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美學的重要意義

2021-02-28 心月影

        攝影藝術作為新興藝術之一,其歷史遠不如繪畫和音樂等傳統藝術。然而,攝影作為平面藝術的重要組成,其美學價值並不僅僅是給觀者帶來視覺效果。真正的攝影美學貫穿於人類生活的不同層面,並通過情感共鳴等方式帶來美學感受。本文通過對幾名攝影師經典藝術作品的剖析,與視覺、思想、人文等人類生活的不同層面相互聯繫,簡要分析攝影的美學價值,並對攝影藝術的美學進行合理延拓。

  

  攝影術自1839年誕生至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在攝影發展的歷史上無數知名攝影師不斷探索攝影之美,這正是攝影美學形成的前提條件。攝影美學研究的是攝影中的美和審美,流傳至今的經典構圖更是在無數照片的拍攝過程中積澱而成,那麼攝影美學到底如何給觀者帶來美的感受呢?實際上,存在於攝影圖像藝術效果之外的攝影的美學效果更多在於視覺上的引導、思想信息的傳遞以及更深層次的思想深度與人文關懷,這些正是攝影藝術的美學價值所在。

  根據英國經驗主義美學家E·博克的說法,美的感受是來自能夠喚醒人們的愛或其他感情的一個或更多的性質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人的本能和美的活動相結合的產物,證明了審美品質的多樣性。而恰恰是因為審美不唯一、不絕對的特點,才對攝影師提出了要運用多種感官、多個角度去認識、感受生活的高層次要求,進而通過照片來表達內在的情感。為了讓觀者產生共鳴,攝影師不僅需要考慮照片的構圖和顏色,更應該考慮選擇什麼作為觀者的「刺點」從而引起共鳴,具有真實感且能引發旁人共鳴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當攝影師能針對表現對象去施加或賦予個人的主觀情感和意圖,或者是從對表現對象的理解中挖掘創作感受和意圖,就做到了「主觀客觀互通」。比如馬克·呂布拍的油漆工在艾菲爾鐵塔上「起舞」的照片,在大眾的認知裡高空作業並不是一件美差,但馬克·呂布將油漆工作業的情景藝術化,就好像他們在艾菲爾鐵塔上跳舞。通過改變人們慣性認知的方式,馬克·呂布用立體思維、從表現勞動美好的側面去讚頌勞動者,把油漆工的勞動拍成優美的舞蹈動作。

  美感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與音樂有著一樣的共性,音樂的節奏和韻律讓人聽著悅耳,同樣,一張有著節奏和韻律排列的照片也很吸引人。這些帶有韻律的構圖方式被認為是美的,縱排整齊的樹木、綿延彎曲的河流都體現出了節奏感,攝影中所講的動靜結合、大小對比、虛實對比則是韻律感。安塞爾·亞當斯曾說:「當我看到一張好的照片,常常會聽到照片的音樂,這不是我故弄玄虛、自作多情,而是一種結構上的感覺,是音樂自發地從照片中產生出來的。」他從12歲開始學習鋼琴,14歲對攝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亞當斯著名的區域曝光法與音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每個區域就如同樂譜上不同的音節,攝影師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調節亮部、暗部區域。在亞當斯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精確地控制了曝光,使照片的每一部分都能清晰地表現在畫面上。

       一、攝影美學帶來一種新的視覺規則,引導觀者注意力指向視覺盲點或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照片裡包含的是攝影師自身的想法、心境和回憶,因此照片是一個私密的、個人的情感體現。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攝影師把照片的「內在」對世人敞開大門,摒棄小尺幅而印製巨幅照片,邀請觀眾走進被攝空間以獲得「視覺在場」的感受,觀者可以清晰地觀察照片中的每一處細節。託馬斯·魯夫的《肖像》系列以大尺幅的形式再次被展現,人物的面無表情變得愈加茫然空洞,視線帶著一種無言的嚴肅投向觀者站立的前方,皮膚上的斑點和毛孔清晰可見,照片中的人物沒有任何特色,大部分都是正面半身照,還有一小部分四分之三側面照。除了照片中所展示的細節之外,觀者不能在照片上獲得一點跟人物有關的個人信息,託馬斯·魯夫拒絕觀者從另外的角度解讀他的照片,這僅僅是一張肖像,不再有更深層的意義,很好地詮釋了「你見即你所見」。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把「一寸照」放到《肖像》系列作品那樣大的尺幅,正是因為與日常不一樣,藝術才被稱為藝術。藝術美不是直接為了滿足實用的需要,而是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時給人以精神的影響。關於託馬斯·魯夫的肖像系列還有另一種說法,他的作品反映的是德國監視公民個人隱私現狀,每個人在德國政府面前都會被「放大」,臉上的缺陷即隱私都隨之暴露出來。他也在提醒著觀眾,我們正被監視著。

       二、攝影美學是攝影師看待事物的方式,照片是傳遞攝影師思想信息的媒介

  德國思想家恩格斯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他提出了一條重要的美學要求,即藝術典型應當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每個人都是典型」是說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是說藝術典型應當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鮮明獨特的個性,強調藝術典型個性特點的重要性,以便創造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攝影師尤其是紀實攝影師,在面對被攝對象時應該抱著中立的態度,既要表現事情的核心,又要深入被攝對象的情感世界,足夠客觀才能將事實最大限度地還原給觀眾。然而相機後面的每個人都是有情感的,不存在純粹客觀的真實,適當的情感表達會加深觀者的感受。從國內到國外,很多攝影師探究的社會問題跟自己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獨一無二的美學經驗,在對事物的直覺引導下拍攝照片,進而為人類的道德與精神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路易斯·海因一生只為「勞動工人」拍照片,他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貧窮並沒有壓倒他,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是資本主義的底層,他才能在對勞動階級的大量拍攝中揭露生活的陰暗面,謳歌勞動的偉大。路易斯·海因拍攝的《童工》系列曾震驚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享樂表象之下無數兒童因生活所迫打工餬口的社會陰暗的一面。《童工》中有一幕描繪了孩子因為身高不夠站在板凳上工作,身上還帶著孩子的稚氣,行為卻像個大人。正是因為海因的作品,美國國會頒布了《童工法》,這是海因攝影生涯裡最濃重且輝煌的一筆。紀實攝影的價值主要在於人文價值,所謂美學更是攝影揭露的事物背後所引發的深思,帶給觀者的不僅僅是因平日不被感知的事物而震撼,更多的是人文精神決定著照片是否可以超越時空被載入史冊留下永恆的印記,這就是藝術的價值,記錄社會現實並給世人警醒是攝影擔負的責任。
 


 

       三、攝影美學的深度是更深一層的思想深度

  攝影可以被稱作「人文關懷」。攝影始終貫穿著明確或模糊的人文精神,從關注人、重視人到崇尚人,人生活的意義是攝影不斷在探究的問題,攝影師正用自己的思維審視並表現著社會。美國攝影師安·諾戈爾將「女性衰老」作為探究的主題,她用自拍的方式拍攝了《整容》系列照片,照片內容是諾戈爾整容手術之後無精打採的面孔,每一處刀痕在照片中都顯得觸目驚心,她鼓勵女性正視自己的衰老,同時提出女性如何擺脫年齡的限制保持自我的問題。諾戈爾希望女性可以坦然面對時光的流逝,魅力不僅僅來源於外表,內心的安寧同樣可以給予女性強大的力量,這種魅力不同於年輕容顏的膚淺美麗,而是更具風韻的時代美。攝影師運用攝影的方式將生活中對「人」的關懷展現給觀者,並能夠引起觀者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共鳴。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是生活」,藝術美是現實美的「代用品」,想像力在藝術中的作用有限,藝術形式本身就有許多局限。藝術美來源於生活,他肯定現實及其生動豐富性,但他通過詆毀藝術美的方法來重審現實美,忽視了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黑格爾則否認藝術美來源於生活,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強調想像力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認為藝術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對藝術美學的特性有所影響。二人的觀點都有片面性,不能明確地說對錯。我認為,現實美和藝術家的創造勞動相輔相成,如果馬克·呂布沒有把油漆工在艾菲爾鐵塔上作業拍成舞蹈一樣,大部分人不會認為在艾菲爾鐵塔上工作如此愜意;反過來,人類是在大自然的「教導下」才出現了「藝術家」。石器時代的藝術,人們主要是繪畫自然界的動物,以某種寓意求得祖先庇護,大自然提供給人們的素材,才造就了現在的「藝術家」。

  藝術發展到今天,人們的審美在不斷地改變。後現代攝影打破了傳統美學原則,沒有優美的光影,沒有適合視覺慣性的構圖和被精確控制的色彩,甚至藝術真實原創性的重要性開始被質疑。謝麗·萊文將埃文沃克斯的作品翻拍後展出;安迪沃霍爾運用攝影的機械易複製性,在別人的成品上進行再次創作,作為自己的作品;曼·雷的作品將蒙太奇帶進了攝影,以大量拼貼的超現實主義而聞名;攝影作品的製作媒體開始不再單一,出現了裝置、繪畫、影像、新媒體等。後現代攝影改變了受眾的審美接受方式,人們漸漸不滿足於單調的藝術作品展示方式,觀眾從觀看角度逐漸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走到作品中去感知裝置藝術。感知是受眾接收作品信息的主要方式,以其不同的人生經驗詮釋作品內涵。

  在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出現前,攝影一直作為繪畫工具存在著。在如今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照相的時代,相機所捕捉的光線、色彩、質感都體現著攝影師對事物的理解。藝術不是功利的,也不單純停留在道德層面,優秀攝影師的作品是滲透在生活各個層面的。攝影不是單純的畫面留存,攝影美學引導著攝影師從前人留下的美的規律入手進行創作。作為一個攝影師更重要的是,在把握好創作主體與客體的基礎上,用自己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體驗畫面和情感,用善於發現的眼睛打開更多美的情感依託,創作出更加有感染力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攝影美學
    | 內容提要 |攝影美學是學習攝影的基礎,也是決定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性因素。
  • 美食攝影:鏡頭下的食物美學
    ,在自媒體流行的這些年,「攝影已變成體驗某些事情、表面上參與某些事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在美食方面,這種精緻感的分享事實上反映的是「美學消費主義」心理。中國風的攝影更多地融入」人」的因素,展現生活氣息,營造出自然閒適的氛圍。提到中國風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李子柒,在帶有詩意的田園背景中製作著各種美食,她用一餐一飯讓四季流轉與時節更迭具備不一樣的美學意義。
  • 攝影構圖的目的和意義怎樣才能去實現?
    沈劍鋒 撰稿 \攝影我想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在拍攝實踐中的感受。首先,我們要弄懂攝影構圖的含義。每一位攝影者都希望自己攝影圖片能夠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讓自己看著舒服愉悅!因為構圖是攝影的基礎,更是攝影創作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你創作成敗的關鍵。當然,攝影藝術也如同其他的藝術,如書法、繪畫等藝術一樣,存在著個體差異,也就是說每個創作者的文化底蘊、藝術積累與生活閱厲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構圖想法,這也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但是,構圖總體上從藝術的角度去思考,那也是應按照藝術的規則去設計的。
  • 手機攝影構圖的10個美學法則!
    收錄於話題 #手機攝影乾貨 關注玩轉手機攝影發送關鍵字「100」
  • 透過日本攝影名作賞析侘寂美學
    這一說法在流入日本之後,成為日文的「wabi-sabi」一詞,經過演變,最終發展為美學意識的重要分支,指代那些極簡而質樸、含蓄而沉寂的事物和場景,當下所盛行的「佛系」風格便起源於此。 侘寂作為日本美學的組成部分,在眾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茶道,室內、園林與服裝設計,甚至啟發出一種生活哲思——「接受並順應大自然的生死循環」。而在日本攝影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地窺見不同年代的創作者對於侘寂美學的不同詮釋。
  • 藝術攝影之後,攝影何去何從?
    不同於任何認為藝術品被先天地、自治地賦予重要性、意義或美的觀念,杜尚認為,藝術品的身份、意義與價值是積極地、動態地建構起來的,他徹底拒絕了現代主義與理想主義美學。沃霍爾、勞森伯格、魯沙、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等藝術家依循現成品的邏輯,並藉由呈現大眾文化中的攝影圖像,從而進入所謂「現成品」的後現代主義概念。
  • 古典園林與攝影美學
    那麼攝影也一樣!零三零四碎片化的教程看似有理,實則雞肋而我們在底層邏輯的基礎上帶給列位的小課堂貫穿一脈 深度統一我們的攝影專題課就是在秉承這樣一個觀念我們有自己的經過驗證的攝影規律我們的攝影規律是最底層的基礎邏輯這種規律具有普遍的延展性具有經過驗證的適用性
  • 大畫幅作品,揭示圖像的視覺意義
    這一股攝影美學 潮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際範圍內出現,無表情美學與大畫幅攝影成為相得益彰的關係,沒有這樣一種新的攝影美學的出現,就無法確立大畫幅攝影的獨立性與可能性,同時也是現代攝影技術的成熟而無表情美學也作為一種藝術思想潮流,成為現今攝影創作的主流之一。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攝影的認識,提高了攝影作為創作手段與方法的地位和自覺性,對它進行總結、研究有助於彰顯出攝影在今天時代的價值和意義,並豐富當代藝術的內涵。
  • 「身體美學的體育價值和意義」學術工作坊順利召開
    「身體美學的體育價值和意義」學術工作坊順利召開《體育與科學》雜誌主編程志理編審在開場白中介紹了本次工作坊的緣起和體育美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概況。金大陸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體育美學研究的學者,他在主旨發言中說,近年來,身體美學從國外興起,也被中國美學界關注,美學界也有不少身體美學的研究成果誕生。這一學術的來源和跡象,其內容、思路和意義,或者說其問題意識與問題構架的指向是什麼?在復旦大學舉行的身體美學國際研討會,沒有發現身體美學與體育有點滴的關聯。為什麼已國際化的身體美學丟失了體育?遺忘了體育?
  • 我與攝影:很多東西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我與攝影:很多東西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2020-05-05 1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醉人的戀曲 | 攝影中的極簡主義美學
    攝影中的極簡主義美學來源:網絡  版權歸作者所有  侵刪
  • 〔空實〕活動回覽丨「 邊耍邊拍~ 」攝影「老炮」空降美學社群
    「 邊耍邊拍~ 」攝影「老炮」空降美學社群文/小鍾生活美學社群已開展了兩次旅遊主題的社群分享會,兩天一夜的「周末逃離計劃」七天的>「探秘青海」「阿壩·甘南高原花海行」小眾線路,高階攝影讓你瞬間變成行攝達人!!
  • 中式美學對於企業管理的意義何在?
    由此可見,美學文化早已滲透到了我們日常企業管理之中,只是我們還沒有系統的進行梳理和總結,有時候只是想到哪裡做到哪裡。對於美學的極致追求,甚至會讓一個公司走得更遠更高。比如蘋果,其企業對於產品美學的極致嚴苛的追求,讓蘋果從一眾手機產品中脫穎而出,建立了自己的產品帝國,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果粉。
  • 100幅女性美學攝影作品
    文章來源: 博雅人文 | 圖片:網絡整理編輯 | 田藝苗的田100幅女性美學攝影作品 1Photo by F.C.carmendellorefice_official超模 Carmen Dell Orefice,目前她一共經歷過三次婚姻,這是早年她穿著婚紗的照片 48Photo by Irving Penn美國攝影師 Irving Penn 的作品,是商業攝影和藝術相結合的典範
  • 解讀|論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的美學意義
    除幻想外,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中另一條通達美學的橋梁就是俄狄浦斯情結。事實上,作品在他這裡,並不具有和作者平等的地位。相反,作品總是從屬於藝術家,並就是藝術家潛意識的表達。        弗洛伊德潛意識概念在美學史上的意義在於他以臨床治療為基礎,確認了潛意識在人類心靈中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潛意識所具有的動力性意義,及其區別於意識的獨特本性,所有這些讓人類的非理性找到了心理學基礎。自此,美學史上增加了以人類潛意識為基礎的心理分析美學。這一美學思想深刻而廣泛地影響了現當代美學。
  • 繪畫藝術在攝影的運用
    從藝術語言來定義,繪畫的意義是藝術家通過運用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及概念。攝影則是指運用一些專門的拍攝設備對事物圖像進行記錄的過程,基本上是運用數位相機或者機械相機進行拍攝。攝影的通俗解釋就是把物體所反射的光線通過容易感光的介質曝光後再進行定影的過程。攝影家的工作其實就是把平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事物變為永恆的視覺圖像。
  • 觀點 觀點——設計師的設計美學
    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設計美學,我很注重物體背後的概念和故事,盡最大努力使人們看到設計的物品會微微一笑。所以,基本上,物品的形狀和線條取決於它的構思。形式需遵循功能,特別是需要通過物體『講故事』的設計。」|
  • 裡希特的配色美學
    1966年,德國當代藝術家裡希特(Gerhard Richter)調配獨特的色彩,在白紙上畫簡單的彩色方塊,創作一系列的色卡。15種顏色》  同時,這一系列色卡也被視為裡希特創作的轉捩點。  今年,英國多米尼克‧列維畫廊(Dominique Levy)為了紀念裡希特的色卡作品滿50周年,以「裡希特:色票」(Gerhard Richter:Color Charts)為題,展示19幅代表作品。展覽日期從10月13日到2016年1月16日。
  • 藝術語境下的攝影
    當然中國的攝影理論家比較有智慧,能說清楚,但我說不清楚,因為我不是理論家。因為很多人很糾結,說什麼也要找真兒。大家強調的攝影本體論我不太清楚,但是,安德烈·巴贊在1945年寫了一本叫《攝影影像的本體論》他是這樣描述的「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因此,電影再現事物原貌的獨特本性是電影美學的基礎。
  • 「直接攝影」已是歷史
    不過,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的不對等實屬正常,不同人翻譯自然會加上個人理解,關鍵是能否理解這個詞彙並知其背後的意義。林少忠先生在討論「Straight」一詞的翻譯的同時,也在他的兩篇文章中也談到對如實攝影的理解,「如實攝影指的是如實反映的那種攝影。它的目的主要在於傳達被攝事物本身的信息,或者說,主要讓被攝事物的形象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