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畢業之後,70%以上的畢業生都會選擇去大城市打拼,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面,他們深知城市的差距,在對於自己未來就業,職業發展,安家置業方面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對於大城市充滿期待,抱有高預期和高期待。如果說對於大城市的生活沒有一定的輪廓認知的話,多數人對於小縣城的生活想必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不方便的交通,很慢的生活節奏,一到晚上就是出來遛彎和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在小縣城的生活壓力不大,但是作為一個年輕人來講,有種說不出來的排斥感。
於是,很多人選擇到大城市去追尋自己的夢想,踏進城市的第一刻,就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好,這裡有更多的工作機會,這裡有最前沿的行業知識,這裡有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這裡有自己喜歡明星的演唱會。
於是在心裡默默發誓:「一定要在這裡紮根下來,再也不回去了。」
在這裡工作1年,2年,慢慢開始發現現實並沒有剛來的時候想像的那麼好,對於這座城市和對自己的期待也沒有那麼高了。
高昂的房租和生活成本,讓很多人不斷搬家更新出租房住址,用長時間內的通勤來換取較低的居住成本。口袋裡的錢總是發了還,還了繼續欠,一直在流通但從未有積蓄。
而且無論是生活在小縣城還是大城市,人總是有一種通病,總覺得自己過得不如別人,就像大家考取體制內工作的「圍城」現象一樣,裡面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不如外面的人好,但是外面的人又在羨慕裡面的人,拼命竭盡全力在往這個圈子裡面擠。
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這樣的例子,在北上廣月入過萬的人,總覺得自己比不上三線小城月薪三四千的人的生活,覺得人家那才叫生活,自己是生存。
而且即使他們覺得自己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沒有小城市好,他們也不會立馬捲鋪蓋回去,嘴上說著羨慕,但是在行動上卻是毫無表現的。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是你對大城市認識得不夠透徹,還是你對小縣城的誤解太深?
實際上我們從大環境上來講,近年來南方的一些新一線城市吸引年輕人的能力不斷增強,毫無疑問,對於年輕人來說,首選的就業城市不是一線城市就是新一線城市,之所以的有人月薪3000也要死扛在大城市,這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大家都在說這一代的年輕人壓力比誰都大,不能像80後一樣靠勤奮努力還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不能像70後一樣抓住時代的機遇,抓住風口就能實現財務自由,這一代的多數年輕人,兩樣都佔不到,只能靠自己。
對於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都是沒有選擇的,他們來到這座城市就是為了賺錢。
都沒資源,沒背景,沒人脈,每個人都是背水一戰,不像在縣城裡的生活,有家人和親戚幫襯,不會顯得那麼吃力,但是在大城市,他們有且只有自己,他們只能靠自己實現逆襲和翻盤。
之前在社交網站上看到了一位年薪30萬網友的分享:
「現在自己每個月的到手2萬多一點,房貸一個月8000塊,車貸一個月3000塊,剩下來的還得供一大家子生活,年薪30萬雖然看上去不錯,但是依舊生活吃力,等以後孩子大了,各種花銷會成倍增長。」
「大學同學都覺得自己很風光,但是生活成本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漲,但是自己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已經到了天花板了。」
你覺得風光的地方,可能恰恰是很多人想逃離的地方。
相反,大家可能會覺得小縣城的生活壓力會小很多,生活節奏慢,行業發展慢,給人一種慢生活的感覺,但是慢生活背後的真相是,小城市除了居住成本相比於一線城市稍微低一點之外,物價什麼其實也並不低,生活成本其實也並沒有降低很多。
那些總覺得在小縣城混混日子上班,就能輕鬆實現買房買車的人,一定是沒體驗過小城市生活的人,小城雖然月薪5000已經是不低的工資,但是物價還是一樣的高。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一線城市每一杯十幾塊錢的奶茶,在三線城市同一款奶茶也會賣十幾塊,他不會因為你的工資少了而發生變化。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當地的收入水平是呈正相關的,大城市雖然有較高的薪資起點,但是同樣有你感到可怕的房租,小城市雖然沒有那麼高的工資,但是相匹配物價水平,也不會讓你輕鬆實現買房買車。
我們再來和大家算算要有多少收入,才能在小縣城過上體面的生活呢?
首先我們先得對體面生活定一個框架:有車有房,吃穿不愁,小孩基本教育無壓力,手頭上有閒錢,算是小資的生活。
拿自己老家來說,三線小城市,房價在1萬到1萬五左右,首付在20-30萬,按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不吃不喝需要2-3年,除去吃喝等各種費用大概需要存個4-5年,月供大概需要在每個月3000元左右。
另外再來講講買車,一般都是20萬價位起步的車,如果貸款的話,每個月的月供也會在3000塊左右,即使是兩個人每個人5000塊的月薪,也同樣過不上體面的生活,再加上未來的孩子的教育撫養等各種費用,雖然餓不死,但是也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小縣城與大城市,除了房價,差別更大的可能在於交通、工作強度、人情關係這些瑣碎而又無孔不入的因素。
不願意承受這些壓力的人退居小縣城,更有野心的人拼命留在大城市。
在小城市生活習慣的人,會覺得城市的醫療,教育等這些都是觸手可及的東西,這些是自己實實在在可以把握在手裡的東西,而且小城市的人情味濃,在這裡生活的人有煙火氣,懂得過日子。
而另一面的大城市,有現磨的手工咖啡,有24小時的便利店,有喜歡明星的演唱會。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即使大城市有好的基礎設施,有更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但是很多人其實最終是無法享受的,因為安家置業買房的成本很高,大城市的工作生活經歷對於多數人來說,也僅僅是人生當中的一段經歷罷了。
但是話說回來,無論是小縣城還是大城市,最終還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我們不能以結果為導向就去判斷一個選擇的對錯,因為如果單單是從結果來講的話,對於多數人來講,選擇大城市最終的結果還是會回老家。
大城市有繁華的一面,但是多數人在負重前行,小城市雖相對安穩,但是也有很多人想跳出舒適圈。人就是這樣,永遠不滿足於現狀,永遠進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往哪個方向進步,希望你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目標清晰。
慢慢學會接受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有差距並不可怕,有差距才是社會的真相,腳踏實地,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堅持到底,哪怕是一段經歷,也是值得回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