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北風呼嘯,木木美術館798館門前卻排起了長隊,觀眾們不懼嚴寒趕來,只為在開幕當天搶鮮一睹義大利藝術家喬治·莫蘭迪的真跡。記者了解到,這是莫蘭迪在國內的首次美術館個展,也是藝術家在亞洲的最大規模個展,因此備受期待。
探展:逾80件作品回顧莫蘭迪50年藝術生涯
莫蘭迪1890年7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博洛尼亞。他和三個妹妹生活在一起,畢生在其簡樸的工作室內潛心創作,甚少離開故鄉。他的繪畫多以擺放於桌面上的瓶瓶罐罐等日常生活物件為主題,營造出安謐、和諧、淡逸的畫面氛圍。在戰火紛飛的二十世紀上半葉,莫蘭迪在小幅風景畫和靜物畫中構建了一個沉思、詩性的空間。
瓶瓶罐罐是莫蘭迪作品的主題
此次個展「喬治·莫蘭迪:桌子上的風景」呈現了藝術家包括油畫、蝕刻版畫和紙上作品在內的逾八十件重要作品,全面回顧了莫蘭迪五十年的藝術生涯——從藝術家1914年在博洛尼亞舉辦首次展覽,到任教於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期間對靜物和風景的反覆描繪,再到1960年代藝術家去世前的晚年畫作。
莫蘭迪曾說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因為那個視覺所及的世界是由形態、色彩、空間和光線所決定的。」走進一層展廳的「感知」單元,觀眾可以從中感知藝術家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自身視覺語言的過程。比如,在其1914年的《靜物》作品中,就能看出他在學生時代曾明顯受到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畫派的影響,呈現出與其後期作品完全不同的風格。
「感知」單元
「將他所描繪的對象靜置、反覆觀察並捕捉其內在本質是莫蘭迪藝術創作的關鍵,相同的物件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靜物創作之中。」在策展人王宗孚看來,重複性是解讀莫蘭迪的關鍵詞之一。二層展廳的「靜觀」單元呈現了莫蘭迪從1930年代至1940年代後期的畫作。其中,白色球頸瓶與白色長頸瓜稜瓶兩個物件反覆出現,但在每一幅作品中又有著微妙的區別。
在「景致」單元,莫蘭迪的風景油畫和版畫集中展出,其中有他對義大利小鎮格力扎納自然風景的長期觀察和描繪,也有展現其博洛尼亞工作室窗外風景的畫作。這一單元還專門闢出一間展廳,呈現其創作於1920年代至1950年代的花卉靜物作品。
「景致」單元
作為展覽的最後一個單元,「晚期紙上作品」為觀眾帶來莫蘭迪創作於生命最後二十年的水彩畫和鉛筆畫。那些熟悉的物件在他的畫布上逐漸瓦解,呈現為近乎抽象的線條和色塊。可以看出,儘管藝術家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不倦地探索著藝術的可能性。
解讀:網紅的莫蘭迪色並不是真莫蘭迪色
在國內,提起莫蘭迪,大家想到的往往是「莫蘭迪色系」、「高級灰」,這也是近幾年在時尚圈、設計圈非常流行的配色,這一色系的命名就源自於喬治·莫蘭迪。
小觀眾現場塗鴉
對此,王宗孚認為:「大家在網上看到的莫蘭迪色並不是真實的莫蘭迪畫作的顏色,他用的顏色是自己調出來的,他會把不同的有機物整合在一起,創作自己的顏料。」他以一幅1950年的《靜物》油畫作品舉例說:「畫面中的黃色瓶子,用的就是他自創的莫蘭迪黃,這是一種義大利夏天的黃色。如果你湊近細看還會發現,不同於常見的深色陰影,莫蘭迪用了一種非常淺的黃色來呈現這隻瓶子的陰影效果。」
在他看來,人們對莫蘭迪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他的蝕刻版畫不重要」。事實上,莫蘭迪畢生創作了約131幅蝕刻版畫,構成其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30年起,莫蘭迪還在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擔任版畫系教授,足見他對版畫的喜愛。
「莫蘭迪一生並沒有太多的創作,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曾舉辦過他最大規模的一次個人回顧展,共展出了110幅作品。而這一次,我們非常幸運,能在疫情之下展出80幅作品。」王宗孚坦言,這次展覽的順利開幕,也是木木美術館在2020年的一次「小小的勝利」。
對此,莫蘭迪家族也特意來信致謝,信中寫道:「喬治·莫蘭迪早在一個世紀前便已預見並極好地詮釋了我們身邊日常物件的重要性,此後的極簡主義、本質主義以及人們對環境的日益關注無不印證著藝術家生前對生活和世界的洞悉。這種細膩、敏銳的感受力與中國傳統藝術的本質性特徵存在著某種相通之處,而正是這種相通的氣韻構成了這位義大利藝術家與相距千裡之遙的北京木木美術館之間的紐帶。」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