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一屆「構造物理化學理論和應用學術研討會」,於2020年11月20-22日在海南省昌江縣召開。研討會旨在展示和交流構造物理化學研究和應用成果,總結找礦經驗,推動地質力學創新發展,開展學科建設。通過學術研討形式,共同交流相關領域最新成果和認識,聚焦資源勘查、地下水、地熱、海洋、地質災害和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科學問題,為能源資源勘查貢獻計策,為國家能源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研究院所、5個研究/地調中心和2個省級地調院、中國科學院6個研究所/大學、教育部13所高等院校、產業部門19家大中型企業/研究院、昌江縣政府、昌江恆科「候鳥」人才工作站等單位的代表和嘉賓約250人參加了會議。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餘浩科書記、中國地球物理學會郭建秘書長、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鍾帥副縣長到會講話,祝賀本次大會順利召開。
會議安排了5個特邀報告,展示了構造地質、礦床地質、煤田地質和地熱地質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關鍵難度。
大會會場
代表和嘉賓聆聽大會報告
中國工程院毛景文院士作了題為「找礦理論與找礦技術方法」的大會報告,介紹了區域構造與成礦規律、成礦模型研究、找礦技術創新與整合等方面的進展,指出開展天地空三維找礦是深部找礦的新趨勢。中國工程院王雙明院士作了題為「鄂爾多斯盆地煤炭資源與構造控煤」的大會報告,強調煤炭仍然是我國能源的基本來源,闡述了成煤盆地與聚煤盆地特徵、構造控煤作用特點以及構造成煤的研究與思考,指出構造物理化學研究對於能源和礦產的深部外圍勘查,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肖文交院士作了題為「大陸增生與成礦作用」的大會報告,從國家找礦戰略重大需求、科學前沿問題出發,介紹增生造山與成礦的耦合關係、成礦系統與成礦過程的關係,展示了中亞—中蒙—興蒙一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找礦突破的方向。中國工程院多吉院士作了題為「西藏的地熱成因」的大會報告,站在全球資源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層次,介紹了他們的科研團隊長期以西藏為基地開展地熱地質工作與勘查的成果,突出強調地質力學研究對於地溫分布規律研究的指導意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呂古賢研究員,從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發展的戰略布局,強調楊開慶構造動力成巖成礦理論的重要意義,介紹了繼承發展地質力學、建立構造物理化學新學科的歷程;通過中國構造體系圖的修編工作成果,介紹了陸內中生代巖漿核雜巖隆起-拆離凹陷盆地的建造特徵,展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米」字型結構面。從構造體系的方向、時代、建造和結構四個方面講解了「中國構造體系研究新進展」的具體研究成果。
會議安排了35個大會報告,專家、學者們圍繞構造物理化學的研究、發展與應用,礦田構造研究最新進展,成礦結構面的物理化學研究方法,構造變形巖相帶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遙感技術在構造識別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探討。
呂古賢主任委員在大會閉幕時作了總結講話,並對主要報告內容進行了點評:許德如教授繼承發展了陳國達地窪學說理論的成礦構造研究,通過多年的深入實踐,系統地介紹了「成礦構造學」的新思路、新成果,以及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廣大前景。曹代勇教授提出的煤系石墨構造機制研究成果,具有前緣戰略的、經濟的和軍事的重要引領作用。嶽中琦教授用視頻報告的方式介紹了他們研發的智能鑽探技術的創新發明。王宗秀研究員從構造改變巖石物理性質的基礎工作出發,展示了「中國南方頁巖氣地質問題的思考」,給構造成藏的工作指出了研究問題與方向。張寶林研究員提出的「構造變相巖相帶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對物探勘查與找礦方面具有前緣性、引導性和創新意義。方維萱研究員及其團隊,圍繞創新「構造巖相學」中心,介紹了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多層次的大量工作,已經取得國內外的、三維的地質找礦成果。韓潤生教授團隊,以礦田構造控巖控礦的系統研究為基礎,獲得湘南坪寶銅錫多金屬礦田的深部外圍找礦突破。楊興科教授,多年開展秦嶺金礦帶「立交橋式」構造的蝕變變形巖相的填圖研究,取得顯著的找礦成果,是創新性的構造控礦研究。王義天研究員也在秦嶺鳳太礦集區開展礦床構造研究,進行成礦預測工作,他的定量的、系統的、全面的開展成礦規律與找礦預測工作,得到好評。張達教授幾十年在華南進行礦田構造研究,強調中生代構造變形是研究控礦構造的方向,也是研究構造巖漿作用的鑰匙。吳傳軍博士系統地研究了海南抱倫金礦區NNW向控礦構造,建立D1-D5的5期構造作用,指出D2的右旋走滑剪切成礦,D4-D5是成礦後的脆性構造,揭示了Au-Bi的交連晶的結構,展示尖峰巖體220Ma的同位素年齡。琚宜文教授的報告,給人們展現納米級的微觀世界,為解決構造研究、非傳統頁巖氣機制、材料物性的巨大變化等方面難題,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技術。王國光副教授對蘭家溝大型斑巖鉬礦研究,使用的單個流體包裹體測試儀器和分析方法,判別成礦階段和物質來源,並希望大家關注這方面的工作。胡寶群教授的報告展示了臨界成礦的20多年的研究進展和新認識,指出在地殼或巖石圈斷裂帶的中淺部,有可能產生臨界成礦的條件,為認識大規模成礦作用背景,建立了新的理論模型。地質力學研究所陳正樂、吳中海、胡道功、王紅才、陳柏林、韋昌山的多個報告,極具地質力學理論特色,內容包括新構造與國土規劃、相關油氣構造與成藏機理研究,以及礦田構造、構造地貌學的突出創新成果。
21號下午,在呂古賢主任委員的主持下,30餘位代表參加了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學會郭建秘書長和胡敏副秘書長到會講話,對專委會的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會議一致同意優化專委會人員組成,增補陳建文等18位同志為第一屆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增補王宗秀等5位同志為第一屆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的副秘書長。會上,還討論了未來的6個主要研究方向,強調要充分發揮「構造物理化學」這一新交叉學科的優勢,在成果總結、理論研究、技術推廣應用、人才培養等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
22號,80餘位代表進行了野外地質考察。在昌江縣金昌金礦,實地分析研究了戈枕斷裂帶的構造性質和控礦潛力,認為經過構造變形巖相帶填圖工作,能夠達到深部外圍找礦的重大突破。石碌鐵礦是我國最著名的富鐵礦,與會專家建議對尾礦開展綜合利用研究和開發。
本次研討會弘揚和發展了地質力學系統科學的特色,同時顯示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物理化學的交叉研究方向,並且充分運用數值模擬、計算力學和高精尖的地物化遙技術手段,將推動創新研究提升到新高度,拓展到更多的學科領域。
大會開幕後,昌江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陽光創譯地質翻譯公司、昌江恆科「候鳥」人才工作站等新聞媒體和公眾號迅速報導了大會召開的消息。代表們踴躍參會,對會議的組織工作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在構造物理化學這個交叉學科平臺收穫了很多新穎的知識和思想,這個機會太難得了,對於今後開展科研和生產實踐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代表們熱切期待著參加2021年夏天在內蒙古赤峰市召開的第二屆「構造物理化學理論和應用」學術研討會。
代表們在金昌金礦考察戈枕斷裂帶
(構造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展示交叉學科特點,推動構造物理化學創新——第一屆「構造物理化學理論和應用學術研討會」在海南昌江召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