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如果發生在南北朝,戰馬為什麼不披甲?

2021-01-16 澎湃新聞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引來眾人好評。有人考證,此劇的時代背景是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果真如此的話,《琅琊榜》中的戰爭場景便出現了一個與史實不太相符的瑕疵:劇中的騎士胯下戰馬並不披甲,而歷史上的南北朝偏偏正是中國重裝騎兵——「甲騎具裝」的黃金時期。

應運而生的重騎兵

自從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以來,中原軍隊開始大規模引入騎兵這一兵種。先秦時期的騎兵直接騎在光溜溜的馬背上,很容易前後滑動,雙手使用兵器更是很不方便,在使用刀、矛格鬥時,因兵器的反作用力,騎手極易墜馬,這使得騎兵在與步兵或戰車之間進行近戰肉搏時沒有任何優勢。因此,早期騎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弓箭,其戰術主要是中遠距離射擊。這一時期古老的戰車仍在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書於西漢之前的《六韜》指出, 「一車當步卒四十人,四十人當一車;一騎當步卒四人,四人當一騎」,騎兵仍只作為戰車的輔助力量存在,戰國後期的趙國名將李牧反擊匈奴的軍隊主力就是戰車1300乘,輔之以騎兵1.3萬人。

漢代開始出現了高橋馬鞍,提高了騎兵的人馬結合能力。早期的馬鞍實際上只是一塊簡單的布或皮革,被剪成方形,在馬的腹部兜上一條腹帶,把馬鞍固定在馬背上。隨後,兩邊翹起的高橋馬鞍出現,使人馬結合有了很大提高,矛、刀等兵器開始逐漸被騎兵採用,此時的騎兵除使用弓箭外,也可以直接衝鋒陷陣,騎兵的戰鬥能力開始增強。

西漢騎兵推測復原圖

具有革命意義的變革是馬鐙的發明,「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1965年,在遼寧發掘出的北燕馮素弗(去世於公元415年)墓中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實物。大體上和高橋馬鞍、馬鐙裝備於騎兵同時,從東漢晚期開始,車兵就基本上不見於戰爭史了。這意味著裝備了馬鐙和高馬鞍的騎兵作戰效率要高於車兵,若套用《六韜》的說法,從東漢末年開始,騎兵的作戰效率恐怕已達到一個騎兵相當於四十個步卒的水平!有了馬蹬,騎手在戰鬥中可以穩坐馬上,也可以將馬匹的衝力轉化到兵器上,即使與步兵近身肉搏,騎兵也處於絕對優勢。騎兵以弓箭、長矛、馬刀作武器,既可以遠射,又可以近戰;既可以配合步兵遊弋弛援,又能衝鋒陷陣,騎兵成為主要攻擊力量的條件完全成熟。

馮素弗墓出土的馬鐙實物

與此同時,漢代以來冶鐵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百鍊鋼技術,到東漢末年此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除了用來製作刀劍以外,還用來製作鎧甲(包括著名的「明光鎧」)。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中國歷史上的重騎兵——「甲騎具裝」也就應運而生。

重騎兵的黃金時代

所謂「甲騎具裝」,「甲,人鎧也;具裝,馬鎧也。」指騎士與戰馬都披甲或鎧的重裝騎兵。重裝騎兵相對於輕騎兵和步卒有兩個優點:一是防護好;二是自身重量遠遠大於輕騎兵和步兵,顯而易見,根據中學物理的動量定理,一旦衝鋒起來,其突防能力大大優於輕騎和步兵。一時間,這些身披重甲的戰士騎著同樣全身披掛重甲的鎧馬在戰場上成為主宰。

敦煌壁畫上的西魏甲騎具裝

「甲騎具裝」的萌芽在東漢末年就已出現。官渡之戰(公元200年)前,曹操在《軍策令》中提到「(袁)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當時袁紹有步兵十萬騎兵一萬,而馬鎧才有三百具,只佔騎兵總數區區3%左右。但沒過幾年,統一北方的曹操徵討西涼馬超時(公元211年),已經能夠「列鐵騎五千為十重陣,精光耀日,賊益震恐」。

在稍後「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都屬於遊牧民族,本就長於騎射,再加上常年的戰爭更是促成了我國古代騎兵的大發展。十六國政權之間的戰爭動輒有騎兵數萬或十數萬,最多時達數十萬。前趙中央兵力近30萬,後趙中央兵力50餘萬,主要由騎兵組成。前秦伐東晉,「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苻堅誇稱麾下騎兵可以「投鞭斷流」,固然是誇張的說法,但也表明騎兵在軍隊比例之高。

這一時期出現在史籍中的甲騎具裝動輒成千上萬,充分說明了甲騎具裝在當時已成主力兵種。永嘉六年(312年)12月,王昌、阮豹進攻石勒的襄國,大敗,「枕屍三十餘裡,獲鎧馬五千匹」,事後還被迫以「鎧馬二百五十匹」贖回被石勒俘虜的大將,說明在當時具裝鎧是重要的軍事裝備。後秦隆安四年(400年),後秦姚興攻打西秦,「降其部眾三萬六千,收鎧馬六萬匹」,這也是史書上記載甲騎具裝數量最多的一次。

南北朝時期馬「具裝」鎧分解示意圖

以披堅執銳的「甲騎具裝」充當決定性的突擊力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常使用的戰術。東西魏之間的沙苑之戰(537年)是西魏的生死存亡之戰。當時東魏軍隊多達二十萬,西魏不足萬人。東魏大軍主力攻擊西魏的「左拒」,左拒面臨崩潰的危險。這時候,處於「右拒」的「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隊,大破之」。東魏主帥高歡落荒而逃,竟有七萬人做了西魏的俘虜。這便是當時重裝騎兵戰術的一次典型運用。

在東魏軍隊集中力量攻擊左軍時,西魏右軍將東魏橫截為二,立時導致東魏軍隊的潰退,西魏轉敗為勝。據《周書·李弼傳》記載,當時橫斷東魏軍隊的鐵騎只有「麾下六十騎」! 稍後的侯景僅有「鐵騎八百餘匹」,竟然能夠橫行江東數年,亦足見「甲騎具裝」的威力。這一時期,重騎兵在中國戰場上的地位實在是如日中天。

威風凜凜的甲騎具裝

《琅琊榜》劇照,騎士披甲,戰馬無甲

輕騎兵與步兵的雙重挑戰

但是,歷史上從來沒有永恆的常勝兵種,一度風頭無二的「甲騎具裝」並不是沒有弱點。美國軍事史學家T·N·杜普伊指出,機動性、突然性、翼側突擊和衝鋒的猛烈性這四項因素是古代騎兵戰術的基礎。而要真正發揮這些因素的潛在作用還需依仗馬匹的高度機動性。英國軍事史學家富勒也認為,騎兵的「王牌為速度和時間,而不是打擊力」。

而「甲騎具裝」裝備的沉重的具裝鎧甲雖然加強了防護力,卻偏偏減弱了騎兵的機動性!據考古發現,一件完整的鐵具裝約重40至50公斤,特製的重鎧可達100公斤。又據《宋史》載,南宋初年一領鐵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約26.86-29.84公斤)。戰馬馱載的人甲和馬具裝的重量至少有66-80公斤,最重者可達130公斤。重鎧增加了戰馬的負擔,使其行動遲緩,機動性差,雖然適於正面突擊,卻不宜於穿插、迂迴,出奇制勝。

這就使得「甲騎具裝」在對付機動靈活的輕騎兵時顯得力不從心。早在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北魏「初縱突騎,眾軍患之」,這時,宋將薛安都卸去人、馬之盔甲,衝入敵陣,「當其鋒者,無不應刃而倒」。可見,在雙方近距混戰時,沉重的甲騎具裝著實不便施展。而後,魏軍「忿之」,卻「夾射不能中」,說明卸去了沉重的具裝鎧,能夠通過戰馬機動力的提高規避對方弓箭的殺傷,彌補防護的下降。

到了南北朝末期,以輕騎兵為主力的突厥興起於中國北方,進一步動搖了「甲騎具裝」的地位,隋軍重騎兵只有依靠與步兵的密切配合才能抵禦突厥騎兵的進攻。617年,李淵起兵於太原,西取關中,隋將「桑顯和率驍果精騎數千人」夜襲唐軍,結果被率部眾隨唐軍出徵的西突厥特勤史大柰發揮機動靈活輕騎兵速度優勢「將數百騎出顯和後」,繞到隋軍陣後擊敗了防護力強但機動性差的甲騎具裝。

巖畫描繪的突厥輕騎兵

不僅機動性遠遜輕騎兵,重騎兵凌駕於步兵的優勢亦在逐步削弱。防護力很強的「甲騎具裝」出現在中原戰場之後,步兵的殺傷兵器也有了很大發展。弓弩得到較大改進,西晉時期出現了威力強大的神弩,東晉南朝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號稱「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417年,東晉劉裕北伐,2700士卒擺出「卻月陣」,以強弓硬弩大破北魏鐵騎三萬。

隋唐之際還出現了由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具裝鎧的防護面積雖大,馬腿卻難以防護,雖然弓弩難以射中馬腿,陌刀卻正可以砍馬腿。這樣一來,馬身著甲再多,也無濟於事了。誠然,步兵以陌刀對陣重騎兵風險極大,一擊不中敵騎已至身前。但考慮到重騎兵高昂的成本,用每天吃糧比人多十幾倍的馬、需要熟練訓練才成的一名騎士以及打造精良的鎧甲,去換幾個敵軍步兵的性命,這買賣無論如何都是不合算的——而這對於「甲騎具裝」的存在,簡直如同釜底抽薪。

由於受到了輕騎兵與步兵的雙重挑戰,「甲騎具裝」在隋末唐初驟然衰弱。唐軍仿效突厥,以精銳的輕騎兵平定天下,進一步以證實了其優越性。因而在唐代,輕騎兵逐漸取代了「甲騎具裝」,就連李世民的坐騎「昭陵六駿」也是不披馬鎧的。

昭陵六駿之一

三百年後,「甲騎具裝」一度迴光返照。遼、金兩個北族政權都擁有人、馬披甲的重騎兵。但畢竟中原軍隊早在幾百年前就總結出了步兵應對重甲騎兵的戰法,在建炎元年(1130年)的建康之戰中,宋軍就繳獲了金兵馬甲293副。金軍「堵牆而進」的「鐵浮圖」更是在順昌、穎昌兩戰中遭到宋軍步兵陌刀戰法的致命打擊,隨後再不見諸史籍。

繼遼、金後興起的蒙古騎兵中的大多數甚至是騎手也不披甲的輕騎兵。即使是蒙古軍中的「重騎兵」,也只是給馬披上皮革甲冑而已,與「甲騎具裝」實在不能同日而語。於是,尚在西方中世紀騎士的黃金時代,它的東方同行「甲騎具裝」,便已唱響了輓歌,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參考文獻:

1、T·N·杜普伊著,王建華譯:《武器和戰爭的演變》,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

2、張凱:《圖說中國歷史騎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

3、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4、蘇小華:《論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戰術的新發展》,《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10期

5、盧茁:《騎兵遲遲未能登上戰爭舞臺的原因探析》,《軍事歷史研究》,2013年第3期

6、王援朝:《唐初甲騎具裝衰落與輕騎兵興起之原因》,《歷史研究》,1996年第4期

7、劉斌:《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甲騎具裝及甲騎具裝俑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琅琊榜 l 驚豔當世的古裝衣服
    「琅琊榜」風靡一時,從他的每個細節都是有據可查的。衣服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自然,他沒有靠裸露博取眼球,反而以其得體獲得讚譽。
  • 如果國寶「昭陵六駿」會說話:李世民與六匹戰馬有哪些熱血往事
    ——唐太宗李世民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對曾陪伴自己血戰沙場的戰馬、昭陵六駿之一青騅的點評。最近,我們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中,又看了這六匹戰馬的身影,那麼,它們背後究竟有什麼故事呢?但在李世民追擊的過程中,由於推進速度過快,輜重和糧草都被甩下很遠,謀士勸他等待兵糧匯集,再追不晚。而得勝心切的李世民豈肯錯失良機,他率領數千精騎窮追不捨,連續兩天不吃飯,三天人不解甲、馬不卸鞍,依靠「特勒驃」優秀的耐力最終追上了宋金剛主力。長途奔襲、人困馬乏的唐軍依舊生猛,李世民一天之內連破宋金剛八道防線,殺敵上萬。
  • 琅琊榜高手排名 飛流為什麼沒有入選
    眾所皆知飛流的武功在大梁僅次於藺晨還有蒙大統領,那麼琅琊榜上排名怎麼會沒有他的名字呢?能在蒙摯百招之內完全不敗的人整個大梁可以說找不出三個。更何況排名第四的卓鼎風還有其子卓青遙兩人聯手一時都拿不下他,對飛流的表態也想當高,梅長蘇帶他一人勝過帶上一堆護衛,足以見明單打獨鬥飛流不在卓鼎風之下。
  • 清朝常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發往寧古塔的罪人)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講講,為什麼犯人要發往寧古塔。犯罪之人為何要發往寧古塔呢?寧古塔位於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是清代東北地區的重鎮。但卻成了野獸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經常和虎豹狼蟲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蒼兕」,稍不留意就會葬身獸腹。
  • 為什麼《琅琊榜》成現象級電視,《琅琊榜之風起長林》卻反響平平
    當年由胡歌主演《琅琊榜》,一登上熒幕就俘虜了大批觀眾的心,這部改編自海晏的網絡小說的電視劇在播放的時候,可以說幾乎都是處於霸屏的模式,幾乎各大電視臺都在播出這部少有的經典古裝劇。在影視業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凡是好的影視劇作品總會有人跟風,要麼進行重新翻拍,要麼跟著第一部出續集來。《琅琊榜》這部爆劇也沒有逃出這個宿命,2017年由黃曉明主演的《琅琊榜-風起長林》登上了熒幕,這部號稱是《琅琊榜》續集的作品,卻沒有第一部的命運,播出之後在觀眾對它的反映平平,似乎不是十分的認可。
  • 戰馬刨泉 義救漢王的故事 發生在哪裡 告訴你一個讓人敬意的故事
    但戰馬刨泉、義救漢王的故事你聽說過嗎?你知道這事發生在哪裡嗎?向下看,告訴你一個讓人敬意的故事。王莽篡權時期,東漢的開國皇帝——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公元前6年臘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徵戰河北後,轉戰南下,意為到南陽聚兵集結。
  • 琅琊榜高手名單完整版公布 江蘇梅郎梅長蘇為什麼排名第一?
    琅琊榜高手名單完整版公布 江蘇梅郎梅長蘇為什麼排名第一?時間:2015-10-03 08:27   來源:四海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琅琊榜高手名單完整版公布 江蘇梅郎梅長蘇為什麼排名第一? 琅琊公子榜,是海晏小說《琅琊榜》中出現的榜單。那麼琅琊榜高手名單都有誰呢?
  • 《琅琊榜》和《鶴唳華亭》:PK一下皇帝
    不知道為什麼,中國網絡小說的古言,南北朝是一個出場率很高的時代,而南朝四代裡,有兩家皇帝姓蕭,所以蕭姓和王、謝一樣,在古言裡的出場率也就相當高。只不過《琅琊榜》的蕭選是個寡情多疑的皇帝,而《鶴唳華亭》的蕭鑑是個長情驕傲的皇帝。其次,他們的家族內鬥都很激烈。
  • 為什麼南北朝開創者的後代們都昏庸且短命
    而且他們大多數都昏庸無能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個朝代被後世稱之為南北朝。為什麼南北朝開創者的後代們都如此短命而且昏庸呢?筆者認為導致他們普遍短命且昏庸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第一:非正常死亡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動亂時期。
  • 琅琊榜:終於知道靖王為什麼在鬼節大婚了,原來藏著靜妃的小心思
    《琅琊榜》裡,靖王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曾經受的那些苦,都有了成千上倍的回報。宮外有梅長蘇,宮內有靜妃娘娘和高公公,靖王最終順利成為了太子。
  • 一匹蒙古戰馬保衛了明朝許多年,失去戰馬明朝亡了,得馬者興,失馬者...
    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攻城利器雲梯,沒有它要爬上高大堅固的城牆,難度還真不小。再比如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它雖然是屬於後勤工具,負責為北伐大軍運輸糧食,但如果沒有它,軍隊後勤保障的壓力就會很大,因此,它也算是間接參與了戰爭。
  • 重溫《琅琊榜》,賞中華衣冠之美
    在文化復興的今天,人們為漢服的美所傾倒,也願時時刻刻不離身。在這些年的古裝劇中,筆者對劇中衣冠服飾最喜愛的有兩部,一部是87版《紅樓夢》,一部是《琅琊榜》。關於87版《紅樓夢》中服飾之美,筆者曾寫過一篇文章,這裡來欣賞《琅琊榜》中的衣冠之美。
  • 《琅琊榜》高手榜名單大全 飛流為什麼沒上榜?
    大家都知道琅琊榜公子榜有榜首梅長蘇、榜眼蕭景睿,那麼琅琊榜公子具體都有哪些人呢?飛流的武功僅在蒙摯之下,飛流為什麼沒進琅琊榜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琅琊榜公子榜的名單大全。  第八名 江東公子般若真  第九名 笑劍公子秦越  第十名 穆霓凰 (大梁南藩郡主)  以上就是琅琊榜高手榜排名介紹的內容,至於飛流為什麼沒進琅琊榜,小編覺得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琅琊高手榜中只會記載一些在世間展露過身手之人,飛流一直作為梅長蘇的侍衛不曾表現。
  • 清朝常把犯人「發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何人
    「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京」是清朝皇帝對罪臣的審判,「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最有名的一個地方,至於神秘的披甲人是何人?很多人都不清楚。
  • 斑馬為何沒能被馴化成戰馬?白人做過嘗試,但這幾個條件實在太差
    騎兵可以說算是古代的「機械化部隊」,可見戰馬給人類的戰爭帶來了多大的變化。古往今來,世界上不少品種的馬匹都逐步被人類馴化,但有一種馬非常有名,卻遲遲難以馴化,這是為什麼?眾所周知,在非洲有一種「斑馬」,但當地確很少有騎斑馬的現象,難道真的沒有人對斑馬有過想法嗎?非洲人還真沒什麼想法,他們也沒有想用騎兵大軍徵戰的念頭,可能對於他們而言,這些動物如果能果腹會比馴化更有用。
  • 戰馬土豆重生記
    我們今年馬上就交不起房租了。 農夫說是他們的地主。妻子告訴他,限他一個月把馬訓練好,如果小馬不學會犁地,她就親自去賣掉。 上尉保證他會挨罵,如果他能回來,會歸還馬匹。
  • 電視劇《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為什麼不火?編劇要負很大責任
    作為電視劇《琅琊榜》的續集,《琅琊榜之風起長林》由正午陽光製作,集合了黃曉明、劉昊然、佟麗婭、張慧雯、梅婷等演員。可是平均收視率為0.496,網播量也不算高,在網上也沒有多少討論度。 雖然前作《琅琊榜》的收視率也不算好,但是網播量很不錯。劇播之後收穫了一大批擁躉。
  • 為什麼2015年的《琅琊榜》能夠歷久彌香?網友:只因梅郎!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時隔多年,當《琅琊榜》再次回到我們的眼前,你會想起誰?是才冠絕倫的梅郎梅長蘇,還是保家衛國的巾幗英雄霓凰郡主,亦或是寧折不彎的靖王蕭景琰?在《琅琊榜》中,無論是哪一個角色,都是栩栩如生的。然而,今天我們不論《琅琊榜》,只談胡歌與梅長蘇。先說胡歌,想必大家對他都很了解。
  • 穆如鐵騎,不僅僅靠戰馬,還憑它橫掃翰州!
    穆如鐵騎如此強大,難道只是因為他們有可日行千裡的凌風戰馬?顯然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有一套好馬具。為什麼貴族不騎馬呢?一來貴族冠服,騎馬顯得不氣派,且騎馬的姿勢類似很不文雅的踞坐。二來,那時的馬,大多頭大腿短脖子粗,並不好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好的馬具,只能光著騎。戰國,騎兵投入戰場。但從出土的秦彩繪陶騎俑看出,騎馬的人,是騎在光溜溜的馬背上。漢高祖陪葬坑出土的六個騎兵俑坑,騎馬只是加了一塊墊子,基本還是光溜溜地騎。
  • 開國元勳們為何喜歡日本戰馬?
    這一集我們就來聊一聊上篇文章末尾我們提到的東洋戰馬。馬作為在工業革命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戰馬。從蒙古騎兵到聖殿騎士團再到沙俄殘暴的哥薩克騎兵!史匹柏經典的電影《戰馬》也是描寫一戰時期馬的感人故事。經常有人會問為什麼東洋馬都顯得很高大?有人打趣道,因為日本人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