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弄蛇術是相當著名的街頭表演。在這些表演中,弄蛇者會帶著一個放有蛇類的籃子,透過吹奏樂器(笛)而令蛇類作出各種特殊的反應。
他們能控制眼鏡蛇作出種種趣怪而奇特的姿態,加上印度眼鏡蛇本身突出的形象(有著寬廣的皮折及鮮明的眼鏡紋),與及其配合笛聲的動作韻律,令它成為印度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
其實蛇類是沒有外耳的,儘管它們長有內耳,但它們並不會受到音樂的影響。有研究者指出,許多弄蛇者實際上是以雙手的姿勢向蛇類發出訊號,蛇類其實是根據笛子的左右擺動與及弄蛇者跺腳的震動才會作出多種扭動身體的動作。
而弄蛇者的這些技巧都不會被在場的觀眾容易看得出來,因為他們是厲害的掩眼法高手。
在蛇眼後面
可以看到毒牙被切除的疤痕
弄蛇者很少會直接用手捉著他們的蛇,另外他們的蛇亦大多數是無毒的或是被剝下牙齒的眼鏡蛇。現在印度政府為了保護野生蛇類,決定停止國內的街頭弄蛇表演業。事實上,在一些印度地區內,弄蛇業是牴觸法律的。
印度眼鏡蛇,是眼鏡蛇屬中的重要代表種。是有毒蛇種,主要分布於印度次大陸,因此得名。此蛇種及整個眼鏡蛇屬的學名關鍵詞「Naja」,語源來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它的毒液是強烈的神經毒素,印度眼鏡蛇是印度四大毒蛇中的一種,它們在印度被稱為聖蛇。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眼鏡蛇科 Elapidae
屬: 眼鏡蛇屬 Naja
種: 印度眼鏡蛇 N. naja
印度眼鏡蛇全長平均1.9米。最大長度為2.4米。
印度眼鏡蛇最為人所知的特徵,是它頭部至頸部的皮折,每當進行獵食或感應到危機時,印度眼鏡蛇都會展開兩側的皮折以威嚇對手。
印度眼鏡蛇的皮折範圍寬闊,皮上有明顯的曲線眼形紋,形態有如眼鏡。皮折上的眼鏡紋會根據蛇種軀體顏色的不同,而有著多樣的變化。
白化印度眼鏡蛇,全身呈淡淡的黃色而眼睛為紅色。
印度眼鏡蛇經常出沒於廣闊的森林與農田,間中會竄到城市中,並生活於下水道等陰暗地方。主要進食齧齒目動物(如鼠類)、蟾蜍、蛙類、鳥類與及部分蛇類。
印度眼鏡蛇的毒液是強烈的神經毒素,神經毒素主要會攻擊心臟、肌肉、及呼吸系統的神經,因此傷口不會很痛,毒素會阻隔器官和神經系統的聯繫,導致肌肉麻痺、呼吸衰竭、心博停止。
印度眼鏡蛇是卵生動物,每年約於4-7月份產卵。雌蛇每次可產12-30枚蛇卵,並於設置在地下的巢穴中孵蛋48-69天。
初出生的印度眼鏡蛇身長約20-30釐米,而且誕下不久就已經具備完善的毒液分泌腺。
印度眼鏡蛇主要分布於印度大陸,另外亦散布於斯裡蘭卡、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以及孟加拉國等地區。海拔2000米以內都可以找到印度眼鏡蛇。
在印度,眼鏡蛇有著神聖而可怕的形象,在印度神話中它甚至具備了無上權威的神格。印度主神溼婆頸上總纏著一條守護的眼鏡蛇;掌管宇宙的大神毗溼奴就經常躺在「千蛇之王」舍沙之上。在印度的宗教節日裡,亦有對蛇的崇拜習俗。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