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太快、退出困難,60-90%數字醫療公司創業失敗

2021-01-11 八點健聞

當困難來臨時,那些真正的價值創造者,將會站穩腳跟。

倍受投資者追捧的數字健康產業,今年的投資額將回落。Rock Health近期發布的2018年數字健康投資報告(下稱報告)呈現了這一信息。

該領域2017年獲得投資57億美元,創行業歷史紀錄。2018年爆漲至81億美元,增幅高達42%。

資金的退出,與資金的激增一樣強勁。報告顯示,2018年,110家數字醫療公司通過收購退出,而IPO的「缺席」已持續超過一年。

報告預計2019年數字健康獲得風險投資的增速將會放緩。

Rock Health是一家全球網際網路醫療創投基金公司,素有健康醫療產業「孵化器」之稱。

報告呈現的,是美國數字健康(Digital Healthy)領域的發展狀態。所謂一葉知秋,此態勢或可為中國市場所借鑑。以下為八點健聞編譯並摘選的報告內容。

市場擔憂情緒蔓延

報告稱,市場及監管方對數字健康產業的審查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嚴峻的現實給行業提出了一個問題:目前這個行業創造價值的能力,能否滿足資本的期待?據悉,投資者對投資項目10年內的回報預期為投資額的4倍。「 最近行業內的對話出現越來越多的B-word(髒話)」,報告說。

「數字健康是一場泡沫嗎?」報告自問自答:「我們的判斷是:這不是一場泡沫」。

報告認為,與其他行業一樣,數字健康領域的發展,與經濟整體狀況和風險密不可分。2018年以來「股市調整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給2019年帶來了一個不同的,更為緊縮的背景」,這導致未來幾年對數字健康的風險投資有所收斂。

Rock Health稱,目前數字健康領域佔整體風險投資的比例為10%。「這一態勢將繼續保持」。

△美數字健康領域佔整體風投比例約為10%

為回應市場的恐慌情緒,Rock Health根據一個被投資者們共同驗證過的認知框架,對行業進行了分析。

該認知框架提出了六個觀察行業泡沫的著眼點:

-炒作是否取代了基礎商業

-高燒錢率

-退出途徑是否明確

-新投資者的現金激增

-高估值與基本面脫鉤

-欺詐或濫用資金

報告逐一對照了美國數字健康投資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和判斷。

商業模式總體清晰

當資金投入的量遠遠超過現實所需時,泡沫就會增加。在網際網路泡沫時期,投資者向新的網際網路公司注入資金,「但很少有可行的商業模式來證明投資的合理性。這個痛苦的教訓,是我們尋找數字健康泡沫跡象的首站」。

「數字醫療保健行業很複雜,這不是秘密」。報告說,數字醫療創業公司必須弄清楚如何駕馭長銷售周期、緩慢的償付、複雜的監管、行業界限……在種種制約下,投資者和企業家正積極學習,不斷創新來展示自身的服務價值,並與宏觀趨勢保持一致,走向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報告表示,61%的創業公司開始從B2C轉換為B2B或B2B2C模式。

「在我們看來,今天的數字醫療投資,更多地是依靠技術推動醫療保健市場發展,而不是非理性炒作。」

報告援引Flare Capital聯合創始人兼合伙人Michael Greeley的話,說「美國醫療保健市場超過3萬億美元,是美國廣告業的近15倍。我們花了十年時間才達到今年的80億美元投資速度。其他行業的泡沫往往圍繞著不確定的商業模式和太多的資金湧入太快。在這裡,我們擁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可以服務巨大的市場」。

燒錢太快,確有「適度泡沫」

報告承認,在「燒錢」方面,數字健康行業的確存在「適度泡沫」。

在網際網路泡沫期間,公司大量使用投資者的資金,當資金枯竭時難以償付。目前數字健康領域的初創者們也呈現類似的症狀。

許多發展良好的初創公司正在以更快的速度籌集更多的資金。自2011年以來,種子輪到A輪籌資的時間從30多個月縮短到15個月左右。密集的籌資周期反映出錢不夠燒的現實。

一些投資者強調了數字健康的混合性質:與傳統醫療投資(如生物製藥和醫療設備)相比,數字健康產業資本密集程度低,但銷售周期比傳統技術更複雜、更慢。初創公司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和資金來穩固其技術市場,協調市場需求和創業創新之間的衝突。

「由於銷售周期長,你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來確定你的目標。這是一個基本的,令人不安的現實。那些儘可能高效地了解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執行長將能夠在公司中保留更多的所有權,並在退出時給予自己更大的靈活性。」Kaiser Permanente Ventures的總監Liz Rockett說。

報告認為,精明的企業家需要找到減少新資本需求的方法,同時實現增長的裡程碑。

投資者眾,接盤者少

「60%到90%的創業公司都失敗了」。報告說,但只要有足夠多的公司能成功退出,投資者資本也會獲利。

在數字健康方面,退出市場一直低迷,接盤者少。這讓投資者感到擔憂。這種擔憂可能讓投資者會想方設法撤回資金。因而引發泡沫。

自iRhythm 2016年公開發行以來,儘管技術IPO活動在2018年有所回升,但尚未進行數字健康IPO。併購仍然是主要的退出策略,2018年出現110次收購,在過去三年中略有下降。

今年以來在美國市場,出現一些「人才收購和清倉大甩賣」,也有新興的數字醫療公司通過收購來擴大其產品組合。Livongo收購了Retrofit及其DPP解決方案,以發展他們的數字治療產品。ResMed以2.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ropeller Health,希望成為「COPD數字健康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一些投資者表示擔心這種大手筆的醫療整合將限制數字醫療公司的潛在買家數量。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種最大型企業之間的戲劇性重組必將推動對數字創新的更多需求。報告認為,低迷中,仍湧動著機會(並且合理預測)合併即將到來。

重複投資者多於新投資者

泡沫價格的上漲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進行投機性賭注,隨著資金的不斷湧現,炒作和資本也隨之而來。這可能會激勵自2015年以來每年進入數字醫療領域的200多位新投資者。這些會誇大估值的「新手」投資者們,也很可能是第一個在衰退跡象下退縮的人。

新資本的流動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它幫忙行業實現流動與退出,但也可能製造泡沫。「平衡就是一切」。Rock Health調查發現了一幅平衡的圖景:即使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新投資者,自2015年以來,重複投資者和新投資者在數字健康領域的數量一直存在並且越來越多,並且這種差距正在擴大。

那些在這個領域裡紮根生長的企業家,也給市場釋放穩定的信號和影響力——他們鼓勵公司加快增長速度並制定長期籌款計劃,而不是每年都有大量現金流入。這些跡象讓泡沫自生自滅。

估值過高被鄙視

隨著更大、更頻繁的輪次,一些估值飆升,導致美國市場上出現七個數字健康領域吸資「獨角獸」(私人公司價值10億+美元)。 其中六家公司在2018年提出了一輪融資,平均交易規模為2.31億美元。 Tempus是一個提供癌症研究臨床和分子數據的平臺,今年籌集了兩輪——在12個月內籌集了2.6億美元。

之前的獨角獸企業Human Longevity在2018年失去了它的力量。它最近的下行輪次使該公司估值約3.1億美元——比2017年的15億美元估值大幅下降。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的史蒂夫克勞斯警告說,「我不喜歡對獨角獸估值的痴迷。重點應該是在醫療保健領域建立一個『獨角獸產品』,其餘部分自行解決即可。」他對一些創業公司通過大規模投資來提升估值,而不是採取有節制的方法來減少現金和低價出售的做法表示不讚賞。

參與欺詐或濫用資金代價大

報告稱,在泡沫出現之前,市場參與者為獲得巨額回報,可能心生貪婪。2017 ~2018年的加密貨幣泡沫期間,多達80%的初始硬幣產品都是騙局。像這樣的故事或非法的貪婪,會推動市場走向泡沫。

2017年,Outcome Health通過操縱有關其藥品廣告業務有效性的數據,打破了客戶和投資者的信任。該公司僅在幾個月內就獲得了5億美元的增長股權收益,從而獲得了獨角獸地位。2018年底,Theranos完全崩潰,給市場上了寶貴一課。「這樣的故事在數字健康中,是值得注意的例外」,報告寫道,數字健康公司將保持誠信創新的道路。

總結:價值創造者將站穩腳跟

報告提出,作為風險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健康領域將越來越多地與宏觀經濟周期掛鈎。在大環境下,當資金變得更難獲得,數字醫療公司們必須證明他們能守住基本面。

報導說,「醫療保健創新在整體上正面臨巨大機會,我們認為不會出現泡沫破裂。」

報告提出,聰明的投資者和企業家應該為資金的流動做好準備——包括擴大收入途徑、探索可行的退出途徑和迎接整合,當困難來臨時,那些真正的價值創造者將會站得住腳跟。

秦鈺陽|編譯

周瓊|責編

專家問診一毛錢,網際網路辦醫與大三甲上線你爭我搶

醫生月薪高達20萬,這個行業正經歷倒閉潮

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從愛屋吉屋的失敗歷史講創業公司投資的坑
    按創始人黎勇勁給自己找藉口的習慣,他一定會說是自己運氣不好,總是趕上小概率事件:2007年,加入電商公司RPG,結果創始人李亮攜款出走美國,公司倒閉。2008年,加入視頻網站土豆,結果創始人王微股份被鎖定導致上市失敗,最終與優酷合併。2013年,創立打車服務公司大黃蜂,結果被他視為小概率事件的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騰訊入局,最終將公司賣給快的。
  • 燒錢太快、融資太難、用戶太少,16位創業者講述為何關掉公司
    前些年沒有做好職業規劃,一步步就衝著錢跳槽,後來實在沒辦法,被逼著自己創業。去年9月,公司資金鍊開始出問題,接下來一個月比一個月糟糕。錢賺得越來越少,不得不開始裁員。 最可怕的是,我老婆在我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懷孕了。
  • 上海科技創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公開發行創新創業公司債券...
    保持第一,網際網路緊隨其後,生物科技醫療/醫療健康行業位居第三,半導體及電子設備行業位居第四;可投資金量的下滑和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致使投資機構更加謹慎,傾向於投資盈利模式清晰且收益見效快的中後期成熟企業,以抵禦風險。
  • 第一次開店創業失敗,繼續創業還是回公司上班?
    第一次開店創業失敗,給創業者帶來的結果不單單是資金的損失,更多的是對自身的否定。 資金損失可能是本金的損失,甚至是負債纍纍。 自身的否定可能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導致創業失敗,或者認為是環境不好,自己運氣不行。
  • 播種者說|瑞伏創投黃瑞瑨:疫情會降低醫療創業公司估值
    在投資層面上,你會發現很多基金都會追比較「潮」的領域,使得醫藥製藥公司或者早期做研發的公司也會去這些比較「潮」的領域,因位能拿到錢嘛。所以,這導致過去4-5年時間,全世界60%-70%的資金都集中在腫瘤領域了。疫情只是讓大家重新開始思考,這個市場很大,實際上有很多的機會。
  • LVMH首席數字官跳槽法國加密數字錢包創業公司Ledger - 數字貨幣 /...
    據報導,LVMH首席數字官伊恩·羅傑斯(Ian Rogers)跳槽到一家名為Ledger的法國創業公司,後者專門製造基於硬體的數字錢包來存放比特幣等加密貨幣
  • 創業教父 Steve Blank:Apple Watch 找到了殺手鐧,醫療保健將迎來...
    但創業教父Steve Blank認為,在第四代推出來之後,Apple Watch有望找到真正的殺手鐧應用——醫療保健診斷與監測,並且可能會導致整個醫療保健行業迎來引爆點時刻。原文標題為「The Apple Watch – Tipping Point Time for Healthcare」,文章由36氪編譯。我自己沒有Apple Watch,倒是有一個Fitbit。
  • LVMH首席數字官跳槽法國加密數字錢包創業公司Ledger
    據報導,LVMH首席數字官伊恩·羅傑斯(Ian Rogers)跳槽到一家名為Ledger的法國創業公司,後者專門製造基於硬體的數字錢包來存放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並成為行業領導者。   身為美國人的羅傑斯在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音樂與技術的交叉領域連續創業。
  • 創業失敗32次,負債64億
    沒有人可以簡簡單單成功,他創業失敗30多次,負債64億,卻仍然堅持,從而創造奇蹟! 一個家道中落的富二代,創業32次,失敗了32次,如今負債64億。 但這有什麼呢?吳欣鴻靠賣域名發家,如今在80後富豪榜中位列第12名,而且還逆勢上了市,身家超過50多億,手握12億用戶,覆蓋了7.5億臺行動裝置,差不多僅次於騰訊,連馬雲都不敢小覷這個年輕人的實力。
  • 規模最大的72個創業失敗案例(2)
    ——《安娜•卡列尼娜》創業公司便是如此,成功者無非「創造或抓住了痛點,受到了市場追捧,獲得了融資,最後被高額收購。」然而失敗者就不一樣了……續《規模最大的 72 個創業失敗案例(1)》,本文介紹了獲得投資規模在 0.5 億至 1 億美元之間的創業失敗案例——Canopy Financial投資方:GGV Capital, Foundation Capital失敗原因:「…公司管理層在本月早期發現財務報告不實,有『重大的金融和會計違規行為
  • 白手起家,如何創業成功?
    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雲曾說:「從創業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創業者該如何生存?只有平時打好創業基本功,才能在危機來臨時沉著應對、提高生存機率。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初期躊躇滿志,但隨著公司發展,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如何組建團隊?人才如何培養?
  • 過去14月死在風口的明星創業公司 他們為何倒下?
    從去年至今,全球有一批明星創業公司陷入倒閉的境地。是創業環境越來越艱難嗎?是預示著科技創新產業的泡沫終將破滅嗎?未必是,也許破滅的只是創業夢想,而非技術本身。  通過盤點倒下的全球科技創業公司,智能硬體、應用社交、電商等領域成為創業「出師未捷」的重災區。頭頂高科技的矚目光環,他們為什麼還會倒下?
  • 靠地攤起家90後潮汕小夥,如今一年掙10億,曾建議創業先擺攤
    按照這樣一套擺攤「流程」,王銳旭一天能掙1000多,毛利率達到60%以上。 2014年初,王銳旭創辦「兼職貓」後不久就遇到了資金周轉的問題,當時公司有十幾個程式設計師,為了給員工發工資,他自發組隊擺攤賣保險套,賺了幾千元,這才撐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
  • 抑鬱症數字醫療破局人吳岱妮:讓AI守護你的活力
    她真正想實現的是,用科技普惠每一個需要的人,教育AI聽懂、治癒人類的心理,推進數字醫療更進一步。近年來,各領域數位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數字醫療更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但鮮少有企業關注到心理健康。吳岱妮又一次做出了與大眾相反的選擇,她帶領想像科技團隊再次啟程,以語音情感計算技術為基礎,研發檢測人心理狀態的線上醫療產品。
  • 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數字醫療業務能撐起60億美元的估值嗎?
    來源:雷鋒網原標題: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數字醫療業務能撐起60億美元的估值嗎?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了。雷鋒網消息,據彭博社報導,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於近日完成3.5億美元融資,並計劃推進其業務拆分後的數字醫療服務業務板塊申請在港上市,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輪融資前估值超過60億美元。報導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該公司將在2021年初,也即農曆新年前後遞交上市申請。
  • 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 數字醫療業務能撐起60億美元的估值嗎?
    原標題: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數字醫療業務能撐起60億美元的估值嗎? 來源:雷鋒網  微醫又又又被傳上市了。  雷鋒網消息,據彭博社報導,數字醫療服務平臺微醫於近日完成3.5億美元融資,並計劃推進其業務拆分後的數字醫療服務業務板塊申請在港上市,分拆上市部分在最新一輪融資前估值超過60億美元。  報導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該公司將在2021年初,也即農曆新年前後遞交上市申請。
  • 2019年數字醫療Q1投融資報告:頭部數字醫療獨角獸估值持續走高
    Rock Health近日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數字醫療領域融資報告,動脈網進行了編譯梳理,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一、 2019年第一季度數字醫療公司融資放緩二、 企業熱衷於投資數字醫療領域三、 數字醫療IPO「乾旱」期即將結束四、 呼籲數字醫療企業採用以結果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一、2019年第一季度數字醫療公司融資放緩
  • 全流程、多維度幫扶企業,成都天府軟體園這樣推動數字醫療落地
    此外,2019年年初,成都高新區出臺的《成都新經濟活力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也提出以六大產業社區建設為抓手,聚焦5G通信(基站系統及設備、車聯網應用等)、數字文創(電子競技、數字動漫等)、人工智慧(智能晶片、智慧醫療等)等產業主攻方向,將梯度培育體系與產業社區融合,建立企業梯度培育空間格局。
  • 中國5S失敗率高達90%?為什麼?
    但是在中國90%推行5S的企業都沒有成功,原因何在?管理理論界和5S培訓師總結的失敗原因大致包括:高層支持不力;中層不重視甚至有抵抗意識;員工素質低不認真不配合。但是,這些並非深層原因,而是表面現象。把現象誤作原因當然解決不了問題。
  • 超過95%的90後創業失敗,成功率僅為2%,為何如此艱難
    然而在連續幾年都是「最難就業季」的情況下,自主創業正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解決就業難的好辦法。難道自主創業真的是好辦法嗎?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90後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為19個月,而95後的平均在職時間則為7個月。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選擇離職呢?這些離職的90後95後都去做什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