳多姿,芬芳四溢,彌散在古道上。
在南方紅丘陵,野生的山茶花很是常見,此花開於冬末春初,端莊聖潔。在花語裡,山茶花既代表了對心中女子的愛慕,又象徵著女子的柔情。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古道的興建者、一位生活於晚清的老奶奶——簡氏。
據嚴塘李氏族譜記載,簡氏是西鄉(當為今新邵新田鋪、巨口鋪等西部鄉鎮)人,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生,歿葬未詳。簡氏年輕時,嫁給了嚴塘鎮李氏大戶人家,丈夫曾例授儒林郎,候選州同名同揆,本來前途無量,奈何天不假年,四十歲時就去世了。簡氏與丈夫的婚姻生活僅有短暫的十年,但在丈夫歿後卻為他守節義四十餘年,而且始終孝親睦族,樂善好施,口碑甚佳。在簡氏去世後,朝廷為她例授安人,勅旌表節孝。
簡氏不甚圓滿的人生中,最閃光、最讓後人銘記感恩的事跡是:修造了一條直通寶慶府的大道。
從嚴塘第一高峰川巖山下去寶慶城,並不是一段很遠的距離,正因為距離較近,所以當地人前去經商和務工者眾。那時候,道路崎嶇,山水阻隔,貨物運輸全靠肩挑手提,而且不難想見多數人是選擇當日往返的,所以一路之艱辛自不待言。其時,肯定有很多人暢想過:如果能有一條稍微平整的石板路走走,最好還有涼亭供歇腳喝茶,那就真是「爽歪歪」了。正是由於對鄉親們的願景體悟很深,所以簡氏在晚年時自籌資金,僱請石匠,招募民工,築成了一條直通寶慶的茶馬古道。道路寬約一米,均用青石鋪墊,平整美觀,途經今新邵嚴塘、釀溪和北塔區陳家橋等地,總長為二十五華裡,每五華裡建一涼亭供行人歇息,名字分別為鐵鑄亭、花亭、鐵沙亭、茅家亭、赤泥亭。涼亭均雕梁畫棟,翹角飛簷,各具特色,古意盎然。
偏僻的山村有了對接繁華城市的快捷通道,販夫走卒的行程輕鬆了,貨物流通便利了,經濟得到發展了。據簡氏後人介紹,茶馬古道修好後,極大地便利了當地百姓出行和貨物流通。從此,村民將當地出產的桂丁茶和芍藥、玉竹、三七等藥材源源不斷地銷往寶慶城,再從城裡買回日用百貨和針織品、布匹等。不僅當地的大戶逐漸興盛,而且連人們的視野識見也得到了開闊與提高。清末以至民國以後,嚴塘當地人才輩出,特別是軍界將官眾多,如抗日名將廖耀湘,紅軍「破譯三傑」之一、為中國革命建立了不朽歷史功勳的鄒畢兆等,當與這條古道的修造不無關係吧。簡氏因此義舉,深得當地村民稱頌。其晚年時,朝廷勅旌表節孝,六十壽辰之際,修造簡氏節坊,其真正千古流芳,確是實至名歸。
在中國古代,公益事業基本上是一種精英或富人的事業,平民百姓由於貧困,對公益活動很少參與。特別是由於封建時代的重重的禁錮,婦女一直被邊緣化,其參與社會活動包括公益活動難之又難。然而,嚴塘的簡氏老奶奶,儘管為一鄉間村婦,卻是一位有情懷、有愛心、有魄力、有擔當的奇女子,以自己的驚天義舉,在歷史上留下了閃光的一筆。可以說,其道德之芬芳溢滿了古道,也讓歷史長路餘香嫋嫋。
因年深月久,風侵雨蝕,古道與茶亭均遭破壞,如今道路僅存約5公裡,漸漸地在歷史長河裡湮沒無聞了。幸而近年有高人雅士踏訪於此,再向知情人了解,沉寂已久的簡氏茶馬古道才得以重為人知曉。2019年,新邵縣政府已投資將部分道路修葺一新,並新增了三座茶亭,歷經滄桑的簡氏茶馬古道又以新面貌重新走進大眾視野,印刻著善心的茶馬古道,已引來了越來越多的探訪者。接下來,新邵還將充分挖掘茶馬文化,講好古道故事,使之成為集生態旅遊、健身教育於一體的城郊公園,最終把古道打造成3A景區。屆時,古道重光,簡氏若地下有知,定可笑慰了。
歌德詩曰:「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走。」對此,哲學家周國平闡釋說:「走向何方?走向一個更實在人生,一個更好人情味的社會」。是的,簡氏為後人建造了一條有人情味、有溫度的道路,僅憑這個,也可說「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